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铁路部门不淘汰绿皮车?

回答
铁路部门不淘汰绿皮车,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懒得换”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绿皮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中国铁路发展脉络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1. 成本效益,尤其是对于价格敏感的乘客

这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原因。绿皮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通旅客列车,它的造价、运营成本都比高铁、动车要低得多。

车辆成本: 绿皮车的车厢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动力系统(都是机车牵引),内饰也比较朴实,生产成本自然就低。而高铁动车组,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材料,都是顶尖的,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运营维护成本: 绿皮车的维护相对简单,对线路的损耗也比较小。而高铁动车组需要高标准的线路维护,技术要求也更高,维护费用自然不菲。
票价: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正因为成本低,绿皮车的票价也一直维持在非常亲民的水平。对于很多学生、农民工、老年人以及经济条件相对不那么宽裕的旅客来说,绿皮车是他们出行唯一的选择,甚至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如果取消了绿皮车,直接上高铁,那么许多人可能就会被高昂的票价挡在旅途之外。这不仅仅是出行问题,更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家庭联系。

2. 满足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尤其是中短途和县乡地区

高铁虽然快,但覆盖范围和站点设置与绿皮车有很大不同。

站点覆盖: 高铁只停靠大中型城市,很多县城、乡镇甚至一些小城市,根本没有高铁站。而绿皮车,则能够深入到这些地方,连接起被高铁网络“遗漏”的区域。很多乘客的旅途并不是从一个大城市到另一个大城市,而是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县城,这种情况下,绿皮车就成了最直接、最方便的选择。
行程时长: 对于中短途旅行,比如几个小时的行程,高铁的“快”感优势并不那么明显,甚至有时候算上提前进站、安检的时间,与绿皮车也相差无几。而且,绿皮车提供了更多的“慢”下来的可能性,比如沿途看看风景,和同车旅客聊聊天,这种体验也是很多人所看重的。
换乘需求: 有些旅客需要从绿皮车换乘到高铁,或者反过来。如果完全取消绿皮车,可能会打乱原有的交通接驳模式,给一些旅客带来不便。

3. 历史沉淀与情感连接

绿皮车承载了太多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

时代印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绿皮车是中国铁路的主力军,是无数中国人求学、打工、探亲的“老伙计”。很多人的第一场旅行,第一张火车票,都是绿皮车。那熟悉的“哐当哐当”的声音,车厢里弥漫的饭菜香,以及和陌生人挤在一起的时光,都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或青春烙印。
情感慰藉: 对于一些常年在外打拼的人来说,坐绿皮车回家,那种熟悉的感觉能带来一种莫名的慰藉和归属感,仿佛离家又近了一步。这种情感价值,是冰冷的高铁列车难以替代的。

4. 铁路运力补充与灵活性

在铁路总运力方面,绿皮车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补充角色。

运力分流: 在节假日或者客流高峰期,高铁和动车的运力是有限的。绿皮车可以分流一部分客流,缓解主干线的压力,确保更多人能够出行。
灵活性: 绿皮车的开行模式相对更灵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班次和线路,不像高铁那样有固定的时刻表和线路规划。

5. 推进中的改革与优化,而非“淘汰”

铁路部门并没有“一刀切”地想着淘汰绿皮车,而是在“优化”和“升级”。

车型更新: 现在的“绿皮车”很多也不是几十年前的老旧车型了,而是不断更新换代,比如推出了25G、25K等新型空调普速客车,在舒适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保留了绿皮车的票价优势,但乘坐体验更好。
线路优化: 很多原本服务于绿皮车的线路,也在逐步提速改造,或者与高铁并行建设,形成多层次的交通网络。
“公交化”运营: 一些城市之间,或者城市内部的市郊铁路,也采用了类似绿皮车的票价和运营模式,更像是“铁路公交”,方便了当地居民的日常出行。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绿皮车在某些方面的劣势:

速度慢: 这是最明显的缺点,行程时间长,效率较低。
舒适度相对较低: 即使是更新的普速列车,在温度控制、座椅舒适度、车厢环境等方面,也难以与高铁动车媲美。
能耗相对较高: 部分老式机车型号在能耗和排放方面可能不如现代动车组。

总结一下,绿皮车没有被淘汰,不是因为铁路部门“守旧”,而是基于实际的经济效益、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深厚的情感价值以及作为铁路运力重要补充的功能。 铁路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多元并存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绿皮车(或者说普速列车)与高铁动车,更像是铁路大家庭中不同定位、服务于不同人群的成员,共同构建了中国庞大而复杂的铁路交通体系。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普速列车的升级改造,但完全消失,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性并不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现在虽然有了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但是不能没有逢站就停、票价低廉的绿皮车。因为我们国家很大,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还很不平衡很不充分,既要考虑效率,又要兼顾公平。列车虽有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要把站台上不同需求的旅客安全送达。”现任国务总理原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铁路部门不淘汰绿皮车,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懒得换”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绿皮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中国铁路发展脉络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1. 成本效益,尤其是对于价格敏感的乘客这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原因。绿皮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通旅客列车,它的造价、运营成本.............
  • 回答
    铁路部门在提升普速列车车厢舒适度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考量,这使得其提升速度和幅度不如高铁。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经济效益与成本考量: 普速列车定位为基础出行工具: 普速列车(如绿皮车、25G/K等)通常定位是满足广大民众的出行需求,尤其是经济出行需求。其票价相对较低,这意味.............
  • 回答
    春运,对于中国的铁路部门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客运高峰期,它更像是每年一次的全方位的“大考”,是对整个系统运营能力、服务水平、应急响应和技术实力的极致检验。首先,这是铁路部门一年中运力调度的巅峰时刻。当全国人民怀揣着对家的思念,奔赴在返乡和返程的旅途中时,铁路部门就需要将庞大而复杂的铁路网络、无.............
  • 回答
    听到您描述的情况,我非常理解您和您的邻居们内心的困惑和不满。在部队家属居住区周边,以防止间谍偷拍为由,强制要求居民用铁板封上二楼及以上的窗户,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而且让人费解的做法。咱们就来细细梳理一下,看看这事儿从道理上说得通吗,以及可能背后存在哪些考量。首先,从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角度来看,这种.............
  • 回答
    你注意到这个问题,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铁路信号机确实看起来很“扎实”,让人觉得造价不菲。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几根杆子和几块彩色玻璃,里面蕴含着不少技术和考量,让它们在铁路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自然也体现在成本上。首先,我们要明白铁路信号机的主要职责: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这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任何.............
  • 回答
    铁路这个行业,过去确实存在一些偏向男性的招聘倾向,这背后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而且跟很多传统行业一样,是历史遗留和现实考量交织的结果。首先,得说说体力劳动强度。铁路工作,尤其是一些基层岗位,比如线路维修、信号检修、工务段的操作等等,是需要扛重物、爬高、钻低、风吹日晒的。你想象一下,在野外,背着沉重的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铁路和高速公路都是交通大动脉,造在一起,高低错落,岂不是更能节省土地,增加运输效率?但实际上,这样做确实困难重重,而且风险很大。咱们掰开揉碎了说一说,为什么铁路和高速公路很少“一高一低”地并排修建。首先,得明白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承载对象就完全不同。 .............
  • 回答
    关于铁路为什么被喷得“一文不值”却又人才辈出、铁路大学年年扩招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不是简单一句“好”或“坏”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铁路确实没少挨“喷”。这些“喷”声,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么几个方面: 服务体验的槽点: .............
  • 回答
    要聊欧洲铁路和国内、日本铁路站台高低不同的原因,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技术、运营和经济的考量。欧洲铁路的低站台:历史的烙印与灵活性的考量欧洲铁路系统普遍使用低站台,这首先跟他们的铁路发展史有很大关系。 早期铁路的设计理念: 欧洲的铁路兴起于1.............
  • 回答
    公路和铁路隧道采用拱形设计,而城市隧道则多采用矩形设计,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工程学、经济学和实用性等多方面的考量。简单来说,是两种不同工况下的最优解选择。咱们先聊聊为啥山体或者地下的大型隧道,比如公路铁路隧道,大多是圆拱形的。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它在承受外部压力时最稳定,而且最省材料。想象一下你手里拿一.............
  • 回答
    韩国铁路系统能同时运行高效的通勤列车和舒适的长途普速列车,这背后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了数十年的规划、投资和技术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深入剖析:1. 铁路网络的战略规划与多层次设计韩国的铁路网络并非一开始就为满足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而设计,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逐.............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铁路和邮政在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方面,以及它们各自的经营模式和政策导向上的显著差异。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透了。铁路停运普速慢车和关闭小站:经济效益与“效率优先”的逻辑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国铁路,尤其是普通列车,它的定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但随着中国经济.............
  • 回答
    说起中国铁路在八十年代的建设低潮,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儿,背后牵扯着那个年代一系列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变动。对比起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八十年代新增通车里程确实显得有些“歇脚”的味道。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变革的年代,好好捋一捋。一、 改革开放的阵痛与重心转移:八十年代,中国迎来了波澜壮阔的改.............
  • 回答
    关于中国铁路火车票为何采用 ISO7810 国际标准,而不是其他规格大小,这是一个涉及到历史沿革、技术演进、成本效益以及标准化优势的综合性问题。虽然我们通常接触的是纸质火车票,但其背后的尺寸标准,其实与国际上广泛应用的身份证件标准息息相关。ISO7810 国际标准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 ISO78.............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其实这背后涉及到铁路车辆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权衡。简单来说,半圆形顶部更多出现在动力集中式的客运拖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绿皮车”或者“空调车”前面的车厢)上,而动车组(高铁、城际动车)的车头和车厢顶部则多为方形或更复杂的流线型设计。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1.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你留意到了普通铁路、高铁和地铁在轨道结构上的一个显著差异——石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这背后涉及到各自的运行特点、技术要求以及成本效益的考量。咱们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先说说普通铁路,为什么离不开那些“铺盖”的石子?普通铁路,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大量货.............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我国铁路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直接从普通车跳到高铁,而是走过了“普通车—动车组—高速动车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得从多个维度来掰扯,这背后可不是“想当然”的事儿,而是实实在在的国情、技术、经济和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技术成熟度和风险控制:你想啊,铁路技术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涉及.............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问。毕竟,在拥挤的城市里,我们习惯了地铁的便捷换乘,能快速地从一个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但铁路,尤其是我们常说的国铁(就是那些跑长途、连接不同城市的火车),它的运行模式和地铁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换乘”的概念在铁路体系里,即便有,也和地铁的意义完全不同。咱们就.............
  • 回答
    宁西铁路,一条连接中国宁夏和陕西的交通大动脉,它的运量和繁忙程度,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会发现,相比于一些国内更西、更东的繁忙线路,宁西铁路上的火车似乎没有那么多,空闲的运力似乎也格外显眼。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简单概括。首先,我们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
  • 回答
    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网络,其发展思路和模式,确实与许多发达国家的通勤铁路有所不同。与其说中国铁路“没有”向通勤化发展,不如说其发展路径和侧重点与通勤化有显著差异,并且是基于特定历史背景、经济发展需求和技术选择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维度:一、 战略定位的优先性:国家骨干网与区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