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加拿大为什么不怕美国侵略吗?

回答
加拿大人对美国侵略的担忧,与其说是“不怕”,不如说是一种复杂、多层次的心理和现实考量。这种“不怕”并非鲁莽,而是建立在深刻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相互依存基础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理解这一点:

1. 难以置信的地理和军事现实:

漫长的边界与一体化的防御: 加美两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非军事化边界。这不仅仅是一条线,更是高度一体化的经济和基础设施网络。边境两侧的社区、能源管道、交通网络,乃至军事和情报共享,都深度交织。美国从边境入侵加拿大,意味着它必须同时切断与自己经济和安全命脉的联系,这在现实操作上近乎不可能,代价也难以承受。
“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的象征与实际: NORAD是美加两国共同的空域防御体系。这意味着加拿大并非孤立无援地面对来自北方的威胁(主要是苏联/俄罗斯),而是与美国共享情报、监控和反应能力。这种合作的深入程度,让任何针对加拿大的潜在空中或导弹威胁,都会直接暴露给美国,从而触发美国的战略反应。将 NORAD 视为“加拿大不怕美国侵略”的直接证据可能有些片面,但它无疑是两国高度军事互信和协作的基石。如果美国要侵略加拿大,首先就得“肢解” próprio NORAD,这是极其荒谬的。
军事实力对比的“反作用”: 虽然美国军事力量远超加拿大,但这种悬殊的对比,反而让美国在考虑军事行动时更加谨慎。对加拿大发动一场全面入侵,需要动用极其庞大的军事资源,而且其合法性、国际影响以及后续的占领和治理成本,对美国来说将是巨大的负担,甚至可能超出其承受能力,尤其是考虑到加拿大并非一个“敌对”国家。

2. 根深蒂固的经济与社会联系:

高度的经济相互依赖: 加拿大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最紧密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间的商品和服务流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输送,以及跨国公司的运营,都深度捆绑。任何形式的军事冲突,都会瞬间摧毁这种经济联系,对两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尤其是对美国而言,其经济同样会遭受重创。这种相互依赖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劝阻”机制。
社会与文化融合: 尽管有各自的国家认同,但加拿大人和美国人在语言、文化、价值观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大量美国人拥有加拿大亲属,反之亦然。两国公民在对方国家生活、工作、学习、旅游极为普遍。这种人员上的流动和情感上的联系,使得“侵略”行为在道义和情感上都难以被接受。

3. 国际法与外交的影响:

主权国家的基本原则: 侵略一个主权国家,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都会触犯国际法,并受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谴责和制裁。美国作为国际秩序的重要维护者(至少在名义上),发动对邻国的侵略,将严重损害其国际声誉和领导地位,并可能招致全球性的孤立和报复。
“特殊关系”的约束: 加美之间被广泛称为“特殊关系”,这种关系虽然并非正式的军事同盟(如北约),但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国家。在这种背景下,军事侵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4. 加拿大的“软实力”与“他者”叙事:

加拿大作为“和平天使”的自我认知: 加拿大在国际上长期以来塑造自己是“和平缔造者”、“联合国的好公民”的形象。尽管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述,但它确实影响了加拿大人对自身和国际社会关系的认知。他们不太倾向于将自己视为潜在的冲突方。
“我们不是美国”的叙事: 加拿大在某种程度上,通过与美国进行对比来确立自身的国家认同。这种对比往往强调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社会福利、外交和平主义等方面与美国的区别。在这种叙事下,美国被描绘成一个强大但有时过于激进的国家,而加拿大则是温和、理性的。虽然这种对比有时也带有焦虑,但它也构成了加拿大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并间接强化了“美国不会随意侵略我们”的心理预期——因为一旦那样,美国将与自己所“区别”的那个加拿大形象对立。

总结来说,加拿大人“不怕”美国侵略,并非源于对美国军事力量的蔑视,而是基于对两国之间复杂、深度融合关系的深刻认知。 这种“不怕”是一种基于理性分析和现实考量的“不必过度担忧”。正如没有人会“不怕”火,但你知道火在你家壁炉里,而不是在你客厅里熊熊燃烧,同时你还有灭火器。

与其说“不怕”,不如说加拿大人对两国之间“不会发生侵略”这件事,有着高度的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

经济上的相互毁灭性依赖。
地理和安全上的深度融合(如NORAD)。
国际法的约束和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顾虑。
两国社会文化上的人员往来和情感联系。

这种信心,反而让两国关系更加稳定,也让加拿大在与美国的互动中,能够保持一种相对从容的姿态,专注于发展自身,而不是时时处于被侵略的恐惧之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加拿大对美国没有“警惕”或“不满”,在某些贸易、文化、政策领域,两国依然存在摩擦和争议,但这些都属于“兄弟矛盾”,而非“敌对威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加拿大是国土面积是全球第二大的国家,占据着美国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美加两国关系紧密,不仅在经济贸易上,军事政治上也有很好的合作。加拿大不怕美国侵略吗?其实就在一百年前,这两国曾在沙盘上刀兵相向。


请看今天的文章为你介绍。



加拿大与美国


父子间的仇恨


1775年,北美东海岸的殖民地就开始反抗英国统治的革命。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为了防止英军由加拿大进入纽约,美军曾两次北伐加拿大。


美军兵临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城下,虽然没有抢夺到疆土,但也成功地牵制了一部分英军的主力进入美国。


暴露在美国面前的蒙特利尔和魁北克


油画《蒙哥马利将军之死》

描绘美国将军理查德·蒙哥马利

在魁北克战役中阵亡


美国独立后的1812年,既为了扩张领土的野心,同时也为了报复英国在英法战争中对美国的骚扰,美国再次入侵加拿大。结局是美、英、加三方打到最后谁也没在领土上占到便宜。


两次没有什么实际成果的战争给两个后来的兄弟之邦,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812年战争组图


加拿大于1867年宣布成立自治的联邦,但是外交和军事事务还是受制于英国。


而当时英国和美国都视对方为最大的潜在威胁:美国时刻想挑战英国世界霸主地位,在南美和东南亚动作频频;英国虽已日落西山,却坚守自己日不落帝国的颜面,不能被挑战者轻易打败,尤其是美国。


与美国地理上接壤的加拿大就成了美国壮大自己领土、进而打击英国的踏脚石。


加拿大的民族性崛起,还是在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维米岭战役之后,

以后会有文章介绍

图为维米岭纪念碑


维米岭纪念碑远景


于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日渐强大的美国成了加拿大的恶梦。


为了防备美国,加拿大的宗主国英国在美加边境大量屯兵,各种防御工事当然也少不了。现在的五大湖沿岸,都还可以看到英军留下的碉堡。


划湖而治


各个主要的大城市,例如魁北克城和哈利法克斯,都加筑了要塞。最后,英国还特地修建了一条从蒙特利尔到金斯敦的运河——丽都运河(Rideau Canal,北美至今在用的最古老的运河,世界遗产),以免美国切断圣劳伦斯河航道。


即使美国人切断运河

加拿大人也有备用通道


丽都运河+1


圣劳伦斯河是五大湖唯一的出海口,战略意义重大,是英国往加拿大东岸输送兵员和补给的生命线。


离不开圣劳伦斯河


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不落帝国才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衰败。美国大发战争财,成为整个欧洲的债主。


英国政府在一战期间向美国政府的借贷高达8.5亿英镑,并且附带高额的利息。英国试图通过各种外交渠道缓解沉重的债务负担,美国却态度傲慢。他们利用债权优势压榨英国,削弱英国的国力,瓦解当时英国的经济霸权。


自此,美英关系开始交恶,加拿大自然免不了卷入其中。


防卫计划1号

(Defence Scheme No. 1 )


1921年初,加拿大国防部收到情报,说美国正在酝酿一个入侵加拿大的计划。


大吃一惊的加拿大国防部立即召开会议商讨应对之策。此时一位名叫James Brown,外号“Buster”的中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加拿大的人口都压在南部边境线上

真是个难以弥补的劣势


按照Brown中校的推理,美国一旦动武,最先进攻的会是蒙特利尔、渥太华、汉密尔顿和多伦多这几个东岸的大城市。


紧接着被攻击的目标是加拿大中部的草原三省-阿尔伯塔、萨斯喀彻温、和曼尼托巴。


最后,美军会攻打西岸卑诗省的温哥华。


三步拿下加拿大?


加拿大地广人稀,军事实力只有当时美军的十分之一,按照常规来兵分三路防守美军进攻,必定是无法抵挡的。


他认为针对美国的入侵企图,加拿大应该转守为攻。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向美国本土出击,发动奇袭作战,先下手为强。


瓜分美帝计划


因此,Brown中校提出的进攻计划为:


1.集中优势兵力部署在加拿大西岸,在战争刚开始就迅速南下,攻打华盛顿州的西雅图、斯波坎,和俄勒冈州的波特兰。


先拿下美国西部沿海二州


2.草原三省的加军从温尼伯出发,负责攻打蒙大拿州的重镇大瀑布城,以及北达科他州的法戈,最后攻打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明尼阿波利斯。


再拿下美国北部三州


3.东岸魁北克省的加军会面对美军的主力进攻,部署以防守为主,如果有条件的话,要攻下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并且继续向缅因州推进,确保圣劳伦斯河出海口的安全。


东部的核心任务乃是自保。。


4.加拿大海军要尽全力守护五大湖的控制权,特别是其中的安大略湖。最后还要配合英国海军,在大西洋沿岸对美国领土进行袭扰。


5.加军侵入美国后,并不需要长期占领领土,而是在破坏公路、铁路、以及其他后勤设施后,尽快撤离回加拿大本土。


6.开战后,加军将骚扰一些美国大城市,拖延美军的军事行动,为英国争取调兵的时间,集结主力来支援。


加拿大人是这么想的


一战期间的英国与日本关系密切,双方有签订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承诺在开战时会相互支援。


因此,Brown中校还特别提出了日本也应该会参战。日本海军将会在美国西海岸登陆,和在东海岸登陆的英军形成钳形攻势,捏住美国。


1902年1月30日〈英日同盟〉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至于南方,加拿大人也没打算对美国网开一面。墨西哥与美国南部接壤,长期忍受美国欺压,也是一个值得争取的战友。北上的墨军可以对美国南部的德克萨斯州、路易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构成威胁。


咱们五国瓜分了大宋?

(加上美国内乱)


最后,Brown中校还打算利用美国国内的政治危机。


从1920年开始到1933年,基于清教徒的宗教政策影响,美国制定了全国性的禁酒政策(Prohibition)。这一套严格的禁酒运动给当时的美国社会造成了许多问题,诸如黑帮横行、黑市繁荣、官员腐败等等。


禁酒令期间


Brown中校偏见的想象美国人天生“又胖又懒,急着喝酒”,甚至认为在这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下,说不定反而会欢迎加拿大人来解放他们。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个军事计划简直就是一篇幻想小说,理想化的成分远远大于可行性。


当时也是如此,大部分人批评这个计划包含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因素,是个“疯狂的自杀计划”。不过,军中一个大人物却对此青睐有加。


当时在军中担任少将的George Pearkes(后来成为第20任加拿大总督),评价进攻美国的计划“虽然是铤而走险,不过也未必就不会成功”。在他的力挺下,最终国防部正式批准了这一计划,代号为“防卫计划1号(Defence Scheme No. 1)”。


George Pearkes


防卫计划1号被国防部编列的数年后,英美的关系因“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 Naval Treaty)”的签署而得到缓和。时过境迁的英国再也无能力重演1812年那次火烧白宫的战争。


曾经的火烧白宫


于是,1928年,英国以“美国已经不会入侵加拿大”为理由,命令加拿大总参谋长McNaughton取消了这一计划,大部分机密文件被销毁,留下的只有计划初期规划的一些大纲。


这个计划没有付诸行动,不然也许人们会看到成型后的美国本土第一次被全面入侵的盛况。


红色战争计划

(War Plan Red)


当年的英国是如何判断美国不会再入侵加拿大,我们已不得而知。我们能知道的是,英国竟完全猜错了。


美国当时不仅想要吞并加拿大,更计划与英国以及其他英属殖民地开战。


这就是始于1930年,大名鼎鼎的“红色战争计划”。这个计划的提出距离“防卫计划1号”被裁撤仅仅两年。


原来美国对于加拿大的国土早已垂涎已久。没有动手只是实力还无法与英国正面对抗,只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美帝国对英帝国


在“红色战争计划”中,美国甚至没有去考虑加拿大是否会求和,或者是战后的领土归还问题,志在必得想要把整个加拿大纳入版图。


美国第一个要攻打的,是加拿大东岸最重要的港口-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由此切断加拿大与英国的联系。


哈利法克斯


然后,美国打算兵分三路,一路由佛蒙特州入侵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城;另一路从北达科他州入侵温尼伯省;最后一路则进攻安大略省。


一旦美国人掌握主动反推回来

加拿大简直是没法挡


若这三路美军配合顺利,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加拿大为数不多的经济重镇。控制了加拿大的全部命脉,英国在北美的影响力就结束了。


这个“红色战争计划”一度是美军的最高机密,直到1974年之后才公诸于世。加拿大作为当时英国最大的殖民地,美国的邻居,被列在计划中的第一名,代号颜色为“绯红(Crimson)。


“红色作战计划”是美国想要取代英国,称霸全球的最大战略规划。没想到,美国的这个计划也没能赶得上世界格局的改变。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隔岸观火的美国不愿意纳粹德国独大,就没有在北美给英国后院点火。在加入盟军之后,“红色作战计划”更是丧失了道义上的可行性,这一计划才被搁置。


二战组图


到了二战后,英国因战争损耗导致的衰败已经成为定局。美国在北美终于可以畅行无阻,再也不用防备讨厌的英国。“红色作战计划”的束之高阁,便是情理之中的选择。


伦敦大轰炸以后的伦敦


这场发生在美加之间的战争恐慌其实正是英美在国际上角力的写照。而加拿大的战略合作关系由依靠英国转为依靠美国,便是美国实力增强的见证。


如果不是纳粹德国在欧洲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会在英美之间爆发也未可知。因为无论是“防卫计划1号”还是“红色战争计划”,都在揭示双方对彼此磨刀霍霍的真相。


任何时代,世界霸权的交接,总不会如人们想象中那么顺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加拿大人对美国侵略的担忧,与其说是“不怕”,不如说是一种复杂、多层次的心理和现实考量。这种“不怕”并非鲁莽,而是建立在深刻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相互依存基础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理解这一点:1. 难以置信的地理和军事现实: 漫长的边界与一体化的防御: 加美两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历史上美加两国关系一直挺“铁”的。要说美国为啥不打加拿大,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国根本没那个必要去打。 地缘政治上的“哥们儿”: 你看看地图就知道了,美国和加拿大是邻居,而且是长达.............
  • 回答
    美国不侵略邻近且资源丰富的加拿大,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这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复杂交织的因素。简单来说,入侵加拿大对美国来说弊远大于利,且在道义和实际操作上都不可行。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政治和战略考量: 和平共处和长久伙伴关系是更优选择: 美国和加拿大拥有.............
  • 回答
    加拿大和美国这两个北美邻国,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比邻,文化上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合并的设想,无论是对加拿大还是美国,都远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要深入理解为什么这两个国家没有合并,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历史和国家认同是第一个巨大的障碍。 加拿大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五个国家之所以没有统一成一个国家,并非因为缺乏联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之间联系密切,且各自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和政治结构,使得统一在现实中变得极其复杂且不具可行性。首先,我们.............
  • 回答
    说美国两块主要陆地(我们通常说的是本土美国和阿拉斯加)中间隔着加拿大,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地理巧合,而是历史、地质、甚至是政治斗争交织出的复杂故事。要说清楚为什么它们不连在一起,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地质演化的“巧合”:大陆漂移的背景故事首先,得明白地球这块大拼盘是怎么形成的。我们都知道,地球不.............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趣,也触及了留学生选择学校时非常复杂的心态和考量。虽然从“世界排名”这个单一维度来看,似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顶尖学校对美国“比较差”的学校具有压倒性优势,但现实中留学生的选择往往是多方面权衡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可能的原因:一、 美国大学的品牌效应和“光环”效应: 全球公认.............
  • 回答
    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邻国,虽然共享漫长的边境线,以及许多相似的文化根基,但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差异,这些差异塑造了它们各自独特的国家灵魂。从政治体制上讲,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通过选举产生。而加拿大则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君主是名义上的国家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地缘政治和军事策略的核心,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来说,俄罗斯之所以不直接对美国采取军事行动,即使他们对乌克兰加入北约感到担忧,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绝非仅仅是“胆怯”二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俄罗斯与美国都是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这一点是问题的基石。两国之间爆发直接军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疼的画面,几十万加仑的牛奶就这样被白白倒掉。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问,如果是我,也会忍不住想,这些牛奶还能做什么呢?泡牛奶浴,听起来确实是个奢侈又舒服的主意。不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考量,让奶农们即便面对如此巨大的浪费,也很难将这些牛奶用于泡澡。我们得一件一件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
  • 回答
    硅谷的诞生,并非偶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幸运。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由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革命,而加州,尤其是旧金山湾区,恰好成为了这场革命的理想温床。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聊聊“根”:军事与科研的种子你可能会觉得,硅谷不是搞民用高科技的吗?怎么扯上军事了?这你就说对了。很多推动.............
  • 回答
    美国之所以难以扑灭加州大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叠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自然因素与气候变化: 极端干旱和高温: 加州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尤其是在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高温频发,土壤和植被含水量极低,如同干柴一般。一旦点燃,火势蔓延迅速且难以控制。 强风天气(圣安.............
  • 回答
    美国长达30年没有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外交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美国在不同时期对这一国际公约的态度和顾虑。首先,我们得明确《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什么。它是在19.............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会遇到的一个现象。要说美国名校的中国本科生普遍不愿意加入CSSA,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目标与个人发展考量: 时间成本与精力投入: 美国的本科教育强度很大,特别是名校,课业压力、研究机会、实习申请等等.............
  • 回答
    美国近来种族对抗的骤然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内乱的担忧,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根源、社会经济因素、政治环境以及近期的催化剂。历史的阴影从未远去:种族主义的深层烙印美国的历史,从建立之初就与奴隶制以及对非裔美国人的系统性压迫密不可分。尽管奴隶制在19世纪末.............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在提到自己的留学经历时,总爱说“我留学北美”,而不是直说“我留学加拿大”。这背后呢,其实藏着一些挺普遍的中国人的心态和一些实际考量。首先,“北美”这个词自带一种光环和模糊性。 你想想,美国和加拿大,它们在很多人印象里,都是发达国家,.............
  • 回答
    .......
  • 回答
    美国在一战中加入协约国,而非同盟国,这背后并非仅仅是为了瓜分英法的殖民地利益那么简单。实际上,当时美国对瓜分殖民地利益的兴趣并不浓厚,其选择阵营更多是基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考量,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最直接的导火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战初期美国奉行的是“中立政策”。总统.............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信息传播、媒体理解和文化差异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人民网作为一家官方媒体,似乎没有识别出美国“洋葱新闻”(The Onion)其内容本质是讽刺和幽默的假新闻呢?这里面原因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首先,核心在于“语境”和“理解门槛”的差异。“洋葱新闻”之所以.............
  • 回答
    美国媒体关于美国不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疫苗开发的报道,确实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举动的影响,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宏观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潜在的后果。美国为何会采取这一立场?首先,理解美国此举背后的原因至关重要。这种立场并非是空穴来风,通常与美国政府的特定政策导向以及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