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是否应关心政治?

回答
年轻人是否应该关心政治?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该不该”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为什么不”的问题,或者更进一步地说,是一个“如何才能”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无处不在的时代,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政治的触角早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先撇开“宏大叙事”不谈,咱们就从最切身的利益出发。你有没有想过,你未来要上什么样的大学?你的专业选择会不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你未来就业的选择范围有多大?你未来的生活成本,比如房价、物价,会受到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调控?你享受的医疗、教育、养老福利,这些都是政府职能的体现。你对这些看不惯,觉得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难道不应该有表达的冲动吗?

想想看,你可能每天刷着社交媒体,关注着各种潮流资讯,这些资讯的传播平台、内容审核,甚至你接触到的信息本身,都可能与政治决策息息相关。你喜欢的音乐、电影、游戏,它们能否顺利引进?艺术家、创作者的权益如何保障?这些背后都离不开文化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

更何况,我们这一代人,是真正意义上“活在未来”的人。今天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哪怕只是选择不关心,也是一种决定,而这个决定,会直接影响我们明天,以及再未来十几年、几十年的生活。如果我们对塑造自己未来的决策过程漠不关心,那么我们就等于把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别人。而别人,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不一定和我们的长远利益完全一致。

“关心政治”这个词,有时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距离感?好像是那些西装革履、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的人才做的事情。但其实,关心政治,最朴素的理解就是关心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关心我们身边的人,关心这个社会将走向何方。

想想身边那些让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的事情。可能是某个公共设施的缺乏,可能是某个社会现象的普遍存在,可能是某个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这些“为什么”,就是政治的起点。而“如何解决”,就是政治的过程。

当然,我不是说年轻人必须成为政治家,或者每天都要对着新闻联播长吁短叹。关心政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你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 比如,关注社区的议题,了解家门口的规划,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
你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 阅读一些优质的政论文章,关注可靠的新闻来源,了解不同政治派别的观点,形成自己的判断。不盲从,不轻信,这是非常重要的。
你可以积极参与: 投票(如果你到了年龄)、参与线上线下的讨论、向民意代表表达你的看法、甚至参与志愿服务,这些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政治。
你可以用你的专业和创意: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可以设计海报倡导某种理念;如果你是程序员,你可以开发一些关注社会问题的APP;如果你是艺术家,你可以用作品发声。

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一个人,力量太微薄了,关心了也改变不了什么。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就像汇涓成河一样,每一个个体的关注和行动,汇聚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历史上,很多社会进步,都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觉醒和参与推动的。

而且,关心政治,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外面”的世界,更是为了丰盈“里面”的自己。当你开始思考社会运行的逻辑,当你开始理解不同观点的来源,你的视野会更开阔,你的思考会更深入,你会变得更成熟,也更有责任感。你会更清楚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在这个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当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真伪,避免被情绪裹挟,确实是一门学问。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学习如何理性地、有建设性地去关心政治。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

所以,年轻人是否应该关心政治?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不是出于某种“责任感”的压力,而是因为它关乎你的现在和未来,关乎你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去了解,去思考,去发声,去行动,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智慧。别让你的未来,在你的沉默中被轻易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我理解真正的问题,也许不是年轻人“是否”应当关心政治,而是又有多少年轻人能有智慧去分辨出什么才是政治,什么才是关心,并有恒心去做到这真正的关心。

政治学的英文是political science。它不是嘴炮,而是一门严肃(且枯燥)的社会科学,是捧着一本本经典大部头安静阅读,是在夜深人静时边看公开课边做笔记,是在众人皆睡的教室里直着腰板听老师讲解,或交出一篇篇几千几万字的作业和论文……关心这个词的分量,是一点一滴付出的时间和勤奋积累的。

而在很多人眼里,关心政治却表现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而在微博知乎和出租车上喷这喷那,或登着梯子爬过了墙就以为发现了真理而批这批那,或仗着自己读几本书上了几天网就超越前人,或仗着自己有几个粉丝发了几篇文章就指点江山……他们对于每一个新闻热点的细节张口就来,却缺乏基本的政治学训练和素养,连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无法回答,比如“中国的政治体制及其特点是什么?”

如此,我想我们太多时候混淆了对于时事的关心和对于政治的关心。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前者是应当关注的,但把前者理解成后者就贻笑大方了。政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只看几篇新闻读几本书就去妄加论断往往是盲人摸象,更何况很大一部分号称自己“关心政治”的论断者连新闻和书都没怎么读过。

user avatar

个人观点,年轻人不关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关心什么。

爱好不分贵贱,但是格局有大小。政治事务之所以常被称作“国家大事”,就是因为和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个答案把政治比做空气,我认为很在理。就像一个人没办法靠自己改善空气质量,一个普通人也很难对政治格局有多大影响。对政治的关心,某种意义上体现的是对自己生活小圈子之外的事务的关心,这就叫格局。就是鲁迅说的,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就是格局。


除了政治之外,很多爱好都有类似的特点,从环境,到科学,到人文历史哲学,等等等等。但如果年轻人除了自己眼前这一亩三分地,别的毫不关心,我觉得这就危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人是否应该关心政治?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该不该”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为什么不”的问题,或者更进一步地说,是一个“如何才能”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无处不在的时代,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政治的触角早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先撇开“宏大叙事”不谈,咱们就从最切身的利益出发。你有没有.............
  • 回答
    当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两种声音在脑海中回响:一种是对“钱途”的殷切期盼,对物质富足的向往;另一种是对“家国情怀”的呼唤,对社会责任的强调。这两种声音并非截然对立,但如何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与理想的价值追求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过度功利化,重拾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 回答
    年轻人婚育观的“焦虑”与“真实”:一场细致的审视近些年,关于婚育问题的讨论似乎越来越热烈,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一些声音认为,当下的小部分年轻人对婚育这件事表现得有些“过度关心”,甚至可以说是“焦虑”。但“过度”与否,往往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理解这种“关心”的背后,究竟是怎样.............
  • 回答
    嗯,要说“过度关注”,这词儿有点儿重,也挺主观的。不过,如果我观察身边的朋友,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讨论,会发现很多年轻人在谈论房价时,确实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强度和普遍性。以前吧,房子可能就是个住的地方,大家攒钱买个小小的安身之所,能遮风挡雨就行。现在呢?我感觉房价已经不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它更像.............
  • 回答
    在繁华的大都市里,年轻人是怀揣梦想、奋力拼搏的主力军。关于他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打拼是否能获得更多益处,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也有不少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过探讨。1. 机会的广度与深度:很多研究都指向一个核心观点:大城市提供了更多元、更丰富的机会。这不仅仅是就业岗位数量上的优势,更在于就业质量.............
  • 回答
    欧洲历史上的权力格局,尤其是在拿破仑时代以及之后,确实充满了继承、断裂与演变。要梳理清楚法兰西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西欧是否只能有一个皇帝”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长,细致地剖析每一段历史。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与神圣罗马帝.............
  • 回答
    关于2014年河南的干旱是否与环境破坏或南水北调有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复杂的自然因素、人为活动以及宏观调控项目的联动效应。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并力求用一种自然、有条理的叙述方式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一次区域性的干旱,其成因都是多方面的,极少能简单归咎于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1917年至1933年美国与苏俄、苏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是否可以被称为美苏间的“第一次冷战”。要理解这个时期两国关系的性质,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国各自的处境。俄国的革命与美国的介入(19171920):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 回答
    80年代美国和英国经济形态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型,与当时统治阶级面临的高昂军备竞赛的压力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非常紧密和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军备竞赛的阴影与财政重担:首先,我们得回到80年代初的国际大背景。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冷战并未.............
  • 回答
    佳能珠海工厂关闭,遣散补偿远超预期,这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判断佳能此举是否“恶意为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盖棺定论。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背景和一些关键信息: 关闭时间与原因: 佳能珠海工厂是佳能在中国大陆设立的首个独资企业,运营了32年,主要生产数码相机、镜.............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选举日投票正式开始,这无疑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极其特殊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大选。关键州的结果走向以及是否会引发混乱场面,是当时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关键州的结果走向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2020年大选的关键州通常是指那些民主党和共和党选票差距.............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联想辟谣柳传志“退休后年薪1亿”事件中的关键信息,以及司马南、张捷是否构成造谣以及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起因。在2021年底左右,关于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退休后仍享有高额年薪(例如1亿元)的传言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这些传言主要集中在一些自媒体账.............
  • 回答
    关于“如果发现某一物种的智力增长速度极快,在未来20年左右即将超越人类,现在人类是否应将其灭绝?”这个问题,这是一道极其复杂且充满伦理困境的假想情景。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智慧、自身生存以及道德责任的根本认知。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理解“智力增长速度极快”与“超越人类”的涵义首.............
  • 回答
    香港的“屈辱百年”这一说法,在讨论香港历史时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要论证其是否“成立”,需要我们对历史进行细致的审视,并理解其中复杂的背景和多重的含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屈辱百年”的论点成立基础:首先,从表面上看,“屈辱百年”的说法有着非常实在的历史依据。这指的是从18.............
  • 回答
    年轻人是否应该接触股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年轻人的具体情况、认知水平、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投资目标。然而,从长远来看,鼓励年轻人了解和适度接触股市,并学习相关的投资知识,通常是被认为是明智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年轻人接触股市的潜在益处.............
  • 回答
    关于“当代年轻人是否变得越来越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确实感受到经济压力显著增大,甚至觉得比父辈年轻时更“穷”。这里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社会结构、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会有“越来越穷”的感觉?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美国年轻人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趋势,倾向于前往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即便这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的家乡。这种现象背后有许多驱动因素,并非简单的一句“为了更好的工作”就能概括。首先,就业机会的集中性是核心原因。美国经济格局的特点是,许多高增长、高薪的行业,比如科技、金融、媒体、时尚、生物技术等,往往高度集中在少.............
  • 回答
    关于日本年轻人是否已经“基本丢失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导致日本可能面临“不战而降”的境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这几个概念在日本的语境下是如何被理解的.............
  • 回答
    “和平演变”这个词,在很多中国人的记忆里,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最初的语境,更多地与冷战时期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深入,我们今天再谈论“和平演变”,其内涵和载体,可能已经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要判断中国的年轻人是否被“和平演变”了,.............
  • 回答
    要说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越来越排斥酒桌文化,这事儿吧,还真不是一概而论,里头门道多着呢。不过,一股子“不爱玩了”的劲儿,是挺明显的。你想啊,以前喝酒那叫一个“痛快”,一杯酒下去,啥愁啥苦都能忘。尤其是生意场上、职场晋升,少了那一壶酒,感觉就像少了点“仪式感”,少了点“人情味”。什么“感情深,一口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