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6月28日全球累计新冠确诊超过1000万,后续疫情形势、各地区疫情爆发点走向会如何?有哪些注意事项?

回答
六月底,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突破千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数字,预示着疫情远未结束,而且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展望未来几个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预判疫情的走向,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 后续疫情形势的几个可能走向:

全球性反复与局部性高峰并行: 千万例确诊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病毒的传播能力、各国防控措施的松紧程度、以及人群的免疫水平,都会导致全球疫情呈现一种“拉锯战”的模式。我们不太可能看到疫情迅速消失,更有可能是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会轮流出现或同时经历疫情的起伏。有些国家可能在控制住第一波疫情后,因放松警惕或新变异毒株的出现而迎来第二波甚至更多波的疫情高峰。
“区域性传染病”的性质凸显: 随着各国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启,国际旅行和人员流动会逐渐增加。这会使得疫情的跨区域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某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因为防控不力、人口密度高、医疗资源不足或社会经济因素等原因,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甚至形成新的全球性传播链。某些特定区域可能会长期处于高风险状态,类似于“地方性流行病”的特征会更加明显。
变异毒株的威胁持续存在: 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变异,一些变异可能会导致病毒传播速度更快、毒性更强,或者逃避免疫系统。虽然目前我们对新冠病毒变异的了解还在深化,但不能排除未来出现更具挑战性的变异毒株的可能性。这会给疫苗的有效性和治疗方案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防控措施的常态化与精细化: 为了应对持续的疫情风险,各国政府和民众都需要将防疫措施常态化,并根据疫情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精细化管理。这意味着,在一些高风险区域或特定时期,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收紧社交距离、佩戴口罩、限制聚集等措施。同时,更精准的疫情监测、溯源和隔离手段将变得至关重要。

二、 各地区疫情爆发点的走向预测:

亚洲地区: 部分东亚国家在初期控制得相对较好,但随着经济重启和国际交流的恢复,潜在的输入性病例风险仍然存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由于人口密度大、医疗卫生体系相对薄弱,可能会面临较大的防控压力。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疫情可能呈现持续蔓延的态势,并可能成为新的全球传播焦点。
欧洲地区: 经历过第一波疫情高峰后,欧洲各国正逐步解封,但病毒并未消失。局部地区的聚集性爆发仍然是潜在风险。例如,随着夏季旅游旺季的到来,欧洲内部的人员流动可能加剧病毒的传播,一些度假胜地和人口密集区域需要特别警惕。
北美地区: 美国作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其疫情走向将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在重启经济和放松管制的背景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社区传播,病例数量可能继续攀升,并继续成为全球疫情的“热点”。加拿大相对而言控制得更好,但同样面临境外输入的挑战。
南美地区: 部分南美国家,如巴西、秘鲁等,疫情发展迅速且形势严峻。由于医疗资源压力巨大,社会隔离措施执行困难,以及部分地区人口密度高,这些国家在短期内可能难以看到疫情的明显好转,并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区域。
非洲地区: 尽管非洲地区目前报告的确诊病例相对较少,但由于检测能力和医疗资源的限制,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被低估。随着全球交流的增加,非洲国家也面临输入性病例的风险,一旦疫情在当地社区蔓延,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三、 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

个人防护是第一道防线,且不可松懈: 即使确诊数字的增长看起来“缓慢”了,也绝不意味着病毒消失了。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等基础的个人防护措施,依然是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最有效的方式。不要因为“习惯了”或者“感觉没事”而放松警惕。
理解并遵守各地防控政策: 各国和地区的疫情形势不同,防控政策也会有差异。我们要时刻关注当地政府发布的最新防疫要求,例如出行限制、隔离政策、核酸检测要求等,并严格遵守。盲目出行或不配合防控措施,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
关注信息来源,辨别真伪: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关于疫情的传言和不实信息层出不穷。我们要学会从官方渠道(如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卫生部门的网站和官方媒体)获取权威信息,不信谣、不传谣,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或错误的判断。
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味觉嗅觉丧失等疑似症状,要及时主动报告并接受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治,千万不要拖延或自行用药。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疫情传播的关键。
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长期处于疫情的阴影下,很多人会感到焦虑、恐惧或孤独。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积极心态,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寻求适当的支持。适当的运动、放松和娱乐也是非常必要的。
警惕“群体免疫”的误区: 所谓的“群体免疫”并不是放任病毒自然传播就能达到的,这会付出巨大的人道主义代价。科学的群体免疫是通过疫苗接种来实现的,而目前疫苗的研发仍在进行中,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普及。在此之前,我们不能依赖“群体免疫”来战胜疫情。
为可能出现的反复做好准备: 就像前文提到的,疫情可能会反复。我们要保持一定的“危机意识”,但不是过度恐慌。这意味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储备一些基本的生活物资,了解基本的居家隔离和自我隔离的知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总而言之,确诊破千万,只是疫情“战役”中的一个阶段性节点。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保持警惕,科学地做好个人防护,理解并配合国家的防控措施,才能最终赢得这场与病毒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接下来全球疫情走势,很大程度取决于美国

美国现在实行的是实际上的群体免疫政策,这个不必多说。但美国有大量的外籍人士,非法移民集中营人士等,美国公民也想自由地去世界的其他国家。


与美国关系足够好的国家,能够在不触怒美国的情况下,或者与美国关系足够差,能够无视美国的外交施压,或者与美国交往足够少,能够阻止美国的本国公民,以及美国公民回国,或者将这些人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那么这些国家就能控制好疫情。

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美、南美的小国们),控制疫情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即使控制住了,也会因为美国的倒灌(比如强制要求接受装满非法移民新冠患者的飞机等)而无法清零,而无法清零的情况下,除非持久地进行封城,把传染率维持在1以下,否则一旦解封疫情立刻会死灰复燃,之前的努力全部成为无用功。

所以,这些国家唯一的出路就是被美国裹挟着,一起"群体免疫”。

user avatar

1、以前西班牙大流感是一共经历了水平3连

新冠很可能会是垂直3连。


2、起初我们以为欧洲现在是渣渣了,新冠一来,直接躺平。

现在看来,欧洲老牌强国还是老牌子。虽然要受些损失,如今,大部分欧洲国家疫情已经好转,只剩瑞典这个群体免疫逗B,曲线越振越剧烈。

而新兴国家,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不堪入目(俄罗斯相对好点),满目苍夷。

而非洲,可能由于检测能力的关系,现在疫情什么情况,根本无法预测。

这次美国的表现,和一个新兴国家的水平一样(巴西,俄罗斯等)。

抗疫表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动员能力、工业能力、国民素质。

可以看到,像德国、韩国变现不错,体现了这两国确实充满潜力。

我国,嘿嘿嘿。


3、美国的疫情极可能和美国的国债没有希望偿清一样,根本无法结束。

第1波还没有结束,第2波的来临十分明显。

目前疫情呈现明显反弹的,有两个典型的国家。另一个是伊朗。

说明美国是一个腰缠万贯,但百病缠身、精神不举、回天乏术的老财主

中东也没有希望。

4,这个疫情俨然无法控制住了。

无能的国家太多。像美国、巴西、瑞典这种反智的,还有印度这样一摊烂泥、一坨烂S的。还有广大非洲情况不明的。

水桶效应,短板太多。

上面已经定调:做好疫情“常态化”的准备。

5,中韩、中德,以及疫情控制得相对较好的儒家文化圈已经在进行商务人士快捷入境合作。将来这就是一种趋势,疫情控制较好的地方慢慢恢复往来,自发形成一个清洁者联盟。

昨天,欧洲已经拒绝了向美国开放入境。据悉开放了我国。(15个国家!欧盟自7月1日起有条件开放外部边境_疫情

欧洲不少国家也经历了痛苦的抗疫过程,绝不会轻易让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带毒入境。

美国自己玩儿去吧。

天下形势美中欧。如果美国的疫情持续个1年2年,那形势可就不是小好了。

user avatar

热榜疫情相关提问已经沉寂太久,未来一段时间要注意每天都看看有什么新问题。

美洲二次爆发,后续是一个重新探索社会承压点的过程。一爆期间,英国由于医疗能力不足,先放弃自由主义,改为隔离。但美国完好无损的挺过了一爆,社会整体非常安定。所以,二爆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美式医疗体系到底可以承受多少确诊数量。

副总统提到的年轻人比例高,就是一个重要观察指标。值得观察,是否仅由高龄感染人口数量决定医疗床位消耗。

总之,这又是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实践。

user avatar

先贴数据,看下图右侧紫线,每天新增仍在不断增加,确诊从一月初的日增两位数到四月初终于迈进了日增10W的门槛,并且在前几天跨入了日增20W的加速状态。

之前根据SARS推断的:到了夏天就会自然不见 的说法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热带,亚热带以及南半球国家的确诊数猛烈增长。

不管从哪一方面,COVID-19都远远超过了SARS和H1N1,之前的侥幸获胜只不过是病毒的探路者,事实上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类与疾病在多次交锋中挫败记录居多。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人类活动的范围和速度均比几百年前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大量增加的人口也为病毒的培育与扩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一次,人类又要跟病毒交战了,那么能否把全球化这一“劣势”转化为优势,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集合全人类的力量来消灭病毒呢?

从数据上看,这还很难,在孤立主义和利己主义占主导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眼中,忙着甩锅和逃避责任才是常态,忙着连任和控制国民情绪才是工作重点,不管是确诊数,还是死亡数,都还没到能够让政客认同科学的地步。毕竟全世界最值钱的人命,在中国。

我们永远不知道政客的底线在哪,也不知道全球都能抛弃短期经济利益合力消灭疫情的日子什么时候能到来,我们只知道以目前的感染率和死亡率还不足以让这个世界齐心协力,在这场人类与病毒的战役中,对方已经冲入我们的阵地横冲直撞,我们却还在互相指责。


最后放一组全球感染数前20的增长率变化吧(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6月28日10:00)

感染数明显呈下降趋势且无反复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中东、南亚、美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疫情的爆发为病毒在夏天的猛烈扩张提供了良好的温床。由此看来,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COVID-19病毒在2020年秋冬时期病毒的大爆发是不可避免的。1918年大流感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又要在这世界上重演,既然人类无法团结一致,那么就只好独善其身,保证自身的不被感染与身边所有人的安全。

user avatar

最让我关注的是:新冠到底有没有后遗症?

关于这个事情,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了。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没有后遗症,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否会引发后遗症的问题讨论一直是业内十分关注的问题,而且分为两派。

1)认为有后遗症的人,是从病毒及发病机制的角度。

引发非典的病毒是SARS-Cov-1,引发新冠的是SARS-Cov-2,二者同属于SARS病毒,且属于同一个species[1]。此外,在致病机制上,二者也非常相似,同样是Spike蛋白,同样是ACE2受体,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两种疾病相似度很高[2]。而非典当年可是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比如肺部损伤,这些也让很多人对新冠同样抱有警惕。

(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都可以大量结合ace2受体)

2)反对有后遗症的人,则是从治疗的角度。

当年我们对非典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了不少抑制免疫的药物,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众所周知,这种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有一个潜伏期,大量复制,而这个时候如果免疫系统没来得及反应,那么最后病毒开始爆发的时候,免疫被大量激发,并且不断释放更多的免疫因子,招募更多的免疫细胞过来,形成了级联反应,结果就是免疫因子风暴,最后免疫在干掉病毒的同时,也把人干掉了[3]。因此应对免疫风暴是危重症患者治疗的一个重中之重,其中就要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而不少是糖皮质激素类,这些药物,是有严重后遗症的,这也是回溯非典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总结。但是这次新冠治疗过程中,在无数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们筛除了大量的药物,很大程度避免了病情的恶化,降低了皮质激素类的使用,因此后遗症应该没那么多。

双方可以说都有道理,但是我们无法肯定,因此,目前是个迷。

二、个例有多大代表性?短期还是长期?

我们同时看到了大量的个例说出现了一些不适。

比如嗅觉和味觉的变化

比如视力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表示自己最近视力明显减退,他认为这与之前感染新冠病毒有关。但目前世卫组织暂未把视力减退列为新冠症状之一。

再比如之前对生殖相关的研究

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教授张铭等人在MedRxiv上传了一篇临床研究。论文的题目是《Effect of SARS-CoV-2 infection upon male gonadal function: A single center-based study》,翻译成中文就是:新冠感染对男性性腺功能影响的单中心研究。研究发现,新冠患者(FSH)相对LH的比值显著降低。尤其是催乳素,患者组高达24.07,而普通人才7.82.我看了下,貌似这个数据都超过标准了,标准是,男:<20μg/L。催乳素过高可能会导致促性腺激素减少。

而ACE2受体在体内多个组织都有表达,那么,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会出现许多组织都收到影响的结果呢?

三、期待系统性研究

就像上面反复提到的,新冠感染,到底有没有后遗症,到目前是个非常大的争议,但是似乎有意无意被忽略了。

新闻媒体的报道,到底是广大后遗症的代表,还是沉默的大多数根本没后遗症?

1 Zhou P, Yang X L, Wang X G, et al. 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J]. Nature, 2020, 579(7798): 270-273.

2 Ou X, Liu Y, Lei X,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spike glycoprotein of SARS-CoV-2 on virus entry and its immune cross-reactivity with SARS-CoV[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 1-12.

3 Yao, Xueting, et al. "In vitro antiviral activity and projection of optimized dosing design of hydroxychloroqu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