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战争就会有伤亡,那为什么还要禁用很多的武器?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悖论。既然战争在所难免,伤亡也是必然,为什么我们还要费尽心思去禁用某些武器呢?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太多层面的考量,远非“战争必然导致伤亡”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目的是达成政治目标,而武器是达成这些目标的工具。禁用某些武器,并不是说要让战争变得“不那么伤亡”,而是要控制战争的手段和范围,以及影响其性质,最终是为了避免更灾难性的后果。

想象一下,一场本来可能可以通过有限武力解决的冲突,如果双方都肆无忌惮地使用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结果会是什么?很可能是双方都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甚至导致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灾难。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战争难以避免,但人类社会还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约束它。

具体来说,禁用某些武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核心理由:

1. 避免不必要或过度的人道主义灾难: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s)的毁灭性: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一旦使用,其后果是毁灭性的,不仅会造成天文数字的死亡,还会留下长期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对人类文明构成生存威胁。它们不受区分地杀死士兵和平民,违背了战争中区分战斗人员和平民的基本原则。想象一下,如果所有国家都可以随意使用核武器,那可能就不是“有伤亡”了,而是“灭顶之灾”。
非人道的伤害: 即使不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些武器的设计本身就会造成极端痛苦和永久残疾,例如某些燃烧弹、生物武器(如导致瘟疫传播),或者能制造无法治愈创伤的弹药。国际人道法明确禁止使用“不分弹药的武器”以及“造成不必要痛苦的武器”。禁用这些武器,是为了维持人类最后的底线,即使在战争中,也要尽量减少无谓的折磨。

2. 维持战争的可控性和有限性:

防止冲突升级失控: 一旦允许使用更具毁灭性的武器,很容易引发报复,导致冲突迅速升级,从局部冲突变成更大规模的战争。禁用水雷、化学武器等,就是在试图将战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战火蔓延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禁用某些武器,就像是给战争戴上了“缰绳”,虽然不能让它停下来,但至少能防止它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
保护特定人群: 国际法中还有禁止使用武器攻击特定目标,比如医院、学校、宗教场所等,以及禁止使用武器伤害平民的规定。虽然这些是针对“目标”的规定,但许多武器的设计就是为了直接攻击平民,比如某些无差别攻击的武器。

3. 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性:

威慑与平衡: 某些武器的扩散,尤其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会打破现有的力量平衡,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可能导致军备竞赛,甚至引发新的冲突。国际社会通过禁用或限制某些武器,是为了维持一种相对的稳定,防止任何一方凭借先进或毁灭性的武器占据绝对优势,从而引发其他国家的恐惧和反制。
建立信任与合作: 尽管在战争时期难以谈论信任,但在和平时期,通过共同遵守武器条约,可以建立一定程度的互信,为未来的和平谈判和合作奠定基础。禁核条约、禁化武公约等,都是国际社会在这一方向上的努力。

4. 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国际人道法: 现代战争的许多规则都来自于国际人道法(又称战争法或武装冲突法)。这些法律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区分原则”(区分战斗员与平民)和“适度原则”(禁止使用超出达成军事目的所需程度的武力)。禁用不符合这些原则的武器,是国际社会对战争行为进行人道化约束的体现。
道德底线: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尽管战争依然存在,但对战争的道德判断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虐待和屠杀。禁用某些武器,就是对这种道德底线的坚持。

举个例子来说明: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禁用化学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伤亡人数可能会是现在的几倍,甚至更惨烈。如果核武器没有得到某种程度的控制,冷战时期的小规模冲突就可能升级为全球性的核战争。那些被禁用的武器,往往是那些会造成远超其军事效用的、非人道的、难以控制的、会引发更大规模冲突的武器。

所以,并不是说禁用武器就能杜绝战争和伤亡,而是说:

要尽量减少战争的残忍程度和无谓的痛苦。
要努力阻止冲突走向彻底的毁灭。
要在人性和野蛮之间,留下一道最后的防线。

这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地方,即便有人被打,我们也会禁止使用刀枪棍棒,而是尽量约束大家用拳头,尽管拳头也会伤人。目的不是让每个人都安然无恙,而是避免出现无法收拾的血腥场面,也给和平解决争端留下一丝可能。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尝试中,为自己划定生存的边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在屠宰场里给肉猪设计了一套酷刑机器,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让肉猪饱受痛苦而死。但是养猪场主人要的不是肉猪的死法,而是肉。

这有什么意义?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和最高形式。战争的目的是达成政治目的,而不是杀戮敌人。以杀人作为衡量战争和军事设备的标准,是舍本逐末。

以杀伤敌人替代实现政治目标作为战争和军队存在目的的说法,往往是为了掩盖这些军队作为帝国主义干涉军进行不义战争实质的宣传品,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在美军特别是美陆战队的宣传中见到。

从19世纪开始,列强就意识到必须让战争可控化。特别是在一战这场让欧洲大陆皇冠滚滚落地的战争之后,资产阶级终于明白战争的无限升级会让其超出统治阶级的控制,造成对统治阶级而言无法收拾的结果。因此,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所带来的杀伤效果也必须满足两个要素即可区分性(Distinction,专门针对性质可选择的目标、即仍在战斗的敌方军事目标)和相称性(Proportionality,尽可能降低连带损害,至少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果一种武器不具有有这样的性质,那么这样的武器其实就背离了资本主义时代战争的主要性质要求,是“不合格”的武器,各国将努力追求将其禁止。诸如: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扩张性弹头;其在军事上缺乏贡献,但极大增大伤者的痛苦和给他人带来的恐怖,不符合相称性;

2、生物武器:对敌我军民无任何区分能力,杀伤范围不可控;既不可区分也不相称。

3、不可探测的弹片;其在军事上缺乏贡献,但会极大加大对伤员的救治难度,不符合相称性;

4、轻型反人员地雷和诡雷;其无法识别目标,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不符合区分性。

使用这些武器,不仅无法在军事上达到目的,且还会给使用国带来更大的政治负担。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大量使用的“橙剂”和“蝴蝶雷”,最主要的贡献就是让国内的反战舆论进一步高涨,加速美国决策当局认输退出。当然,如果一些此类武器具有特别高的军事效用,以至于一些使用国认为这些武器产生的正面效用高于其负面效用,那么就不会废除这些武器,就像中美俄等国所不加入的《反地雷公约》和《集束炸弹公约》一样。

对统治阶级而言,战争最好的表现形式应该是旧时代美国战争电影(或者现在美军的征兵片)里那种“浪漫的远征史诗”:炮火轰鸣,我军各型高技术兵器华丽登场,士气高昂的步兵蜂拥而上,英勇的主人公以一当十,发挥聪明才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危险,在战区中拯救平民,像骑士一般接受敌人的投降;啊战友被枪子儿打中死了,真不走运,不过大部分人还是冲过去了。胜利!

至于什么进去筷子细、出来碗口粗的扩张性弹头,不分青红皂白杀伤一切人的瘟疫,战壕和机枪,持续几天的炮击,化学武器,诡雷,未爆子弹药,密集核突击……这些东西不仅不要出现在宣传作品中,最好在现实中也不要存在。

不然的话,你就不知道士兵的枪口会对准谁。

user avatar

现在的新手军迷真可怜,找不到多少循序渐进提高自己姿势水平的学习材料,还要被铺天盖地的这类水货公众号、水货“军事博主”骗。这篇水货文不但胡扯什么“因为过分残忍国际法禁止”,连达姆弹的作用机理也没搞清楚。

空尖弹也好、软尖弹也好,都属于扩张型弹头,19世纪末期出现的达姆弹也是这类弹头的一种,这个话题得从头说:

早期的金属弹壳定装枪弹是黑火药发射药、裸铅圆头弹头(整个弹头都是铅做的)的,口径都比较大,普遍在10mm以上。

比如英国的亨利·马蒂尼步枪发射的0.450英寸子弹

这种步枪弹弹壳是黄铜卷制的,弹头就是铅,为了在发射时润滑枪膛提高闭气减少挂铅(铅弹头通过膛线时一部分铅卡在膛线凹槽里),铅弹头周围有一圈蜡纸包裹。

毛瑟步枪的始祖,毛瑟M1871单发步枪发射的11mm口径毛瑟步枪弹也是这种结构:

它的弹壳要先进一些,是黄铜拉伸成型的,强度比卷制的弹壳要好,弹头结构类似,还是铅弹头+蜡纸。

铅弹头有很多缺点,一个是挂铅,即使用了蜡纸还是很难免;还有一个是铅弹头的侵彻力不好,面对有防护的目标效果较差,但是铅弹头面对无防护人体的致伤效果倒相当不错——在黑火药步枪时代,步枪弹的初速比较低,还不能指望弹头击中人体后失稳翻滚来扩大伤道,只有靠口径大、又比较软的裸铅弹头在击中人体后变形膨胀,直径扩大,打出一个很大的伤道。

到了1886年,法国首先研制了使用硝化棉无烟火药做发射药的8mm勒贝尔步枪弹,随后欧洲列强纷纷效仿推出了自己的无烟火药步枪弹。和老式黑火药步枪弹相比,无烟火药步枪弹的膛压初速大大提高了、弹道更平直,射击精度也更好,但正因为膛压初速大大提高,如果使用老式裸铅弹头的话膛线挂铅会更加严重,打不了多少发,膛线凹槽内就要被铅塞满了,传统的包裹蜡纸的办法也效果不好,解决的办法就是使用被甲弹头。

这里是一个很典型的早期圆头全金属被甲弹,英国的.303英寸MKVI步枪弹示意图:

这种子弹弹头外壳是黄铜、白铜或者覆铜钢做的,也就是被甲;内部是铅芯,被甲将弹头整个包裹,这种结构就叫全金属被甲弹头(FMJ),使用了被甲后弹头的铅芯不外露,就不会挂在膛线上,而且弹头在击中目标时不容易变形,侵彻力比裸铅弹头提高了很多。

但是这种圆头的全金属被甲弹头有个问题,就是子弹既不会翻滚,连过去裸铅弹头的变形膨胀都没有了,经常直穿而过形成一个很规律平直的伤道,这在英国人镇压阿富汗起义时暴露得特别明显——.303英寸圆头弹在击中阿富汗人时经常直穿而过,创伤很小,阿富汗人在被命中多发后还没倒下,停止作用还不如过去的.450英寸亨利马蒂尼裸铅弹,使英国人对.303步枪弹的性能产生了强烈怀疑。英国人采取的办法就是使用半被甲扩展性弹头,也就是印度达姆的兵工厂生产的“达姆弹”,它还是圆头弹,弹头的圆柱部分也就是和膛线接触的部分还是有被甲,但是弹头头部的被甲被切掉,露出里面的铅芯。这种子弹的弹道创伤学特征也不是那篇水货文里说的什么弹头破裂成碎片,而是击中人体后铅芯被人体组织挤压膨胀,把弹头撑开,扩大直径,打出一个很大的伤道。


实际上扩张型弹头出现得很早,19世纪中后期就出现了,当时人们发现使用这种前端开口的铅弹头射击猎物时,弹头会扩张变形,造成更大的伤害,对付大型猎物时效果比较好。英国人的达姆弹,只不过是把这种扩张弹头的原理移植到被甲弹头上。

达姆弹只是这类扩张型弹头里一种比较早的型号,早已退役,现在连这种达姆弹的照片都不好找,所以现在还叨叨什么达姆弹如何如何的,都滚一边去。

半被甲弹似乎解决了全金属被甲圆头弹致伤效果差的不足,但是在欧洲却引起了争议,比如德国就抗议说这种子弹太过残酷,不人道(帝国主义的伪善),向英国抗议。英国人则许诺,在欧洲“文明人”之间的战争中不会使用这种半被甲弹,半被甲扩张弹头只会使用在镇压“野蛮人”的战斗中,这当然是极端虚伪的狗屁。扯皮的结果就是1899年欧洲各国签订了《海牙公约》,宣布在战争中禁止使用各种半被甲扩张性弹头,也就是说,只能使用全金属被甲弹。题主看到的这篇水货文里说的条约就是这东西。

但是,这个条约真的是有很大约束力的吗?现在这类扩张型弹头不在军队里使用真的是因为《海牙公约》吗?

不是。

英国人签了条约不假,但是数年后的1910年他们有了更先进的步枪弹,.303英寸MKVII步枪弹。

和之前的.303英寸圆头弹不同,MKVII步枪弹改用尖弹头,初速从圆头弹的600m/s提高到744m/s,弹头结构又变成了全金属被甲弹头,但是弹芯为铅-铝复合弹芯,头部为铝,后半部分为铅,前轻后重。别看MKVII弹是全金属被甲弹头,但是和过去圆头的全金属被甲弹头不可同日而语——它的弹头初速大大提高,加上铅-铝复合弹芯前轻后重的结构,击中人体后非常容易失稳翻滚,翻滚的弹头能打出一个非常大的伤道,完全不亚于半被甲扩张弹头。所以英国人一方面伪善地表示我要人道主义,你们说半被甲弹头太残酷,那好,我就淘汰,另一方面,新式尖头步枪弹虽然是全金属被甲弹,但是致伤效果比半被甲弹头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英国,其他国家都在这个时期纷纷用尖头步枪弹取代了老式的圆头步枪弹。

在采用了尖头弹以后,即便不使用半被甲扩张弹头,依靠尖头、高速弹头击中人体后的翻滚变形也能制造出很大的创伤,再加上尖弹头初速更高、存速性能更好、弹道平直,全金属被甲弹头侵彻力强,其性能全面优于过去的圆头弹,所以半被甲弹头在军用步枪弹领域就被全面淘汰了,仅在民用狩猎枪弹领域还有发展。这不是因为各国觉得半被甲弹太残酷,遵守条约不用,而是新式尖头弹致伤效果不亚于半被甲弹,而且有更好的侵彻力,老式半被甲弹因为技术落后被淘汰了。

PS:而且这个《海牙公约》对条约的适用还有规定,只有在缔约国之间的战争中才适用条约,只要参战国里有一国不是缔约国,条约就无效。说明这个条约就是做样子的放屁。好玩的是这个条约里还有一条“禁止利用空中飞行的气球向下投掷爆炸物”,然后你看看后来的轰炸机……

所以谁再瞎逼逼什么达姆弹、空尖弹太残酷,被国际条约禁止,都给我滚一边去。

到了步枪小口径时代,小口径高初速步枪弹虽然也是全金属被甲弹,但由于特殊的弹道性能,其致伤效果不容小觑。比如美军在越南战场投入使用的M16步枪发射5.56X45mmM193步枪弹。这种子弹的基础是民用弹,铅芯、黄铜被甲,弹头轻,只有3.56g,初速很高,有997m/s。

这种又轻速度又高的弹头在近距离内有非常好的弹道性能,弹道非常平直低伸,而且在击中人体后会迅速失稳翻转,里面的铅芯会被甩出,有爆炸一般的效果,致伤效果非常强。

你看,这不是空尖弹、不是扩张型弹头,是全被甲弹,但是你看看那个破碎扭曲的弹头碎片,你好意思说他不凶残吗?还好意思吹那些早期的达姆弹吗?

这种全铅芯的M193弹也有缺点,远距离性能欠佳,超过300m后侵彻力和射击精度都不好,这是因为它是铅芯弹、弹头又轻的缘故。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军列装了M16A2步枪,发射比利时研制的北约SS109步枪弹,也是北约标准小口径步枪弹,美军的代号是M855步枪弹。为了和外形尺寸一样的M193弹区分,M855弹弹头涂上了绿色色标。

M855弹相比于M193弹更注重侵彻性能和远距离,弹头更长也更重,有4g,弹头弧线也更尖锐。弹头内部结构方面,改用钢铅复合弹芯,前半部分有一个钢尖锥,后半部分填塞铅柱,用M16A2步枪发射初速为940m/s。为了提高弹头飞行的稳定性,步枪缠距从M193弹配套的305mm缩短到178mm。这种新的M855弹侵彻力比M193弹明显提高了,在640m距离上能射穿3.45mm厚的北约标准软钢靶板,在小口径步枪弹中应该说很优秀了。

在提高侵彻力的同时,M855弹的致伤效果仍然不错,击中目标后弹体还是会失稳翻转,弹头尾部的铅芯会甩出裂解,制造出很大的创伤,可以说是既有侵彻力,又有很好的致伤效果,动能释放非常充分。

美国的对手苏联使用的AK74步枪发射5.45x39mm7N6步枪弹。

这种子弹尖头、船型尾、弹头尖部弧线部分很长,所以弹头显得又长又尖锐,其气动性质非常好,虽然弹头轻仅有3.44g,初速900m/s,在小口径步枪弹中并不出众,但是因为飞行阻力小,其存速性能优异,1000m距离上存速还有292m/s。它的弹头比较特殊,覆铜钢被甲内有一截钢芯,钢芯和被甲之间有一层铅套,但是铅套没有填充满整个弹头尖部,而是在尖头里留下一个小空腔。这种结构在飞行中重心靠后利于稳定,击中人体时和美国的M193弹不同,不是靠整个弹头破裂变形释放动能,而是由于弹头尖部空腔的存在被甲很容易变形,钢芯前部的铅套会发生流动导致弹头失稳翻滚,在体内横滚,制造出非常大的创伤。

你看,它也不是空尖弹,不是达姆弹,但是,这杀伤力你敢说小?

所以到今天,军用步枪弹上已经不见这种扩张型弹头,因为现代军用步枪弹即使用全金属被甲弹也远超早期的扩张弹头。目前还在用扩张型弹头的主要是狩猎用步枪弹和各种手枪弹。

手枪弹弹头圆钝,初速低,存速差,携带的动能总量就小,全金属被甲弹头的手枪弹击中人体时就类似前面讲的老式圆头全金属被甲步枪弹,弹头既没有翻滚,也没有扩张破裂,而是直着“挤”出一条伤道,致伤效果很有限。(所以一些人说步枪弹近距离停止作用不如手枪弹是非常错误的)手枪弹由于初速低弹头钝,走不通翻滚的路子,要提高停止作用就只能在弹头扩张上做文章,所以出现了各种扩张型弹头的手枪弹,在击中人体后铅芯挤压扩张,弹头外翻,扩大弹头直径,打出一个尽可能大的伤道。这类弹道试验中留下的外翻破裂的弹头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误以为这类子弹威力极大,极端残忍,其实这些弹药的缺点也很大——这类头部开口的扩张型弹头面对有防护的目标,汽车外壳、窗户甚至较厚的衣物时弹头会过早变形,侵彻力大大降低,穿入人体后还没侵入到足够深度破坏重要器官就停住了。要论威力,即便是使用扩张弹头的手枪弹,也不能和现代军用步枪弹比。

所以,把这个水货公众号取关吧。


————————————————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

微信公众号以图文科普为主,介绍枪炮弹药基本知识,你的关注就是最大的支持。

user avatar

说到底就一个原因:这种武器好获得,强国打弱国时用着不如另一些我有他没有的更好使,弱国打强国时挨起来让强国脑袋疼。

如此一来有话语权的强国才会吵吵着禁掉这种武器。

不信你就把那些禁用的武器挨个套一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悖论。既然战争在所难免,伤亡也是必然,为什么我们还要费尽心思去禁用某些武器呢?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太多层面的考量,远非“战争必然导致伤亡”这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目的是达成政治目标,而武器是达成这些目标的工具。禁用某些武器,并不是说要让战争变得“不那么伤.............
  • 回答
    项羽,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仿佛自带一股横扫千军的霸气,被誉为“千古无二”的猛将,这绝非浪得虚名。要理解他为何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评价,我们得从他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战绩,以及他身上那股超越时代的勇武说起。战绩篇:以寡敌众,以弱胜强,他做到了!项羽的战绩,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谋划,而是一种近乎神话的个.............
  • 回答
    如果将1939年的德国四号坦克大幅升级,配备长管75毫米炮、倾斜装甲、柴油机和宽履带大负重轮,那么其在战场上的表现和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并且会彻底改写二战初期的坦克战格局。技术上的颠覆: 长管75毫米炮: 这是最关键的升级。在1939年,德国主力的四号坦克装备的是短管75毫米炮(Kw.............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不安的层面:为什么在战争往往是由少数精英驱动的背景下,广大民众却常常表现出高昂的战争热情?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心理、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将战争的根源完全归咎于“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行为”是一种简化的视角,.............
  • 回答
    关于未来战争中国可能的敌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恩怨、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军事技术等诸多因素。我将从几个可能性的方向来展开讨论,并尽量详细地说明原因。需要强调的是,以下分析是基于当前国际形势和历史趋势的推演,并不代表任何预判或立场,实际情况会随着时间和多种不可预测因素.............
  • 回答
    在战锤40,000的世界观里,阿尔萨斯·米奈希尔在《魔兽争霸3》中的屠城行为,与我们现实世界理解的“屠城”有着本质的区别,其背后的动机、背景以及结果,都必须放在战锤那黑暗、残酷且充满绝望的宇宙观下进行审视。简单地说,如果把阿尔萨斯的行为套进战锤,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会被视为“没什么问题”,更不可能被.............
  • 回答
    这是一个直击人性、直击国家运作核心的终极问题。我们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也都知道它可能带来的灭顶之灾,但历史的车轮却一次又一次地碾过和平的土地,留下血与泪的印记。为什么?这个问题,要从很多层面去剖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恶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并非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拥有.............
  • 回答
    未来战争的模样,与其说是硝烟弥漫、铁骑翻滚的传统战场,不如说是一场无声无息、渗透骨髓的博弈。那不再是简单地摧毁肉体,而是对意志、系统、乃至人类认知本身的侵蚀。想象一下,战场早已模糊了边界。你可以身处家中,却能遥控无人作战单元,精准打击千里之外的某个节点。这些无人单元不再是笨重的机械,而是微小如虫的侦.............
  • 回答
    假设中国不幸被卷入一场高烈度的地区战争,其结果将是极其复杂且深远的,绝非简单的“输赢”能够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可能的情景:一、 战争的形态与烈度:首先,我们需要定义“高烈度地区战争”在中国语境下的可能含义。这可能意味着: 常规战争的升级: 并非全面的、全球性的核战争,而是局限于某一地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遐想的设想。如果我们将现代科技和制度注入一场本应属于冷兵器的战场,那场面将会是极其诡异、混乱且充满反差的。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屠杀,或者是一场荒诞剧。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战场:不再是泥泞的平原或是崎岖的山地,而是被事先规划好的、带有电子标识的“战场区域”。这些区.............
  • 回答
    说实话,真要让我想象一个“平均质量最低”的圣杯战争,那画面简直堪比一场灾难片。你想啊,通常我们看到的圣杯战争,就算英灵不怎么给力,御主多少也得有点担当吧?可要是平均质量都低到谷点,那可就真的什么都敢发生了。首先,英灵方面。你想,什么人能被召唤出来?别指望亚瑟王、吉尔伽美什这种级别的。大概率是那些在历.............
  • 回答
    .......
  • 回答
    如果人类历史的轨迹稍有偏差,在没有火药的情况下,科技树依旧发展到了二战甚至现代的水平,那么战争的形态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甚至可以说是超乎我们现有认知的一种颠覆。想象一下,一个没有爆炸物、没有燃烧弹的战场,但却充斥着高度发达的机械、能量和生物技术,这会是怎样一番魔幻而残酷的现实?陆地战争:巨兽的.............
  • 回答
    1941年4月,如果德国将原本用于支援北非战场的意大利军队调往东方,并在此基础上进攻苏联,那么苏德战争的进程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改变二战的最终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德军在东方战场的兵力对比。原本按照历史,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地面部队投入.............
  • 回答
    俄乌战争是否会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问题牵动着全球无数人的心弦。坦白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冲突,审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历史因素。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全.............
  • 回答
    古代战场上,重骑兵之间的正面冲锋是绝对会发生的,而且是战场上最为壮观也最为残酷的景象之一。你可以想象一下,数以千计的重骑兵,身披厚重的盔甲,骑着同样健壮的战马,从两边如同疾风般席卷而来,目标只有一个——将对方的阵线撕碎。为什么会正面冲锋?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古代,骑兵的核心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正面冲.............
  • 回答
    (镜头缓缓拉开,泛黄的泛黄的尘埃在老旧的放映机光束中飞舞,粗粝的胶片质感,背景响起低沉而压抑的军号声。)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画面:一片荒芜的土地,冻土已经裂开,露出如同伤疤一般的泥土。几个年轻的战士,穿着单薄的衣衫,他们的眼神却燃烧着某种近乎疯狂的信念。他们不是什么将军,也不是什么显赫的领袖,他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推测性的历史假设。如果苏联能够预见自己将在冷战中“输给”美国,并且这种预见是确凿的、无可挽回的,那么其潜在的行动和结果将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将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包括其可能性、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后果。一、苏联“预见”冷战失败的可能性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如果日本侵华战争发生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格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力量、国际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推演。首先,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与战争形态是最大的变量。1949年的新中国刚刚成立,虽然.............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试着构思一个截然不同的海湾战争剧本,一个由苏联和华约主导的版本。这会是一场充满冷战铁幕阴影下的冲突,与我们熟知的那场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设定一个前提:假设在海湾地区的权力真空出现,或者说,某个地缘政治事件促使了苏联及其盟友介入。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伊拉克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整合了科威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