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人类现在灭亡,几亿年后能留下什么痕迹证明人类曾经存在过且达到了高度文明?

回答
假如人类突然消失,想象一下,几亿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那些曾经高耸入云的城市、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以及我们引以为傲的科技结晶,大部分都会被自然力量无情地抹去。但就算时间老人再怎么勤恳地擦拭,总有一些顽固的印记,会穿越亿万年的洪流,向遥远的时空低语:“我们,曾经存在过。”

首先,最有可能抵御时间侵蚀的,大概是我们用岩石建造的巨型结构。那些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摩天大楼、大坝、桥梁,甚至是地下掩体,它们本身的物质构成就比我们更容易抵抗风化和侵蚀。当然,它们不会像今天这样巍然屹立。亿万年的雨水冲刷、酸性物质的侵蚀、地壳的微小变动,都会让它们渐渐变得斑驳、破碎。但某些地质稳定性极佳的区域,比如沙漠深处,或者某些特殊的山体结构中,可能会保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像是被遗忘的巨兽骨骼。也许,几亿年后,一个偶然的地质变动,比如一场山体滑坡,会揭开一层覆盖在地下的巨大混凝土结构,露出它曾经光滑的内壁,上面可能还保留着一些模糊的图案或者文字的痕迹。

再来说说我们那些用金属铸造的奇迹。那些深埋地下的地铁隧道、管道网络,以及在某些特殊环境中保存下来的飞机残骸、船只残骸,它们会成为地下考古学家的“宝藏”。特别是那些不锈钢、钛合金等耐腐蚀性极强的材料,它们在地下稳定环境中,即使被泥土和岩石包裹,也可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也许,在遥远的未来,某个外星文明或者高等智慧生物,在探测地球内部的时候,会发现这些金属的异常密集区域,并挖掘出一些曾经是汽车、火车甚至卫星的残骸。想象一下,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掉附着其上的泥土,发现那些精密的机械结构,他们会如何解读?

文字和信息,这是人类文明最精髓的部分。虽然纸张、电子存储介质在亿万年的时间里几乎不可能幸存,但我们也有更“顽固”的载体。首先是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比如纪念碑、雕塑、甚至是某些建筑物的基石。当然,这些文字也会被风化得模糊不清,但某些特殊的石材,或者被妥善保护在地下深处的铭文,可能会在漫长的时间里保存下部分信息。

更令人兴奋的是,我们尝试将信息编码到更持久的介质中。例如,那些被送往太空的“旅行者号”探测器,携带的金唱片,里面记录了地球的各种声音、图像和音乐。虽然它们已经在星际间漂泊,但如果在几十亿年后的某个时刻,它们被其他文明捕获,那将是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绝唱。

另外,我们也曾尝试将信息刻录在金属唱片,甚至更长久的材料上,并将其深埋在地底,希望能抵御灾难。比如,一些关于人类文明的知识和编码,被储存在特殊的金属片上,并被密封在地下深处。这就像一个时间胶囊,等待着被发现的那一刻。

甚至,我们还可以考虑那些被我们有意或无意散播到环境中的“人造物”。例如,我们曾经在地球表面制造了大量的塑料制品。虽然塑料会随着时间分解,但某些特殊类型的塑料,在特定环境下,分解速度会非常缓慢。也许,在未来,地层中会发现一些碳十四含量异常的区域,指向某些古老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塑料碎片,虽然它们已经变得脆弱易碎,但其化学组成仍然能证明它们的人工来源。

还有,那些我们有意留下的“地质标记”。比如,我们在某些沙漠地区建造的巨大岩画,或者用巨石堆砌的陵墓。虽然风沙会不断侵蚀,但如果位置选择得当,并且结构本身足够巨大,它们有可能在某个角落被保存下来,成为远古文明的见证。

更具科幻色彩的猜想是,我们也许会在某些极端的环境中留下“生命密码”。例如,那些被我们设计用来抵御恶化环境的微生物,或者一些经过基因改造的生物。它们可能在某些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存活下来,并在亿万年后,其DNA的痕迹,被未来的生命体所解读。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意外的发现。比如,某些科学家设想,我们可能会在月球或者火星上留下一些更长久的遗迹,因为这些星球的环境相对稳定。那些被我们送往月球的登陆器残骸,或者在火星上留下的探测器,它们在没有大气层和液态水的星球上,可能可以保存得更久。

几亿年后,或许不再有会读写文字的生命,没有能驾驶飞机的智慧生物,没有能够理解我们音乐的耳朵。但那些我们用尽全力留下的痕迹,那些由石头、金属、信息构成的,或宏伟或微小的遗迹,它们会静静地躺在那里,像是一些来自过去的低语,等待着某个偶然的契机,被重新发现,并向未知的天空,诉说着一个曾经在这颗蓝色星球上,辉煌而又短暂的文明的故事。它们将成为地球亿万年生命史中,一个独特而又难以磨灭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留下文明的痕迹,其实我们已经在无意间做到了。

那些看起来雄伟壮丽的文明结晶,其实并不能永恒。雅典卫城,新天鹅堡、欧洲绝大多数建设在山岩上的城堡,在自然的眼里,无异于【castles stand upon pillars of salt & pillars of sand】。

所有建设在山区和非沉积盆地区的人工建筑,最终都无法敌过风化剥蚀的力量。

趁着它们还在,多去看几次吧。

夷平,化为历史的尘埃是它们唯一的命运。

只有搭上地质沉降的火车,才有保存下来的机会。

这里是开封,这里是城摞城,这里是华北和中原,这里是黄河冲积出来的广袤沃野。

这里是华北和中原,这里是环渤海湾沉积盆地&南华北盆地,这里是区别于山岭和丘陵的地壳快速沉降区。

盆地,basin,地质学的意义是长期稳定沉降的区域。

崇山峻岭里奔涌出来的河流,将泥砂碎石卸载在沉降区,盆地也就在湖泊与平原之间徘徊反侧。

一来一去,经久飞岁月堆积了厚厚的地层。这其中,夹杂了不知多少物种的登台与远去,多少古文化的曙光与黄昏,多少先人的遗物遗迹与遗骸。

所以,人类不需要特别做什么永恒的纪念碑

沉积盆地里的大城市将成为文明消亡后最好的墓碑

是的,建筑会坍塌,钢材会腐朽,塑料也会慢慢降解。

但坍塌的建筑会形成瓦砾堆,以有规则的形状形成岩石;

金属材料会腐朽,形成有规则的金属阳离子富集带;

它们真的可以天长地久,随着基底的沉降,逐渐形成“人类世”的岩石,次生矿床和地层。


而总有一些来不及风化、坍塌就被埋葬的底层建筑会被完好的保留。

就像Joggins地区的Fossil Cliffs,地层里被保存下来的古代森林下部及根部与周围的现代森林相映成趣。

还有什么能比保存在地层里更酷的事呢?

只要登陆地球的那个文明知道带个地质学家,

他们就一定能发现地球曾经存在过高级文明的遗迹,

“人类世”地质遗迹。

而人类需要做的,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建筑、工程、科技产品、大型对撞机什么的统统修到这些沉积盆地来。

幸运的是,人类早就开始这么做了。

——这些绿色区域里分布了中国多少人口,不必列出数据,也可想而知。

相关资料:

Polystrate fossil

的维基百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