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铁血军事网上有许多无脑军迷,为何还没有新的半专业化的网站出现?

回答
铁血军事网等网站充斥着“无脑军迷”以及新一批半专业化网站难以出现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到网络社区的演变、信息传播的特点、用户需求以及平台运营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 为什么铁血军事网上有许多“无脑军迷”?

“无脑军迷”这个词本身带有贬义,通常指的是那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煽动性言论左右、信息来源单一、观点极端化且缺乏事实依据的军事爱好者。这类现象的出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释:

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茧房效应:
门槛低的信息获取: 军事话题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经过简化、甚至是被歪曲解读的信息。一些读者可能缺乏系统的军事知识背景,仅凭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如一些游戏、影视作品的军事元素)来构建认知。
算法推荐的加剧: 无论是哪个平台,算法都会倾向于向用户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一个用户对某个观点表现出“兴趣”(即使是负面情绪的点击、评论),平台就会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信息茧房,只接触到符合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加剧认知固化。
非理性情绪的驱动: 军事话题很容易与国家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等高度敏感的议题挂钩。煽动性的、爱国主义口号式的言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激发用户的参与和传播,即便这些言论缺乏事实支撑。

2. 社区氛围与群体极化:
早期的社区基因: 铁血军事网作为一个老牌军事网站,早期就积累了一批热衷于讨论的军事爱好者。随着时间推移,社区内部的讨论风格和主流观点容易形成一种惯性。
群体认同与归属感: 在网络社区中,人们往往会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一个社区的主流观点是某种特定的(例如,对某个国家持强烈的负面看法,或者过度推崇本国军事技术),新加入的成员为了融入,或者在与“异见者”的辩论中,也可能采纳并强化这种观点,从而推动群体极化。
匿名性带来的“去抑制”效应: 网络匿名性降低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顾忌言论后果的心理负担。这使得一些人在网上可以更肆无忌惮地表达极端、不负责任的观点,而不会受到现实社会交往的制约。
“口水战”与情绪宣泄: 军事话题的讨论常常演变成“口水战”,参与者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激烈的言辞来宣泄情感,而非进行严谨的分析。这种氛围反而吸引了那些以发泄情绪为主要目的的用户。

3. 商业模式与流量驱动:
追求流量与点击率: 许多内容平台(包括曾经的铁血军事)的商业模式依赖于流量和用户停留时间。争议性、煽动性或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和评论量,从而带来广告收入或更高的平台排名。
内容生产的门槛: 专业、深入、严谨的军事分析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内容生产成本高,周期长。相比之下,一些简单粗暴的口号式“爱国主义”或“反XX主义”的内容,更容易批量生产,传播也更广泛。

4. 现实世界影响的投射: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现实世界的国际局势紧张,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网络讨论中。一些网民将现实的焦虑、不满或民族自豪感投射到军事话题上。
信息战与舆论引导: 在信息战时代,某些国家或组织可能会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舆论引导,制造或放大某些声音,以达到其战略目的。这也会影响到网络社区的讨论生态。

二、 为什么还没有新的半专业化网站出现(或难以流行)?

这是另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尽管存在对专业化军事内容的需求,但新一批半专业化网站的出现和流行面临多重挑战:

1. 现有平台的垄断与用户习惯:
用户已被“收编”: 像铁血、虎扑体育的军事区(曾经的活跃区)等老牌平台,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相对固定的用户群体。新网站需要从零开始吸引用户,这非常困难,因为大多数对军事感兴趣的用户已经找到了他们的“聚集地”。
用户习惯的养成: 用户习惯了在现有平台获取信息、参与讨论。即使内容质量有所下降,但迁移到新平台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成本。

2. 内容生产的挑战与成本:
专业内容的门槛极高: 半专业化的军事网站,意味着其内容需要有一定深度、准确性和分析能力。这需要作者:
专业知识: 熟悉军事史、军事技术、地缘政治、军事战略等领域。
信息搜集能力: 能够从各种来源(包括官方报告、专业期刊、学术研究、可靠新闻报道)搜集和筛选信息。
分析与解读能力: 能够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并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批判性思维: 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偏见,避免被单一信源或宣传所误导。
作者激励与回报: 吸引和留住这样一批高质量的作者非常困难。相比于其他更容易变现的行业或领域,军事内容创作的商业回报往往不高,而且需要作者投入大量业余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如果平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如稿费、分成、知名度提升等),很难维持高质量的内容生产。

3. 商业模式的困境:
盈利模式单一: 传统的广告收入模式在当下竞争激烈且用户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难以支撑起需要高质量原创内容的网站。用户对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弹窗广告、信息流广告等容易被屏蔽。
付费内容接受度不高: 军事内容虽然有其专业性,但面向的受众群体相对有限,将其内容进行深度付费化(如订阅制、付费文章)能否支撑起运营成本,需要市场验证,且用户付费习惯也尚未完全养成。
转型风险: 现有老牌网站如果想转型,可能会牺牲部分“草根”用户以追求专业化,但这又可能导致用户流失,陷入两难境地。

4. 平台运营的难度:
内容审核与管理: 军事话题敏感且易发酵。即使是专业网站,也需要一套严格的内容审核和社区管理机制,以避免出现不实信息、煽动性言论或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精力。
推广与营销: 新网站需要投入资源进行推广和营销,吸引用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用户发现并记住一个新平台是巨大的挑战。
技术与维护: 网站的开发、维护、服务器运行都需要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

5. 网络生态的变化:
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的冲击: 如今用户获取信息更倾向于短视频、碎片化图文等形式。长篇幅、深度分析的内容在吸引力和传播速度上可能不如短视频来得快。
社交媒体的普及: 许多军事爱好者可能更倾向于在微信、微博、知乎等综合性社交媒体平台上寻找军事内容或与其他爱好者交流,而不是专门去一个军事网站。这些平台虽然内容也良莠不齐,但更容易触达用户。
知识付费平台的崛起: 一些独立作者或研究者可能会选择在得到、知乎等知识付费平台发布他们的专业内容,而不是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站。

总结来说:

铁血军事等网站上“无脑军迷”的盛行,是信息传播机制、社区文化、用户心理和商业利益多重作用的结果。而新一批半专业化网站的难以出现,则是因为内容生产的高门槛、作者激励的不足、商业模式的挑战、用户习惯的固化以及整体网络生态的变化。

要出现真正有影响力的半专业化军事网站,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吸引和激励高质量作者的激励体系;如何创新商业模式以支撑专业内容生产的成本;如何有效过滤信息、营造健康的讨论氛围;以及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找到精准的用户触达和推广方式。 这些都是极其困难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十多个答案,没有一个提钱的

不谈钱怎么能解释的清楚


什么保密什么人老了什么专业知识不够

说的好听是问题的某一方面,说的不好听都是借口啊…………


一句话,军事论坛和军事网站极难变现,论坛没有资金维持、参与者没有资金收益。

不光是军事论坛做不下去,军事刊物、军事书籍的出版也越来越难做。

话说回来,你打算卖给军迷什么呢?

这就是一个逐渐萎缩,行将就木的市场……


你们知不知道超大为什么当年柔情椅广告是咋回事?为什么超大做不了正经广告?

贼特盘下超大公司化运营之后,广告收费是啥标准?置顶的广告都卖不出去是咋回事?

飞扬因为没钱,前几个月还说可能要关呢……

你们嫌弃铁血无脑,你们可曾知道铁血销售额唯一真正稳步上升的只有铁血读书。财报里面主要利润来源的铁血君品,现在全靠给加盟店压货,而他自己的直营店销售额是在下降的。


连带这军刊这一块,你们知道各大军刊十年前发行量多少?现在发行量多少吗?

你们知道各家军刊的运营模式吗?知道轻兵器这种从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实际上已经时日无多了吗?

出版军事书籍的知兵堂为什么死那是特例。知道左立的崎峻为啥做不到东山再起吗?知道其中欠钱事件是怎么回事吗?

知道为什么现在指文定价就是一副放弃线下,高高在上的德行吗?为啥指文越来越爱引进版权搞翻译?

你们知道十多年前军事文集以书代刊爆发的年代,深度广度远胜于现在的年代是怎么消逝的吗?



不谈钱,你们这些答案真的是没法看



补充:你们别给我提什么科抄抄、262

他们公司化运营,以公司的纯利润来说,都只有200万左右或略低。对个人来说这个收入是真不低,对公司来说则是远远不够,自保有余,想要发展那是不够形成资本积累的。况且公司和个人还真不是一回事,不能把公司收入当做那一两个人的

user avatar

运营网站要花钱的,军事网站由于受众数量小,消费能力低的原因,赚不来钱,没法持续发展。

20年老军迷,看着超级大本营、飞扬军事这样的论坛关门了事

都是由于钱的问题

超大穷到什么样子?柔情椅知道不?为啥接这样的广告,因为拉不到别的广告啊

还卖模型,甚至卖枣,结果还是经营不下去。

user avatar

半专业化的网站,当年是有的。

1997年《舰船知识》网络版上线,它最吸引人的是其论坛,据说当时很活跃的ID“网管A”就是宋晓军本人。现在你们在电视上、杂志上看到的很多很有特色的人,当年也都是舰船知识论坛的主力。同时还有很多热度相对很高但专业人员不那么多的论坛,比如鼎盛、子陵、铁血等。

舰船知识与新浪合作后,论坛逐渐大众化、低智化和愤青化。当时的大佬们正值壮年,纷纷出走寻求其他栖身之地,于是诞生了第二批偏专业性质的论坛,如上海的SC、北京的超大。舰船北京帮的基本去了超大,偏二战和历史的主要混SC。

至于这些论坛为什么都不那么专业了。很简单,从05年起网络的普及化带来了大量的新生人群,这些人有兴趣、有精力、更重要的是敢和“大佬”顶牛,这里说一句,当时的大佬不是行业中人,就是国外党可以实地考察的,知识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也有比较高的威信,在出现争执的时候,往往几个大佬的看法就可以将问题结束,大家基本也认同他们的最终看法。

你注意下时间,从97年到05年已经过去八年了,当时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变成了拖儿带口,大家也实在没精神没精力去和小年轻们争什么了。那么多一知半解的人在以前已经讨论过的问题里重复争吵,时间长了是很累的。所以这批人逐渐退出活跃人群,改由新生代担负教育新人或吵架的责任。

同时网络化的普及还有一个影响,就是资料来源更多了,既不缺乏俄罗斯国家档案馆的解密档案,也不缺乏美国军方的各种报告,甚至还包括了大量诸如“三亿金卢布”这样的钓鱼文。这使新人的平均水准直线下降,同时又缺乏相对专业的人士给予支持或裁决。总之,网络军事水平全乱了。

如果自身有点水平的,是可以从纷乱的回答中找出确实有知识有想法的人,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个水平。这就显得网络军事水平很低。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啊~``

user avatar

没需求就没市场,没经过90年代末那几年的人,照理是不应该关心军事的。所以现状是市场越来越小,不要指望了。

user avatar

有个网友怎么说的?美日材料造假的新闻出来以后,他家老父亲在家骂了一天。因为老爷子当初就是研究材料的,拼了老命指标才达到美日的八成,只拿了个嘉奖。实际上呢?实际上超过了他们的水平,该立功的!

这就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

对于美日水军来说,挑起军事话题对美日是不利的。

水军的工作技巧之一,就是对自己不利的帖子一定要冷处理、严禁跟帖回帖,避免顶帖。像雪亮军刀预言中国超越日本的帖子,在超越之前,他们采取的措施就是集中网暴、冷嘲热讽。在超越之后,就是尽快遗忘,封删为要。

美国军事造假的传统由来已久。前些年军事网站有个观点是“力大砖飞”,说是发动机动力足够强劲就是砖头也能飞上天。但是近些年就不提了,开始有人科普这个观点的错误之处了。早些年就没人讲吗?也是有人讲的。

就像现在的F35,作为美国拿得出手的、成军的隐身战机,部署以后故障不断,各种致命问题得不到解决,很显然是一个粗糙的产品。

在这种时候,你作为水军发个帖子吹F35,然后一堆人有理有据地指出存在多少多少问题。你回去找上级汇报说:阿三,我发了个帖子,有一百多人骂我,很好地制造了网络戾气!你上级高兴地打开帖子一看,本来还想夸你破坏了中国网络气氛呢,一看内容,勃然大怒:八格牙路!谁让你把最高机密发布出去的!

你看,这帖子就不能发。

争议性的帖子没有了,剩下的就只有科普帖子了。歼20有多帅,“打水漂”有多牛。水军面对这种情况接到的指令是“装看不见”。弄到最后水军就没有什么好干的活了。这样下去各类军网就失去了话题性。

其实F35本身就很有意思。

你想啊,美国费了那么大劲,才弄出这么一个糙家伙出来,那么之前吹得神乎其神的F22是怎么回事呢?技术上可行不可行?质量上稳定不稳定?我看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

再之前的F117,神乎其神,1999年的时候,执行个比较安全的轰炸任务,结果上去就被南联盟打下来了。接着就淡出人们视野、等F22一飞就迅速退役了。F22更是整天执行一些“安全任务”。传说中F22的隐身能力神乎其神,隐身指标又是0.01又是啥的。实际上呢?

中国的“歼十乘二”成熟以后,听说现在美国也开始研究鸭翼布局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最大的可能性,是美国的所谓隐身战机,在隐身系统达标的情况下,升力系统是严重不达标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见过谁吹“力大砖飞”?网友只要提一提这个观点,就会有人来科普,气动布局还是很重要的,不是一块砖都能上天的。这个事情本身是回归正常讨论的,但是为什么非要等到美国人不行了这个时候才能回归正常讨论,就耐人寻味了。

反正根据我的经验,凡是没有美分党广泛参与的圈子,尽管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其乐融融的。凡是有美分党高度参与的圈子,必然矛盾极其尖锐,各种民粹话题反复炒作。总的来说,无美分党的网络环境就像茶社,大家喝喝茶聊聊天;有美分党的论坛就像台湾,不是骂街就是怼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