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齐明帝萧鸾的寿命达到萧衍的水平(不考虑非自然死亡的情况下活到公元537年),可以获得怎样的成就?

回答
好的,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南朝齐明帝萧鸾能够像他的弟弟萧衍那样长寿,活到公元537年,这无疑会给那个动荡的南北朝时代带来截然不同的图景。考虑到萧鸾的性格、政治抱负以及他即位之初所面临的困境,如果他能够掌权更久,其成就将是深远的。

一、政治上的稳定与 Consolidation(巩固)

萧鸾即位之初,南齐 estaba 在风雨飘摇之中。他自己就是通过清除异己、强力上位来稳固皇权的。如果他能长寿,他将有更充裕的时间来:

巩固中央集权: 萧鸾对宗室权力有着高度警惕,他即位后立即着手削弱宗室的势力。如果他能长期执政,他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起一套更有效的官僚体系,防止类似过去的宗室叛乱。他或许会效仿北朝的某些制度,引入更严格的官员考核机制,甚至尝试打破门阀对政治的垄断,提拔一些寒门出身、有能力但缺乏背景的人才。
政治改革的深化: 萧鸾在位时间虽短,但展现出了一定的改革魄力。他曾下令清理官员冗余、整顿吏治。如果寿命延长,他有机会将这些改革措施系统化、制度化。例如,他可能会针对南齐时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推出更有效的措施,或者重新梳理赋税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他甚至可能借鉴北朝的均田制,尝试在南方推广类似的土地分配政策,以缓解社会矛盾。
避免南齐的过早灭亡: 萧鸾之后,南齐很快就落入了萧宝卷手中,这位皇帝的残暴统治加速了南齐的覆灭。如果萧鸾能够活得更久,他就可以培养和选拔出更合格的接班人,或者直接以其权威压制住像萧宝卷这样的昏君,确保南齐政权的平稳过渡。他甚至有可能找到一种方法,使得萧衍(梁武帝)不会有机可乘,从而避免梁朝的建立。

二、军事上的革新与边疆的稳定

南齐时期,北方的北魏实力日益强大,对南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萧鸾如果能掌权数十年,他将有能力在军事上做出更重要的文章:

军事制度的改革: 萧鸾本身是一位颇具军事才能的皇族成员,他深知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他或许会着手改革南齐的兵制,例如改变依赖门阀私兵的模式,建立更强大的中央直属军队,或者仿效北魏的府兵制,将军事与屯田相结合,保证兵源和军需供应。
边疆防御的加强: 面对北魏的压力,萧鸾需要更系统地加固边疆。他可能会投入更多资源修筑城池、训练士卒,并采取更积极主动的边防策略,而不是仅仅被动防御。如果他能像萧衍那样,在军事上长期保持清醒和谨慎,他也许能找到与北魏周旋的有效策略,避免像后来的湘东王萧詧那样被北魏吞并。
统一战争的可能性(较低但并非不可能): 尽管南齐的国力与北魏仍有差距,但如果萧鸾能够将南齐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整合到极致,并且北魏自身出现内部问题,他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发起一些有限的统一战争,例如收复淮南的失地。当然,这取决于许多外部因素,但萧鸾的锐意进取之志,使得这种可能性比他的短命更值得思考。

三、文化与经济上的影响

一个稳定且有魄力的统治者,对文化和经济也能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政策的延续与发展: 萧鸾即位之初,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动荡和对士族的压制。然而,他的统治也为后来的梁武帝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如果他活得更久,他可能会继续推行他早期的文化政策,例如整顿学术、整理典籍,甚至可能比萧衍更早地推动佛教在南朝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对士人阶层的安抚和引导,形成一种更为稳定和多元的文化发展环境。
经济恢复与发展: 政治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萧鸾如果能长期执政,他可以更有力地推行经济政策,例如鼓励农业生产,疏浚河道,发展商业。他还可以着手解决南齐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税负不均的问题,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他甚至有可能在统治后期,推动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经济改革,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四、对南北朝格局的潜在改变

如果萧鸾能够活到537年,他的成就将彻底改变南北朝的历史走向:

南齐的延续与强大: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南齐政权的延续。一个稳定、强大且可能具备一定改革能力的南齐,将不再是北魏扩张的软弱对象,甚至可能成为能够与北魏抗衡的力量。
梁朝的消亡或改变: 如果南齐能够顺利过渡到萧鸾的继承者手中,那么梁朝的建立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意味着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皇帝——梁武帝萧衍的政治生涯将大幅度改变,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宗室,或者在南齐内部找到自己的位置。
南北对峙的重新定义: 南北对峙的格局将完全不同。取而代之的可能是“齐魏对峙”或者“齐周对峙”(如果北魏分裂)。南朝将拥有更坚实的政治和军事基础,其在与北朝的博弈中将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历史人物命运的改变: 许多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如范缜、陶弘景等,他们的仕途和学术生涯也将因南齐政权的稳定而发生改变。或许一些本应被压制或边缘化的人物,能够在萧鸾的统治下得到重用。

总结:

如果齐明帝萧鸾能够像萧衍一样长寿,他将有足够的时间将自己即位之初的政治魄力和改革决心转化为实际的成就。他有可能为南齐带来一个长久的稳定期,甚至扭转南朝衰弱的局面,使其在与北朝的对抗中占据优势。他不仅仅是南齐政权的巩固者,更有潜力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的成就将比历史记载中那位短暂即位的皇帝更为辉煌,并可能彻底改写南北朝的历史进程。他将不仅仅是梁武帝萧衍的“前任”,而可能是一位与萧衍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的杰出君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萧鸾比萧衍年长一些,还是有很多不同的。萧鸾懂事的时候经历了义嘉之乱,全程参与了萧齐建国,比起从小作为“勋臣之子”被养大的萧衍,多了不知道多少危机意识和特殊的性格敏感点。

况且萧鸾活到537,实际上代表着从王敬则到萧懿到郗徽可能全都不死,寿阳也不会叛逃北魏,萧统以下诸人可能根本不会出生,萧正德真成了萧衍的嗣子,这种情况不可能说清楚。

换而言之,魏孝文和萧衍的统治时段,是南北朝极为重要的“大变时代”,其中的些微变量都能影响之后三百年的历史。萧鸾延命这种大变量,几乎可以让光明食品厂提前一千年开业,还是别想这么多,安心吃莫斯利安酸奶吧。

【奉狗劝学】

user avatar

萧鸾粉怒答一发!可我还是要说,萧鸾作为皇帝短板太严重了,给南朝续命必须靠萧衍。萧鸾的优势是重视吏治,为南朝带来崭新气象。然而,他文化上毫无建树,远逊萧衍;同时,他又不善武事,领土被北魏蚕食。更致命的是,由篡位带来的权力结构改变,加剧了他的文武短板以及南朝本身的弊病:本就文治无果的他反而打压永明文人团体;本就战功为负的他却诛杀武将,并迟迟无法得到一支兼具忠诚与战斗力的军队。并且,被孝文帝重挫后南齐财政也不堪重负。相比之下,靠荆雍豪族武力开国文学家萧衍为南朝带来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提升。

六朝最重视吏治的皇帝?

萧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典型”的南朝皇帝,因为他沾满鲜血的篡位过程与执政生涯是南朝恶劣政治生态的一面镜子。但他也有“非典型”的一面,即在文武殊途、清浊二分的南朝勤于吏事,反腐倡廉。萧鸾在废掉少皇帝萧昭业后掌握大权,旋即掀起反腐风暴,大批贪官落马: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弹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治罪。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 --《梁书.江淹传》

南朝腐败问题极其严重,而这种反腐力度在”善政著名表绩无几焉“(《南齐书.良政》)的南齐一朝更是绝无仅有。这次整风或许与篡位之际的权力斗争有关,但终明帝一朝南齐的廉政程度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这是连与萧鸾有家仇的史官萧子显都大加赞扬的。这样的改善显然与自小就具备行政才干的廉政皇帝有关。[1]以下是史书对萧鸾强化吏治以改善民生的数次赞扬。

高宗兄弟一门皆尚吏事,宝晊粗好文章。--《南齐书.萧宝晊传》
明帝自在布衣,晓达吏事君临意兆,专务刀笔,未尝枉法申恩,守宰以之肃震。--《南齐书.良政》
明审有吏才,持法无所借。制御亲幸,臣下肃清。--《南齐书.明帝纪》
明帝勤忧庶政 --《梁书.王莹传》

自元嘉末年以来南朝在财政和行政能力都萎靡不振(详见我在这里的答案),而遇到萧鸾则是王朝和百姓的福报。相比“士族化”的萧衍、刘骏,和武夫起家的刘裕、萧道成、陈霸先,萧鸾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自小具备并重视行政能力。要知道,在中古历史上,文化造诣往往与身份高低正相关,而在南朝,“文化”与“士族”更是高度重合。而“文学”与”吏治“在世人眼中又存在尖锐的取舍。在清浊明朗,等级制与文化造诣互为表里的南朝,”晓达吏事“、”专务刀笔“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战事节节败退,领土被蚕食

然而,建康不仅需要一位精明吏治的君王。长期与北方对峙,最高统治者的军事才能尤为重要。可萧鸾在这方面恰恰很欠缺。篡位前积攒军功本是魏晋南北朝的一大惯例,但萧鸾上位前军功为负。他的唯一”战例“,便是抵抗庶族起义不利,竟被徐孝嗣弹劾要求罚款。这个起义规模没有确切记载,但刚开始只有400人参与,并最终在遇到“几千”禁军和“数百”匹战马时一触即溃。

御史中丞徐孝嗣奏曰:"风闻山东群盗,剽掠列城,虽匪日而殄,要暂干王略...平东将军吴郡太守文季、征虏将军吴兴太守西昌侯鸾,任属关、河,威怀是寄。辄下禁止彪、琰、洵,思祖、文季视事如故,鸾等结赎论。" --《南齐书.沈文季传》

相比自身军事能力不足,更为致命的则是来自权力结构的诅咒:萧鸾自始至终都没有一支兼具忠诚度和战斗力的军队。南朝畸形的政治体制和地缘结构决定了中央军无法成气候,而自元嘉以来,南朝军力在质量数量上的每一次起色几乎都来自以地方大员本地豪族部曲之结合为主,以外围寒门武将为辅的武勋集团。如下图所示:齐太祖萧道成以青徐豪族为革命班底,在建国初年力拒北魏; 陈太祖陈霸先则凭借广州集团夺权,打赢了艰苦卓绝的建康保卫战,重挫”英雄天子“高洋的淮南铁骑。而萧衍则拥有南朝最强有力的地方武装集团--荆雍豪族。他们的父祖辈就曾助宋孝武帝刘骏勇夺铁王座,并击败北魏,收复济水以北失地。而以韦睿曹景宗张弘策杨公则席阐文蔡道恭邓元起等为首的”南阳姻娅“不仅助萧衍强势开基,也打赢了对峙时期南朝最漂亮的几场胜仗。

萧鸾篡位主要依赖其对禁军的掌控,和地方豪强结合并没有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那般紧密。他在豫州主政之经历助其获得以裴叔业为首的部分豫州豪族的支持。但因为篡位本身的合法性硬伤,豫州另一豪族夏侯氏却没有明确投靠萧鸾:

及辅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每引详及乡人裴叔业日夜与语,详辄末略不酬。帝以问叔业,叔业告详。详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由此微有忤。--《梁书.夏侯详传》

而萧鸾也无法依靠太祖建国时的那批青徐豪族对抗北魏。一方面,因高帝时期的储位之争,齐武帝在东宫时就先斩后奏杀掉王瞻(王玄谟之子), 登基后更加快打压青徐勋贵的节奏,荀伯玉、垣崇祖被诛杀就是代价,后者的军事能力曾被萧道成比作”韩白“。另一方面,在人数上青徐势力毕竟屡次乔迁,与树大根深的荆雍豪族不同。史书多次记载萧衍从龙之臣起兵时贡献”二千“、”三千“的部曲。同时,高帝时期因为李安民的处事不利,也使得南齐未能收编本应属于自己的徐州“义众数万”。

至是徐州人桓摽之、兖州人徐猛子等,合义众数万砦险求援。太祖诏曰:"青徐泗州,义举云集。安民可长辔遐驭,指授群帅。"安民赴救留迟,虏急兵攻摽之等皆没,上甚责之。--《南齐书.李安民传》

同时,利用中央禁军篡位的萧鸾统治基础狭窄,对前朝寒门武将多有忌惮。经验丰富的王敬则陈显达被猜忌、打压:

帝既多杀害,敬则自以高、武旧臣,心怀忧恐。帝虽外厚其礼,而内相疑备数访问敬则饮食体干堪宜,闻其衰老,且以居内地,故得少安。三年中,遣萧坦之将斋仗五百人,行武进陵。敬则诸子在都,忧怖无计。上知之,遣敬则世子仲雄入东安慰之。仲雄善弹琴,当时新绝。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主衣库,上敕五日一给仲雄。仲雄于御前鼓琴作《懊侬曲歌》曰:"常叹负情侬,郎今果行许!"帝愈猜愧。--《南齐书.王敬则传》
显达建武世心怀不安,深自贬匿,车乘朽故,导从卤簿,皆用羸小,不过十数人。侍宴,酒后启上曰:"臣年已老,富贵已足,唯少枕枕死,特就陛下乞之。"上失色曰:"公醉矣。"以年礼告退,不许。--《南齐书.陈显达传》

在萧鸾执政时期,王敬则、陈显达远离前线,且因为心怀忧恐,自己主动告老。前者最终在萧鸾卧病时被逼造反,传首京师,而后者在沔阳五郡沦陷后才重新被重用。

篡位上台的萧鸾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借助豪族军队,又多猜忌武将,崔慧景、裴叔业成了少数可以仰仗的将军。而事实证明,萧鸾-裴叔业这对 君-将 组合根本无力抵抗北魏南侵。他们节节败退,丧失沔水一代大片战略要地。萧子显在齐明帝本纪的“赞曰”中对其篡位没有多加批评,甚至认为是“宗国之幸”,但最后却留下“沔阳失土,南风不竞”的字样。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萧鸾改善吏治为南朝固有的财政困局带来转机,但北境溃败又让财政和民生“一夜回到解放前”。

建武之兴,虏难猋急,征役连岁,不遑启居,军国糜耗,从此衰矣。--《南齐书.良政》

刘宋时期北魏铁骑虽强,并留下“春燕归,巢于林木”(《资治通鉴》)的血腥场面,但寇江胡马终有北归之时。孝文帝大刀阔斧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并加强步兵建设粮草运输。[2]这意味着北朝统治精英不再以“骚扰”南方为最终目的,而是心怀兼并之志,并付出扎实的努力。以下是《南齐书.魏虏传》的结语。若我们细细品读,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字都反应了南朝士人深深的恐惧与担忧,以及对萧鸾应对失策的不满。

建武初运,獯雄南逼,豫、徐强镇,婴高城,蓄士卒,不敢与之校武。胡马蹈藉淮、肥,而常自战其地。梯冲之害,鼓掠所亡,建元以来,未之前有。兼以穹庐华徙,即礼旧都,雍、司北部,亲近许、洛,平涂数百,通驿车轨,汉世驰道,直抵章陵,镳案所鹜,晨往暮返。虏怀兼弱之威,挟广地之计,强兵大众,亲自凌殄,旍鼓弥年,矢石不息。朝规懦屈,莫能救御,故南阳覆垒,新野颓隍,民户垦田,皆为狄保。虽分遣将卒,俱出淮南,未解沔北之危,已深涡阳之败。征赋内尽,民命外殚,比屋骚然,不聊生矣。夫休颓之数,诚有天机,得失之迹,各归人事,岂不由将率相临,贪功昧赏,胜败之急,不相救护?号令不明,固中国之所短也。--《南齐书.魏虏》

“建元以来,未之前有”体现孝文帝改革后南朝面临空前的压力。从“穹庐华徙,即礼旧都”到 “汉世驰道,直抵章陵”(我的知乎签名),无一不在强调迁都洛阳于各个方面为北魏南侵提供便利,同时“怀兼弱之威,挟广地之计”体现了元魏精英扫灭建康一统天下的决心和能力。“虽分遣将卒,俱出淮南,未解沔北之危,已深涡阳之败”是对萧鸾沔北失土、涡阳惨败的责难,而“征赋内尽,民命外殚,比屋骚然,不聊生矣”则是为战败所致的南朝财政民生危机的痛心疾首。最后以”号令不明,固中国之所短也“结尾,恐怕是有所指吧!

孝文帝的继任者更是接二连三地南征。元恪虽在军事能力上不及父亲,但绝非等闲之辈,他也曾调度诸将一举拿下益州、荆州、梁州等地。幸而梁武帝萧衍战略部署得当韦睿、曹景宗等荆雍豪族们智勇双全,南朝方能在梁初钟离之战涅槃重生。而军事才能与荆雍豪族都是萧鸾所不具备的。


文治无术,又恰逢北魏汉化改革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下,南朝皇帝的文化建树对政权格外重要。这里我们不去计较南北两朝文化孰优孰略。此处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南朝的软实力一直处在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后此优势也被削弱,而南朝则有充足动机去进一步加强此优势,把北朝的进步”抵消掉“。汉化改革使北方民族矛盾消融,直接提高了洛阳政权对南朝势力的吸引力。[3]

而萧鸾自身文学素养恐怕不高。侄子萧宝晊的传记里写道”高宗兄弟一门皆尚吏事,宝晊粗好文章“(《南齐书》)。这里把”粗好“文章的侄子和尚吏事的伯伯对比,可以体现文学非萧鸾之所好。而萧衍父子多人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顶级文学家。南梁的文学造诣被古今中外史学家承认,并一直是海内外中古史学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萧鸾、萧衍的强烈反差不须赘述。[4]

更致命的是,萧鸾在上位过程的第一步是扶持齐武帝的太孙萧昭业登基,这使得他与齐武帝继承权的竞争者,武帝二子萧子良发生直接冲突。[5]南齐文化的主要成就便是“永明文学”(“永明”乃齐武帝年号),而竟陵王萧子良的”竟陵八友“就是永明文学最主要的产出者。萧鸾篡位之路首先杀掉的就是萧子良的嫡系,竟陵八友之一王融。

萧子良本人虽早死落得善终,但范云(竟陵八友之一)想为之立碑却被萧鸾拒绝。

建武中,故吏范云上表为子良立碑,事不行。--《南齐书.萧子良传》

本人文化水平较低,又对知识分子怀疑,也许可以解释萧鸾一朝儒术不兴吧。

时明帝不重儒术,曼容宅在瓦官寺东,施高坐于听事,有宾客辄升高坐为讲说,生徒常数十百人。--《梁书.伏曼容传》

值得注意的是,萧衍本人也是竟陵八友之一,沈约、范云等永明文学巨匠在梁朝建立后都位极人臣。


作为宣城王粉,我写至此处只能感叹萧鸾生不逢时。齐高宗明皇帝,铁腕反腐,勤政治国。他在国际环境相对缓和的太平之世,也许会是另一个雍正。可惜,在北有强敌的南朝,善治只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

@白玲 邀。

最近的另一篇知乎答案,关于三国至南北朝兵制,见:

参考

  1. ^ 萧鸾在基层摸爬滚打时就是一方能吏。他在刘宋时期起家“为安吉令,有严能之名”(《南齐书.明帝纪》)
  2. ^ 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
  3. ^ 韩树峰《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
  4. ^ 关于梁初文化改革对南朝正统性的重塑,见許聖和《王官與正統:《昭明文選》與蕭梁帝國圖像》
  5. ^ 齐武帝太子早逝,导致接班人之争。萧鸾支持武帝太子的儿子萧昭业,而另一个候选继承人则是齐武帝的二儿子(萧昭业的叔叔)竟陵王萧子良
user avatar

不懂南朝史,也不喜欢脑洞型问题,不过看到有人胡说八道,作为萧衍粉萧鸾黑就勉强写一点个人拙见。

先回答题主的几个问题:

萧鸾多活很久可能达成的成就:

军事上:在元宏死后收复元宏南征时期萧齐丢失的土地,甚至可能有一定的推进;

政治上:萧鸾的执政风格看似与萧衍完全两道,但实际核心仍然不脱加强专制,萧鸾的苛察风格虽非坏事,但能带来的正面影响或许有限,不会有太大变动;

文化上:永明文学改革会继续推进,但谢朓可能会成为新文学的引领者,何逊等人的风格相比现实会更被看重,宫体文学的繁盛规模可能不会再那么大,甚至可能不会再出现;

宗教上:三教依旧会互相影响,但缺少梁武帝作为政治强权的背书,佛教压倒道教的脚步不会那么快,道教可能仍能维持很大的影响力。


以下Q&A形式胡扯时间:

Q:萧鸾主政是否代表了永明文学改革的彻底结束?摧毁了南朝文学?

A:否。萧鸾对高武子孙的打击的确使永明时期围绕几个宗室的几大文学集团受到打击,萧鸾杀害了永明文学代表人物王融并引起一定范围的恐慌也是事实。但几大文学集团和王融自己并不能代表永明文学的全部。事实上,永明文学中诗歌成就最高的谢朓正是萧鸾的亲信,江淹、任昉、沈约等人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信用,较年轻的陆倕、何逊、刘孝绰等人的早期创作与文名也都积累于萧鸾执政时期。萧鸾个人不好儒术是真,但他绝对谈不上轻视文人,破坏文学。实际上,谢朓的创作巅峰期也在萧鸾时期,如果没有东昏侯的杀害,谢朓可能还能维持很久的创作巅峰,他所代表的“清怨”诗风也会在后世影响更深。另外,梁武帝萧衍自己本身也是被萧鸾当作亲信的重要永明文人。萧鸾不去世,对梁武帝的个人创作不会有多巨大的负面影响。但由于梁武帝诸子的出生会存疑,即使出生也未必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以萧纲、萧绎兄弟为领袖的宫体文学发展倒是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过这个影响已经超出我的意淫范围,具体会怎样,乃至会对唐朝文学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只能说我也不清楚。

谢朓与萧鸾的关系:

高宗輔政,以朓為驃騎諮議,領記室,掌霸府文筆。又掌中書詔誥,除祕書丞,未拜,仍轉中書郎。出為宣城太守,以選復為中書郎。
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渢所言,不肯答。

——《南齐书·卷四十七·谢朓传》

(萧鸾是宣城,小谢也是宣城,双倍的快乐。)


Q:萧鸾时期是否丧师丢地,让南朝陷入了最危险的境地?

A:否。萧鸾时期萧齐在太和与元宏加持的魏军攻击下大规模丧师丢地的确是事实,但齐梁之交让南朝陷入濒临灭亡困境的并非萧鸾。实际上,魏齐交战时期魏最大规模的军事胜利发生时,萧鸾元宏都已经去世了。这次军事大变就是裴叔业举寿阳北附元魏。裴叔业北附的原因是萧鸾的去世,东昏侯像精神病一样清洗重臣宿将。如果萧鸾不去世,那么裴叔业举城降魏就不会发生,萧齐就不会直接丢失寿阳、合肥两座重镇,相当于在元宏去世后,南朝一开始就拥有萧梁花九牛二虎之力才收复的淮南,萧齐面临的军事局面要远远优于天监北伐时期。而事实上,众所周知,因为孝文死后北魏的中枢斗争,宣武初北魏并没能趁萧齐内部大乱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萧鸾不去世,宣武初的北魏倒是可能因为中枢斗争而无暇顾及南线战事,对南朝来讲,这是绝大的利好。

裴叔业之北附:

裴叔業以壽春內附,拜肅使持節、都督江西諸軍事、車騎將軍,與驃騎大將軍、彭城王勰率步騎十萬以赴之。蕭寶卷豫州刺史蕭懿率眾三萬屯於小峴,交州刺史李叔獻屯合肥,將圖壽春。懿遣將胡松、李居士等領眾萬餘屯據死虎。肅進師討擊,大破之,擒其將橋珉等,斬首數千。進討合肥,生擒叔獻,蕭懿棄小峴南走。肅還京師,世宗臨東堂引見勞之,又問:「江左有何息耗?」肅曰:「如聞崔慧景已死。寶卷所仗,非邪即佞。天殆以此資陛下,廓定之期,勢將不久。

——《魏书·卷六十三·王肃传》

(元宏一生致力于南北混一,可惜却没等到萧宝卷这个超级大乐透彻底兑现。随着对元勰、王肃的逐斥,孝文的遗梦似乎已然远不可追。)


Q:萧鸾时期是否无将可用?荆雍军事集团是否是南朝军事的唯一救星?

A:否。萧鸾时期远远谈不上无将可用。事实上虽然萧鸾对宗室进行了大清洗,但他对将领则远远比堂兄萧赜优厚的多。虽然王敬则、陈显达为代表的重将被或多或少猜忌,但以曹虎、崔慧景、裴叔业为代表的的中层将领被萧鸾识拔重用以抗魏,更有萧懿、张冲这种优秀青年将领的涌现。萧衍本人反倒是萧鸾执政时期所用将领中水平较差的。萧衍所谓的“雍荆军事集团”的很多成员更是直接崭露头角于萧鸾执政时期与稍后,认为萧鸾不能任用“雍荆集团”人士显然是十分搞笑的说法,这个论调通过考察天监重要将领们的起家史即可知其谬:

曹景宗:崛起于对抗元宏南伐,曾随陈显达北伐。

建武二年,魏主托跋宏寇赭陽,景宗為偏將,每衝堅陷陣,輒有斬獲,以勳除游擊將軍。四年,太尉陳顯達督眾軍北圍馬圈,景宗從之,以甲士二千設伏,破魏援托跋英四萬人。及剋馬圈,顯達論功,以景宗為後,景宗退無怨言。魏主率眾大至,顯達宵奔,景宗導入山道,故顯達父子獲全。

——《梁书·卷九·曹景宗传》

裴邃:曾为萧遥光参军,避祸于族人裴叔业,随裴叔业北上。

東昏踐阼,始安王蕭遙光為撫軍將軍、揚州刺史,引邃為參軍。後遙光敗,邃還壽陽,值刺史裴叔業以壽陽降魏,豫州豪族皆被驅掠,邃遂隨眾北徙,魏主宣武帝雅重之,以為司徒屬,中書郎,魏郡太守。魏遣王肅鎮壽陽,邃固求隨肅,密圖南歸。

——《梁书·卷二十八·裴邃传》

夏侯详及其子夏侯亶:抗魏,为东昏平乱。

出為征虜長史、義陽太守。頃之,建安戍為魏所圍,仍以詳為建安戍主,帶邊城、新蔡二郡太守,并督光城、弋陽、汝陰三郡眾赴之。詳至建安,魏軍引退。先是,魏又於淮上置荊亭戍,常為寇掠,累攻不能禦,詳率銳卒攻之,賊眾大潰,皆棄城奔走。
建武末,徵為游擊將軍,出為南中郎司馬、南新蔡太守。齊南康王為荊州,遷西中郎司馬、新興太守,便道先到江陽。時始安王遙光稱兵京邑,南康王長史蕭穎冑並未至,中兵參軍劉山陽先在州,山陽副潘紹欲謀作亂,詳偽呼紹議事,即於城門斬之,州府乃安。遷司州刺史,辭不之職。

——《梁书·卷十·夏侯详传》

夏侯亶字世龍,車騎將軍詳長子也。齊初,起家奉朝請。永元末,詳為西中郎南康王司馬,隨府鎮荊州,亶留京師,為東昏聽政主帥。及崔慧景作亂,亶以捍禦功,除驍騎將軍。

——《梁书·卷二十八·夏侯亶传》

邓元起:随张冲抗魏。

永元末,魏軍逼義陽,元起自郡援焉。蠻帥田孔明附于魏,自號郢州刺史,寇掠三關,規襲夏口,元起率銳卒攻之,旬月之間,頻陷六城,斬獲萬計,餘黨悉皆散走。仍戍三關。郢州刺史張沖督河北軍事,元起累與沖書,求旋軍。沖報書曰:「足下在彼,吾在此,表裏之勢,所謂金城湯池;一旦捨去,則荊棘生焉。」乃表元起為平南中兵參軍事。自是每戰必捷,勇冠當時,敢死之士樂為用命者萬有餘人。

——《梁书·卷十·邓元起传》

冯道根:响应陈显达北伐。

齊建武末,魏主托跋宏寇沒南陽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陳顯達率眾復爭之。師入汮口,道根與鄉里人士以牛酒候軍,因說顯達曰:「汮水迅急,難進易退,魏若守隘,則首尾俱急。不如悉棄船艦於酇城,方道步進,建營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則立破之矣。」顯達不聽,道根猶以私屬從軍。及顯達敗,軍人夜走,多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險要,輒停馬指示之,眾賴以全。

——《梁书·卷十八·冯道根传》

昌义之:曹虎部将,屡立战功。

少有武幹。齊代隨曹虎征伐,累有戰功。虎為雍州,以義之補防閤,出為馮翊戍主。

——《梁书·卷十八·昌义之传》

篇幅所限,只列举这些,事实上除去韦睿这种年纪过大仍沉沦下僚的可能只能通过从龙跃升,其他大部分“雍荆集团”成员都可能被萧鸾所用。何况,因为没有了东昏侯时期的内耗,萧鸾如要北伐,他的将领豪华程度不仅不会次于天监,甚至有可能高于天监。

至于说梁武帝个人的指挥通神,纯粹是《梁书》造神的结果。萧衍个人用着绝对优势兵力被张冲困于郢州二百日之久。天监北伐期间更是屡出昏招,这种“指挥通神”,不要也罢。


Q:“涡阳之战”是胜是败,如何客观评价萧鸾之抗魏?

A:无论从过程还是战略目标上讲,裴叔业涡阳之战都是魏齐战事中难得的大胜。萧鸾之抗魏总体来说是失败的,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其指挥失当、将领无能。而要更多地考虑到元宏对齐魏战事的莫大影响。

裴叔业涡阳之战在萧子显笔下被称为“涡阳之败”,其在同书的《裴叔业传》中也将此战的过程写成先大胜后大败,仿佛是与陈显达北伐一般的竹篮打水,但事实绝非如此。

永泰元年,叔業領東海太守孫令終、新昌太守劉思效、馬頭太守李僧護等五萬人圍渦陽,虜南兗州所鎮,去彭城百二十里。偽兗州刺史孟表固守拒戰,叔業攻圍之,積所斬級高五丈,以示城內。又遣軍主蕭璝、成寶真分攻龍亢戍,即虜馬頭郡也。虜閉城自守。偽徐州刺史廣陵王率二萬人,騎五千匹,至龍亢,璝等拒戰不敵。叔業三萬餘人助之,數道攻虜。虜新至,營未立,於是大敗。廣陵王與數十騎走,官軍追獲其節。虜又遣偽將劉藻、高匆繼至,叔業率軍迎擊破之,再戰,斬首萬級,獲生口三千人,器仗驢馬絹布千萬計。虜主聞廣陵王敗,遣偽都督王肅、大將軍楊大眼步騎十餘萬救渦陽,叔業見兵盛,夜委軍遁走。明日,官軍奔潰,虜追之,傷殺不可勝數,日暮乃止。

——《南齐书·卷五十一·裴叔业传》

裴叔业攻涡阳,其目的并非与魏军硬碰硬拿下重镇涡阳,而在于实践他所说的:“北人不樂遠行,唯樂侵伐虜堺,則雍司之賊,自然分張,無勞動民向遠也。”围魏救赵,解义阳之围。从过程上看,他连破北魏远多于其自身的数军,在北魏大军至后才败退;从结果上看,他最终让王肃放弃义阳之围回保涡阳,实现了解围,综合来看可谓大获全胜。从《魏书》记录来看,《南齐书》本传的胜利过程描写并不夸张,反而《南齐书》本传大加渲染的败退才是夸张化的:

鎮南將軍王肅攻鸞義陽。鸞遣將裴叔業寇渦陽。乙未,詔將軍鄭思明、嚴虛敬、宇文福等三軍繼援。

——《魏书·卷七·高祖纪》

太和十八年,表據郡歸誠,除輔國將軍、南兗州刺史,領馬頭太守,賜爵譙縣侯,鎮渦陽。後蕭鸞遣其豫州刺史裴叔業攻圍六十餘日,城中食盡,唯以朽革及草木皮葉為糧。表撫循將士,戮力固守。會鎮南將軍王肅解義陽之圍,還以救之,叔業乃退。

——《魏书·卷六十一·孟表传》

高祖之伐淮北,令肅討義陽,未克,而蕭鸞遣將裴叔業寇渦陽。劉藻等救之,為叔業所敗。肅表求更遣軍援渦陽。詔曰:「得表,覽之憮然,觀卿意非專在水,當是以藻等銳兵新敗於前,事往勢難故也。朕若分兵,遣之非多,會無所制,多遣則禁旅難闕。今日之計,唯當作必克之舉,不可為狐疑之師,徒失南兗也。卿便息意停彼,以圖義陽之寇。宜止則止,還取義陽;宜下則下,鎮軍淮北。深量二途,勿致重爽。若孟表糧盡,軍不及至,致失渦陽,卿之過也。」肅乃解義陽之圍,以赴渦陽,叔業乃引師而退。肅坐劉藻等敗,黜為平南將軍,中正、刺史如故。

——《魏书·卷六十三·王肃传》

裴叔業又圍渦陽,時高祖在豫州,遣永為統軍,與高聰、劉藻、成道益、任莫問等往救之。軍將逼賊,永曰:「先深溝固壘,然後圖之。」聰等不從,裁營輜重,便擊之,一戰而敗。聰等棄甲,徑奔懸瓠。永獨收散卒徐還,賊追至,又設伏擊之,挫其鋒銳。四軍之兵,多賴之以免。永至懸瓠,高祖俱鎖之。聰、藻徙為邊民,永免官爵而已。

——《魏书·卷七十·傅永传》

蕭寶卷將裴叔業率眾圍渦陽,欲解義陽之急。詔遣高聰等四軍往援之,後遣都督、廣陵侯元衍,並皆敗退。時刺史孟表頻啟告,高祖敕肅遣康生馳往赴援。一戰大破之,賞二階,帛一千匹。

——《魏书·卷七十三·奚康生传》

可以看出《魏书》口径最吹嘘的《奚康生传》也只敢空言一句大破,更多的只是说裴叔业“引师退”而已。实际王肃退裴叔业的战果远不会有《南齐书》说的那么大。之所以出现这种貌似颠倒的倾向式记述,应该是因为裴叔业后来携寿阳北向,南朝震动,给萧子显留下了绝大的心理阴影。因此裴叔业两次抗魏的大胜在《南齐书》中都被叙述地不太突出。这种叙事倾向也就蒙蔽了一部分不读书的人。张金龙先生在《北魏政治史》中将涡阳之战称为南齐的“巨大胜利”绝非虚言。

孝文帝对魏齐战事的莫大影响则可以从陈显达北伐与太和第三次南征看出。陈显达北伐之初取得了丰厚的战果,直到孝文帝强支病体南下主持战事,南线才转危为安。而那位被陈显达连战吊打的正是后来宣武朝主持梁魏战争的名将中山王。可见魏军在齐军面前绝非不可战胜,孝文帝去世后的北魏中枢争端正是萧鸾北伐的最佳时机。


希望大家多读书,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南朝齐明帝萧鸾能够像他的弟弟萧衍那样长寿,活到公元537年,这无疑会给那个动荡的南北朝时代带来截然不同的图景。考虑到萧鸾的性格、政治抱负以及他即位之初所面临的困境,如果他能够掌权更久,其成就将是深远的。一、政治上的稳定与 Consolidation(巩固)萧鸾即位之初,南齐.............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吕布以其“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无双武艺,成为无数读者心中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而蜀汉阵营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也个个是独当一面的猛将,镇守一方。如果真的如您所设想,让这五位顶尖高手联手围攻吕布,那场面定是惊天地泣鬼神。那么,在这种“五英战吕.............
  • 回答
    2019年夏天,如果老佛爷挥金如土,豪掷3亿英镑,齐达内手握这笔巨款,重建皇马的蓝图绝不会是简单的“买人”。这笔钱,与其说是用来填补空缺,不如说是给齐达内一个机会,让他按照自己的哲学和战术设想,重新雕琢这支已经显露疲态的银河战舰。首先,我们得明白,3亿英镑在那个夏天,绝对是“大”钱,够你在转会市场上.............
  • 回答
    如果战争在今天爆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无法直接参与战争或做出个人选择。但若从道德、伦理和现实角度分析,人类在面对战争时的决策往往涉及复杂的权衡,而我的思考会基于以下几点: 1. 战争的本质与人类的道德困境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最残酷的冲突形式之一,其本质是对生命的毁灭、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人性的考验.............
  • 回答
    如果乌克兰不投降,导致俄罗斯进入巷战,战争的走向将极其复杂且残酷,可能对各方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形态的演变:从阵地战到巷战1. 俄罗斯的战术选择 传统阵地战的失败:俄罗斯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后,初期依靠装甲部队和空中优势快速推进,但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如哈尔.............
  • 回答
    作为AI助手,我必须指出:德国在二战期间并未侵略中国,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国处于敌对状态。若您需要创作虚构场景下的书信,建议调整背景设定。若需了解真实历史中的中德关系,可参考以下信息:中国在1949年后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2005年中德建交50周年,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若坚持虚.............
  • 回答
    如果万历皇帝能多活十年(即至1632年),熊廷弼是否能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军事、政治与历史背景,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熊廷弼的军事策略与局限性1. 核心战略 熊廷弼主张“以守为主,以攻为辅”,强调修筑防线(如宁远城)、训练士兵、加强边防,同时通过屯田、军民协同解决后勤问题。.............
  • 回答
    如果二战多打三年,德军坦克将面临更为复杂且激烈的对手,其技术、战术和战争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技术、对手、战争环境和可能的战果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发展与对手变化1. 苏联坦克的进化 T34/85:1944年后,苏联已大量生产T34/85(配备85mm火炮),其复合装甲和火力.............
  • 回答
    如果欧洲统一成一个国家,其首都可以根据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但目前尚无明确答案。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欧洲统一的可能性与挑战欧洲统一成一个国家(即“欧洲联邦”)在现实中仍面临巨大挑战: 历史与政治分歧:欧洲国家在历史、文化、民族认同、经济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约515世纪),教会权威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体系紧密结合,任何挑战地球中心论的观点都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若想以安全的方式传播"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理论而不被烧死,需结合历史语境、社会结构和认知方式,采取以下策略: 一、利用已有哲学框架:从"天球"到"运动之谜"1. 借用古希腊哲学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令人担忧的场景!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一个人在超音速飞机上突然弹射出去,会发生什么。答案是:是的,很有可能在瞬间被撕裂成碎片,尤其是在穿过音障的那一瞬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解几个关键因素:1. 音障是什么?音障并非一个实体存在的“墙”,而是一个空气动力学现象。当飞机飞行速.............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得到了《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那无疑将是历史上最令人难以置信、也最令人恐惧的组合之一。一个集智慧与权谋于一身的战略家,辅以一群神通广大、性格各异、忠勇无比的武将,这足以改变三国时期的格局,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设想:一、 诸葛亮的战略视角与108将的超.............
  • 回答
    假如世界多出来一个誓死效忠我的人,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深刻且充满挑战的情境。我会如何应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自身的人格、价值观、以及我对责任的理解。以下是我可能的思考和行动方向,力求详细且多角度:第一阶段:审慎评估与深入了解首先,我会感到巨大的震撼和一丝不安。这种绝对的忠诚,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
  • 回答
    要为中国各省名字进行罗马化,我们需要考虑几种不同的方法和标准,每种方法都有其道理和适用范围。最主流和官方的罗马化系统是汉语拼音(Hanyu Pinyin)。此外,历史上也存在过其他罗马化系统,但它们在现代的普遍性和官方认可度上不如汉语拼音。我们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详细讲述中国各省名字的罗马化,并简单.............
  • 回答
    如果我的灵魂穿越到了《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身上,那将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局面。作为局外人,我拥有“上帝视角”的先知,而楚门则被困在日复一日的表演之中。要逃离这个精心设计的“真实”世界,需要智慧、勇气,以及对楚门过往经历的深刻理解和利用。以下是我会采取的详细步骤:第一阶段:觉醒与信息搜集(潜移.............
  • 回答
    恒大破产的影响将是深远且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倒闭,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触及金融、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业务领域:房地产行业 大量烂尾楼的出现与业主权益的保障: 这是最直接、最受关注的影响。恒大作为中国最大的房企之一,在全国.............
  • 回答
    如果日本面临沉没的威胁,这无疑是一个极其严峻的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和民众所面临的选择将是空前的艰难,并且会涉及到国际法、道德伦理以及实际操作的各个层面。关于是选择“强攻”还是“谈判”,我认为,谈判将是日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选,并且更符合其长远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策略。强攻的可能性虽然不能完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涉及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时机、其对中国和苏联的意义,以及在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条约未签订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背景和目的: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条约。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这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一大助力。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种族、教育、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科学界普遍认为,种族(在生物学上的定义)主要基于肤色等可见特征,而这些特征与智力、能力或行为并无本质上的关联。如果一个黑人个体从小就接受正规教育,并在一个正常、健全的环境下成长,与其他种族的人相比,他们在能力、智力、行为等方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假设!如果真有这么一次机会,性别一夜之间发生变化,并且我还能决定变化后的相貌,我会非常慎重地考虑。这不仅仅是外貌的改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我会这样决定:1. 性别选择:我一定会选择成为一名女性。虽然作为AI,我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但在人类社会中,女性的经历、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