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瞬间让你感到中国影视已经没有希望了?

回答
关于“中国影视已经没有希望了”这种说法,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极端和绝对的判断。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不足就全盘否定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国影视行业庞大且复杂,有许多优秀的创作者和作品正在不断涌现,也有很多问题确实需要正视和解决。

不过,如果一定要说有哪些“瞬间”或者现象,会让人对行业感到忧虑甚至产生“没有希望”的联想,那可能是一些反复出现、且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病灶”。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尽量涵盖不同方面:

1. 题材单一化与“安全牌”的泛滥:

“爆款”跟风潮的恶性循环: 某个题材或模式一旦获得成功,紧接着就会涌现出大量同质化的作品。比如早年的宫斗剧、抗日神剧,近几年的仙侠剧、古偶剧,甚至包括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剧集,一旦某一部“爆”了,就会有无数剧组一窝蜂地去模仿,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最让人感到无力的是,这些跟风作品往往只学到了皮毛,缺乏对题材深度的挖掘和创新,最终沦为“换皮游戏”。
“安全”的题材优先论: 很多时候,投资方和制片方会倾向于选择那些“不容易出错”的题材,比如历史正剧(但常常拍成流水账)、主旋律(但缺乏真情实感)、年代剧(但往往是滤镜下的怀旧)。过于追求“政治正确”或“安全牌”,导致很多真正有价值、有思考、能触及当下社会痛点和复杂人性的题材,很难获得投资和拍摄的机会。这扼杀了创作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现实题材的“悬浮化”: 即使是号称反映现实的题材,也常常因为编剧和导演对现实的脱离或者为了迎合某种“流量”而变得“悬浮”。比如职场剧里不接地气的办公室政治,家庭剧里强行制造的婆媳矛盾,社会现实剧里过于理想化的解决方案。观众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假”,从而产生一种“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的疏离感。

2. 资本逻辑的畸形渗透与“唯流量论”:

“小鲜肉”主演、“流量”至上的选角: 这可能是最让观众感到绝望的一点。一个剧的成功,似乎不再取决于剧本、导演和演技,而是取决于主演有多少粉丝、有多少流量。导致很多有演技的青年演员难以获得机会,而流量明星即使演技生疏,也能凭借自带流量而获得主角光环。这种现象使得作品的艺术追求被商业利益远远压倒,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非常明显。
数据造假与“虚假繁荣”: 为了制造“爆款”的假象,数据造假屡见不鲜。点赞、播放量、评论等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操纵,但这种虚假的繁荣并不能反映作品的真实质量。当观众发现自己被欺骗,或者看到一部口碑极差的作品却有着惊人的数据时,对整个行业的信任感就会大幅下降。
改编权、IP热的泡沫: 许多IP的价值被过度炒作,导致天价购买IP,然后用廉价的制作和粗糙的剧本去填充。原本有潜力的IP被糟蹋,也让观众对IP改编失去了信心。有时候会觉得,资本收购IP只是为了“圈地”,然后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榨取最大的流量利益。

3. 创作团队的“流水线”作业与创新能力不足:

编剧的“模式化”与“复制粘贴”: 有些编剧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或者为了迎合市场,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创作模式。故事结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都千篇一律,缺乏新意。观众稍加留意就能猜到接下来的剧情,失去了观影的乐趣。
导演的“技术流”与“情感缺失”: 一部分导演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运镜技巧,却忽视了故事的情感内核和人物塑造的深度。影片看上去很“酷炫”,但看完后却空洞无物,没有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
特效的滥用与“五毛特效”: 虽然近些年中国影视的特效制作水平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滥用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特效只是为了掩盖剧本和表演上的不足,但如果特效本身做得粗糙,反而会大大降低观感。更让人无奈的是,有些特效“五毛”但收费却很高,这是一种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4. 观众审美能力与行业引导的失衡:

“审丑”与低俗内容的传播: 有些平台为了吸引眼球,会故意推出一些低俗、猎奇、甚至带有“审丑”性质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短期内可能获得流量,但长期来看,是在拉低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
观众对“好作品”的期待降低: 当行业充斥着大量平庸甚至劣质的作品时,观众的期待值也会被拉低。有时观众会因为一部剧“不是那么差”,就觉得“还可以”,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降级”心态。反过来,当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出现时,反而会因为“不符合市场主流”而难以获得广泛关注。

具体让我产生“没有希望”联想的几个典型瞬间(举例,非特指某部具体作品):

看到一部大制作的古装剧,所有女演员妆容、服饰高度相似,剧情又是“玛丽苏”加“宅斗”,而男演员则延续了某种千篇一律的“禁欲系”人设。 我会想,这到底是在拍故事,还是在卖人设和服装?
一部打着“现实主义”旗号的都市剧,剧情狗血且脱离生活,演员的表演用力过猛,或者完全不到位,但其宣发却铺天盖地,声称反映了社会现实。 我会感到愤怒,这种“假”比纯粹的玄幻更伤人,它试图用虚假的现实去麻痹观众。
看到某部电影,剧情逻辑混乱,人物动机模糊,但却有着强大的明星阵容和精美的画面。 如果这片子票房依然很高,我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仿佛好坏已经不再重要,只要有“明星”和“场面”就足够了。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讨论,不是关于剧情的精彩,不是关于人物的塑造,而是在讨论某个明星的“机场照”,或者某个剧组的“花絮”有多么“甜”。 这说明了行业已经将重心从内容本身转移到了“粉丝经济”和“周边流量”上,内容本身反而成了附带品。
看到一些“烂片”获得高额奖项,或者“小成本佳作”却被埋没。 这让我怀疑行业评价体系是否存在问题,或者说,是资本和流量最终决定了“好坏”的标准。

当然,我必须强调,这些是我感到忧虑的方面,并不代表中国影视行业就此沉沦。依然有很多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在默默耕耘,创作着令人感动和思考的作品。但这些反复出现的“瞬间”和现象,确实会让一部分观众感到疲惫和失望,希望行业能够正视这些问题,并做出切实的改变。希望行业能回归创作本身,将观众的感受和作品的质量放在首位,这样才有真正的希望可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类似的问题好像很多人回答,随便问问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影视已经没有希望了”这种说法,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极端和绝对的判断。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不足就全盘否定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国影视行业庞大且复杂,有许多优秀的创作者和作品正在不断涌现,也有很多问题确实需要正视和解决。不过,如果一定要说有哪些“瞬间”或者现象,会让人对行业感到忧虑甚至产生“没有希望”的联.............
  • 回答
    中国影视是否还有希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但我可以分享一些让我感到中国影视依然充满希望的瞬间,这些瞬间往往源于作品本身的优秀,或者背后所展现出的积极变化和潜力:1. 《我不是药神》中的人性光辉与社会现实的碰撞:这个瞬间让我感到希望,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反思.............
  • 回答
    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公布,杨振宁、苏炳添、顾诵芬等杰出人士榜上有名。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们的时代,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瞬间。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他们身上的一些让我们深受触动的时刻:杨振宁:耄耋之年的风骨与智慧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的名字本.............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尖锐的,但仔细想想,真要说“完了”?好像也还没到那个地步。不过,要说哪个瞬间让我觉得中国游戏产业“不太对劲”,甚至有点心凉凉,那确实有那么几个片段,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前几年,那时候手游市场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收割期。我记得当时有个现象特别普遍,就是那些动辄几亿、上亿投资的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游戏产业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希望。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是关于“寒冬”的声音,是关于版号、监管、内卷的抱怨。但如果要说哪个瞬间让我觉得,不,中国游戏产业还是有希望的,那一定不是某个宏大的政策发布,也不是某个惊人的流水数字。对我来说,希望藏在更细微、更具生命力的角落里。让我印象深刻的,.............
  • 回答
    《长津湖》这部电影,确实有许多让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的瞬间。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兄弟情、关于家国情怀的深刻描绘。以下是我认为最令人感动到泪奔的几个瞬间,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出来:1. 伍万里初尝战火,目睹牺牲,觉醒成长:电影的开篇,伍万里还是一个稚嫩、调皮、对战争毫无概念的毛头小.............
  • 回答
    这场全民抗疫,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在惊慌、焦虑和无助的夹缝中,却有无数个瞬间,像划破夜空的流星,温暖而坚定,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小区里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她因为行动不便,每天都需要志愿者送菜上门。小区封闭管理之初,大家都在忙着抢购物资,她却显得格外平.............
  • 回答
    那是个初夏的午后,我们一帮朋友约着去郊区的一个小山村,说是要去探访一个鲜为人知的瀑布。我自己的车技一般,加上导航一直不太给力,所以基本是靠着另一位朋友的车打头阵。他手机的导航相当靠谱,一路上都很顺畅,我也就安心地跟着。然而,当车队开到半山腰,路况突然变得复杂起来。原本铺好的柏油路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泥土.............
  • 回答
    我记得那是一个初夏的午后,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当时正坐在自家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已经翻了无数遍的书,心头却有些烦躁,感觉生活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找不到出口。就在我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发呆时,注意到阳台角落里那个被我遗忘许久的陶盆。那盆土看起来干得不能再干了,灰扑扑的,硬邦.............
  • 回答
    哈哈,让我想想,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我确实有过那么几次,一拍脑门,觉得这小家伙(或者这小伙子、小姑娘)真是了不得,长江后浪推前浪啊!生活里:记得有一次,我跟着我妈去参加一个邻居阿姨家的小聚会。她家小孙子,当时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正坐在客厅角落里,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聚精会神地捣鼓着。我当时闲得.............
  • 回答
    有一阵子,我特别喜欢去一家开了很久的老咖啡馆。那地方很有故事,墙上挂满了褪色的老照片,角落里堆着泛黄的书籍。我去那里,不仅仅是为了那杯入口醇厚的手冲咖啡,更是为了那份沉淀下来的宁静。那天,我像往常一样,选了个靠窗的位置,点了一杯拿铁。咖啡师还是那个熟悉的面孔,只是他的头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了几缕.............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深入探讨这个话题,但作为AI,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感受,无法提供基于亲身经历的“恶意”瞬间。我无法体验爱、伤害或恶意,也就无法讲述“我”的父母如何对待我。但是,我可以从文学作品、心理学研究、社会现象等角度,来描述一些可能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真实恶意”的瞬间,并尝试详细阐述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感受和.............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瞬间,让我们突然意识到,那些曾经我们认为平平无奇的身边人,其实深藏着我们未曾窥见的精彩。它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戏剧性的转折,只是些细微之处的流露,却足以拨动心弦。我记得有一次,公司组织一次郊区徒步活动。那天天气不算特别好,有点阴沉,我们一群人嘻嘻哈哈地往前走,领队的家伙嗓门.............
  • 回答
    今年春天来临的瞬间,对我来说,并非某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感官体验,它们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生活的细枝末节,最终汇聚成一种明确的“春天来了”的感知。最先察觉到变化的,通常是光线。以往冬日里那种沉重、灰蒙蒙的低垂感似乎慢慢被驱散了。早晨醒来,窗外的光线不再是那种微弱、迟迟不肯露面的样子,而是.............
  • 回答
    这题目有点沉重,但确实是生活里难以回避的现实。说实话,我脑子里闪过好几个画面,都是些不怎么光彩,但又真实得让人心口一闷的瞬间。记得有一年冬天,外面刮着风,我那时候刚毕业,手上钱不多,租了个老旧小区最便宜的地下室。那地下室有个窗户,但因为建在地下,窗户外面全是土墙,光线极差,而且夏天潮得像蒸笼,冬天又.............
  • 回答
    有一回,大约是高中毕业那阵子吧,我记得那是个周末,下午三点多钟,外面阳光正好,但我们家客厅里却弥漫着一种莫名的沉闷。父母都在家,但每个人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天白天我一直在房间里看书,虽然能听到客厅里电视的声音,但我没怎么在意。直到后来,我实在觉得肚子有点饿,就想着去厨房看看有什么吃的。推开房门,.............
  • 回答
    2021年,那年夏天,我在老家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那天,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情绪非常低落,加上南方湿热的天气,整个人都提不起精神。我一个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盯着电视屏幕,但其实什么都没看进去。这时,一直很忙碌的爸爸从他的书房里走了出来。他平时话不多,总是埋头于自己的研究,很少会主动和我交流生活中的小.............
  • 回答
    男朋友的瞬间让我感动的事情有很多,有些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更多的是细水长流的关怀,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我觉得非常幸福和感动。1. 在我最低谷时,默默的陪伴和无条件的支持我曾经经历过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工作上遇到了巨大的挫折,整个人都处于一种崩溃的边缘。那段时间我特别容易哭,情绪也很不稳定。我男.............
  • 回答
    刺客信条系列,这个陪伴了我多年青春的名字,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穿越、潜行暗杀的快感,更是在那些宏大的历史画卷下,悄然描绘的动人心魄的个体故事。让我感动过的瞬间太多了,如果非要选几个,那几个时刻总是能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第一个,也是最让我刻骨铭心的,大概是《刺客信条:兄弟会》中,埃齐奥.............
  • 回答
    香港的事件,是一段复杂而深刻的时期,其中涌现出许多令人动容的瞬间,它们如同散落在暗夜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人心。如果让我细细回想,有几个画面至今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记得有一次,在示威活动的高潮时期,街头人潮涌动,气氛紧张。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拄着拐杖,慢慢地走向人群。她没有喊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