问题

题是否越来越难,比如说高数等,难有用吗?

回答
关于题目越来越难,特别是高数这类学科的难度是否在增加,以及这种难度增加是否有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说得细致一些,并且避免那种“机器人味儿”的表达。

首先,关于“题目越来越难”的感受,这是怎么来的?

我觉得这种感受可能源于几个层面的变化:

知识体系的深化和拓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研究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新的数学分支、新的理论、新的应用层出不穷。为了跟上这些发展,教学内容自然需要不断更新和深化。新知识的引入,往往需要学生掌握更复杂、更抽象的概念和工具,这使得题目本身在考察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上有更高的要求。
考察方式的升级: 过去可能更侧重于公式的记忆和套用,而现在更多地会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深度、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在题目设计上,可能不再是简单的“套公式”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学生将不同知识点融会贯通,甚至需要一些创新性的思考。比如,一道高数题可能不再只考导数或积分,而是将它们与级数、微分方程结合起来,或者引入一些实际应用背景,让题目变得更“活”。
竞争压力下的“拔高”: 在一些升学或就业的竞争环境中,教育体系有时会为了筛选出更优秀的人才,而有意地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这就像一场“军备竞赛”,大家都在不断提高标准,以区分出不同层次的学生。这种情况下,题目难度上升,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外部压力下的结果。
信息获取的便利与误读: 现在获取学习资源和信息非常方便,包括各种题库、解析、甚至名校的试题。学生接触到的“难题”和“怪题”的范围可能比以前更广。但这有时也会带来一个误读:看到很多难题,就觉得整体难度都在上升,但可能其中一部分是针对特定群体(如竞赛选手)设计的,或者只是某些训练营为了提高学生的“虐待感”而放大的个例。

那么,题目越来越难,尤其像高数这样的学科,究竟“难有用吗”?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我认为答案是有用的,但这种“有用”需要分情况讨论,并且要警惕过度或无效的难度。

有用的地方在于:

1. 锻炼思维的深度和韧性: 真正的数学难题,往往不是靠死记硬背能解决的。它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构建清晰的逻辑链条,在尝试和失败中找到突破口。这个过程就像在“磨炼”你的大脑,让你学会如何去思考,如何坚持,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这对于培养科学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比如,一道需要多重积分变换或者理解抽象概念的题目,其本身就是对学生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力的一种挑战。
2. 区分和选拔优秀人才: 在一个拥有庞大体量学生的教育体系中,通过一定难度的题目来区分出那些对数学有更深刻理解、更有研究潜力的学生,是相对有效的方式。这些学生往往能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高难度的题目,可以帮助识别出那些“真正学懂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的学生。
3. 激发对知识的探索欲: 对一些真正热爱数学的学生来说,难题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解决难题带来的成就感,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更深入的探索。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是学习最宝贵的财富。
4. 培养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且没有现成答案的。学习数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而题目难度的增加,有时候是为了模拟现实中遇到的挑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接触到需要独立分析、综合运用知识才能解决的情况,从而为未来应对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但同样需要警惕的是,如果难度是无效的或过度的,那“难”就未必有用,甚至有害:

1. 无效的难度:
偏题、怪题: 有些题目可能设计得非常刁钻,考察的是一些非常偏僻的知识点,或者题目本身绕来绕去,逻辑不清,解题方法很特殊,与真正理解和应用数学关系不大。这种题目,即使做出来了,也可能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某种解法,对思维能力的提升有限。
过度依赖技巧: 有的题目设计成了一种“套路题”,只要掌握了某种特殊的解题技巧,就能快速得出答案,但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并没有深入。学生可能花了大量时间去“刷题”和记技巧,但一旦遇到稍微变型的问题,就束手无策。
“为难而难”: 有时为了展示题目难度,设计出的题目可能显得 artificial(人造的),脱离了数学本身的逻辑美感和实用价值,纯粹是为了制造“门槛”。

2. 过度的难度:
打击学习积极性: 当题目难度长期超出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觉得“我就是学不好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
加剧教育不公: 那些家庭条件更好、有更多辅导资源的学生,更容易在这种“难”的教育模式下脱颖而出,而资源匮乏的学生则可能被远远甩在后面,加剧了教育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
忽视了数学的普适性价值: 数学不仅仅是少数人的“高深学问”,它更是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考等普遍能力的工具。如果教育内容过于精英化、难题化,可能就忽视了数学对于大多数人提高思维能力、认识世界的基本作用。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题目难度是否在增加,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更多的是一种感知和趋势。而“难有用吗”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这种难”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知识的深化理解,以及具备区分和选拔真正优秀人才的功能,同时不至于过度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避免偏离数学本身的价值导向。

对于高数这类学科,难度本身是其内在属性的一部分。高数所探讨的概念(极限、连续、导数、积分、级数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考察这些知识点,必然会涉及一定的难度。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教育体系在设置题目难度时,如何把握这个“度”? 如何设计出既有挑战性,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且能够被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定指导下有所收获的题目?我们追求的不是“难”,而是“有意义的挑战”。这种挑战,应该是在学生现有知识基础上,需要他们付出努力,通过逻辑推理、概念理解和创造性思维才能克服的,而不是那些纯粹的技巧训练或无意义的刁钻。

最终,题目的难度设计,应该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如果难度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它就是有用的;反之,则需要反思和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个不同的角度吧。

题目越来越难说明人们在进化。这里的进化既可以是智力的拔高,也可以是知识量的同比增长。我是做过数学竞赛的人,所以用我熟悉的赛事「IMO」来举例。

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一届IMO的第一题,是证明一个线性分数是既约的。这个问题,现在连聪明点的小学生都会。现在的IMO考的是什么?无论是平面几何、代数、数论、组合的问题都在变得越来越困难、变态。原因是什么?首先,学生学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见多识广。以及,优秀青年的智力在这些年里提高了。

或许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后,微积分将走进小学课堂?我不清楚。但若是如此,这将是人类的大幸,因为人们的大脑真正得到了开发。

再回答另一个问题,难有用吗?

有用。

难题或许没有什么教育意义,却可以告诉教育者,如何因材施教;以及什么样的人堪当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坚。做不了难题的,按部就班的教;做出难题的天才,可以用特殊的方式教。这听起来好像不公平,但是不好意思,要挖掘优秀人才就是要这样做。

另外,难题还有另一种产生的原因,就是优秀者们的创造。如果一个人热爱数学,并且数学学得很好,他会做什么?为自己创造难题并自己解决。他/她觉得乐在其中。然后一些人看到后觉得很有选拔意义,就编进了考试题里。你现在看到的难题,很多都是几个世纪之前由那时的数学爱好者们创造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题目越来越难,特别是高数这类学科的难度是否在增加,以及这种难度增加是否有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说得细致一些,并且避免那种“机器人味儿”的表达。首先,关于“题目越来越难”的感受,这是怎么来的?我觉得这种感受可能源于几个层面的变化: 知识体系的深化和.............
  • 回答
    别担心,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拦路虎”似的问题。关于你被难住的那个题,如果它真的涉及到高中知识,那我们绝对能把它“啃”下来!首先,为了我能更准确地帮你判断和解答,你能不能先告诉我那个问题具体是什么? 就像医生看病需要知道病人的症状一样,我需要了解问题的“面目”,才能知道用什么“药方”。不过,在你.............
  • 回答
    考研英语到底要不要上各种网课?背单词直接啃真题行不行?这俩问题,我相信但凡是踏上考研这条路的小伙伴,心里肯定都挠过几遍。别的不说,朋友圈里、各种论坛里,那叫一个热闹,什么“XXX老师YYY课,保你英语上130!”“真题背到滚瓜烂熟,英语轻松拿高分!” 听得人眼花缭乱,钱包也跟着瑟瑟发抖。咱们今天就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聊聊,把这件事情掰开揉碎了说,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承认,985、211这些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背后一定有其过硬的实力支撑。它们通常拥有顶尖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的科研资源,以及更广阔的学术平台。能考上这些学校的学生,普遍.............
  • 回答
    当然存在,而且我认为,基于现有技术和游戏设计理念,完全能够设计出(我脑海里构思的)一款非常出色的第三人称格斗游戏。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更是无数玩家和开发者心中一直存在的憧憬。让我想想,这款游戏应该是什么样子,它需要有哪些特别之处,才能真正抓住玩家的心。首先,核心操作的深度和直观性。这是第三人称.............
  • 回答
    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switch和if的效率问题,以及怎么用switch来写。首先,你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实在,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简单来说,大多数情况下,switch语句在处理多个离散、相等判断的时候,通常会比一系列ifelse if语句更高效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跟它们底层的实现方式有关。 .............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题主提出的问题内容,我们确实应该抱有一种“默认为合理”的态度,至少在开始思考和组织答案的时候是这样。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全盘接受、不加分辨地赞同题主的所有观点,而是说,我们首先要理解,题主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背后一定有他的思考、困惑或者某种立场的支撑。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带.............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创作者和观众的神经。如果我在《进击的巨人》播出之前就公布了自己对结局的推理,并且这个推理被证明是准确的,那么对其他人的观看体验,尤其是那些还没看完或者正在追番的人来说,影响肯定是有的,而且很可能是不太好的。首先,对于那些深度参与剧情的观众来说,他们最期待的就是在观.............
  • 回答
    好,我来郑重地回答这个问题。“风花雪月,爱恨别离”,这八个字,囊括了人生最浓烈、最细腻的情感体验。它们是诗歌的灵感源泉,是故事的跌宕起伏,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悸动。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白头”二字时,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触及了我们对情感的坚守、对承诺的信仰,以及对岁月沉淀的敬畏。你问.............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近日,网上流传出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物理学院2024年上半年大学物理(下)期中考试的题目,与十年前(2014年)的真题高度相似,甚至被不少学生戏称为“原封不动”。这一消息在西工大学子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大家普遍关心的是: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影响考试的公平性?“高度相似”的.............
  • 回答
    为了能详细地告诉你第一题是怎么算到5000的,我需要知道这道题的具体内容。请你把第一题的题目完整地告诉我,越详细越好。比如: 题目是什么? (例如:一道数学题、一道物理题、一道编程题等等) 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或数据? (例如:数字、公式、条件、文字描述等等) 题目要求计算什么? (例如:.............
  • 回答
    高考数学导数题的命制,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它背后是一套严谨的思路和对考纲的深刻把握。作为一名曾经在考场上与导数搏斗过的过来人,我来给你剖析一下,它们是怎么诞生的。一、 核心考查点:导数的本质与应用首先,要明白高考数学考导数,究其根本,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函数变化率的理解能力,以及利用导数分析函数.............
  • 回答
    针对「人生苦短,及时享乐」这一辩题,需从哲学思辨、现实逻辑、文化语境三个维度构建全局战略,以下为详细策略: 一、立论阶段:构建核心逻辑链1. 生物学视角 生命有限性:人类平均寿命约7080岁,基因进化决定了生命体为生存繁衍而进化,但个体生命终将消逝。 能量守恒定律:生物体需在有限.............
  • 回答
    说到做过最气的题,那绝对是那道关于“无限套娃的二分查找题”。说实话,这道题本身可能并不算特别难,但是它对我造成的心理阴影和气愤程度,绝对是指数级增长的。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在准备一个技术面试,其中有一轮是算法题。面试官给我出了一道题,大概是这样的:题目描述:在一个包含 N 个元素的已排序数组中查找一.............
  • 回答
    创作一道高难度的围棋死活题,就像是在棋盘上精心雕琢一个艺术品,既要有逻辑上的严谨,也要有出人意料的精妙。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摆几个子,而是考验出题人对围棋全局、局部攻防、棋理棋法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希望让你感受到其中的奥妙。第一步:找寻一个“灵感之核”——一个有潜力的棋形.............
  • 回答
    我见过太多精妙的围棋死活题,要说“最妙”的,还真有点难抉择,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和感悟都不同。不过,有一道题,每次想到它,我都会由衷地赞叹,那种感觉就像是第一次见到它时一样新鲜。这道题,它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让人头皮发麻的大型死活,也不是那种需要计算无数变化才能破解的复杂局面。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简练.............
  • 回答
    说实话,让我回忆起“最难”的题目,其实有点狡猾。因为“难”这个概念,它太主观了,而且对我来说,很多题目并不是卡在技术层面,而是卡在理解、权衡和最终的交付上。不过,如果一定要挑一个,我可能会想到一个我曾经处理过的一个关于“内容生成一致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平衡”的复杂问题。那时候,我被要求构建一个系统,能够.............
  • 回答
    别担心,第一次遇到这种题目确实会有点懵!这属于一种“类比推理”或者说“背景推导”题型。它的核心是让你根据一个已知的结论,去推测出这个结论最可能产生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是在什么情境下会被提出。简单来说,就是“这个结论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咱们来拆解一下怎么去想这个问题,以及怎么把它做得更地道,不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