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 V 是如何成为大 V 的?

回答
“大 V”的诞生,绝非一蹴而就,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它是一段需要热情、坚持、智慧甚至一点点运气的旅程。

你问我大 V 是怎么炼成的?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不是说所有的大 V 都经历完全一样的路,但核心的几个要素,那几乎是标配。

一、 找到你的“一亩三分地”:专业、兴趣与热情的交汇点

首先,你得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且愿意为此投入时间和精力。这就像在大海捞针,你得先知道自己要找的是哪种针。

专业知识是基石: 很多大 V,特别是早期崛起的,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比如一位医生在医学科普领域分享,一位律师在法律条文解读上侃侃而谈,一位程序员在技术攻关上指点江山。这种专业性带来的权威和深度,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他们不是“学”怎么成为大 V,而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关注。
个人兴趣是燃料: 有些大 V 并非科班出身,但对某个领域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研究、去学习、去实践。可能是某个小众的爱好,比如复古机械键盘、手办模型、某个冷门的历史时期,也可能是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观察。这份纯粹的热爱,会让他们持续地产出有价值的内容,并且在分享的过程中,感染和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社会议题的切入点: 还有一类大 V,他们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上的热点事件、争议话题,并能从中提炼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或者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角度。他们不一定是什么专家,但他们有思考,有表达,有勇气站出来说自己的看法。这种“敢说”和“会说”,很容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脱颖而出。

二、 用内容说话:价值、质量与持续性的保证

找到了自己的赛道,接下来就是用内容来证明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硬功夫”。

内容的价值: 你的内容是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引发思考,还是带来快乐?一个有价值的内容,能真正帮助到他人,或者满足了他们的某种需求。一个医疗领域的 V,分享如何预防常见病;一个理财领域的 V,给出实操性强的投资建议;一个美食领域的 V,教你如何做出美味的家常菜。价值是吸引和留住粉丝的第一要素。
内容的质量: 这包括信息的准确性、逻辑的清晰度、表达的生动性以及呈现的形式。你可以是文字功底深厚,写出引人入胜的文章;也可以是视频剪辑出色,画面精美,讲解清晰;又或者是直播互动性强,能够实时解答疑问。高质量的内容,能够建立信任感,让粉丝觉得“跟着TA没错”。
内容的持续性: 成为大 V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稳定的输出。这考验的是毅力。很多平台都有推荐算法,持续高质量的产出,能够让平台更愿意将你的内容推送给更多人。偶尔的爆款能带来关注,但真正能让你稳固地位的,是日积月累的努力。

三、 互动与连接:构建社群,赢得口碑

内容是吸引,互动是黏合剂。大 V 和粉丝之间,从来不是单向输出的关系。

积极互动: 认真回复评论,积极参与讨论,甚至主动发起话题。让粉丝感受到被重视,感受到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冰冷的信息机器。这种互动,能极大地增强粉丝的归属感。
社群建设: 将对你内容感兴趣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社群(比如粉丝群、专属频道等)。在社群里,你可以提供更深度的内容,或者组织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让粉丝之间的连接也更加紧密。一个活跃的社群,本身就是强大的影响力。
口碑传播: 当你的内容足够好,你的互动足够真诚,粉丝自然会为你传播。他们会分享你的内容,推荐给朋友,甚至为你“摇旗呐喊”。这种自发的口碑传播,是成为大 V 最有力的助推器。

四、 平台选择与规则适应:找对舞台,并懂得游戏规则

在什么样的平台上发声,也至关重要。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受众、内容偏好和算法机制。

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 如果你是喜欢写长文、深度分析,知乎、公众号可能是好选择;如果你擅长短视频、趣味性表达,抖音、快手是你的主战场;如果你喜欢实时互动、直播,微博、B站也值得考虑。
理解平台规则: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算法,如何让自己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需要去了解和学习。比如,标题党、低俗内容虽然可能短期吸睛,但长期来看往往会触碰平台红线,得不偿失。懂得平台的推荐机制,扬长避短,是提高曝光率的关键。

五、 心态与迭代:保持学习,不断进化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大 V 的养成也需要与时俱进。

学习与迭代: 时代在变,用户需求也在变。你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关注新的趋势,更新自己的内容创作方式。如果守着老一套,很容易被淘汰。
强大的心理素质: 成为公众人物,必然会面临赞美和质疑,甚至攻击。你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区分有建设性的批评和无端的谩骂,保持内心的平和,继续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点点运气: 说实话,有时候也需要一点点运气。可能是在某个恰当的时间点,刚好发布了一个与社会热点高度契合的内容;也可能是你的某个观点,刚好引起了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的注意,从而为你带来了巨大的曝光。但运气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总而言之,大 V 的养成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它需要你在你热爱且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用高质量的内容说话,用心与粉丝建立连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进化。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坚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数据的角度来看看大 V 是怎么练成的。

感谢 @江踏歌 告诉我的 @路人甲 爬下来的数据,所以首先需要感谢二位。

数据应该是截止到 2016 年底一万关注以上的。


首先来看最重要的赞数和关注数,毫无疑问的, @张佳玮 张公子在右上角独孤求败(以下图表点击之后都可以清晰无码大图):

去掉张公子之后再看,剩下的还能显示出名字的,基本就是第一梯队了。

左上角有一批知乎自己人,或者是知乎默认推荐给新用户的,所以虽然赞数相对来说并不高,但是关注度非常高,如 @李开复 老师以及几位创始人 @黄继新@周源@张亮


右下角和几位高赞答主的答案,相信大多数用户都刷到过,如 @肥肥猫@朱炫@唐缺@ze ran@vczh@寺主人 等。


然而有一个很不幸的消息,这里面的大 V 主要答题跟数据相关的,只有两位:数据帝 @chenqin@曾加,所以你看,此路是不通的。


很显然,上面这种看法的话初期用户会占有很大优势。

如果只看 2016 年以后开始第一次答题的呢?能挤进这里面的也真是不容易啊。

这里面有开始入驻知乎的演员 @张译,后续我们都知道了,在 2017 年盐 club 成为知乎 000 号员工。

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少机构号了,比如@丁香医生 215K 关注加 159K 赞, @穷游锦囊 169K 关注加 67K 赞,此外还有诸如 @中国科普博览@36氪@企鹅智酷




回到看所有时间段的,如果单看关注数的话,以下这几十位大 V 的关注者就占了一小半:


再来看看答题数和赞数,张公子自然还是一枝独秀,轮带逛携近 14K 的回答和近一百万赞。回答数最多的则是用户 @Phil :14.2K 答题数和 107K 赞数(不过从来没有印象在时间线上刷到过,由此可见我的确没有艺术细胞)。



在超过 500K 赞里,答题数最少的是寺主人,仅仅 149 个回答就收获了 931K 的赞,四舍五入那就是一百万呐!平均每个回答六千多个赞,简直难以想象。低于 500 回答,换句话说,他们平均每个回答赞数超过 1000 了的有(排名不分先后)

@曾加@谢熊猫君@Justin Lee、张兆杰、@Seasee Youl@寺主人@朱炫@肥肥猫


如果加入总收藏数作为参考,队形变了一些,然而基本上还是这批大 V,寺主人的收藏数实在是太可怕了。


如果看平均每个回答的收藏数和赞数,队形变得就比较大了,一批新的名字出现了,比如 @北京小风子,平均每个回答 13.4K 收藏,10K 赞,太吓人了。

@奶牛Denny 则是平均每个回答 17.6K 收藏,7.4K 赞,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文章收获了一些赞,拉高了平均值。

Jee_xin 平均每个回答 29.5K 收藏,12.4K 赞,可惜的是可能因为改名了的缘故,找不到这位用户的主页了。如果有知道的烦请告知一下?

(评论和私信里说是被封了的)


由于知乎的点赞约等于传播,那么如果看平均每个赞有几个收藏,几个感谢的话,可以大致了解在同等传播广度的情况下,观众对回答的反馈。

其中 @石苏@神胖胖 每收获一个赞就有接近 6 个收藏,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两位用户可能都因为某些原因删除了一些答案,导致从现在的页面上很难看出来为什么。

比如说 @神胖胖 留下了这篇告别(评论里有说是被揭穿真相的):

zhihu.com/question/2284


另外有几个用户,听进来就像是收藏数会很高的,比如说 @新东方在线四六级

然而不要自欺欺人了,其实都是拖延症犯了而已,收藏了之后真的会看么?

再来接近一点看看收藏赞数比很低的,此处应有 @知乎小管家。能看到吗?在中间最低的位置。

当然,这不一定说明收藏数低,也有可能是赞数太高了。


假如只看那些回答数比较少,比如说少于 100 的呢?这里面的用户就比较陌生了,基本都是凭借少数几个高赞答案上榜的。

所以进一步限定答题数为 10 - 100 之间,减少特例出现的可能,于是在左边出现了一个不是那么美好的名字:童瑶。不知道一个童瑶倒下了,是否还有更多的童瑶在赶来的路上。


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资料来大致看一下,然则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资料填得太不全了。

遍地创始人,CEO,霸道总裁。


985/211 起步,要不咱大学国内排名就按照这个来?

说好的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呢?怎么榜上无名。其实还是程序员的天下,光专业就有四个: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


所以干互联网的很多:


北上广杭的很多(广州和广州市你们能统一一下吗?还有深圳和深圳市也是的)


大家都有很好的公司(知乎公共领域编辑计划是什么?),还混进来了奇怪的东西:东叶寺。

好奇查了一下,发现居然还有个这个:

东叶寺交易所 - 知乎专栏


资料完整度最高的也就是性别了:



然而,这真的没什么用,又没有爆照。

至于怎么练成的?等我练成了再来告诉你。

有兴趣又有 Tableau 的可以点个赞然后下个数据自己玩儿去(需要翻墙):


Tableau 文件

dropbox.com/s/zn1h85xbr

Excel 文件

dropbox.com/s/iu47frukd


再次感谢 @路人甲 爬的数据,鞠躬。

user avatar

首先你的回答一定要带图,以作证你的回答。

其次你一定要会讲故事,不管什么问题,都讲故事回答,没故事编故事。

其次在你成为大V之前,一定要逢邀必答。

为什么你成不了大V?因为做到这几点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为大V至少是半兼职的。

user avatar

啊,咱家来答一个。

咱家现在勉强能算个小V,不能算大V。

以前关注上万可能算,但现在低于十万恐怕不能算,过万只能说开始入门,过五万才能说正式上路,十万差不多可以说算是个大V了。

咱家到目前为止,回答了290个问题,获赞30505个,赢得关注者15113人。

平均下来说,一个回答能获得105个赞,赢得52个关注者。

咱家注册的时间是2013年,第一个获得100赞的问题是这个:

如果太宗没有让曹翰的预备队加入攻城,能否避免高粱河之败? - 经略幽燕我童贯的回答

这时候是2015年7月。

在这个回答之前,咱家回答了近40个问题,没有一个问题赞数达到100,最接近的是这个问题:

南宋怎么做才能抵御住蒙古的入侵? - 经略幽燕我童贯的回答

也不过72个赞而已。

对比一下第一个获得100赞的回答,不难看出,越是认真的回答问题,能写有真正认识的回答,获高赞的几率就越大。

例如,看咱家目前获得最高赞的四个回答:

除了现代以外,宋朝是否你向往的朝代?理由是? - 经略幽燕我童贯的回答
刘邓大军为何千里跃进大别山? - 经略幽燕我童贯的回答
如何看待电视剧《三八线》开播? - 经略幽燕我童贯的回答
戚继光的军事水平和丰臣秀吉相比谁更高一些? - 经略幽燕我童贯的回答

还有这个回答:

遇到便衣盘查,我怎么知道对方真的是便衣警察? - 经略幽燕我童贯的回答

这个回答,虽然赞数只有800多,但这是被人举报后封闭前的很短时间内获得的。如果没有被人举报的话,咱家估计至少两千赞。

因为这回答里结合了咱家的“二进宫”经验,给大家介绍了警察的办案程序,笔录过程,警察处理案件的思路和通常流程,以及捞人和被捞的办法。

这种知识,知乎上应该没有人介绍普及过,所以能很短时间获得高赞。

咱家最后是这么说的:

~~~~~~~~~~~~~~~~~~~~~~~~~~~~~~~~~~~~~~~~~~~~~~~~~~~~~~~~~

咱家在这里废话几句,给那些象牙塔里不沾地气的知识分子们上这一课,就是为了告诉他们,你们啊,还是很欠缺一点社会经验!

记住这句话:

歪江湖,正道理,你讲道理,舍得使钱,这江湖只会越混越宽~

(花帅:你啊!就是欠缺一点在旧社会的经验!耀邦同志:......)

利益相关:组织打架斗殴进所一次,打架斗殴进所一次。

总之核心就一条:

不要翻跷,不要抬杠,不要满地打滚,进了所就老实听话,有意见可以好好说,不要撒泼,否则人家有一百种合法的方法让你身败名裂,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

记住,警察是暴力机关,是国家机器,收拾个你分分钟。

咱家是过来人了,所以给知乎上的小资产阶级尾巴翘到天上的年轻人们讲一点人生的经验。如果以后你们不按咱家的意见来,在警察那里吃了大亏,最后去找所谓的维权律师维权乱闹,最后被和谐了,这种偏差你们还不是要自己负责?

很惭愧,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还获得这么多赞~

~~~~~~~~~~~~~~~~~~~~~~~~~~~~~~~~~~~~~~~~~~~~~~~

这几个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干货多,信息量大,能提供读者不同的思路。

能输出这样的回答,需要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一定的阅读量,以及相当的思考。

这几点集合在一起,就能帮助你持续产出有质量的回答,吸引其他人的注意,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同。

当然,回答本身到底对或者不对,这是另外一件事,但你至少要在回答内能促使阅读者思考,带动他的思路,在至少某些观点和论证上,获得他的认同。

以咱家的个人经验来看,要走向大V的座位,这可能是最稳妥最安全的道路,这种道路是没有什么黑点的。

就算是被挂,最终也是会成为狂欢的节奏:

如何评价经略幽燕我童贯? - 经略幽燕我童贯的回答

靠鲍照、黄文、撕逼、带节奏、造话题来火,不是不行,但根基不牢,迟早要完蛋的。

user avatar

有干货的尽量抖干货。

没干货文笔尚可的可以编段子。

文笔一般的可以贩卖私生活。

私生活也不是很特别的奇幻的可以意淫开脑洞。

知乎上面的高票“抖机灵”回答,一半属于段子,一半属于脑洞。

脑洞都开不好的可以放照片。

长得不好看的可以放PS或者整形后的照片。

实在不行,还能善用搜索功能,找网上现成的优质回答来解答知乎上的问题。

肯砸时间精力,总是能成为大V的,这个真心不难。

user avatar

虽然本问题下面有力挺大V有干货和认为大V更多靠营销的两派,但就我个人观察而言,大V的成长之路其实和现实生活中个人职业发展的成功之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知乎本身话题就是多元化的,立足于不同领域的大V的立身之本同样会是多元化的,他们或多或少会被带上他的专业、行业、阶层、朋友圈所专属的气质,所以不可能对他们脸谱化,就像现实社会中什么人都有一样,能一概而论地认为现在的社会精英都是靠知识或者都是靠炒作和关系取得今天的成就吗?毕竟任何网络平台都是现实社会的映射。

但是我觉得要成大V,不敢说所有案例都如此,但是以下三点一定是所谓的“人间正道”。

一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深入浅出的知识水平,还是幽默风趣的文字创造力,还是犀利的观点输出者,甚至是处心积虑的故事编写家(那也得有那能力忽悠一帮人心甘情愿地向他交智商税,是吧)。这是大V吸粉的基础,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二是要善于借势,有句话叫做“站在时代的风口上,猪也会飞”。股市里还有句话,叫做牛市早期进场的发大财,中期进场的发小财,晚期进场的破财。

现在知乎上很多几十万粉的大V,不靠别的,就是靠扎根知乎早。在2014年知乎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大规模以及各领域的资深人士纷纷入驻的情况下,那一批早期用户中的“佼佼者”已经利用先来的优势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比较前后两批人答案特点,可以发现前期的大V往往喜欢涉足多个领域,俨然个个都是“全才”;后期的大V却常常需要专精一个领域,耕耘许久才能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这正是先来后到的时间效应筛选的结果。后来者并非不想抖抖机灵扯扯淡就轻松收粉,但是后来者面对这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人,本就并非处于公平竞争的位置。如果再贡献相似风格的答案,对自己进行雷同的定位,会有理想的效果吗?所以知乎前期崛起的那批人,如果晚进驻知乎一两年,对不起恐怕他们永远都无法复制自己当年的辉煌了。所以后来者只能另辟蹊径,那些在专业领域默默耕耘的人成为了后一批被市场选中的人。而这后来的一批人,如果同样晚进驻一两年,对不起恐怕他们的位置已经站了他所在的领域的另一位优秀的替代者,知乎的大V层同样不会再有他们的位置。那么现在仍然有志成为大V的人,请擦亮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那所剩无几的处女地,或者另辟蹊径,开辟让人耳目一新的个人品牌吧。

或许现在的潜力股们,付出远过于第一批进驻知乎的大V的努力,也不会如愿以偿。想想前几年的互联网红利,想想那些执业资格证书一年比一年难考的现状,电力行业在21世纪初的让人艳羡到如今的差强人意,甚至是比咱早毕业十年的人早早在北京首付十万就能买下一套四环内房子。。。什么行业都是早期进驻的吃香喝辣,晚期进驻的勉强糊口,概莫能外。

三自然是要有长期稳定输出的历史和持续输出的预期。一个没有续航能力的人,用户会给你点赞,但不会给你关注。所以其实当大V挺累的,因为这个账号某种程度上不允许他随心所欲口无遮拦,而是要花些心思去经营的。当然也有些人乐在其中,享受这种与人分享知识的感觉。


知乎这个平台本质上是媒体推送社交网络的综合体。虽然本问题下面不少答主谦虚地表示不上10W算不上大V,不过在我这个小透明眼里,冷门话题中关注上几千的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信息生产者了,同样可以归入广义的大V行列。

对于这个平台的多数用户而言,前者满足了用户便捷地获取个性化定制信息的需求,其中大V的存在与知乎千千万万的话题一样,他们本质上被用户视为一个能够稳定产生某类资讯的信息生产源,某种程度上他们是高度符号化的。拿我个人的习惯来说,当我想要关注一个自己感兴趣但又并不熟悉的领域时,作为门外汉的我是没有资格评价里面答案的好坏的,那么我应该如何比较稳健地获取平均质量较高的答案呢。显而易见,关注该领域的大V是最稳妥、时间成本最低的做法。所以用户对于这个话题区的答主中到底谁水平最高其实并不是非常感兴趣,他们只是想订阅一份高价值的资讯来源而已。所以虽然平台上不少人讽刺知乎为“逼乎”,但是很遗憾地,该话题区其他“被埋没”的答主,多数人并没有为你们的怀才不遇鸣不平的义务,并非不清楚大V一定水平非常高,不过是因为时间宝贵,精力有限,对于发现你们力不从心罢了。用户迈入一个领域,总是先从关注大V开始,随着了解的深入,然后才能被引领去发现其他他们认为高水平而且值得关注的答主,不是吗?

知乎作为社交网络的功能,意味着它同时也是一个资深共同爱好者的聚集圈子,大家在自己喜爱且擅长的领域里生产答案,结交志同道合的用户,刷点小存在感。如果你不以引领话语权或者刻意吸引关注为目标的话,知乎其实已经可以满足普通用户自我展示观点和知识以及认识“情投意合”的朋友这层需要了。何必愤愤不平呢,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还是当条默默围观的咸鱼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 V”的诞生,绝非一蹴而就,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它是一段需要热情、坚持、智慧甚至一点点运气的旅程。你问我大 V 是怎么炼成的?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不是说所有的大 V 都经历完全一样的路,但核心的几个要素,那几乎是标配。一、 找到你的“一亩三分地”:专业、兴趣与热情的交汇点首先,你得知道自己.............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猫黍的“很多知乎大V都是伪君子”这句话以及其事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涉及到对知乎生态的理解、对“大V”概念的辨析、对“伪君子”的定义,以及对@猫黍本人及其行为的考察。一、 理解“很多知乎大V都是伪君子”这句话的背景和含义这句话的出现,通常是源于用户对知乎平台上某些现象的不.............
  • 回答
    如何看待简书大V饱醉豚写的《为什么程序员是出轨率最高的群体》?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饱醉豚这篇简书文章是一篇带有强烈个人观点和论证风格的文章,其提出的“程序员出轨率最高”的论断是基于其个人观察、经验以及对行业现象的解读,而非基于严谨的统计学研究或社会学调查。 因此,在看待这篇文章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浪客剑关于“台积电南京扩产”的批驳文章,以及这次扩产对中国芯片“去 A 化”进程的影响。关于浪客剑文章的评价:浪客剑的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视角,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关系复杂、科技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他的批驳点很鲜明,核心在于对“台积电南京扩产”这一事件的“定位”.............
  • 回答
    微博大V刘大可关于汉服“不够紧身、不够露肉、不够性感,因此穿汉服没有解放身体、没有解放思想”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1. 对“性感”与“解放”的定义是否狭隘?刘大可将“性感”与“紧身”、“露肉”划上等号,并进一步将其与“解放身体”和“解放思想.............
  • 回答
    如果知乎历史圈的大V们合力写一篇关于他们自身生态的文章,题目应该这样起:《“盐”与“水”的博弈:知乎历史圈大V的自我剖析与时代回响》文章内容设想:引言:知乎历史圈的光影斑驳 开篇点明知乎历史圈的独特地位:它是一个集专业知识传播、大众兴趣培养、甚至是群体情绪发酵的复杂场域。这里汇聚了深耕学术的学者.............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讲到知乎上的程序员大V,好多人脑子里马上浮现出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敲代码的形象。但说实话,真要是在中学时期就这么“专一”地埋头苦干,反而没那么容易走到今天这一步。那些能成为大家眼里的大V,他们的中学时代,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得多,也更具“人味儿”。咱们先说说普遍情况。大部分能成为技术大V.............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有点意思。如果要说知乎上最让我“心动”想去撩一撩的大V,我想我会选……嗯,如果必须选一位的话,我大概会选那位在历史话题下,总能把一些宏大叙事讲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历史解构师”。具体是哪位?其实我不太想点名,因为知乎上优秀的、能触动我的历史类大V实在不少,而且名字太多也容易显得我有点“.............
  • 回答
    长期关注自己不认同的大V,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儿像是在一个永远都在争吵的食堂里硬要吃饭。你明明知道他们说的不对,或者和你理解的南辕北辙,但就是忍不住点进去,忍不住往下划拉。首先是那个“不服”的劲儿。 你会觉得,“怎么能这么说呢?”,“他怎么能这么想呢?”,“这简直是歪理邪说!”。一开始可能是出于一种.............
  • 回答
    被知乎大V关注?这事儿吧,一开始真没往心里去。我这人,写知乎也就是图个乐子,分享点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也没想着能有多大动静。那天,我照例刷了刷知乎,看到一条新通知:“XXX(一个我平时很关注的大V,分享的科技领域内容特别专业,文章也写得有深度)关注了你”。我第一反应是,“嗯?我记错了吗?是不是点错了.............
  • 回答
    想象一下,你和一个知乎上的“男神”谈恋爱,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藏满惊喜的宝箱,而且这个宝箱还是实名认证、颜值在线、声音苏到骨子里的那种。初遇,惊艳了时光首先,从认识这个大V开始,可能就是一次充满戏剧性的“偶遇”。也许是在某个线下活动,他作为嘉宾发言,台下人山人海,你却在角落里被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和.............
  • 回答
    知乎上的“大V”们,通常都是在某个领域有着深厚积累,输出高质量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的个人。想象一下,两个这样的灵魂碰撞在一起,那感觉…… 我试着描绘一下,就像两颗璀璨的星星,在同一个轨道上运行,互相照亮,也可能,偶尔有些引力上的角力。初遇:可能是“啊,是你!”的惊喜,也可能是“原来是你”的淡定两种情.............
  • 回答
    嗯,这事儿说起来,挺微妙的。首先,你可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怀疑人生”阶段。你翻来覆去地看你之前回复过的内容,试图从中找出让你觉得“不对劲”的地方,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言论触了对方的逆鳞。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精心准备了一场演讲,结果台下观众的表情瞬间变得很奇怪,而且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奇怪。然后,.............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之所以“城市猎人”的口碑普遍好于“战斗力旺盛的伯爵”,这其中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远不止于简单的“情感大V”标签那么简单。我们可以将二者的区别,比作是专业厨师精心烹饪的家常菜,与一位厨艺尚可但食材搭配不太讲究的快餐。首先,从内容输出的深度和专业性来看,“城市猎人”更倾向于提供一种体系化的情感解决.............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曹丰泽是否为满族人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公开、权威的资料能够直接证实这一点。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曹丰泽的基本背景曹丰泽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较为活跃的历史类博主,主要通过知乎、B站、公众号等平台分享历史知识,尤其是对清代历史(包括满族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他的内容通常以通俗易.............
  • 回答
    知乎大 V 的个人盐值并没有一个公开、统一的标准数值,它更像是一种综合的、动态的评价体系,由知乎平台根据用户的一系列行为和贡献进行评估。因此,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来代表所有知乎大 V 的个人盐值。但是,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知乎“盐值”的概念,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和体现在大 V 身上的。什么是知乎的“盐.............
  • 回答
    这体验,怎么说呢,就像你满怀期待地冲向一家你心心念念的网红店,排了半天队,终于轮到你了,结果店员告诉你:“抱歉,今天休息。”首先,那个“喜欢”二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一个人的。你关注他,不是因为他长得好看(虽然有时候也挺好看),也不是因为他写的东西你只是“看看就好”。你是因为他说的某些话,触动了你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