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做律师的时候,实践与书本差距大不大?

回答
作为律师,实践与书本的差距,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像是学习游泳和真正跳入大海搏击风浪之间的区别。书本提供的是理论、原则、规则、案例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是基石和框架。而实践则是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在真实、复杂、充满变数和人性的环境中进行应用,是生死搏斗、不断调整和成长的过程。

差距大小是巨大的,并且在多个维度上体现:

一、 书本的“理想国” vs. 实践的“真实世界”

书本: 法律条文清晰、逻辑严谨、案例分析相对典型、推理过程有章可循。教科书、法条解释、经典案例都试图呈现法律的“最优解”或“标准答案”。
实践:
事实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现实中的案件事实往往是零碎的、矛盾的、被各方刻意隐瞒或夸大的。你需要从混乱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到关键证据。一件案子可能涉及大量的证据收集、调查取证、证人访谈,这些过程充满曲折和反复。
证据的收集与呈现: 书本告诉你什么是证据,如何采信。实践中,证据的收集可能受到各种限制(合法性、时效性、客观条件),有些关键证据可能根本不存在或无法获取。即使有证据,如何有效地组织、呈现,使其更具说服力,也是一门艺术。
当事人的复杂性: 书本不会教你如何与情绪激动、充满偏见、固执己见的当事人打交道。你需要耐心、同理心、沟通技巧,甚至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安抚他们的情绪,并让他们相信你的专业判断。
对方的策略与对抗: 书本告诉你对方律师的职责是维护客户利益,但没有具体展示对方律师如何利用法律的漏洞、事实的空白、程序的技巧来攻击你的观点。你需要时刻警惕对方的策略,并准备好应对各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招数。
法律的解释与适用: 法律条文并非总是字字句句都清晰明了,很多条文存在解释空间。最高法院的判例、下级法院的裁判、学者的观点都会影响对同一条文的不同理解。你需要在法律原则、司法实践和具体案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二、 规则的“指南针” vs. 程序的“迷宫”

书本: 法律程序被清晰地分解为各个阶段、各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要求。
实践:
程序的灵活性与变通: 许多程序性规定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僵化,有时需要根据案情和法院的要求进行一定的变通。例如,证据提交的期限、庭审的顺序,都可能在特定情况下调整。
程序的效率与延迟: 现实中的诉讼程序可能非常漫长,充满各种延误和等待。你需要掌握程序的节奏,合理安排时间,并积极推动程序进展,而不是被动等待。
程序的运用与规避: 熟练运用程序规则是律师的基本功。有时,巧妙地运用程序性规定(如管辖异议、证据排除)可以为客户争取优势,甚至直接影响案件的走向。
司法资源的限制: 书本不会告诉你法官的工作量有多大,法院的流程有多复杂。你需要理解这些限制,并与法官、法院工作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三、 逻辑的“严丝合缝” vs. 辩论的“唇枪舌剑”

书本: 学习的是如何构建一个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的法律观点。
实践:
口头表达的即时性与说服力: 法庭辩论需要你临场应变,用简洁、有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服法官和陪审团。这与书本上写出的精妙论证在形式和技巧上有很大不同。
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你的仪态、眼神、语调、肢体语言都会影响你的说服力。你需要学习如何通过这些非语言信息来传达自信、专业和真诚。
情感的引导与控制: 法律辩论不仅仅是理性的较量,也涉及到情感的投入和引导。你需要适时地激发陪审团的同情心或正义感,同时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被对方激怒。
时间的限制与把握: 法庭辩论时间通常有限,你需要将最关键的论点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清楚,并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反击。

四、 职业道德的“圣洁” vs. 利益冲突的“泥沼”

书本: 律师职业道德被描绘得高尚而纯粹,强调忠诚、保密、勤勉、独立。
实践:
利益冲突的复杂性: 在处理复杂的商业案件或涉及多个关联方时,利益冲突可能以非常隐蔽和微妙的方式出现。你需要具备敏锐的判断力来识别和处理这些潜在的冲突。
客户期望的管理: 客户的期望可能与法律现实存在差距。有时,客户会要求律师去做一些违背职业道德或法律原则的事情。你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来拒绝,同时又要维护客户关系。
“潜规则”的存在: 虽然不应宣扬,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些非正式的“潜规则”或人情世故可能会影响案件的走向。有经验的律师需要懂得如何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审慎地处理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

五、 知识的“静态” vs. 法律的“动态”

书本: 学习的是现行的法律和案例。
实践:
法律的不断更新: 法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会不断出台,旧的可能被废止或修改。你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紧跟法律的最新动态。
案例的演变: 法律的解释和适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积累而演变。以往的经典案例,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其判决理由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那么,如何弥合这种差距呢?

大量的实践经验: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是跟案学习,还是独立办案,每一次实践都在不断地弥合差距。
导师和前辈的指导: 经验丰富的律师会传授书本上学不到的技巧和智慧,帮助新人少走弯路。
持续的学习和反思: 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去查找相关的法律、法规、案例和理论,并进行总结反思。
培养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是处理实践中复杂人际关系的关键。
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热情: 认识到书本只是起点,实践是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总而言之,书本给了律师成为律师的“知识地图”,而实践则给了律师“在路上行走”的能力和智慧。没有书本的理论指导,实践会迷失方向;没有实践的检验和磨练,书本的知识也只是空中楼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书本教的很多是“法律如何适用”的问题。

比如在我这个领域,书本会教: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生产、销售落入专利保护范围的产品,又没有抗辩理由的,构成专利侵权,应当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接下来它会出道题:

个体工商户A销售了一批铅笔,这批铅笔落入B公司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A在进货时并不知道这批铅笔落入B公司专利保护范围。已知这批铅笔是未经B公司生产、售出的,B公司专利视为稳定,则:
A A构成侵权
B A不构成侵权
C 无论如何,A都应当赔偿损失
D 无论如何,A都不应当赔偿损失

这道题非常简单。

学生时代的法律,就是已知事实+法律适用无偏移,纯粹的知识就可以解决,非常完美。

但是当你走上实务领域,开始做律师的时候,才发现,你很多时候往往不需要去考虑法律如何适用。

最难的压根不是法律适用问题,而是如下两个问题:


1.事实如何证明

拿上面案例来说,在已知事实的情况下当然容易,无论律师还是法官都知道这题选A。但是,实务中最难的就是如何证明事实。比如,如何证明A售出被控侵权产品?这就需要对A的售出行为进行摸查、调查,然后进行假意购买、公证取证。如何证明落入保护范围?这就需要将侵权产品和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进行技术比对,比如,发明专利指出铅笔芯和木质外壳之间存在某种缝隙,缝隙形状为六角环形,宽度为0.005-0.015mm之间,你就要想办法把这个0.005-0.015mm测量出来,呈现给法官。还有产品未经B的生产和销售,专利权稳定,B的经营规模和获利情况,这些东西都需要想办法证明,每一个都会耗费大量的工作。


2.裁判者不按法律规定来,怎么办

有大量的裁判者不按法律规定裁判。要么是对法律掌握不好,要么是图方便结案,做一点轻微的“变化”。

有人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正是对法律的严重亵渎。法律的生命就应该在于逻辑。按照法律规定,有什么样的事实,就要得到怎样的结果。即使有少数案件法律适用不明确,也可以通过立法加以完善。

之所以法律在实务中变得不在于逻辑,正是因为有一些法官不按逻辑来。随心所欲地判案,实际上削弱了法律的可期待性,也导致人民群众降低了对法律的信心。这个随心所欲判案的法官,明明自己是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亲自败坏了法律的声誉,还要居高临下地教育你:“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意思是告诉你,你要自己用经验来“揣摩上意”。恶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