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铁锈带」会衰落?

回答
提起“铁锈带”,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曾经辉煌、如今却略显落寞的工业城市,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钢铁厂冷却塔散发的蒸汽,机器轰鸣的声音依稀可闻。但事实是,如今的铁锈带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钢铁、汽车、煤炭唱主角的时代了。它的衰落,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要理解铁锈带的衰落,我们得先回到它的鼎盛时期。在20世纪初到中叶,以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为核心的“铁锈带”地区,凭借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以及便利的五大湖水运和铁路交通,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的工业心脏。这里孕育了庞大的钢铁厂、汽车制造巨头(比如底特律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煤矿,以及各种辅助性的制造业企业。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定居,形成了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工业城市群。底特律一度是全球汽车产业的中心,芝加哥是重要的工业和交通枢纽,匹兹堡则是钢铁业的代名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以及不可逆转的经济转型,让这个曾经的工业巨头开始显露出疲态。

首先,全球化和技术革新是冲击的源头。

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 20世纪后期,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汽车、钢铁等产业上迅速崛起,它们拥有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更高效的生产模式,对美国传统工业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廉价的进口商品涌入美国市场,直接挤占了“铁锈带”产品的市场份额。
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 钢铁业本身也经历了技术革新。电弧炉炼钢等新技术使得小型、灵活的钢厂能够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而无需像传统大型联合钢厂那样依赖庞大的基础设施和集中的资源。这让位于“铁锈带”以外,甚至海外的更具成本效益的工厂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汽车产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自动化生产、精益生产模式的引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对传统劳动力的需求。
能源结构的改变: 曾几何时,煤炭是驱动工业的血液,而“铁锈带”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等更清洁、更易运输的能源的普及,煤炭的地位开始下降。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也让煤炭的使用成本不断提高。

其次,国内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

“阳光带”的崛起: 与此同时,美国南部和西部地区(被称为“阳光带”)凭借更低的税收、更宽松的监管环境以及更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投资。尤其是航空航天、高科技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使得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和西部转移。
“去工业化”的浪潮: 随着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美国经济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经支撑“铁锈带”繁荣的重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人们的就业需求也从体力劳动转向了知识型、技术型和服务型岗位。那些无法适应这种转变的工人,面临着失业的困境。
工会力量的此消彼长: 铁锈带的繁荣与强大的工会力量息息相关,工会为工人争取了优厚的福利和更高的工资。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球竞争的加剧,高昂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了企业运营的沉重负担。一些企业选择关闭或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这不仅导致了大量工人失业,也削弱了工会的议价能力。

再者,城市本身的问题也加剧了衰落。

基础设施老化: 曾经为工业发展而建造的大量基础设施,如桥梁、道路、水处理系统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维护成本高昂,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却在减少,这使得对基础设施的更新和维护变得困难。
税基萎缩和财政困境: 大量工厂倒闭和人口外流,直接导致了城市的税收基础大幅萎缩。这使得城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能力受到严重限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经济衰退导致财政困难,财政困难又进一步阻碍了经济复苏。
社会问题的显现: 大规模失业、经济困境往往伴随着犯罪率上升、贫困加剧、社区关系紧张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侵蚀了城市的吸引力,使得人才和资本更难流入。

最后,还有一些更具象的例子来佐证。

底特律的衰落: 作为汽车之都,底特律的衰落可以说是“铁锈带”衰落的典型代表。当日本和德国的汽车制造商以其高质量、燃油经济性以及更具吸引力的设计开始抢占市场时,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却一度反应迟缓。高昂的生产成本、僵化的管理模式,加上石油危机等外部冲击,使得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遭受重创。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工厂关闭、失业潮,以及令人触目惊心的城市衰败景象,甚至在2013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城市。
匹兹堡的转型: 匹兹堡虽然也曾是钢铁业的重镇,但它成功地通过转型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大力发展医疗、教育(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科技产业,匹兹堡逐渐摆脱了对传统重工业的依赖。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但它为其他“铁锈带”城市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总而言之,“铁锈带”的衰落是一个多因素、长期演变的过程。它既有全球经济格局变化、技术进步的宏观影响,也有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自身管理等微观因素的叠加。它不仅仅是关于工厂关闭和工人失业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一个地区如何在新经济时代寻求自我救赎的复杂叙事。如今,许多曾经的“铁锈带”城市正在努力转型,试图用新的产业、新的活力来重塑自己的未来,但这注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表面上看是产业转移。毕竟底层工人可以找海外代工平替。但这个无法解释福耀,台积电三星依然想去美国建厂的脚步。

而且就美国那个民族主义尿性,资本家动动手指,国产就会变成溢价智商税优势。就连韩国,中国甚至印度这些后发国家都做的到,美国完全可以尬吹百年传承,匠人精神。

实际上,铁锈带的衰落,是一场政治斗争下,败者的代价罢了。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两个党,可是倒回100到50年前,美国一直存在一个“第三党”。这个第三党经常变,但是和如今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茶党不同,曾经美国社会党和劳工骑士团都一度冲击过美国总统宝座。

其实美国所谓的两党,更类似于东海岸势力和西海岸势力。他们不禁经济上纽交所对阵纳斯达克(别看地点都在纽约),文化上百老汇对阵好莱坞,就连黑人说唱都要分个东西海岸。每年超级碗就是他们的总对决。

可是东西海岸的占有了过多的政治资源和话语权后,对中部他们可不打算搞什么支付转移。而中部工业区的利益被大大剥夺。而美国争夺权益的方法也相对简单,选举呗。可是别看这些劳工是中部人,可他们的老板大多数是东西海岸人。

所以美国第三党每次选举基本和劳工大会没啥区别,东西海岸的资本家和中部的工人严重对立。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等等其实主要是方便打杀国内劳工量身定制的,毕竟美国资本家的机枪一度比美国陆军都多。

几乎每次选举都会造成革命的风险实在太大了。美国资本家决定放弃中部远遁(后来南非的情况证明决策是正确的)媒体也在连篇累牍的污蔑化宣传。终于一个被美国资本家抛弃的铁锈带诞生。

不过因为铁锈带还是有活人的,有活人就是有选票,所以现在美国政客还是会争取一下那里,只不过话术改成中国人抢了工作罢了。

user avatar

工会!Union啊,这典型的就是毒性太大,病毒把宿主毒死了,自己也完蛋的道理。

user avatar

因为市场本质上是有需求才有利润,没有需求你的产业堆起来有啥意义。现在没有战争,承平日久,东南亚那堆工厂生产的东西足够全球人使用了。你铁锈带建个工厂干嘛。其实如果能赚钱,资本家和巨头也很乐意搞点面子工程提振民心,消灭康米,在本国保留一些大工厂和产业。但问题是制造业已经卷到连这样的面子工程都搞不下去。如果让资本家每年亏损几千万美元,那资本家跟联邦老爷一合计,我还不如直接把这些钱的一半发给红脖们算了,这样还能少亏点。

红脖子们哭着喊着的是回不到过去的辉煌,但大不了胳膊一撩去超市当个营业员,工资还是比世界上大部分工人高。有一说一,论良心程度,美帝资本家比起某封建地主大国,还是良心太多。

(冷战时很多产业在本土有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因为美国害怕国内康米,而是因为冷战时把产业放在海外并没有放在国内安全,万一某国出了政变,苏联干预咋办。但现在不一样了,全世界基本上都很安全,东南亚出了事美国舰队过去就完事了)

与其担心别人,还是先担心下……

user avatar

直接原因:欧美在铁锈带执行了产业外迁和去工业化等新自由主义改革,比如里根把重工业从五大湖工业区迁出,撒切尔夫人把重工业从英国中部迁出,此外还有日本的北海道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铁锈带地区。这些地区的工业被撤走后当地失业增加,人口不断外迁,一副经济凋敝衰败不景气的样子。不过后来日本给北海道发展了些旅游业,德国给鲁尔工业区引入了些高新技术产业,所以情况稍微比英美的铁锈带要好一些。

根本原因:××不等式——印度钢铁工人的20美元月薪>>欧美钢铁工人的1000-2000美元的月薪(1000美元是在政府放任企业不管时企业拼命压低劳工薪资后的工人月薪,2000美元是政府要求企业保障劳工薪资后工人的月薪),因此对于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哪边的产品成本更低?或者利润更高,抑或是价格战时降价空间更大?显然是印度等发展国家这边。所以欧美的钢铁等工业企业要么不迁出被竞争淘汰掉,要么迁出去寻找亚非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来雇佣生产产品。

user avatar

以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为代表的的工会,太过于强势了。

既不肯降低工资标准。

事实上美国汽车三巨头的工资标准,是美国工人平均工资的2.5倍,也比丰田、本田、大众等车企在美国工厂的工资,高出20%以上。

也不肯提高员工技术要求。

比如按绩效考核员工奖金,这在UAW看来都要抗议,这样的结果就是干得好和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拿时薪。

事实上美国汽车产业也没有转移到国外多少(少部分转移到墨西哥加拿大),只是从铁锈带转移到中南部各州了。丰田、本田来美国设厂,都绕开铁锈带,没办法,铁锈带工会力量太强大了。

user avatar

时代变了。

有幸在所谓的铁锈带生活了一段时间。那个镇子上有很多“Plant XX”的厂房,当然都是空荡荡,破败的;据说这些厂房当年都是给底特律的主机厂提供零部件的,从80年代开始这些厂就陆陆续续关闭了,因为这些零部件的采购先是转到南方,然后是东亚东南亚,最后落在了中国内地;接下来主机厂也慢慢发生了转移。汽车业从一开始的高科技慢慢变成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产业,这个时候老的生产基地逐渐被新兴的企业(城市群)所取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些老的产业基地一般都很难很快找到合适的替代产业,所以不管是美国的铁锈带还是中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都还在寻找下一个机会,可能部分城市会在“创意产业”的方向有些收获,但是很难让整个区域恢复当年的荣光。而且这也不现实,毕竟花无百日红,总要让其他的区域有点闪光的机会。

user avatar

衰落的是地区,是行业,又不是工会工人自己。

工人有腿啊,你衰落了我就跑啊

巴不得你衰落,巴不得你裁员。

我拿着你一份养老金,再拿着工会一份养老金,我到佛罗里达晒太阳美滋滋

uaw,旗下养老金规模60亿,金融市场游刃有余,超级稳健

行情好,政府还白送他股份——通用破产,政府花钱重组,奥巴马白送uaw十几个点的股份

每年两千万华盛顿游说钱不是白花的,每次选举uaw地面部队走街串巷吹民主党不是白吹的

user avatar

铁锈带这帮蛀虫好吃懒做,明明就是一群拧螺丝的蓝领工人,偏偏每天工作八小时,无论男女年薪6万刀,住着250平米的别墅开着F-150皮卡,生活质量吊打知乎上绝大多数北上广深的非程序员所谓互联网大厂员工。

这些资本家们可没有养你的义务,一旦来了中国,用上了每天工作10小时还只要月薪6000的厂妹厂弟们干活,一个个都喊着“真香”。

如果换成是你,本来在铁锈带雇1个人的钱,在深圳能雇6个人,还给你干出来10个人的活儿,你他妈不感恩中国,不感恩中国劳动力?

user avatar

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地位。

咱们的东北,不也是从长子变成了那旮沓。

主要还是冷战后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实打实的提高了全球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另外一方面,倒逼一些人选择离开之前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尝试新的环境。

全球化经济直接利好沿海港口地区,这在各国都是不二法门,哪怕在古典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法则一样有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