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近的用户界面设计风格趋势开始流行淡雅的低饱和度颜色?

回答
最近用户界面(UI)设计风格中淡雅低饱和度颜色的流行,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由用户期望、技术发展、心理学研究以及审美演变共同驱动的趋势。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背后的原因:

一、 用户体验的提升与情感连接

1. 减轻视觉疲劳,提升舒适度:
传统高饱和度颜色的问题: 过去一些设计倾向于使用鲜艳、高饱和度的颜色来吸引用户注意。但长时间暴露在高对比度、刺眼的颜色环境中容易导致视觉疲劳、眼部不适,甚至引发焦虑感。
低饱和度颜色的优势: 淡雅的低饱和度颜色,如柔和的灰、浅蓝、莫兰迪色系等,对眼睛更友好,能创造一个温和、舒适的视觉环境。用户在浏览界面时不会感到压力或不适,能够更长时间地沉浸其中,享受流畅的体验。这种舒适度直接转化为用户满意度和用户忠诚度。

2. 营造宁静、放松的氛围:
现代生活节奏的压力: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数字设备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应该加剧这种压力。
低饱和度颜色的心理暗示: 低饱和度颜色天然地带有宁静、平和、沉思的心理暗示。它们能帮助用户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个片刻的宁静,让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成为一种放松和舒缓的体验。这种“情感治愈”效应对于用户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3. 增强可读性和信息层级:
对比度的优化: 许多人误以为低饱和度就意味着低对比度。实际上,设计师可以通过巧妙运用低饱和度颜色之间的细微色差、明度变化以及与其他更具对比度的元素(如深色文字、高饱和度的强调色)的组合,来清晰地界定信息层级和引导用户视线。
避免干扰: 高饱和度颜色在某些情况下会分散用户注意力,让重要信息被淹没在“色彩的噪音”中。低饱和度颜色则能更好地衬托内容本身,让文字、图标和功能按钮脱颖而出,用户更容易快速找到所需信息,提高效率。

二、 技术发展与设计实现

1. 显示技术的进步:
高分辨率与色彩准确性: 现代的显示器(如OLED、Retina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广的色域,能够更准确地还原和呈现细腻的色彩变化。这使得设计师可以大胆尝试和使用微妙的色彩过渡和低饱和度的渐变,而不用担心色彩失真或显得廉价。
HDR技术的影响: 高动态范围(HDR)技术使得屏幕能够显示更广泛的亮度范围,这为低饱和度颜色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即使是低饱和度的色彩,在HDR环境下也能呈现出更丰富的光影层次和质感。

2. 响应式设计与跨平台一致性:
适应性更强: 低饱和度颜色通常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在不同的屏幕尺寸、分辨率和光照条件下,其视觉效果相对稳定,不易出现刺眼或色彩溢出的问题。这对于需要适配多种设备和环境的响应式设计尤为重要。
品牌识别的统一: 对于品牌而言,低饱和度的色彩方案更容易在各种数字渠道(网页、App、社交媒体等)保持视觉风格的一致性,塑造出专业、可靠且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

三、 审美演变与文化影响

1. “少即是多”(Minimalism)的延续与演变:
极简主义的影响: 近十年来,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在全球范围内盛行,强调去除冗余,回归本质。低饱和度颜色是极简主义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追求纯粹的审美取向。
从“干净”到“雅致”: 最初的极简主义可能更侧重于白、黑、灰等单色系或非常简洁的色彩搭配。而现在,这种趋势正在向更具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的“雅致”方向演变,低饱和度彩色正是这种演变的体现。

2. 对自然元素的致敬:
自然色的魅力: 大自然中充斥着大量的低饱和度色彩,如晨雾的淡蓝、黄昏的柔粉、雨后泥土的暖灰、森林的浅绿等。这些颜色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天然的美感和生命力。
回归自然的呼唤: 在日益城市化和科技化的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与自然重新连接。将自然界的淡雅色彩引入UI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带来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和舒适感。

3. 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影响:
“慢生活”与“正念”的兴起: 近年来,“慢生活”、“正念”(Mindfulness)等概念逐渐受到关注,人们开始反思过度追求速度和效率的生活方式。低饱和度颜色恰恰与这种追求沉静、内省的生活态度相契合。
避免浮躁,追求深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过于鲜艳的色彩容易让人联想到廉价的促销信息或浮躁的宣传,而低饱和度色彩则能传递出一种沉稳、可靠、注重品质的信号,吸引那些追求深度和价值的用户。

四、 设计师的创意表达

1. 更细腻的调色能力:
挑战与机遇: 使用低饱和度颜色并非意味着设计变得“简单”或“乏味”。相反,要做到出色,需要设计师具备更高的色彩敏感度和调色技巧。如何在有限的饱和度范围内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独特的氛围和清晰的视觉引导,是对设计师功力的考验。
高级感与质感: 精心挑选和搭配的低饱和度颜色组合,能够营造出一种高级、精致和有质感的视觉效果,让产品显得更具品味。

2. 强调内容与功能的导向:
“内容为王”的设计理念: 许多设计师推崇“内容为王”的设计理念,即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内容和引导用户完成特定任务。低饱和度颜色作为一种“背景”或“媒介”,不会喧宾夺主,能够最大程度地突出内容的价值和功能的可用性。
品牌故事的传达: 即使是低饱和度颜色,也可以通过色彩的细微变化和搭配,传达出品牌的核心价值、情感诉求和故事。例如,柔和的蓝色可以传递信任与专业,浅绿色可以象征健康与活力,而温暖的米色则能营造出舒适与亲切感。

总结

总而言之,淡雅低饱和度颜色在UI设计中的流行,是用户对更舒适、更宁静、更具情感连接的体验的追求,是技术进步为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是审美潮流的自然演变,也是设计师们对内容与功能优先的深刻理解的体现。这是一种从“吸引眼球”到“打动人心”的转变,让数字产品在功能性之外,更添一份人文关怀和艺术品味。这种趋势预示着未来UI设计将更加注重用户的整体感受和长期的情感互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得从颜色饱和度带给人视觉体验的差异说起。然后综合这几年的移动设备与互联网发展趋势,可以讨论的是,为什么低饱和度的颜色开始流行。

首先,什么是颜色的饱和度?简单来说,饱和度即是颜色的鲜艳程度。

比如,左侧的蓝色比右侧的蓝色饱和度更高。

越是鲜艳(饱和度高)的颜色,便可在越短时间内吸引到人,同时也越容易引起人的视觉疲劳(越看越累)。而不怎么鲜艳(中低饱和度)的颜色,则显得更加“耐看”。


所以在自然界,高饱和度的颜色,经常承担着警告与吸引的责任。比如鲜艳的花朵,还有危险的毒蛙等。


Anyway,色彩饱和度,总是和视觉吸引力视觉疲劳有关的。

高饱和度的色彩,在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广泛。主要原因是,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使用高饱和度色彩能使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而你并不需要考虑视觉疲劳的问题,因为一般来说,游动的受众不会盯着你的海报超过3秒。[1]

图1 茫茫竞争对手中,自己的总不能不显眼吧?

图2 高饱和度的颜色随处可见

在早期功能机与智能机的UI设计中,继承了高饱和度的设计特点。因为图标与界面是吸引力的焦点,营造风格的载体之一,同时起着引导用户操作的作用。另外,用户不会在操作界面之间停留过长时间(基本都是功能操作),所以也谈不上视觉疲劳。

但随着移动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上网速度越来越快,手机屏幕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好,有三件事情开始接连发生。

第一件是,人们都开始熟悉智能机的操作和使用了。以前需要引导和说明的,现在都不需要了。

第二件是,手机上能做的事情越来越丰富了。打3D、即时游戏;看视频、电影和直播;看小说、豆瓣和知乎。

第三件是,人们在手机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你有没有一些朋友,家里的电脑都很久没碰了?

所以回首一看,高饱和度的颜色反而优势不明显了。

一,你并不需要给用户再次强调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图标等元素,用户能找到即可。

二,随着用户使用时间的增长,高饱和度颜色更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而中低饱和度颜色不会。

所以淡雅的低饱和度颜色开始流行起来。




[1]在传统广告设计中,3秒其实是个限制——你必须在3秒时间内,把想表达的都表达清楚,否则受众就走了。

user avatar

因为显示器技术进步了,颜色表现力增强了。

早年间用这种颜色的话,在不同的显示器上由于色差,会很难看。高饱和度的颜色色差没那么严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