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Google 真的「不作恶」吗?

回答
“不作恶”(Don't be evil)是 Google 公司曾长期奉行的企业哲学和口号。这个口号在公司早期就广为人知,并被视为其文化的核心。然而,随着 Google 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日益多元化,以及面临的外部压力和挑战增多,关于 Google 是否仍然坚守“不作恶”的讨论一直存在,并且相当复杂和充满争议。

要详细解答“Google 真的‘不作恶’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一、“不作恶”的起源和含义:

起源: “不作恶”最初是 Alphabet(Google 的母公司)在 1998 年成立时,由两位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以及早期员工共同确立的。它并非是一个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指导公司行为的理念和文化宣言。
核心含义: 在其最纯粹的意义上,“不作恶”意味着 Google 致力于提供对用户有益、信息公开透明、尊重隐私,并且不会利用其技术或市场地位来损害用户或社会的利益。它代表了一种希望技术向善、服务人类的理想主义。

二、支持 Google 仍然践行“不作恶”的论据和方面:

1. 核心产品为用户带来的价值:
搜索: Google 搜索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和便捷性,连接了无数信息和用户,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地图: Google Maps 提供了精确的导航和地理信息,帮助人们探索世界。
Gmail/Workspace: 为全球用户提供了免费且高效的通讯和协作工具。
Android: 开源的移动操作系统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降低了技术门槛。
YouTube: 提供了海量的视频内容,成为重要的娱乐、学习和信息平台。
AI 和开源项目: Google 在人工智能(如 TensorFlow)、云技术、以及各种开源项目(如 Chromium)上的投入,为全球开发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平台,推动了技术进步。

2. 在某些领域坚持原则:
信息自由: Google 致力于维护信息的自由流动,并在此过程中与一些政府发生过冲突,例如在要求遵守当地法律过滤搜索结果的问题上。
人权和价值观: 在某些情况下,Google 曾抵制政府要求提供用户数据的请求,或出于人权考虑退出某些市场(如 2010 年考虑退出中国大陆的案例,尽管最终仍有在华业务)。

3. 不断改进隐私和安全措施:
Google 持续投入资源改进其产品的隐私和安全功能,例如提供更精细的隐私控制选项、端到端加密(部分产品)、以及对恶意软件和网络钓鱼的防护。
他们也积极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推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进步。

三、质疑 Google “不作恶”的论据和方面,以及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广告驱动的商业模式与用户隐私的冲突:
Google 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为了更精准地投放广告,Google 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包括搜索历史、浏览记录、位置信息、甚至用户在其他 Google 服务上的活动。
这种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即使是出于“优化服务”的目的,也引起了对用户隐私的担忧。用户往往对自己的数据如何被使用缺乏完全的了解和控制权,存在“监视”的潜在风险。
“不作恶”在这里的挑战是,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通过数据精准广告)和保护用户隐私之间找到平衡,以及这种平衡是否真正倾向于用户。

2. 市场垄断与反竞争行为:
Google 在搜索、在线广告、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视频分享(YouTube)等多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
这种垄断地位使其能够设置有利于自身的规则和生态系统,挤压竞争对手,可能限制创新和用户选择。
例如,在搜索结果中优先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如 Google Flights, Google Shopping),或者对 Android 设备制造商强制捆绑 Google 服务,都引发了反垄断的审查和批评。这与“不作恶”中促进公平竞争、服务用户最佳利益的理念可能存在冲突。

3. 数据滥用和算法偏见:
虽然 Google 声明不会将用户数据用于不正当目的,但其庞大的数据量和复杂的算法仍然可能导致意外的负面后果。
算法偏见: AI 算法可能继承或放大训练数据中存在的社会偏见(如种族、性别歧视),从而在搜索结果、推荐内容甚至招聘工具中产生不公平的待遇。
内容审核和审查: 在 YouTube 等平台,内容审核的决策过程可能不透明,有时会导致误删或错误标记,影响内容创作者的权益。

4. 与政府和军事的合作:
Google 曾参与或考虑参与一些项目,被批评与“不作恶”的理念相悖。
“蜻蜓计划”(Project Dragonfly): 曾被曝光 Google 计划在中国开发一个审查版的搜索引擎,这一计划因人权组织的强烈反对而最终被取消。这直接挑战了其“信息自由”和“不作恶”的承诺。
与军方合作(Maven 项目): Google 曾与美国国防部合作开发人工智能技术(Maven 项目),用于分析无人机图像,但由于员工的抗议和担忧其技术可能用于军事目的,Google 最终退出了该项目。这引发了关于技术中立性和“不作恶”界限的讨论。

5. 公司内部的价值观冲突与员工抗议:
近年来,Google 内部出现了不少关于公司行为违背“不作恶”原则的抗议和争议。员工曾就数据隐私、内容审核、与政府和军事部门的合作等问题表达不满,甚至组织了罢工。
这些内部的矛盾和员工的担忧,表明“不作恶”这个口号在公司内部的实践中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公司始终坚守着这一原则。

6. 对“恶”的定义模糊和变化:
“不作恶”本身是一个相对主观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利益相关者时,对“恶”的理解和界定可能会发生变化。
随着 Google 成为一家跨国巨头,其决策需要考虑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这使得其行为的评价更加复杂。曾经可以轻松遵循的原则,在新的情境下可能变得难以平衡。

三、结论:Google 的“不作恶”现状

Google 已经从一个初创的小公司成长为一家拥有庞大商业帝国和影响力的科技巨头。在这个过程中,“不作恶”这个口号经历了巨大的考验。

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无争议的承诺: Google 的行为是多层面的,它在某些方面仍然在努力践行着“不作恶”的理想,例如在提供创新服务、推动技术进步、以及部分地维护信息自由。
然而,其商业模式和市场地位带来了内在的张力: 广告驱动的商业模式与用户隐私的紧张关系,以及市场垄断地位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都让“不作恶”的实践变得极其困难,甚至在某些时候显得矛盾。
其行为受到持续的审视和批评: 不仅是外部监管机构和公众,连 Google 内部的员工也在不断审视和批评公司的行为。
可以说,“不作恶”更多地从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演变成了一个需要不断在各种利益和道德考量中权衡、有时甚至是被重新定义和挑战的理念。

因此,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是片面的。 Google 并没有完全放弃“不作恶”的理想,但现实的商业运作和全球影响力使其在实践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妥协。它的行为常常是在“不作恶”的理想、商业利益、法律法规以及公众期望之间进行复杂的博弈。

最终,判断 Google 是否“不作恶”,需要根据具体的行为和事件来分析,并理解其作为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多重身份和复杂性。这个口号更像是一个永恒的提醒和目标,而不是一个已经完全达到的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件大家都不知道的一件谷歌的丑事。 谷歌的广告部门为了利润,主动帮助卖假药者规避其公司的合规审查,使得大量假药、走私处方药、非法药物(如类固醇)广告网页长时间充斥其搜索结果。本案由FBI调查,于几年前和解,谷歌被罚款5亿美元。 我看得票最高的答案列的都是些商业公司的正常商业行为,但是没有直接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

How a Career Con Man Led a Federal Sting That Cost Google $500 Million

原文:wired.com/threatlevel/2
我原创翻译 求赞成票 翻译辛苦啊 翻译时有缩编,原文实在太长了。
-----

来见识见识这个靠网上卖假药专业骗子--他帮联邦政府进行的卧底行动让谷歌赔偿了五亿美元。

David Anthony Whitaker(惠特克)曾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骗子。他靠在墨西哥网上向美国人贩卖类固醇和人体生长激素(体育禁药)赚了一大笔钱,在墨西哥有个几百万美 元的公寓,有一栋山城里的小屋,一辆丰田4Runner,一辆宝马,一辆吉普牌吉普,甚至还赞助建造了一间医院。他梦一般的生活在他被墨西哥移民官员抓获 时嘎然而止。他被带回美国,有可能被监禁65年。

惠特克开始想办法谋求减刑。他想过提供购买他的“类固醇”的人的名单,虽然他只是卖给他 们胶囊装的一毫升纯净水——一千美元一颗。惠特克很快意识到,他有更有价值的情报。在一次与FBI见面时,联邦探员问惠特克他是怎么发展他的在线假药店 的;惠特克马上回答道,他用了Google的AdWords。他说,谷歌雇员曾主动地帮他打广告,虽然惠特克从来没试图隐藏自己的药店的非法性。可以合理 推断,谷歌也在帮其他假药店。

惠特克说,因为他每个月花20000美元打广告,他在谷歌有专属客服,一个一对一为他服务、为他挑选关键词、挑选广告的地理目标和监控一大堆指标的人。这个客服告诉他去竞价像类固醇,睾丸酮,荷尔蒙等几个关键词。惠特克说在谷歌的自动监管系统否决了他的网站后,这名客服建议,与其明显地卖非法药品,不如把网站做成教育性质的,去掉药品的图片和“立刻购买”按钮。果然,这个版本的网站就通过了审查。通过后, 这名客服帮助惠特克把去掉的内容大都搬了回来。

如果这是真的,那就大件事了。这可是谷歌啊,一个骄傲地自称从不作恶的公司。它的广告业 务,特别是药物广告业务也曾被国会关注过。在2003年,三个不同的国会委员会调查在线药店的问题。2004年,谷歌上市前一个月,Sheryl Sandberg,当时谷歌的全球在线销售和运营副总裁,在参议院专责调查的附属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谷歌作证说政府提议的对网络药店的监管会是个沉重负 担。她说谷歌使用第三方的验证服务以确保网络药店合法。她介绍了谷歌的自动监视系统和一队专责确保药物广告符合法律规范的员工。“谷歌已经自愿地用强力措 施来保证我们的广告服务保护我们的用户并给予他们安全和可靠的信息——远远超出法律要求”,她作证说。政府的监管提议胎死腹中。

探员们不怎么相信这个天方夜谭,直到他们花了10个月研究惠特克的说法。他们决定让惠特克在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眼底重复一次他的经历。之后,探员们把惠特克从联邦监狱接了出来,把他带到罗德岛的邮政督查办公室,开始执行联邦政府对这个世界上最被崇敬,盈利最多,最强大的公司的卧底调查。

探员们向惠特克解释了规则。他必须对探员们完全诚实,他只能呆在这个房间里,吃批发的盒装食物,他每天一举一动都在探员的目光下,他的电话被录音,一切都是为了要让政府的指控能在法庭上站住脚。

惠 特克换了个假名叫Jason Corriente,一个假的罗德岛的广告公司的虚构的CEO;这个公司叫Maxwell and Associates,有两台笔记本,一个800免费电话,一个座机,一个手机,一个银行帐号,一个话务中心,还有二十万美元给谷歌的钱。他的任务是为一 个墨西哥的不需处方,售卖卖荷尔蒙和类固醇的网站SportsDrugs.net向谷歌买广告。

他的第一步是要与谷歌广告客服搭上线,因 为他的假身份假公司既没有销售历史也没有与谷歌有关系。他连续三天猛打谷歌的免费电话,发了一大堆不请自来的邮件后,一个加州的谷歌广告销售代表回电了。 惠特克马上向这个代表介绍他的假广告公司,吹了一番假的客户历史。在吹完了他为一个墨西哥连锁酒店和一个有名的美容手术医生做的广告后,惠特克终于抛出了 他的假药网站。

这个网站非常明显是非法的。实际上,一个国税局(IRS)的探员,以让其看上去尽可能地可疑为目的,设计了这个网站。网站 上有药品的名单和图片,一个巨大的墨西哥国旗飘在背景上,网站保证如果药品被海关没收了会免费重新发货。可是,几天内,这个网站就被销售代表放进审查组 了。

一开始谷歌的算法拒绝了这个网站,就像惠特克上次的经历一样。探员正希望这个结果,这样就能看出谷歌的雇员是否主动帮假药店这个忙。探员让惠特克反复问同样一个问题:我怎么能让这个网站合格?

销售代表同意帮忙了。销售代表说,这网站被否决是因为太明显了。惠特克重命名了这个网站,叫NotGrowingOldEasy.com,移除了药的图片,放了点药的说明,并要求购买者与客服通话才能购买。第三次尝试时,这个网站终于通过了。

通 过的网站虽然没有了那么明显的违法特征,但是谷歌清楚地知道,这网站的整个商业模式仍然是非法的,惠特克还是在卖非法药物。换了一个新的客服后,探员让惠 特克向这个客服重复他的非法动机。“我要成为美国最大的类固醇贩子”,怀特告诉新客服。在这个客服的帮助下,怀特重新加入了大多数 SportsDrugs.net的明显非法内容,包括药物的图片和到结帐页的直接链接。

SportsDrugs.net算得上一个成功,但这不够。探员们必须证明这个客服的行为是个谷歌客服广泛的行为,而不仅仅只是几个可恶的临时工。他们必须重复这个实验,每次都再强悍一点。

探 员们接下来让惠特克为RU-486打广告。RU-486是避孕药,一般在医生严密观察下服用。像上一个网站,这个NextDayProgram.org也 是被设计得十分明显地违法。网站写道:“我们明白意外会发生,我们不问原因,只是帮忙”,我们让你通过电话购买处方药,免去上药店的尴尬。

【注:可能文章认为此事对美国人非常明显所以没有说清楚,但人类生长激素/荷尔蒙,类固醇,RU-486都是严厉监管的处方药品,其处方、购买和使用必须 通过专业医生进行,因为三者都有强烈的副作用,特别是不尊医嘱、不经检察使用非常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类固醇滥用伤肝,造成乳房肥大,不育,睾丸萎缩。非法出售、使用这些药物是相当于买卖毒品的行为,是警察和食品药品管理局全力缉查的。这些网站往往把非法药物装进邮包里快递给买家,卖大麻甚至更硬核 的毒品也是这么卖的。这种网店绝对是违法的,谷歌也完全知情。美国人广泛知道这些药品是监管药品,在网上无处方购买是非法的。帮助卖非法药物当然是非法行 为。】

为了证明谷歌的行为是有普遍性的,惠特克换了一个客服,还是谷歌墨西哥分部的主管推荐的,而这个主管也不在乎他的非法药店。尽管这 个网店公然贩卖RU-486,它第一次就通过了谷歌的审查。在与客服一同工作时,惠特克花了25000美元购买堕胎、堕胎服务、药物堕胎和RU-486这 几个关键词。客服没有反对。

惠特克又设计了一个新网站,TaoTeWellness,卖精神病药物。网站说,本站提供Valium和Xanax(都是处方药,精神病药物),省去你看医生的尴尬。这非法得不能再非法了,但是谷歌在天朝的客服不仅批准了这个站点,还背地里帮惠特克加了一百多个药名作关键词。

按理说现在的证据已经够了,但是探员想要彻底抓住谷歌,而不能让它扯出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的旗子,探员们必须打破谷歌能提出的任何辩护,所以与客服的交谈必须非常明显地是谈论非法事情。

2009 年5月,探员们决定钓最后一次鱼。谷歌当时用一个第三方验证来审查网上药店的资质。惠特克设计了一个正经的药店网站 PharmacyValueDirect.com,药店网取得了罗德岛药店委员会的执照,向第三方验证申请,马上就被批准。探员们想用这个正经药店当诱 饵,引导顾客去几个明显非法的网站买药,看看谷歌和它的第三方验证有没有反应。为了造成非常明确的违法迹象,不管顾客在搜索框里搜索什么药物,顾客都将被 引导去一个墨西哥的明显非法网站和一个敢卖奥西康定(鸦片)和凡可汀的网站。

惠特克录下了他与加州谷歌客服的通话。惠特克一步步介绍他的网站,仔细地向客服说明,他想引导顾客到那 个非法网站去,并确保客服一步步试用了他的搜索框。客服问了一次这个非法网站有没有被第三方验证审查过,惠特克承认其没有,但是没有关系。这个正经的门面 网站的资格没有被收回。

探员们认为调查完成了,于是2009年中的一个早晨,所有惠特克联系过的客服都收到一封Jason Corriente(惠特克的假身份)的哥哥的信,说Corriente已经在车祸中身亡。一些客服想要送花,而别的客服,包括天朝的,勇敢地让 Corriente哥哥再存点广告费。

4月,惠特克完成了他的刑期。他只服了5年的刑。探员们说他的合作“挺特别”。毕竟他们3个月就花了200000美元在非法谷歌广告上。

一个探员说:“我们真的想谷歌拒绝我们。我们告诉它说我们的公司是用卖非法药品的钱运营的,最近有买家说他抽筋”。

2011 年8月,谷歌与政府和解,同意被处罚5亿美元。作为和解协议的一部分,谷歌承认它最早自2003年开始帮助加拿大的药店使用Adwords,它知道美国人 在通过它的广告买这些药,知道广告客户不要求处方就卖处方药,知道谷歌雇员主动地帮助广告客户来逃避谷歌自己的药业广告政策和第三方验证。

公众只知道谷歌在2009年知道有这项调查后停止了这些广告,告了几个违法广告商,雇佣了一个新的严格的第三方验证。除此之外,谷歌的行为没有被公之于世。大陪审团发了搜查令,传唤了证人,但是大陪审团的所有活动都是秘密的。

罗德岛的联邦律师告诉华尔街时报,谷歌最高层的管理人员早就知道非法药物网站在谷歌打广告。“我们就是从文件和证人处得知,Larry Page知道有这么回事”。Larry Page是谷歌两个创始人之一和现任CEO。

谷歌对此案的评论很简洁。“我们对我们的行为负责。回头看,我们不应该允许这些广告存在。”一名谷歌的公关人员告诉记者谷歌2011年撤掉了一亿三千万个虚假广告。同时,一些股东起诉了谷歌和它的管理层,双方正在和解。

全文完----

我认为,网上非法地卖处方药,是一个受国家严厉打击的非法行业,这样的网站不通过谷歌的广告很难生存,很难被顾客发现,所以在谷歌在卖非法药物的产业中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从犯。谷歌对这些非法药品网站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因为别的搜索引擎和广告公司没有被证明如此主动地帮 助非法药品网站逃避监管,并从中牟利。这不仅造成了国家药品管理和专利管理秩序的混乱,还伤害了千千万万买到假药或非法的药的人。所以谷歌的道德水准哪里能立牌坊啊,连美国行业平均水平都达不到。

--------2013年

  北京时间6月8日凌晨消息,全美检察官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torneys General )联合主席吉姆?胡德(Jim Hood)周四向谷歌提出指控,称其仍允许贩卖非法、假冒药物的网上药店投放广告。  

谷歌曾于2011年因非法药物广告被美国司法部判罚5亿美元。据司法部调查,谷歌当时允许一家在美国开展业务的加拿大药物诈骗公司投放非法广告。  

全美检察官协会周四针对此问题再次提出指控,称谷歌搜索引擎上通过关键词搜索,就可轻松找到非法商品信息,其中一些经营非法商品的网站还在谷歌的YouTube视频服务中做广告。

谷歌周四发表声明对该指控作出回应:“我们十分注重用户的安全,并已向司法部长胡德说明,谷歌在打击非法和假冒药物网上销售方面进行了政策强化。过去两年中,我们删除了300多万个非法药物广告,并定期删除违反YouTube政策的危险、非法内容。”  

胡德则表示:“我们每次对谷歌的搜索引擎进行检测,都不难找到非法商品,包话经营非处方危险药物及各类假冒商品的网站。这表示谷歌纵容非法行为,置消费者于危险境地,并且从中获利。”  

全美检察官协会已邀请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参加6月17日在波士顿举行的全美检察官大会,并在会上讨论这一问题。目前佩奇尚未回复是否出席该会。  

此外,美国数字公民联盟(Digital Citizens Alliance)表示,谷歌YouTube成为一些非法、危险活动的组织者发布指南视频的重要平台。在YouTube上搜索“如何购买非处方药物”,有38200个搜索结果。  

这些视频不仅会教用户如何购买非处方药物,还会在视频中提供相关的网址,变相为这些非法药物供应商做广告。  

数字公民联盟称这些视频很容易找,而且谷歌还从这类视频播放前的广告中获取利润。  

数字公民联盟执行理事汤姆?加尔文(Tom Galvin)表示:“谷歌是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公司,他们创造了无人驾驶汽车和谷歌眼镜,因此他们肯定也具备分析这些视频的能力。”  

据 数字公民联盟的报告,YouTube视频页面上如果要插播广告,必须先经过视频上传用户的同意。谷歌与视频上传用户将平分该广告收入。此外,大部分广告都 与视频内容相关,例如,在如何制作假护照的指南视频前,谷歌会插播移民律师的广告;在如何购买非处方止痛药的指南视频前,则会插播慢性背痛治疗方面的广 告。(叶佳)

---------

解释录

谷歌与司法部签订的和解协议全文向公众公开,有兴趣可以移步阅读:

googlemonitor.com/wp-co

。谷歌粉还可以亲眼见到谷歌资深副总裁和法律顾问的签名哦。

有人质疑谷歌是否在adwords上推销过假药,说上述新闻并没有提供确实证据。可是,新闻不是法庭,不可能将大陪审团命令谷歌交出的500万份 文件统统列出,也不可能将谷歌的违法事实全部罗列。但幸运的是,谷歌自己承认了adwords推销假药,省去了找证据的麻烦。和解协议第7页,段落3中, 谷歌承认大部分使用adwords的加拿大药店的广告特意瞄准美国境内消费者,这些药店进口了controlled prescription drugs(被控制药物,例如奥西康定,吗啡,美沙酮,类固醇,可待因,氢可酮,阿普唑仓,安定)和misbranded(错误品牌标识), unapproved(未批准上市) prescription drugs,谷歌还承认其不当协助了这些药店打这些广告。misbranded的药就是假药。

@刘星炜

1,请你看看这些全球都受控制的药物的副作用,再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危险的药物不经医生批准和监督使用是在“造福大众”。

2,谷歌的和解协议里接受了如下事实:加拿大虽然有药品监管,但不监管出口给美国居民的药店,这些药店往往从第三国进口其售卖的药物,这些药物没有足够的监管。所以你所谓“有的国家监管严格 有的不严格 不一定说明这件事非常严重”是错误的。

3,你所谓“这篇文章涉及的药品 主要是从可以合法购买的国家倒卖处方药到美国 不是毒品之类的违禁药物”完全是错误的。这篇文章涉及的药品是《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麻醉品单一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中规定的药物。在全球都属于被严厉监管的药物,不可能不凭处方就能购买,除非是在一些政府不存在的地区,而加拿大、墨西哥肯定不是可以随意合法购买这些药物的地区。

4,鸦片在美国任何一个州都不合法,是联邦第二类管制物质。你不要散播完全错误的法律知识。鸦片制剂有药用价值,但是仍然是被严厉监管的,不能笼统地说合法。

user avatar

圣人和死去的人都不伤人,科技也不应作恶。科技是为了帮助用户实现更多自由平等,享受更好的公平正义。

如果科技是为了满足更多的欲望,造成不平等和不公平,则是作恶。


​​《老子》新解,用现代思维,解读古典智慧。


抛砖引玉,纯属娱乐。


作者:老聃


读书人:超闲


今天读

《老子》五十七章至六十一章——管理学|老好人(四)


导语:


老聃前几章讲了人生哲学的德,接下来57-61章老聃讲组织管理。上一篇老聃阐述了木球事原则,“无事以取天下”,有办法解决客户痛点,痒点,化解危机,恢复秩序,就可以创造真正的价值,成就保持太平盛世的能力。接着是事物的复杂叠加态,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进而讲,人生自由。本章老聃讲:和谐相处,愉快合作。


帛书版

木球事——管理学(一)五十七章


第一段:民主和正义,和平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二段 验证假设:公理


吾何以知其然哉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


第三段 居安思危:木球事,有法儿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


不容易——管理学(二)五十八章

第一段 抓大放小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


第二段 生活不易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第三段 方舟计划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曜。


阿(e)里很——管理学(三)五十九章

第一段 工作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


第二段 创业


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第三段 投资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老好人——管理学(四)六十章


第一段 满足:吃鱼自由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二段 无惧:不伤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

第三段 信仰:不伤

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弗伤也。

第四段 德交:不相伤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会事儿——管理学(五)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全文新解如下:


第一段 吃鱼自由

烹鱼是为了百姓的吃鱼自由,还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治理一家公司,一座城市也是这样的。是为了让客户实现吃鱼自由还是为了满足他们吃鱼的欲望?

如果是为了满足吃鱼的欲望,“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今天吃鱼,明天还想吃熊掌,欲壑难填,事事难料。

如果是为了吃鱼自由,为了吃饭自由,只要遵行民以食为天的大战略,大方向,整体规划,共同奋斗,还是可以实现的。不但要满足大家的吃鱼自由,还可以满足子孙后代的吃鱼自由。

为了欲望,还是为了自由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是为了出行自由,你可以买豪华轿车,私人飞机,也可以选择电动车,地铁,公交,骑摩托车,自行车,是根据出行需要来规划交通工具。不但要规划交通工具,还要规划交通,合理限制城市规模,合理应用科技,科学规划城市和周边的生活设施和交通网络。

如果是为了满足欲望,那就会迷失在购买车,船,飞机这类交通工具上,不断升级交通工具。那就不会诞生一家市值超万亿的电动汽车公司了。

第二段 无惧:不伤

以Dao的知识和智慧,组织形态来召集志愿者,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尊重大自然,尊重市场,尊重客户。创造出帮助客户降低生活成本,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向着更加文明,更加低碳,更加和谐友好的方向进化。

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友好,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那些没有赶上车的人,那些被社会裹挟到阴影中的人,他们又重新燃气了生活的热情,看到了希望,看到回归到主流社会的机会。他们不再仇视,对抗企业,国家的主流价值创造,不再诅咒他人,不再仇视富人,不再仇视与自己持不同见解,有不同思想,追求不同生活方式的人。

他们不是丢失了各自的精神和信仰,也不是软弱没有力量去战斗和对抗,而是他们不愿意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财富,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搞破坏人民群众宁静的生活,不愿意去破坏各自的文明和家庭,伤害别人。

顺天应地,自然和谐。人不犯错,事事顺遂,意志坚定,则鬼神不扰,天道不伤。异类不相伤,何况同类?

事情挫败,心灰意冷,意志涣散,自信不足,则疑神疑鬼。疑处生鬼,心愧敬神。

用武力伤害别人的人,是由于他内心深处有恐惧。

第三段 信仰:不伤

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是祖先和四海八荒的神灵不伤人吗?是的。百姓大众,心有敬畏,珍惜祖上的基业和福德,尊重大自然。

心中有信仰,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未来无忧,是聪明的人,富有的人,伟大的人,不愿意看到百姓伤心,遭受苦难,全力维护市场秩序,天下太平。解决客户的痛点,痒点,发现麻烦,解决麻烦。

经济战,贸易战,冷战思维,对抗思维不得民心。


第四段 德交:和而不同

活着的人,无论聪明愚钝,贫贱富有,伟大渺小都不愿去挑起争端,相互伤害。

死去的人,无论成败得失,功过是非,荣耀窝囊,也不愿再去惊扰活着的人,回忆往事愁伤。

活着和死去的人都不愿去伤人,大家都希望做个好人,以尊重德,尊重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交往原则,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和谐相处,安享平泰。


​​​​

user avatar

乔帮主不是说过吗 don't be evil is bullshit

user avatar

这是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也有个在 Google 当工程师的同学,就这个问题我们也谈过多次,我写了第一遍这个答案的时候,我觉得不对,感觉写一万字都写不完,只能挑些重点来说了。以后有机会再单独写吧。

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牢牢的铭记一点:

我们讨论的这个 『Google』 是一家上市的商业公司。

还记得那个时候,Google 就是 Cool 就是 Geek 的代名词,还在 Gmail 内测的阶段拿到了 Gmail 的邀请的时候,几乎是兴奋到睡不着觉,Gmail 的邮箱至今仍在使用,相对很多别的邮箱的用户还是隐隐感觉到一丝优越感。随着时间的变化,Google 真的不再是多年前的那个 Google 了。我也由曾经的铁杆 G 粉渐渐转向了中性偏 G 黑。

从公司角度来说,Google 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是来自于广告收入。只要使用 Google 的服务人数越多,自然就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收入。所以 Google 的很多产品和策略的背后的商业思路就是让Internet 对更多的人来说 available。从这个角度看,能看明白很多问题。

Google 一直被认为是一家真正的『工程师文化』的科技公司。工程师在 Google 是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的。Google 的员工待遇和福利一直是业内领先甚至是全行业领先的,所以相对应的,能进 Google的人都是极其优秀的人。特别优秀的人,很多时候做事情就不是冲着钱去的了,他们会有自己的追求和判断。就这个 Evil 的事情来说,内部就会有很多项目在讨论的时候就被工程师弊掉了,理由就是『Too Evil』。不管公司层面怎么样,我认为 Google 的绝大多数工程师内心深处都是相信「Don't be evil」的。

早些年, 说实话,Google 没有特别强的竞争对手,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你也可以想象,一个公司,如果在这种状态下,手下又是一群那么优秀的工程师,何不让多给他们一些自由,让他们多做些酷炫的事,少做甚至不做任何 Evil 的事,是可以的,但大家要明白,这其实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近年来,随着各种强力竞争对手的出现,互联网用户增速放缓,加上盈利模式太过单一化,Google 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可以悠哉悠哉了。所以 Google 越来越多地开始做一些至少在我看来是 Evil 的事了。

具体的例子暂时我不想怎么举,但是近年来真的很多很多,楼上的答案们种也有很多,Google 正变得越来越『Creepy』。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答案是 Google 绝对不是不作恶。用「Don't be evil」来标榜 Google 正变得越来越不贴切,但我希望 Google 不要继续往坏的地方变,毕竟还是很有感情的。

总的来说就是大家成熟点,这世间的事太过复杂,标签化地看待一个公司虽然简单但是是错误的,Google 有 Google 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

================================================================================

更新

之前不想举的很大原因也是因为一些事情其实就是一个商业公司的商业行为,很可能是中性的,取决于人们怎么解读了,我如果举了,说这说明 Google 作恶了,很多人可能不这么认为,就容易争执起来,我不是很有兴趣参与类似这种的讨论。但是既然是这个问题,题主也说最好举点例子,那还是举一些吧。但是我还是声明,这只是我对一些事情的解读和看法,你完全可以不同意我,但是就这些事情本身我不想讨论和回复,谢谢。

1. Google Reader. 作为 GR 的忠实用户,这个真的伤了我的心。由于 Google 感受到了来自 Facebook 的压力,一直在做各种尝试,Google Buzz,Google Plus。然后终于开始往 GR 动手,先是改了原来的 GR 的分享功能,这个功能特别重要,我很多的阅读都是根据 Follow 的一些人的分享,这本来真的是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信息的获取途径,但是 Google 把这个功能改成了只能分享到 Google Plus 上。这是出于用户的考虑吗?这不算是作恶吗?至少对我来说,是的。

但是事情还没这么简单,后来 Google 索性直接把 GR 关了!硬要说起来,我也可以理解,毕竟 GR 几乎不赚钱吧,再次可以看出 Google 毕竟只是一个商业公司。

2. Android, Google 现在一直鼓吹的 Android 是个开源的,开放的,创新的。

* 创新,其实 Android 在最开始就是一个抄袭严重的产品,正式发布前抄 BlackBerry,iPhone 出来后抄 iOS 的概念,而 Eric Schmidt 是一直在 Apple 董事会的,这种颇为下流的行为,才是老乔当初怒喷的原因。再次来说,如果你把这看做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也很好理解。

* 开源开放,也有过很多讨论了,Android 的开源很大程度只是个宣传手段。

3. Google Glass,最近 Google 正在花钱积极游说那些立法反对在驾车时带 Google Glass 的州。但是就像驾车时使用手机一样,这个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但是 Google 为了推广他们的 Google Glass,在干这样的事,真的不是作恶?

4. 当 Amazon 的无人机出事的时候,Eric Schmidt 站出来谴责,但是 Google 其实也有自己的无人驾驶车,真不明白区别在哪。

5. 隐私数据 这个话题太大了,作为一个广告公司,赖以生存的就是用户的隐私了,有了更多的数据,才能更好地投放广告。很多人不在乎,觉得为了换取 Google 的服务,给出隐私能接受。不过很多人其实不是的,但是 Google 很多时候就是在不经过用户的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你的信息,多次被抓,然后再改回去一点,找个别的点再干。

6. 并购, Google 近年来已经干了很多买下原本做的不错的产品公司,其实只是为了人才,买来之后,原来的产品就不更新甚至关闭了。楼上有些人提到的 Sparrow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因为 Google 的广告收入为主要收入的本质,被收购的公司的用户的隐私很令人担心。像前一阵子收购的 Nest,被收购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特别担心隐私,想象一下 Google 掌握了你家里人的出入情况,生活作息习惯,可能有些人觉得很酷炫,但是至少我是觉得有点可怕的。

例子真的要举的话举不完,先说这些吧。。。

user avatar

上面已经很多人说了Google的种种作恶,老实说Google这个公司基本上把之前所有我们认为不厚道的事情全都做了一次,什么先免费后收费(Google Apps、Translate API),搜集隐私然后因为失误爆出(Google Buzz),砍掉不盈利的业务(Google Reader),捆绑销售推广打压对手(Google+、GMS),推广私有技术(WebP、WebM),偷学技术卖了师父(Chrome),等等等等,虽不说是劣迹斑斑,基本上是集之前几位哥们之大成。


这里我特别想说一下谷歌退出中国这么个操蛋事儿。


谷歌为什么退出中国?因为内容审查?别扯鸡巴蛋了,谷歌自己说的清清楚楚,因为发现从中国来的对于Gmail的未知攻击(后来随口编了个蓝翔技校,你信不?反正有人信了),觉得自己的服务器放中国可能不安全

当时我就被恶心到了。

完全无法理解还有人叫好的,这个话说直白点儿就是:我的服务器上有重要资料,放你们中国,你们中国人偷了去咋办?就算你们中国人是正直的,中国政府命令你们咋办?我们发现了一些来自于中国的攻击,肯定是这些中国人把技术泄漏出去了才会攻击的。

我知道这里一定有人喷,无所谓,资料都是公开的,你要愿意相信蓝翔技校有能力攻击Gmail服务器我无话可说。你要愿意相信是因为内容审查无法忍受我无话可说。我只说三点:一、宣布当天谷歌中国内网封闭。二、谷歌亲口承认是因为网络攻击而决定离开中国。三、到底谁攻击,攻击了谁到今天都是笔糊涂账。

各位先别急着喷,我们细想一想:

难道是真的因为无法忍受内容审查?

内容审查谷歌做了几年了,为什么突然不做了?

其次你不审查就促进信息自由了么?在大陆搜索敏感内容直接挂了,在大陆之外本来也不做审查。有啥区别?


说白了,本质上就是要把服务器搬出中国,然后提一个看似高大上但中国政府不可能答应的条件而已。而且从始至终中国政府都没表态,谷歌是否有交涉都是存疑的。


这就像百度哪天宣布退出美国,说无法忍受棱镜计划,除非美国国家安全局不窃听数据否则退出美国。

您说相声呢?


我们再来分析,如果中国政府真的答应不做内容审查了呢?这内容审查和Gmail被攻击有一毛钱关系么?中国政府不做内容审查了,那就可以随便攻击了?那些人权组织就可以随便被中国政府各种轮X了?

您蒙谁呢?



我当时就想说,理想有多远,你TM给我滚多远!


说起各国政府,谁TM屁股上是干净的,美国政府是正直的?美国人民都是正直的?你谷歌不怕美国政府要求你提供资料,反倒是对中国政府左防右防,还防到在中国的雇员头上了,这TM中美还没交恶呢,要是中美哪天翻脸了这谷歌会干出啥?

美国政府一纸行政命令,所有神马拉登、基地组织的邮件全面上报(棱镜计划)。中国政府都没把你怎么着,就编个什么什么人权组织邮件被攻击。神马人权组织?!是不是前几天搞暴恐的那个?


这个事儿你看透了真的是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从此之后我再也不用Gmail了。



有人搬各种证据证明中国政府如何邪恶,如何策谋了各种攻击。

我只想说你说的根本不在点子上,我从来没怀疑中国政府是很邪恶的,地球上所有的政府都是邪恶的,在国家利益面前,美国政府不比中国政府高尚,美国人民不比中国人民正直。但因为这种破事儿歧视某国政府和人民的商业公司,谷歌算是第一个。

user avatar

喷Google的话题我还是匿名吧。

Don't be evil是一句足够嘹亮的宣传口号,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Google真的没有做到。

最著名的就是1999年Overture在美国申请了竞价排名的专利,2001年Google公然抄袭,于是Overture起诉Google,不过小公司起诉大公司的结局自然是拖几年,等把小公司耗死就完事了。可惜2003年Overture被雅虎收购了,Google只好向雅虎支付了270万股股票作为和解金,以避免被继续起诉,不过在法庭文件上Google依然宣称没有违反专利法。

如果说这件事情太过遥远,那么最近的应该是Google出价5亿美元收购Yelp被拒后,Google直接抓取Yelp的数据并展示在自己的页面上,甚至曾经出现过搜索Yelp关键字时,排名第一的却是Google收购的Zagat。Yelp对Google抓取数据提出抗议,Google的回应是,“要么让我们抓数据,要么你们完全从我的搜索结果里消失”,最终因涉嫌滥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被Yelp起诉。

其它的就不提了,商业公司从来都不是公益组织,不管你是Google还是百度,腾讯还是阿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作恶”(Don't be evil)是 Google 公司曾长期奉行的企业哲学和口号。这个口号在公司早期就广为人知,并被视为其文化的核心。然而,随着 Google 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日益多元化,以及面临的外部压力和挑战增多,关于 Google 是否仍然坚守“不作恶”的讨论一直存在,并且相当.............
  • 回答
    将 Google Glass 的启动命令 "OK, Glass" 翻译成中文,最合适且最常用的是 “OK,眼镜”。以下是对这个翻译的详细解释和考量:1. 直接翻译的合理性: "OK" 的普遍接受度: "OK" 这个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非常普及,在中国也不例外。它作为一种简单的确认、指示或唤醒词,在.............
  • 回答
    Google 在“棱镜计划”(PRISM)中的角色及其对“不作恶”信条的违背程度“棱镜计划”(PRISM)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一项大规模电子监控计划,旨在收集和分析来自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数据。Google 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一行为如何与其“不作恶”(Don't Be Evil)的信条相悖,.............
  • 回答
    Google 的神经网络生成图像,也被称为 Inceptionism(源自 Google Inception 神经网络),是一种通过利用深度学习模型(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 CNNs)来创造令人着迷、甚至可以说是幻觉般的图像的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让神经网络“看见”和“放大”它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到的模式,从.............
  • 回答
    Google 搜索和百度搜索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搜索引擎之一,但它们在用户体验、搜索结果质量、功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将详细阐述 Google 搜索比百度搜索优秀的地方:1. 更广泛的全球索引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 全球索引范围: Google 拥有全球最大的网络爬虫团队和服务器基础设施,能够.............
  • 回答
    Google(现为Alphabet旗下)成立Calico公司,旨在探索抗衰老技术,这一决策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长期的战略考量、科学探索需求以及对未来的深远思考。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动机和背景: 1. 科学探索的长期战略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
  • 回答
    作为一款专注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产品,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 在2018年8月展现出了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前景。当时,GCP 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和成熟的阶段,并且在许多关键领域都表现出色。以下是在2018年8月对Google Cloud前景的详细分析:一、核心.............
  • 回答
    这事儿一出,确实让不少人心里膈应。Google 方面给出的理由说是为了留住人才,应对市场竞争,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顶尖人才的争夺向来是白热化的。但是,普通员工刚被告知今年可能没有普调,却看到四位高管的工资一下子涨到百万级别,这在观感上就非常别扭了。怎么评价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从激励与留存的.............
  • 回答
    Jeff Dean 的待遇,用“好”来形容可能有些轻描淡写。对于像 Jeff 这样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深远影响,并且是 Google 内部无可争议的技术基石式的人物,Google 的待遇绝对是顶级的,而且远不止于金钱上的丰厚。金钱之外的顶级待遇:1. 几乎无限的资源和自由度: 这是最重要的。Jef.............
  • 回答
    Google 捣鼓出了个叫 HCT 的新色彩空间,听起来挺新鲜的,最近在设计圈里也掀起了一些小波澜。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搞得像写教科书那么生硬。HCT 是个什么“物”?简单来说,HCT 是 Google 在色彩领域又一次重要的探索,它试图在现有色彩模型的基础上.............
  • 回答
    谷歌游戏串流服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 Stadia(尽管它已经退役,但其技术积累仍在许多方面发挥作用),在选择硬件合作伙伴时,特别是显卡方面,确实倾向于AMD。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选谁更好”的决策,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也反映了谷歌在构建如此庞大且复杂的服务时所秉持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聊聊 Google 的晋升体系,尽量讲得详细生动些,让你感觉像是和朋友聊天一样。Google 的晋升,说实话,不是一个简单的“干得好就升”那么直白。它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评估和成长过程,需要你在 能力、影响力、领导力、技术深度 等多个方面都不断积累和展现。首先,你要明白 Goog.............
  • 回答
    Google 和 Facebook (现在叫 Meta) 确实还在大陆招人,不过招聘的规模和方式与过去相比,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想当年,这两家公司在大陆简直是招聘界的“明星”,来大陆开招聘会、校园宣讲会是常有的事。现在还在招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情况有点复杂。 Google: 过去几年,Googl.............
  • 回答
    Google Earth?这玩意儿可不只是看看地球长啥样那么简单。我跟你说,这玩意儿要是让你脑洞大开,那真是一道门,推开之后,你就会发现新世界。1. 寻宝之旅:不仅仅是藏宝图我知道,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有点太玄乎了?但你想想,Google Earth 上的每一个像素,都记录着地球的某个角落。有没有可.............
  • 回答
    谷歌卫星地图的镜头下,世界总是展露出它最真实、最宏大、有时甚至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一面。我经常被那些在普通视角下无法窥见的景象所震撼。你问有哪些?那可太多了,每次浏览都能有新的发现。记得有一次,我纯粹是抱着玩的心态,想看看我家乡附近有什么变化。结果一路放大,无意间点到了一个偏远地区,然后屏幕上就出现了一.............
  • 回答
    想解除 Google Play 商店的国家/地区绑定,说实话,这事儿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没有一个直接的“解除绑定”按钮让你随便点一下就能完成。Google Play 的国家/地区绑定主要和你收款国家/地区以及你常用的支付方式有关。简单来说,你注册 Google Play 商店时所处的国家/地区,会决.............
  • 回答
    想要在你的安卓设备上拥有最新的 Google Play 商店应用,其实操作非常直接,主要就是通过设备本身来完成。这里就一步步给你讲清楚,怎么确保你使用的是官方正版且最新的版本。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从“谷歌官网下载 Play 商店”?首先要明白一点,Google Play 商店本质上是为安卓设备深度定制和.............
  • 回答
    Google Play Music 还能用,但它已经悄悄地进入了“退休”模式,并且正在逐步被 YouTube Music 取代。这意味着,虽然你现在还能打开和使用它,但它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并且新功能已经停止开发,一些功能也可能随时失效。如果你现在想使用 Google Play Music,它的使用方.............
  • 回答
    提起谷歌(Google)成立新公司 Alphabet,很多人可能觉得有点突然,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不是好好的一个互联网巨头吗?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大的组织架构调整?其实,这背后有着非常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远不是简单的“分家”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理解谷歌这家公司本身的发展轨迹。最初,谷歌就是一家搜索公司.............
  • 回答
    Google Play就像一个巨大的数字游乐场,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无数精彩世界的大门。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一台手机,这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它还能变成你的私人图书馆、电影院、音乐厅、游戏中心,甚至是学习和工作的好帮手。这一切的魔法,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Google Play。首先,它最直观的好处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