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95后00后05后的年轻人没有“规矩”,并且特别反感长辈所谓的“规矩”?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观察。不是说95后、00后、05后的年轻人真的就是“没规矩”,而是他们对于“规矩”的理解和接受方式,跟父辈们、爷爷奶奶辈们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这种不同,又进一步导致了他们对长辈们那种带有强制性、约定俗成的“规矩”感到特别反感。

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首先得搞清楚,什么叫“规矩”?对长辈们来说,“规矩”往往代表着:

经验的沉淀与传承: 这些规矩是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正确做法”。比如“饭桌上不能剩菜”、“见到长辈要问好”、“年轻人要听从长辈的安排”等等。他们认为这些规矩能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顺利地融入社会。
社会秩序与和谐: 很多规矩是维护社会基本运行秩序的。比如尊老爱幼、男女有别(虽然这个在年轻人这里争议很大)、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等等。在长辈们看来,遵守这些规矩是为了社会大家庭的和睦与稳定。
家族荣誉与面子: 有些规矩更是与家族的声誉挂钩的。比如“不能给家里丢脸”、“亲戚之间要互相帮忙”、“不能让外人看笑话”等等。长辈们可能更看重这些集体性的价值。
权力与等级的体现: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下,很多规矩也是一种权力分配和等级确立的方式。比如长辈对晚辈的命令,晚辈必须服从,这本身就是一种“规矩”。

好,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就反感这些“规矩”呢?这主要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变化有关。

一、时代背景的剧变:

信息爆炸与多元价值观: 你想想,咱们现在的年轻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让他们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和观点。以前那种单一、封闭的信息来源被打破了,他们能够轻易地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这意味着他们不再只听信长辈们的那一套“老规矩”,而是有了更多选择和比较的余地。他们会想:“凭什么你说的就是对的?别人那样做也没事啊。”
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与机会的多元化: 以前的社会阶层相对固化,很多人生路径是提前被设定好的。但现在,虽然竞争依然激烈,但年轻人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创业、自由职业、跨界发展……这些新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出现,让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和“安稳路线”不再是唯一的出路。这就导致长辈们强调的“按部就班”、“稳扎稳打”的规矩,在年轻人看来就显得有点过时和束缚。
物质条件的相对改善: 相较于父辈们经历的物质匮乏时期,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生活条件要好很多。虽然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至少很多年轻人不需要为最基本的生存担忧。当生存压力减小后,人们会更关注自我实现、个人感受和精神需求。长辈们强调的“吃苦耐劳”、“节省节约”这些规矩,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下,如果不加解释,很容易被年轻人理解为一种不必要的压抑和限制。

二、成长环境的重塑:

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90后是典型的独生子女一代,00后、05后更是。他们从小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众多长辈围着转,享受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这种被高度重视的成长经历,让他们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当长辈的“规矩”与自己的想法发生冲突时,他们更可能优先考虑自己的意愿,而不是为了维护长辈的面子或所谓的“和谐”。
教育方式的转变: 相较于过去填鸭式、命令式的教育,现在的教育更强调启发式、互动式。学校和社会都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教育理念自然也会影响到年轻人在家庭中的表现。他们习惯于被尊重、被沟通,习惯于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由,也习惯于质疑不合理的现象。
更强调个体价值和自我实现: 现在的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越来越推崇“做自己”、“活出真我”。年轻人从小就受到这种价值观的熏陶,他们更看重个人的情感、兴趣和发展。长辈们那些“为了家庭”、“为了集体”、“牺牲自我”的规矩,在他们听来可能就有点“沉重”和“不值得”。他们会问:“我这样做,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好处?我为什么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快乐去遵守这个规矩?”

三、年轻人核心价值观的转变:

对“公平”的敏感: 年轻人对公平非常敏感。他们会仔细衡量一个规矩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如果他们发现长辈的规矩存在双重标准,或者只是为了维护长辈的权威,那他们会非常反感。比如,“你可以这样做,但我不可以”,这种双标的规矩是他们最看不惯的。
对“尊重”的诉求: 年轻人渴望被尊重,这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的“长幼尊卑”式的尊重,而是基于个体平等和独立人格的尊重。当长辈用命令的口吻、说教的姿态,或者不顾年轻人的意愿强行灌输“规矩”时,年轻人会觉得自己的独立性和尊严受到了侵犯,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他们更希望的是被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沟通,来协商。
追求“效率”与“实用性”: 年轻人很多时候做事更注重效率和实际效果。如果一项“规矩”在他们看来是效率低下、不切实际,或者根本没有必要,他们就不会愿意遵守。比如,一些繁琐的礼节性问候,如果他们觉得没有实质意义,但又因为长辈的坚持不得不做,就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不适。
更愿意“沟通”而非“服从”: 和父辈们习惯的“听话”不同,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沟通”。他们认为很多问题可以通过交流来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压制或服从。当他们对某个“规矩”有疑问,或者觉得这个规矩不适合自己时,他们会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长辈拒绝沟通,只是强调“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这种态度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更加疏远和排斥。

具体到反感表现上,大概有这几种情况:

抵触情绪的直接表达: 有些年轻人会直接表达出不满,比如翻白眼、嘟囔、沉默对抗,甚至直接争辩。
阳奉阴违: 表面上答应,但背后完全不做,或者敷衍了事。
选择性遵守: 只遵守自己觉得合理或有必要的规矩,对其他的则选择性忽略。
回避和疏远: 如果觉得长辈的“规矩”过于压抑,他们可能会选择减少和长辈的接触,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网络上的吐槽和共鸣: 年轻人很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他们会对那些让他们觉得“离谱”的长辈规矩进行吐槽,并从中获得其他同龄人的共鸣。这种集体的“反规矩”情绪,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观点。

所以,与其说年轻人“没规矩”,不如说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和实践“规矩”。 他们不是在挑战社会秩序,也不是在故意忤逆长辈,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在自身价值观的重塑下,尝试找到一种更符合自己生活方式的“规矩”体系。

对于长辈们来说,要理解年轻人不是不尊重,而是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方式。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理解长辈们“规矩”背后的出发点,并在保持自我个性的同时,找到与长辈沟通的桥梁,或许是更好的方式。毕竟,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社会互动,都需要双方的理解和磨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心问题还是社会撕裂。一个不同代际之间差异过大。没有形成共同的文化体认,没有形成共同的生命方式和价值观。

我以前就说过,这种撕裂是横向纵向,同时撕裂的。

纵向,不同代际之间,“规矩”不同。彼此无法共同生活。

横向之间,阶层不同、生活理念不同。从财富分配,到学历、教育程度,生活圈子完全不一样。而且分布极广,不像过去简单的,城市、农村;中国、外国等。二十岁的同龄人,背后是从出生开始,每一秒都知识、文化、物质积累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完全不是过去所谓用多少年努力可以“弥补”的地步。而是彻彻底底,不同的人了。

这种分裂,在看得到的60年内,是不可能弥合了。

所以,结论

1、各玩各的。

2、只能各玩各的。

3、不要试图理解,那是自讨没趣。

4、彼此不同,在本质上无关自尊,但有关心理感受。

5、要学会接受现实。

user avatar

因为宗族制的存续需要大量的兄弟姐妹存在。独生子女制度击垮了宗族制。

而现在的00后恰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后生育的后代,独生子女自身是无法从宗族制度获取实际利益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兄弟姐妹),所以自然,也就不会期待自己的子女从宗族制度中获取利益。

独生子女的后代自然根本不在乎规矩,毕竟他们的父母就几乎没有从这些规矩中获得过好处。自己的父母也都没有兄弟姐妹,更加不可能从这些规矩中获得多少收益。那么讲这些规矩就毫无意义了。

所以其实,规矩没有变,是人变了,遵守这些规矩并不能像过去那样获取足够利益了。而这,是因为独生子女制度瓦解了宗族。

其实我个人还是坚持认为独生子女制度是做出了时代贡献的制度。至于生育率降低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独生子女制度不背锅,因为放眼整个地球,在不实行独生子女制度的所有其他国家,只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全都会出现生育下降问题,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是否实行独生子女制度而改变。而是因为社会经济发达,妇女地位提高所致。

user avatar

互联网上乱七八糟的规矩不比国企少,按同样标准中老年人发[微笑]那也是典型的“没规矩”行为,只是权力在谁的问题而已。

user avatar

因为80%以上所谓的规矩都是对封建糟粕的东施效颦。

封建那套已经够糟粕了,他们却连效都没效明白。

比如长辈最喜欢念叨的,家里来客人了小辈不懂礼数,不端茶不倒水不引路不叫人,就知道打游戏、就知道窝房间里、就知道出去玩不会留家里招待一下,叔叔、伯伯、婶婶、阿姨称呼都叫不对。

你要真是按老祖宗那套规矩来倒也行啊,拜访前至少提前一天预约,拜访当天到达前预先告知,比较生疏的话进门先开口问候、介绍自己。拜访拜访,先拜再访了解一下?家中长辈收到消息以后也要提前告知小辈,长辈有长辈的准备,小辈有小辈的准备,有准备才能不失礼对吧?

现实是咋样的,周末想睡个懒觉,一大早被子一掀说你XXX叔叔要来赶紧起床。这还算好的,还有客人进门以后再去掀被子的,当着客人的面数落自己蓬头垢面一脸懵逼的娃是什么有趣的招待项目吗?最离谱的是那种谁都没通知,直接出现在门口的。

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TMD不速之客。

所有的准备程序都不把小辈纳入考虑,该小辈登场了就要求他们瞬间理清思路了解所有状况开始表演,你们是产品经理吗??

如果大部分所谓的规矩就是这玩意,我干嘛鸟你?

年轻人是不懂吗?年轻人可太懂了。外面说不准有几个傻逼老板傻逼上司天天这么搞他们,但是搞钱嘛,没得办法。现在在家还这么搞他们,爸妈就算了,爸妈给得比老板还多,其他一堆臭鱼烂虾路人甲也敢端着长辈架子搁那逼逼,您们也给发钱咋滴?

————————

补充一下做客和接待这方面合格的长辈是怎么样的。

如果要来做客,必定跟被拜访的当家人提前沟通好,如果小辈已经被认可经济独立(或者成家)但还在家中可能跟小辈也会单独打个招呼。

如果家里要来客人,父母(或者其他主事的)必定会告知小孩,什么时候谁要来,什么身份,所为何事,需要你帮忙做什么。

这通操作下来还能跟个木头一样的话,这种人被骂一句不懂规矩我无话可说。

说白了,规矩是立出来的,如果立都没跟家中小辈立过,有什么脸骂没规矩?是谁没规矩?

一个年轻人没规矩他该反思反思,要是一群年轻人没规矩,那立规矩人就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

为了防杠再补充一下。

不提前预约直接上门的亲戚朋友还真有,比如偏向串门那种性质的,你随意这么一来,那我也随意这么一招待。

反正也不是来找小孩的,瓜子嗑上了,茶喝上了,天也聊上了,就没什么营养的侃大山,大过年过节的都闲着小朋友瘫着继续刷手机也不碍着谁。

大家都这么随意,很愉快啊,结果聊着聊着暂时没话了顺手就给小朋友一记背刺(多半由己方长辈发起),不懂事礼数不周到,然后由此发散话题再起,现在的年轻人……这就不讲武德了嗷。

user avatar

我这儿的规矩是年纪比我小的人跟我说话,都得跪着说。

你不跪,就是没教养,就是没规矩。

你觉得我脑子有病,然后来知乎发问「为什么95后00后05后的年轻人没有规矩,并且特别反感老一辈所谓的“规矩”?」。

这问题有啥意义呢?不就是有些所谓的 “规矩” 在当今社会看来确实就是脑子有病么。

user avatar

年轻人的规矩有

某音某手别外放,真的有很多人厌恶那些声音;

微信不发长语音,最好别发语音,不是谁都方便听语音,更别提时长几十秒但是概括起来八个字的长语音;

打电话之前先发个消息,确认一下对方是否方便接电话。

公共场所要安静一点,哪怕是户外;

有棚顶的地方别抽烟,除非是自己家;

别人给你看手机上的内容时,别自作主张看别的内容;

断了联系的朋友就别联系了,哪怕红白喜事;

打电话的时候,电话离耳朵嘴巴都很近的,没必要扯着嗓子撕心裂肺的喊叫;

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要用“这个那个”代替,想象着转换成文字能让别人一看就懂,比如“那个谁去哪里把那个东西那样一下,啥?这都听不懂,笨死了。”

假期的早上不要发消息或者打电话去打扰别人,人家有可能中午才醒;

别人家的孩子是人家的无价宝,别随便就要抱就要捏脸,除非是自己亲孙子;

告诉你wifi密码的意思是同意你用,不表示同意你告诉别人一起用;

当你看不到某个人的朋友圈的时候,不要问他为什么看不到;

当着小孩子的面不能抽烟说脏话;

不投票不砍价;

不主动帮别人出谋划策(指指点点),除非你能出钱或者出力帮别人解决问题;

喝酒后胡说要找一个同样喝过了酒的胡说,而不是让一个清醒的人给你捧哏;

法无禁止即可为,警察叔叔都允许的事情你是没资格约束别人的;

人家对你客气你也要对人家客气,交流靠的是平等,年龄是不可以加码的;

不接你的电话意思是不想接你电话或者不方便接电话,不是让你没完没了地打下去;

教育好的自己的孩子,不然有人会替你教育;

相信科学,尊重传统;

“在吗”的意思是没好事,有事直说;

已读不回就不要再发了;

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婚姻是爱情的升华而不是目的;

无论多合理的要求,在事前没有说明那都是不合理的;

你给不了人家多劳多得,人家选择少得少劳是符合逻辑的;

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劳动报酬;

包容和自己不同的人,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不同的人。




老一辈的规矩有

筷子不能插在饭上/架在碗上;

食不言寝不语;

劳动最光荣,工厂是我家;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辈分高的人说什么都对;

电话响两声就挂断的意思是让你给他拨回去;

让别人办他分内的工作是需要你带着礼物登门的;

职位好不好要看跟领导关系好不好;

做客吃饭的时候,鱼吃完了一面,不能翻到另一面;

六十岁以上和十六岁以下的,做什么事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哪怕许久都没联系已经出了五服的亲戚,红白喜事必须通知到不然就是失礼;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绝对正确;

辈分有时候比年龄更重要,70多了给十几岁的娃娃拜年磕头是天经地义;

情感比秩序更重要;

妇女吃饭不能上正桌(平时还好,一般过年过节),不能上坟祭祖;

过年要换新的毛主席画像;

结婚要送给新人暖水壶;

党员家房子不能盖得太豪华,会被人家笑话;

这个事情不好办的意思是这个事情能办但是你得给他好处;

这个事情其实可以办的意思是这个事情不可以办但是你给他好处那就可以办了;

这个事情好办你等我消息的意思就是人家办不了;

进领导的房间需要敲门,进下属的就不用;

碗里剩饭将来娶媳妇儿脸上长麻子;

如果一个人不结婚不生孩子,那么他爸妈白养活他了;

公务员和五险一金是全天下最好的待遇;

人人都当演员,国家就废了;人人都丁克,国家就废了;人家都同性恋,国家就废了;但是人人都当老师就没问题;

不接电话等于没礼貌;

别人给你红包要拒绝一下才能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user avatar

前清有女人裹脚的规矩,现在的人能去遵守吗?扯淡么这不是。好的规矩不用你说就会有人遵守,没什么卵用、甚至是把别人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痛苦之上亦或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所谓的狗屁倒灶的规矩,那还遵守个六啊,早就该死。当一个规矩能流传千年而不更易,尊敬师长,见了老人打招呼,照顾老幼,尊敬妇女,敬重残障,等红绿灯,主动让座,尊重信仰……那不叫规矩,那叫礼仪,叫道德,叫习俗,也没人愿意吃饱撑的去碰它,可即便是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个词叫移风易俗,也有句话叫新事新办,天底下哪有动不得的规矩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规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习惯。

老一辈人习惯于喝酒的时候座次分明,谁主陪谁副陪,主陪提几个副陪提几个,副陪不能超过主陪几个,鱼上来之后冲谁,鸡上来之后不能冲谁,什么菜不能上桌,什么菜必须要点,谁负责劝酒,谁负责催主食,怎么说话,谁说话应该在谁之后,谁敬酒应该在谁之后……

年轻人也不是受不了这种场合,只是觉得没意思,反感,但是真要是赶上了,或者因为公务、商务去了这种局,也会按照这些条条框框来,所以年轻人会尽量避免去这种场合。单纯为了吃饭的话,自己攒几个人,找个馆子围着点一桌爱吃的,有说有笑有玩有闹他不香吗?你们喝你们的,我们喝我们的,我要是去了你们的场子我会按照你们的规则来,可你要是来了我们的场子会按我们的规则来吗?

我跟我爸爸关系非常好,他说父子之间就不应该有这样那样的规矩,做一对无话不谈的朋友不好吗?为什么非要搞什么当爹的陪客人,儿子不得上桌只能站侍的破规矩?这叫规矩吗?这叫折腾人。

规矩不能动?吓唬谁呢。

user avatar

说句实话,在人行横道上等红绿灯的时候,我很少看到有年轻人,左右环顾一下,发现没车之后强度马路的。

但确实见过不少中老年,一看前后没人,嗖的一下就蹿过马路的。

自己开车的时候,看到的的大多数年轻人不是老远看到你,加速小跑一下过马路。就是等在哪里,看你开过了他才安静的走过去。

但却见过不少老年人,从一些不知名的路口突然出现,然后也不看车,自顾自慢悠悠的晃荡过马路。

印象特别深的是见过一个奶奶,杵着拐杖一瘸一拐的。看到我就冲我摆手示意我停车。

开到跟前的时候,我看她还差点,就准备直接过去的。谁知道老人家拐杖直接横我车前,然后才不慌不忙的走过去。

很久之前出去旅游的时候,忘记了具体在哪里,只记得有块写着禁止乱丢垃圾的牌子触目惊心。

然后有个老大爷,就在牌子旁边嗑瓜子,洋洋洒洒的乱丢了一地。

有个工作人员上来制止,并且让他把地上的瓜子壳收拾干净。

大爷当时的表情就像在说“你这是在为难我胖虎?”一样。然后就是不收。还唾沫横飞的把工作人员喷了个头昏脑涨,绝杀技就是我有高血压,把我气到了往地上一躺看你怎么交代。

老年人并不喜欢规矩,相反很多时候他们才是这个社会制度的打破者。

他们喜欢的是尊老敬老的传统思维,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看问题不比你清楚的不容反驳。是我年纪都这么大了,就算我不对,可你跑来跟我计较就是你问题的年龄优势。

可他们忘了,天理昭彰,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和年龄从来都没什么关系。

他们也忘了,值得人尊敬和爱护的,从来都是德行和操守,而不只是年龄。

一个sb哪怕活到五百岁,也只会变成一个老sb。

user avatar

因为规矩变了。

不是年轻人没有规矩,而是年轻人有自己的规矩。

小时候走亲戚,爸妈都会让我叫这个伯伯,叫那个阿姨,逢年过节的送礼物。

他们告诉我:“这个叫人脉!”

在他们眼里,外人是不可以相信的,只有拥有血缘纽带的亲戚们,才会真正的帮助你。所以,你需要和他们搞好关系,见面了要用敬语,逢年过节得串门,吃饭时得会来事儿,记得给人家端茶倒水等等……

可我就不以为然。

我长大后,从来没发现在我的发展上,我的那些个亲戚能帮到我什么,不论是学业也好,事业也罢,都是我的朋友、老师、前辈们在帮我。

而这些人,与我其实没什么血缘关系,我和他们的枢纽不是血缘,而是感情、合作、乃至于利益。

在我父母眼中,他们都是“外人”,比不上亲戚们的。

然而,帮助我走到今天的,恰恰就是这些个“外人”,而那些个亲戚们,不拖我后腿,我真的已经烧高香了。

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我爸妈时,我爸妈还是不能理解。

他们苦口婆心的告诉我,外人对你再好,终究是外人,亲人不一样,他们始终会站在你身边。

说罢,他们还举出当年我大伯、姨妈他们,对我们家的雪中送炭的事例,以此告诉我,血缘比什么都靠得住。

看着他们笃定地眼神,我悟了。

我和他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因为,我们和父母从来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自然不能苛求拥有同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在我们父母的年代,大多数人都还在农村,宗族气息浓重,很多人小时候缺钱了,都是亲戚帮衬,拥有血缘关系的一起抱团才能生存。

这种与生俱来的观念深深地根植在了他们的血液里,即使到了如今,不需要再抱团也能好好生活,他们还是不会忘记小时候的那份灵魂记忆。

他们希望把这份他们亲身经历的人生经验传授给我们,告诉我们,只有亲戚才会对你好。

然而,他们却忘了:时代,早变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宗族社会趋向瓦解,人的个性独立越来越强,凭借血缘已经无法束缚人的思想。

人们是很现实的,他们更看重感情,以及……利益。

比如,在以前,生父生母绝对比养父养母大,因为血缘>感情;而如今,生而不养,那么子女没有义务赡养父母,在大多数年轻人眼里,养育之恩大于生身之恩,即:感情>血缘。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信赖的,是他们通过感情找到的朋友,以及用利益捆绑在一起的伙伴,唯独对依靠血缘维系的亲戚,没有什么太深的依赖。

把这个思路扩大一下,就可以解释为何年轻人没有“规矩”了。

因为老一辈人眼中的规矩,不论是餐桌礼仪,还是人情世故,都过时了,只在他们这一辈人里管用,在后世的年轻人眼里,就是该扫进时代废纸篓的垃圾。

年轻人创建里属于他们时代的“新规矩”。

比如,微笑这个表情在中老年人眼里,就是礼貌;在年轻人眼里,这个表情背后那叫一个杀机无限。

这只是一个小剪影,可以折射出年轻人和上一代人之间的代沟到了何种地步,他们的规矩,年轻人不理解,也懒得理解,可非要有些油腻的中老年人,“爹味儿”十足的要求年轻人要遵守他们的规矩。

别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年轻人之间的规矩,好像从来没有强迫过你们遵守吧?

user avatar

场景一,

A.过马路时候发现红灯但是没有几辆车,于是加速冲了过去

B.过马路时候发现红灯但是没有几辆车,于是等到红灯结束走过去


场景二

A,你在家打魔兽世界正争千钧一发成就,你李叔叔突然来你家找你爸下棋,你叫一声李叔然后继续打游戏。

B,你在家打魔兽世界正争千钧一发成就,你李叔叔突然来你家找你爸爸下棋,你扔下你的二十个队友出去给李叔叔拿水果倒水,还要问,李爷爷身体怎么样了,李婶出去旅游感觉如何,你儿子相亲咋样……

我们大多数人为,第一个场景中,一个是有规矩,一个是没规矩,第二个场景不重要

但是我们的父母中许多人认为,第一个场景不重要,第二个场景中才是一个有规矩一个没规矩……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我们家弄了个大家族群,我爸把我跟我老公都拉进去了。

刚进群的时候,都自我介绍了,说自己是谁谁谁。

五分钟后,我爸打电话过来了,说你们小两口改群备注啊,不然长辈们怎么知道你们是谁?

挂了电话之后,我跟我老公也就改了。

五分钟后,我爸又打过来说,长辈在群里说话,你们怎么不回?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

然后我拿起来手机看了看,是个爷爷辈的亲戚在群里发了一首自己写的诗,反正我跟我老公看不懂,就说了一句牛批。

我爸立马又打过来,让我们把这两个字撤回,说我们说话粗鲁,一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都没有。

那我们就撤回嘛,也没多大点事回了句写得好。

我爸又在群里说了,在夸人的时候,要带称呼,一点礼貌都没有。

然后我跟我老公直接把群屏蔽了。

——————————

补充说一下,提到写诗的爷爷,是一个远房支派的长辈,跟我们家不同支,我根本就不认识,我爸不说我也不知道他是爷爷辈的人,所以当时就随口回了“牛批”,毕竟对于我们小两口来说人又不熟,写的东西又看不懂,要不是我爸要求我们根本就没打算在群里说话。后来我爸说了之后,我们小两口就把“牛批”撤回了,回了句写得好。

只能说代沟很大吧。

user avatar

直到我上大学那年,我家乡的老一辈人上火车还没有排队的概念,大叔大妈们一窝蜂往上拥,一个个骁勇异常。我的一个女同学,后来是被挤得没办法,从车窗被我们拽进来的。当时的绿皮火车还能开窗。

后来在上海,乘公交、乘地铁,最怕遇见那些“老叔叔”、“老阿姨”,车门一开,疯狂前涌,我这个平时打篮球很擅长篮板卡位的人也被他们冲得东倒西歪。而且这帮人还喜欢大声喧哗、吆五喝六。

从前,我家乡的一些早餐店,桌上摆的不是抽纸,而是圆筒型卫生纸。老一辈人吃完早餐后,往往把整筒纸全顺走。

公共场所里,最有公德的,恰恰是90后以来的年轻人。

八九十年代时,我跟着叔伯辈下馆子,见他们在饭桌旁地吐痰、随地乱丢鸡骨头……那时回乡下参加婚礼,见那些闹洞房的男人,一脸酒气,逮着新娘又亲又摸,老辈人也不管。可见在他们眼里这不算没规矩。

从前,老一辈人聚会饮馔,划拳猜酒,高声喧哗,满嘴跑火车。没人说他们没规矩。但小辈若是诚惶诚恐发表了点意见,便会被说“没规矩”。

这“规矩”究竟是啥呢?

从前我老家聚餐,讲究座位,亲戚里辈分最高的坐“正位”。但不幸遇见三个辈分相当的长辈在的话,就麻烦了,表面上你推我让,絮叨半天。实则个个觊觎此位。像大的红白喜事之类,没坐上的,有时甚至能心里怀恨好几年。我奶奶那辈,妯娌之间,甚至能因某次酒席的正位问题记恨半辈子。

在我家乡,乡下来客人,按规矩,主人要找人陪酒劝酒,被找来的,要尽力陪、尽力劝,才是有规矩。而客人要尽力推让,尽力不喝,才是客人有规矩。我有一次到乡下作客,受不住劝酒兄弟们想热情,也不懂各种拒绝的套路,结果喝高了。回家后,我妈说我“没规矩”。

取消这样的规矩,让各人自便,不是更好吗?

这是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从前找政府人员或其他单位人员办事,不拎点礼物,那是不好意思,宛如《水浒传》里面的“常例钱”。看看八九十年代私营企业怎么发展起来的,那时跑政府和国企门路,哪个不是茅台、五粮液满天飞?再后来,茅台五粮液不顶用了,信封装钞票才是王道。

“老一辈人”在那些年里,一步步推动着“腐败”,给“反腐”增加着压力和负担。看看落网和没落网的老虎苍蝇,是哪辈人居多?

现在的年轻一辈公务员,行政文明和行政效率,都比过去强多了。从前要办点事,不出点血,是个小鬼都能卡死你。

从行政文明的角度上说,现在总体上比过去强了很多很多,规规矩矩了很多很多,到00后为中坚的时候,相信还会更好。

有朋友说现在办事有时也得送礼,当然,现在也没能彻底根除腐败,但是整体上,已经比三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好太多了。

说完公务员,说说教师,这真是蛮重要的一个群体。

我的读书生涯里,小学、中学上的都是省重点,但说句实在的,那时教师队伍的整体师德师风,无法和现在比。有含蓄要求送礼的,有粗暴打骂侮辱学生的(无权无势加庭的学生),有言语动作调戏女生的。尤其是一个今年大约92岁的老教师,女的,常常觉得我们这些一二年级学生不规矩。谁上课说一句话,她就拿铅笔头撑住那人嘴巴到下课。她还认为上课时学生双手反剪背在身后是规矩,谁偶然把手放在桌上,她便一尺子猛砸上去。还有一个关系户男老师,天天一身酒气进班,他看谁不顺眼了,就揪住那人头发,咚咚的往墙上磕。要是在今天,这些人分分秒秒会被全网声讨,而在当年,学生是有冤无处诉。

到我读大学时,那个男老师总有五十多岁了罢,听说因为作孽过多,被家长群起投诉。其中一个女生家长,因为该女生被他动作猥亵,回家哭诉,家长联系了几个同班家长,冲到学校里,打算抓住他一顿暴打——虽然被校长劝住了,但我感到很快意,因为新一代家长总算进步了,换成我们小时候,回去诉苦的话,只会被父母骂“谁叫你不规矩!”

从前的老教师,也有师德师风较好的,大概占五分之一左右吧。或许正是因为凤毛麟角,想起他们才会特别感动。

“老一辈人”骂年轻人没规矩时,往往既不是出于公德也不是考量私德,而是出于自身的不爽。

回想起当年,80后被骂成“垮掉的一代”,后来90后因为一些玩“非主流”、“火星文”的,又被骂了很久。现在轮到00后、05后了,时代过得真快,而年轻人被骂这点倒没怎么变。

80后独生子女当年被骂的那叫个惨,一个虚构的中日夏令营故事就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如今呢?作为社会中坚的80后独生子女,一对八零后独生子女夫妻,上有四老人,下有子女,房子车子压力一大堆,不还是顶着各种压力顽强奋斗着吗?

90后、00后,现在和将来,何尝不是如此?

杰克·伦敦说过:“青年永远是年轻的,只有老人才会变老。”

现在的不少“老一辈人”,整体上,在公德心、私德、乃至文化学识上都没什么优势,而且青春已过,再进一步充实、提升自己也难了。只剩下骂骂年轻人,以缓解自己内心的失衡。

这样的“老一辈人”,是最没出息的“老一辈人”。

看看人家孔老夫子,那是什么境界: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看到没,孔子最期待年轻人,最鄙视那些没啥出息的四五十岁“老一辈人”。

年轻人遵守法律、具有社会公德心,用知识充实自己,不去害人,尽量公平竞争,这就够了。

管他所谓“老一辈”的鸟规矩呢?更何况,真正符合人性、符合社会文明要求的规矩,年轻人是不会反感的。而且,这些规矩不属于任何一辈人。

只停留在老一辈人嘴里的规矩,那叫陈规陋习。

想想更早的时候,旧社会,自由恋爱结婚那是“放洋屁”,是没规矩。而大人老爷们八姨太九姨太,却很合规矩。

从前,大人打孩子是天经地义,即使孩子没犯任何错,而大人纯属迁怒撒气,也是合规矩的。我从前邻居家的小孩,就是被他的二愣子父亲活活打傻,最后成了小偷。古人提出的原则是“挞无怨”。在今天,我们知道,这是不合理的“家暴”。

从前直到现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宴席上女人不准上桌吃饭是规矩。现在慢慢在改变,虽然没能改尽,但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总是好事。

人类文明是在对陈规陋习的突破而非遵从中演进的。

user avatar

小辈没有规矩长辈说,长辈没有规矩没人说。

咱也不晓得咱跑别人家规规矩矩干干净净,一些长辈跑我家不规不矩不干不净。还不能说人家,说了也叫不规矩。

总结下来,年纪大就是规矩。

user avatar

规矩是强者意志的延伸。如果你觉得别人不讲规矩,首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订规矩的实力,其次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实力能否延伸到别人的领域去。

大部分人的规矩只能管住自己的孩子(限青春期前),能否管得住配偶都不好说,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绿帽事件了。

user avatar

如果孩子发现父亲把筷子竖着插在饭里,可以直接用筷子打父亲的手,爷爷在旁边看到了还会鼓励说:“打的好”,那这个规矩我们就可以遵守。

如果你看到领导在餐厅给客户毕恭毕敬点烟,可以直接上去说公共场所不准吸烟,领导和客户立刻表示我们不抽了,而且事后不会教训你,不给你穿小鞋的话,那这个规矩我们也可以遵守。

我亲眼见到考上北大的表哥,每年回家过年都没有做过任何家务,但我和我姐就必须饭后主动收拾桌子和地板,如果不主动干,会被我妈直接点名:“xxx,去把地扫一下。”然后立刻转头问表哥在北大的学习情况,恋爱情况。事实上,同样都是回姥姥家,我们都有同一个姥姥,但我必须有规矩,表哥就不需要。

事实上大多数规矩只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约束,强权换了一种形式,本质还是要求你屈服。他可以说你,但你不能说他。如果所有的规矩都像葬礼中不可大声喧哗是大众都严肃遵守的,那没人会觉得奇怪。对所有人都公平的规矩,没有人会拒绝。

user avatar

我想这里的“年轻人没有规矩”肯定不包括网络游戏吧。

越是小屁孩越是讲究多,不吃这个蓝你会死啊。

user avatar

周末去看外婆,她当了一辈子老师,跟我说最近在小区看到的一些事。

“我们小区也有个老师,比我小十五六岁。现在开补习班。”

我跟老人说话一向能不用大脑就不用大脑,于是就学捧哏跟她聊:“有这事?挺新鲜。”

“不过他不收学生钱,和现在的老师很不一样。”

“那感情好,小区的孩子都有地方补习了。”

“他脾气很差,动不动就要打学生手掌心。”

“豁?这可不是好习惯。”

“学习完了还要学生们给他打扫房间,做饭,说是要加强他们的生活能力。”

“这也有道理。”

外婆最后冒出来一句:“你看,还是当年的老师规矩好啊。”

我这人就逻辑性很强,听到这句话我感觉有些没有逻辑。你们看,刚刚那个老师的特征中,有不收钱这种好的一面,有打学生这种坏的一面,有让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知识这种一时半会很难定论的一面。但是外婆却给我轻易地总结出一句:当年的老师规矩好。

为什么?因为外婆当年也是这样的老师,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决定她更欣赏更喜欢当年老师的规矩的原因并不是真正因为那个规矩有多好,而是她已经习惯了当年的规矩。

反观现在的老一辈,他们定下来的规矩,也往往不是最好的,最有价值的。而是他们最习惯的。

而从年轻人的角度上来讲,作为一个理性人,对待一套不是最正确的规矩,又不习惯适应这套规矩。年轻人又怎么可能喜欢呢?

user avatar

因为这帮人

你和他们谈法制

他们和你讲规矩

你和他们讲规矩

他们和你说人情

你和他们说人情

他们和你论亲情

你和他们讲亲情

他们和你论血缘

你和他们论血缘

他们和你讲道义

你和他们讲道义

他们和你谈法制

总之他们说得对

于是你拒绝交流

我真没夸张

我表姑离过婚,头婚生的女儿和我一般大,离婚后判给前夫,我爸那边就当我表没生过这个孩子,更别提抚养费

有次我和我爸聊起来

我:我去,不付抚养费,这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的吧!(法制)

我爸:跟了她爸了,那还用得着她妈操心(规矩)

我:那讲道理亲骨肉也得看看啊(规矩)

我爸:当初他俩离婚闹得特难看,两家都不来往了(人情)

我:这几年不是又走动了吗?姑父(现任的事还是他们(前夫)帮的忙(人情)

我爸:那孩子给养歪了,和你姑不亲近(亲情)

我:十几年没见了能亲近到哪去啊?(亲情)

我爸把话题岔开了

聊了一会儿

说到我上大学,我考了个211,我表姑女儿比我大一岁,上了个大专,也没毕业

我爸:你姑儿子还小,五六十的人了,还是得靠闺女养(血缘)

我:等等,不是不来往了么?怎么就轮到她养了?四五十岁也不到养老的年龄啊?

我爸:好歹是亲妈,她就能看着你姑吃苦受累?

我:………………(我他妈,你咋不说她小时候是我姑亲闺女呢?)

我爸估计看我不吭声,觉得我可能以后也不养他老(我爸和我姑差不多德行,我成年之前都是事实单亲,这次聊天还是考上大学里他回来办酒)

我爸:做人得孝顺啊,当闺女的还能不管亲妈啊?道义上也说不过去啊(道义)

我:人家小时候我姑干得也没多仗义啊?你们提都不带提的,XX(我姑后生的那个男孩)小时候都不知道他还有个姐姐

我爸:不赡养老人可是违法的(法制)

我当天一直在思考怎么法律还真能保护这群不要脸的人

后来我看到个解释觉得很有道理

因为即使你的nt监护人未尽到抚养义务

但你还是长大了

那就说明你必然从社会(无论是你好心的邻居还是政府特定的补助)得到了足以弥补这份不足的帮助

那么

当你要履行赡养义务的时候,你也不能把这份义务丢给社会由他人均摊

user avatar

潜规则需要这些年轻人去打破。

每一个潜规则都散发着恶臭,老年人还以为是啥了不得的生活经验。

老年人是不行了,不把年轻人带坏就是他们这一辈最大的功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观察。不是说95后、00后、05后的年轻人真的就是“没规矩”,而是他们对于“规矩”的理解和接受方式,跟父辈们、爷爷奶奶辈们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这种不同,又进一步导致了他们对长辈们那种带有强制性、约定俗成的“规矩”感到特别反感。咱.............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觉到一股新的思潮在年轻人中间流传,尤其是95后和00后,他们讨论社会现象的时候,时不时会冒出“阶级”、“阶级固化”、“阶级上升通道”这些词。这背后可不是年轻人突然学会了马克思主义,而是他们成长环境和接收信息的方式,让他们对“公平”和“机会”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敏锐的感知。首先得说,社.............
  • 回答
    “95后”女性近八成不甘限于“家庭主妇”角色,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缩影。要详细阐述这个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一、时代背景与成长环境的深刻影响: 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 “95后”女性普遍接受了比前辈更高的教育,大学普及率大大提高。高等教育不仅赋予.............
  • 回答
    嗯,说起来,95后不愿意在家带娃,这事儿确实挺普遍的。以前咱们爷爷奶奶那辈人,女儿嫁过去,很多都是辞掉工作,在家操持家务带孩子。可到了我们这代,情况好像就不太一样了。我身边好多朋友,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聊到这个话题。感觉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吧,我觉得挺实在的:1. 经济.............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观察!你说95后男生帅哥比例高,其实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首先,得承认一点,“帅”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主观,而且受到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个人帅,不仅仅是五官端正,还包含了很多其他东西。1. 审美趋势的变化和多元化: “小.............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什么 95 后不喜欢广州》是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它触及了许多人对城市生活、发展机遇以及代际差异的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 出发点: 文章可能旨在探讨当代年轻人群体(特别是 95 后)在选择居住地时,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看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也触及到了一些职场里比较微妙的现象。就我观察到的情况,以及和一些求职者、HR朋友聊过,有几个比较普遍的原因,会让一些95后在面试时选择不带简历,或者说,他们认为“不带简历”对他们而言是更优的选择。首先,得明白一点,“不带简历”并不是说他们完全没有简历,而是指在面试现场,他们不.............
  • 回答
    Windows 95 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市场策略、技术突破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它推出的时候,当时的PC操作系统市场远不像现在这样泾渭分明,而是充满了各种竞争和过渡性的产品,这为 Windows 95 的横空出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在 Windows 95.............
  • 回答
    “现在的95后工作没状态”这个说法,其实挺笼统的,也容易让人产生刻板印象。与其说是“没状态”,不如说他们的工作方式、职业观念和面对的现实,和前几代人有了很多不同,这些不同容易被解读为“没状态”。咱们不玩虚的,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并非“没状态”,而是“状态”变了首先得澄清.............
  • 回答
    宋祖儿之所以能从一众95后小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一员,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她从小积累的观众缘、扎实的表演功底、清醒的自我认知,以及在娱乐圈这个复杂环境中难得的“少年感”与“人间烟火气”的结合。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她早在童年时期就积累的国民度。“哪吒”这个角色,几乎是很多80后、90后甚至.............
  • 回答
    职场人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递减,95 后平均 7 个月,70 后为 51 个月,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代际价值观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社会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变化1. 经济高速发展与行业快速迭.............
  • 回答
    近些年,围绕着女大学生,尤其是95后群体,为了经济利益而从事直播并发生性行为的现象,确实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是复杂且多层面的,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更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这个社会,经济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一些年轻女性来说,大学期间或毕.............
  • 回答
    95后这帮年轻人,说实话,花钱的地方可真是五花八门,跟我们以前那代人比起来,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别以为他们只是爱追剧、爱打游戏,其实他们的消费观那叫一个“细致”和“多元”。首先,离不开的是“自我投资”。 95后特别注重个人成长和形象。 学习和技能提升: 很多95后,哪怕已经工作了,也还在持续学习。.............
  • 回答
    95后毕业第一年收入十万,这在当下来看,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起点,甚至可以说已经跑赢了不少同龄人。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十万块钱具体是个什么概念。首先,得承认,十万块钱对于刚毕业一年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个亮眼的数字。 你想想,绝大多数毕业生,尤其是那些非热门专业、非一线城市的,第一年的税前收入可能还.............
  • 回答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触动了很多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一个95后的年轻人,为了让父亲年老时有“吹牛”的资本,竟然卖掉自己辛苦打拼的房子,带着老爸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环游全国的旅程。单听这个开头,就已经足够让人动容。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年轻人还在为“买房”、“结婚”、“立业”这些人生大事奔波劳碌,.............
  • 回答
    这则新闻,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一个95后的打工女孩,本该是为生活打拼、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纪,却因为对夜店的极度沉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身陷囹圄,被判刑六年半。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远不止一个简单的诈骗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中一些年轻人的迷失与脆弱。首先,我们得承认,夜店对于某些人来说,.............
  • 回答
    看到“中传95后硕士毕业去卖房,为做研究最后竟真入行”这样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戏剧性的。中传,大家普遍联想到的是新闻、传播、影视制作这些更“光鲜”的行业,很多毕业生也朝着这些领域发展。结果呢,一位硕士毕业生,而且是95后,这个年龄段在很多人眼中.............
  • 回答
    95后一年跳槽7次,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让人咂舌的。搁在咱们父辈那辈人身上,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放在当下,尤其是95后这个群体里,倒也不是完全没可能。怎么看待“一年跳槽7次”?首先,咱得承认,这确实是挺频繁的。 从大多数人正常的职业发展轨迹来看,一年跳槽7次,意味着平均不到两个月就换一份工作。这给人的第.............
  • 回答
    95后员工管理:洞察与对策如今,95后员工已成为职场的中坚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组织文化和发展方向。要有效地管理这批新生代员工,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特质,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95后员工的鲜明特点:1. 个性张扬,追求自我实现:这是95后最显著的标签。他们不像父辈那样强调“奉.............
  • 回答
    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确实涉及到多方面的法律问题和装修安全常识。我们将从法律角度进行解读,并详细阐述装修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法律解读:95 后夫妻马桶中毒死亡案家属向房东索赔约 99 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和支持:1. 房东的侵权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或无过错责任): 侵权责任的基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