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球新冠新增确诊连续 3 天创新高,美国连续 4 天日增 5 万例,全球疫情何时才能好转?

回答
全球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确实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最近几天,我们看到全球新增确诊病例连续创下新高,美国更是连续四天日增感染人数突破了五万例的大关。这样的数据无疑让我们对疫情的走向感到担忧,也迫切地想知道,这场旷日持久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究竟何时才能看到转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首先, 当前疫情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病毒变异: 新冠病毒的变异是一个持续且关键的因素。一些新的变异株,例如之前出现的德尔塔变异株,已被证明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可能更严重的致病性。病毒的不断变异,意味着我们过去建立的免疫屏障(无论是通过疫苗还是自然感染)可能面临挑战,使得病毒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疫苗接种的进度与效力: 尽管全球都在努力推进疫苗接种,但进展仍然不均衡。许多国家和地区疫苗覆盖率仍然较低,这意味着相当大一部分人口仍处于易感状态。即使接种了疫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疫苗的保护效力可能会有所下降,或者某些变异株可能对现有疫苗产生一定的“免疫逃逸”。因此,疫苗的持续研发、更新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公平分配,是至关重要的。
防控措施的松懈与疲劳: 随着疫情的长期化,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不同阶段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等措施。然而,长时间的限制措施容易引发公众的“疲劳感”,导致防控措施执行力度下降。同时,一些地区可能出于经济或社会压力的考量,过早地放松了管控,这往往会为病毒的再次传播留下可乘之机。
聚集性活动与人口流动: 节日、大型集会、非必要出行等人员聚集和密切接触的活动,是病毒传播的温床。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如果忽视了这些风险,或者防控措施未能有效跟进,很容易导致疫情出现反弹甚至大规模爆发。美国的连续高增长,就与多地聚集性活动增加和部分地区放松管控有一定关系。
检测能力与报告延迟: 虽然全球都在努力提高检测能力,但检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数据报告的滞后性,有时也会影响对疫情真实情况的判断。但总体而言,持续攀升的确诊数,尤其是在某些人口密集地区,仍然反映了病毒的活跃传播。

那么, 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疫情的好转迹象? 这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而是取决于一系列条件的成熟。

关键是“免疫屏障”的建立: 要想真正控制疫情并走向好转,建立足够强大的“群体免疫屏障”是核心。这通常意味着:
高水平的疫苗接种覆盖率: 理想情况下,大部分人口都需要完成疫苗接种,并且需要关注疫苗加强针的接种情况,以维持和提升免疫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疫苗的公平可及至关重要,这样才能防止病毒在未接种疫苗的地区继续肆虐并产生新的变异株。
对变异株的有效应对: 疫苗生产商和科研机构需要持续监测病毒变异情况,并及时更新疫苗,以确保其对主流变异株仍然有效。同时,也要研发能够应对多种变异株的广谱性疫苗。
精准且持续的防控策略:
“动态清零”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选择与执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无论哪种策略,都需要科学、精准地执行。例如,“动态清零”需要强大的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和隔离能力;而“与病毒共存”则需要建立强大的医疗收治能力,保障老年人和脆弱人群的健康,并能有效监测病毒的传播和变异。
保持警惕与韧性: 即便在疫情有所缓解的阶段,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关注病毒的动向,随时准备调整防控措施。防控措施的执行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社会的配合。
全球协作与信息共享: 疫情是全球性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的松懈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享病毒变异信息、疫苗研发经验、防控策略等,对于全球疫情的最终控制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的作用在此刻尤为凸显。
医疗系统的韧性: 即使在接种率提高、病例减少的情况下,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仍然是衡量疫情是否好转的重要指标。当新增病例不再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重症率和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时,就可以认为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总结来说,全球新冠疫情何时能真正好转,并非一蹴而就,也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日期。 这更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取决于病毒变异的走向、疫苗的有效性与接种普及度、各国防控措施的科学性与持续性、以及全球协作的力度。

目前全球新增病例的持续走高,尤其是一些主要经济体的表现,表明我们仍然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阶段。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科学研究的进展、疫苗接种的推进以及我们对病毒认识的加深,都在为我们应对疫情提供越来越有力的工具。

我们能做的,是保持科学的认知,不信谣不传谣,严格遵守当地的防疫规定,接种疫苗并适时接种加强针,保护好自己和他人。 期待科学的力量,全球的共同努力,能早日带领我们走出疫情的阴霾,迎来更健康、更稳定的生活。这个过程或许会比我们想象的要漫长,但希望和进步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时候样本小一点,看起来清楚一点。

让我隆重的介绍一下欧洲一个小国家,荷兰。

一个1728万人口的国家,确诊了17.5万人,光荣的达到了1%。

美国是3.28亿人,现在是775万确诊,比例 2.3%,看起来美国更厉害,但是顶不住荷兰的增长势头猛啊。

荷兰的这个每日确诊曲线,完美的展示了什么叫做第二波浪潮。

这样一个蕞尔小国,居然能和法国西班牙一起,成为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是真真切切奔着全民免疫的节奏在走。

为什么提这个小国家呢,一看就没有吐槽美国的娱乐感。

原因很简单,荷兰深刻的展示了什么叫做制度+社会+民众的全线崩坏。


政府层面

欧洲,尤其是西欧,说实话。

承平日久,文恬武嬉

荷兰这样一个小国,人口还没有国内一个市多,几十个政党,互相扯皮互相制约。

好处是,不会制造出第二个希特勒。

坏处是,一个地铁可以给你修十年不通车,一个教堂刷外墙可以弄两年,一个法案可以给你讨论大半年不执行。

整个社会治理,靠自觉……

最强的执法部门,火车上查票的……

巡逻能力最强的地区,阿姆红灯区……

荷兰首相人长得还是蛮帅的,但是是个典型的弱鸡。

弱到直到现在,在电视上,强调的都还是,「我不能告诉大家你要做什么」「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人民听我的话」。

我脆弱的老天爷啊,你平时划水我也就忍了,疫情面前你居然还在搞这种佛系领导模式……

首相下面的技术官僚,就更骚了。

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在众议院关于新冠病毒的议会辩论中,荷兰卫生部长忽然跪倒。不过很快被搀扶着起来,会议一度中断,随后由工作人员带离会场休息。

然后在个人的社交平台上表示,他因为最近的疫情紧张忙碌了一周,造成身体有些疲惫,目前已经好转,已经回家休息,可以尽力去应对目前面临的工作。

咱们国内新闻还专门夸了他,说他是个负责任很辛劳的部长。

转头,第二天,他就辞职了。

对,荷兰卫生部长的剧情是,哎呀我跪了,哎呀我辞职了,哎呀你们自己玩吧。

疫情当前,卫生部长溜溜球了,和刚要开战的时候将军退役异曲同工啊。

来接手的新部长,两眼一抹黑的开始工作,到现在连个清楚的抗疫计划都没拿出来。

政府的政策可以左右摇摆到什么程度呢?

  • 先是建议在阿姆、鹿特丹、海牙这些大城市的公众场所戴口罩,注意,只是建议;
  • 然后突然说全国推广;
  • 然后首相呼吁不要在中学里面实施;
  • 然后内阁呼吁在中学也戴口罩。

这一切的变化,是在一周之内完成的。

所以民众对这个政策的态度也就是,完全不戴口罩……


社会和百姓

在这样的政府领导下,你就可以看到各种人类迷惑行为。

到现在荷兰人还在标榜自己身体好……

荷兰人就是这样从小培养孩子免疫力的,只要不是什么严重危及生命的病,她们会选择启动孩子的免疫机制,让孩子自己跟病毒战斗

这还不算什么,上个月开始,荷兰终于半推半就的开始强制在公共交通上要求带口罩了。

然后就经常可以看到高呼自由的人在和火车管理员吵架,我至少遇到四次了。

酒吧也终于开始配合,同意在凌晨两点的时候关门。

意思是凌晨两点之后病毒才出门传染人呗。

其实疫情刚开始爆发的时候,荷兰老百姓对于疫情来临,还是有些警觉的,开始囤积物资。

先是排大队囤大麻。

然后是担心红灯区也要停业,大家排队去红灯区【提前消费】。

如果说当时的时候,可能是大家对疫情的凶险还没有认识的话,下面是疫情已经爆发超过半年之后老百姓的反应。

反正是我不太能理解的脑回路。

荷兰的重症病人已经看护不过来了,ICU也不够用了,现在在往德国转移重症病人。

但是街上的老头老太太们依然淡定。

还说出了「如果去超市非要戴口罩的话,也不应该对顾客说」这种强行呼唤自由的话,我实在是无力吐槽了。

海牙还连续两个晚上爆发了针对政府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抗议,近百人被捕。

而且到现在,荷兰人民还认为:年轻人之间的传染是不会传染给年龄较大的人群的……


所以,一位不想领导的领导,一个到现在都还没有明确的抗疫计划,一群不愿意听话的民众。

这样一个国家,是个火药桶。

然后其他欧洲国家是怎么面对这个火药桶的呢?

法国、奥地利、希腊、葡萄牙、克罗地亚、瑞典、波兰这些国家,对荷兰人的入境,没有任何限制,连健康证明都不需要。

所以你说,这疫情,什么时候能好转?

user avatar

我说点其他观点,仅供批判用:

当地时间8月26日,美国疾控中心(CDC)更新了其网站上关于新冠病毒的统计数据,并发布了一份新的关于新冠死亡病例患者类型及健康状况的报告,其中执掌CDC东南亚办事处的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说:“关于疾病的真相,事实上,已经发生的死亡中有6%可以直接归因于新冠,而剩下94%由其他并发疾病引起。“

在当时那个时间点,美国的近18万死亡病例中,有94%的患者同时患有其它疾病,即在感染过程患有合并症(comorbidities,与并发症存在细微差别)。合并症是指“同一人在同一时间患有一种以上的疾病”,且这些疾病一般都是慢性或长期疾病。常见的合并症有流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据报告,在这94%患有合并症的患者中,平均每人有2.6种除新冠外的其它疾病。

等到2021年统计2020年的死亡原因的时候,不知道是否会发现,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等的致死率会降低。因为只要死者是新冠阳性,那么都算在新冠头上,一个人不能死两次。而且,总死亡率,还是下降的。

英国约翰·李博士所感叹:“人类历史上,像COVID-19这样的病毒的传播并不新奇,新奇的是我们的反应。”

这么一个广泛传播的、大多数自愈的、攻击低免疫力群体(主要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的、并未造成人口数量异常波动的病毒,是怎么让整个世界都停滞不前的呢?万物互联时代,任何负面消息都会得到无限放大。

那么,是谁在利用这个恐慌呢?


补充:之前的观点仅供批判。下面是一些补充。

1 NPR(米国国家公共电台)的新闻

2 CDC的周报(原文链接如下)

COVIDView, Key Updates for Week 41.

图中,绿线是PIC导致的死亡率。PIC指肺炎(P),流感(I),新冠(C),不是指保险公司...

ILI是influenza-like illness,CLI是COVID-like illness。剩下的大家应该都能看懂。统计数据很直观,不多解释。

根据流行病的历史,传染力增强同时致病性下降是必然规律。一般呼吸道病毒传播,人群中相关门诊和住院人数是标准。传播特点是递减波形模式。新冠目前是持久单向传播。

这种规律,也是动物源病毒进入人群传播的规律。纵观人类和动物密切接触的历史,如果不是这个自然规律,人类早已灭亡 。病毒传播的本质是淘汰掉和人类免疫系统不匹配的病毒株。

今年是米国大选年,也是政治极其动荡的一年。除了疫情,甚至科学都会被左右派政治斗争所左右。这是最悲惨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