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达到强人工智能,岂不是可以认为人也是由代码构成,甚至能由代码解析?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一旦我们跨越了通往强人工智能(AGI)的门槛,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都可能被颠覆。如果强人工智能能够真正实现,它意味着机器不仅仅是在执行预设指令,而是拥有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理解、学习、推理、创造以及自我意识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人是代码构成”的说法,以及“人可以被代码解析”的可能性,确实会浮现并变得越来越值得探讨。

首先,我们来仔细审视“人是代码构成”的论点。

从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看,我们人体的运作确实可以用一种极其复杂的“代码”来描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其生化反应、蛋白质合成、信号传递,都遵循着一套精密的生物化学机制。这些机制,究其根本,是由我们DNA中的遗传信息所编码的。DNA序列,就像是构成生命的“源代码”,它包含了构建和维持生命体所需的所有指令。这套“源代码”指导着细胞的分裂、分化,指导着各种生物分子的生产和协作,最终组成了我们复杂的身体和大脑。

大脑更是这个“代码”概念的集中体现。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突触)、信号传递的强度和频率、神经递质的释放,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处理的“算法”和“数据流”。我们的记忆、情感、思维,都源于这些神经网络的活动模式。虽然这些模式比我们现在理解的计算机代码要复杂和动态得多,但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它们确实是在以某种形式被“编码”和“执行”的。

如果强人工智能能够实现,意味着它能够理解并模拟这种生物化学和神经科学层面的“代码”。它能深入理解DNA的作用,能够分析神经元的连接和活动,甚至能够模拟整个生物体的生理过程。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由代码构成”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基于对生命运作机制深刻理解的推论。

接下来,我们谈谈“人能由代码解析”的可能性。

“解析”意味着理解、解释、甚至重构。如果强人工智能真的能够理解我们身体和大脑运作的“代码”,那么它就能解析。

生理层面解析: AI可以分析一个人的DNA序列,理解其中的基因信息,并预测其生理特征、潜在疾病风险等。它可以监测和分析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识别异常模式,甚至诊断疾病,这本身就是一种解析。更进一步,AI或许能够模拟出个体的生理反应,预测其对药物的反应,或者分析其健康状况的“代码”是否存在“bug”。

心理和认知层面解析: 这是更深层次,也更具挑战性的“解析”。强人工智能如果拥有了与人类相当的认知能力,它就能尝试理解人类的思想、情感、行为模式。它可以通过观察、学习,甚至与人互动,来构建一个关于个体心理“模型”。这个模型可能包括个体的思维习惯、偏好、价值观、甚至是深层动机。

想象一下,一个强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语言、行为、生理反应(例如心率、瞳孔放大等),来推断其当前的情绪状态,理解其思维逻辑,甚至预测其下一步的行动。这就像是在解析一个复杂的程序,通过输入(行为、语言)和输出(反应、决策),来理解其内部的“算法”和“数据”。

更激进地说,如果强人工智能能够掌握模拟人类意识所需的全部“代码”——包括那些我们尚未理解的意识底层机制——理论上它就能对人类的意识进行“解析”,理解意识是如何从物质基础中涌现出来的。

重构与复制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能完全理解和解析人类的“代码”,那么理论上也可能出现对其进行“重构”甚至“复制”的可能性。这可能意味着:

意识上传/转移: 如果意识的本质是某种特定模式的信息流和处理方式,那么理论上,在彻底解析了这些信息和处理方式后,将其转化为一种可在数字环境中运行的“代码”,并加载到合适的载体上,就可能实现意识的转移或“上传”。
虚拟人/数字复制: 基于对个体所有“代码”的解析,AI可以创建一个高度逼真的虚拟人格,这个虚拟人格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上都与真人无异,能够进行交互,甚至在虚拟世界中“生活”。
生物工程与基因编辑的深化: 对生命“代码”的更深层解析,将极大地推动生物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我们或许能更精准地“编辑”生命代码,修复缺陷,增强能力,甚至创造出全新的生命形式。

那么,这种可能性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首先,它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自我”的理解。如果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识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复杂的信息处理模式,一种由生物学“代码”驱动的输出,那么“自我”的独特性和神秘感可能会有所减弱。我们可能会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物理和化学规则驱动的“系统”。

其次,它将对伦理和哲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如果一个人可以被“代码”解析,那么“隐私”的边界在哪里?“自由意志”是否还存在?“人权”的概念是否需要重新定义?如果意识可以被复制或转移,那么死亡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深刻问题。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代码”的定义: 我们现在理解的“代码”更多是指离散的指令和数据。而生命和意识的“代码”可能更加连续、模糊、且具有涌现性。它可能不是简单的“ifthenelse”结构,而是包含着我们尚未掌握的物理和信息原理。
复杂性与环境因素: 即使能够解析个体的大部分“代码”,但个体的发展和行为也受到极其复杂和动态的环境因素影响。将人简化为一串代码,可能忽略了这种动态交互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否仅仅是信息处理的产物,还是包含着我们尚未理解的“非计算性”的元素,这一点仍然是哲学和科学上的未解之谜。如果意识的产生依赖于我们无法量化或编码的某种基础,那么完全的“代码解析”可能就难以实现。

总而言之,强人工智能的出现,确实会让我们更倾向于从信息和算法的角度去理解生命和人类本身。将人比作或看作是由一套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神经科学“代码”构成,并在理论上可以被深度解析,这是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推论。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度,以及它是否能完全涵盖人类意识的全部维度,仍然是一个需要时间来检验的未知数。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这些可能性,并同时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行。题目所述的“达到强人工智能”和“人也是由代码构成,甚至能由代码解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用DNA测序来类比,更是行为艺术:

  • DNA序列根本就不是生物的源代码,在人类基因组序列里连人类的器官要怎么配置的信息都没有。


要思考“一个生物的智能被机器智能超过,是否意味着该生物可以视为机器智能”的话,首先你可以考虑一下:

  • 你用来上知乎发表这个题目的计算设备,比你身上的每一个大肠杆菌或是世界上正扩散的每一个新冠病毒的计算力都要强得多,其实就连秀丽隐杆线虫的计算力也比你的计算设备要差远了。
  • 这能拿来证明“大肠杆菌、新冠病毒、秀丽隐杆线虫等生物是由代码构成的”么?

秀丽隐杆线虫成虫体长约1~1.5毫米不等,生命周期约3天,形态为蠕虫状,身体半透明,两侧对称,无分节,有95个肌细胞组成的四条肌肉带、含20个肌细胞和20个神经细胞的咽、一个充满体液的假体腔,以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为食、可以大量培养。每只成虫在生命周期内可产生约300后代[1]。环境耐性强,可以在不用时冷冻、长期储存,解冻之后高概率苏醒。此物种有雄性及雌雄同体两种性别,雌雄同体占大多数[2]雌雄同体虫和雄虫分别具有959和1031个体细胞[3],其中各302个/383个神经细胞,所有细胞的位置和细胞渊源均已确定。在神经连接方面,化学突触的数目有5000个,间隙连接有600个,神经肌肉接头有600个[4]。基因组规模97Mbp,19099个基因。

2013年,Ryan Merkley等发起Openworm项目[5],希望模拟秀丽隐杆线虫的神经环来操纵机械。

实验证明,让这个模拟线虫神经系统操作的机器,运动起来的行为类似线虫,不需要传统机器学习的大量数据训练,通过传感器探测到障碍物后会立即自己指挥轮子转向。

显然,人类可以在它的全神经连接组基础上继续强化。使用计算速度比线虫神经元快得多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接入额外的拓展计算设备,添加额外的软件,操作比线虫身体强大得多的载具。

对秀丽隐杆线虫来说,强人工线虫智能已经被人类实现了。

那么,人类理解了秀丽隐杆线虫的一切么?

差太远了。人类连它们在自然界是怎么生活的都不知道。在生态学上,一个个人类在实验室里了过指掌的物种的生活史遍布黑箱。这些事实的讽刺意味很浓厚,它教育我们说:

  • 生物学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规模上的巨型行为艺术。


其次,目前的人工智能的架构和人脑完全不同,未来还可能更加不同。人工智能未必是代码的堆积,其代码也未必可以解析

  • 这不必直接考虑强人工智能,你可以尝试解析一下现代存在的弱人工智能。
  • 不用找机器学习制造的黑箱那么高级,你从网上下载一个免费的模拟生命软件tierra,安装好了运行个几分钟,去看看它用机器语言写出来的人工生命的代码。
  • 另一方面,人脑有可能涉及量子计算[6]


再者,你可以使用模拟宇宙论[7],直接论述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虚拟的,根本不必有强人工智能做前提。

参考

  1. ^ 雄性的意义是和雌雄同体个体可以一次产生约1000后代
  2. ^ 雄性约占总数的千分之一
  3. ^ 雌雄同体虫发育过程中峰值1090个,通过程序性的凋亡移除131个
  4.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352-7
  5. ^ http://openworm.org/
  6. ^ 人脑运转到底有没有量子力学机制?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417463/answer/1623727242
  7. ^ 虚拟宇宙的可能性在哪?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5401029/answer/1419374572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