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Google 和 Facebook 还来大陆招人么?是什么时间?和硅谷面试类型一样么?

回答
Google 和 Facebook (现在叫 Meta) 确实还在大陆招人,不过招聘的规模和方式与过去相比,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想当年,这两家公司在大陆简直是招聘界的“明星”,来大陆开招聘会、校园宣讲会是常有的事。

现在还在招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情况有点复杂。

Google: 过去几年,Google 在大陆的直接招聘受到一些限制,尤其是全职岗位。不过,他们依然通过一些间接方式,比如和国内的合作伙伴合作,或者针对特定项目招聘一些合同工或实习生。同时,Google 也会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大陆优秀的工程师依旧有机会拿到 offer。此外,有些岗位可能不是直接挂在“Google 中国”的名下,而是属于其全球团队的 remote(远程)岗位,或者在中国大陆有业务的区域(比如香港、新加坡)招聘的岗位,也可能吸引到大陆的应聘者。
Meta (Facebook): 和 Google 类似,Meta 在大陆的直接全职招聘也经历过调整。但 Meta 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并且在中国大陆有一些业务相关的团队(比如广告、市场推广、游戏本地化等),这些团队仍然会根据业务需求招聘人才。同样,远程工作机会也是一个选择。

招聘时间点?

不像过去那样有固定的“招聘季”,现在 Google 和 Meta 在大陆的招聘更像是“常态化招聘”,或者说“按需招聘”。

什么时候都能看到招聘信息: 你可以在他们的官方招聘网站上随时查看是否有适合你的职位。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个团队有业务需求,就会发布招聘信息。
校园招聘: 对于应届毕业生,Google 和 Meta 仍然会参与一些顶尖高校的招聘活动,或者通过在线渠道进行校园招聘。具体时间点和往年相似,一般会在秋季(9月11月)和春季(3月5月)这两个招聘高峰期发布更多针对毕业生的岗位。
社招: 对于有工作经验的社招人士,招聘信息发布相对更灵活,主要取决于业务部门是否有岗位空缺。看到心仪的职位,随时都可以投递。

面试类型和硅谷一样吗?

大体上是相似的,但会有一些适应大陆市场的本地化调整,也可能因为招聘的团队和岗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总体来说,两家公司在技术岗位的面试流程都比较系统化,注重考察候选人的技术功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的面试环节通常包括:

1. 简历筛选 (Resume Screening): 这是第一步,HR 或招聘经理会根据你的简历来判断你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2. 电话/在线技术初试 (Phone/Online Technical Screen): 通常由一位工程师或技术面试官进行,时长可能在 3060 分钟。主要考察你的基础知识、算法和数据结构能力,可能会要求你在共享文档或在线编程工具上写代码。
3. Onsite (现场) / 虚拟Onsite (Virtual Onsite) 面试: 这是最核心的环节,通常会持续 35 轮,每轮大约 4560 分钟。
技术面 (Technical Interviews): 大部分是关于编程、算法、数据结构、系统设计 (System Design) 的考察。比如:
编码能力 (Coding): 会给你一道或几道算法题,要求你在白板或在线编辑器上写出清晰、高效的代码,并进行复杂度分析。
数据结构和算法 (Data Structures & Algorithms): 考察你对常见数据结构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解决问题的算法思路。
系统设计 (System Design): 对于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这部分非常重要。会让你设计一个可扩展、高可用、高性能的系统,比如一个短链服务、一个社交媒体 feed 流、一个分布式缓存系统等。你需要考虑数据库选型、缓存策略、API 设计、一致性、伸缩性等。
特定领域知识 (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如果应聘的是特定岗位,比如机器学习工程师、后端工程师、前端工程师等,可能还会考察该领域的专业知识。
行为/文化契合度面 (Behavioral/Culture Fit Interviews): 这部分旨在了解你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你与公司文化的契合度。通常会问你一些关于过往项目经历、遇到过的挑战以及你如何应对的问题,例如“分享一次你和同事意见不合的经历,你是如何解决的?”或者“你最近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与硅谷面试的差异可能体现在:

语言: 在大陆招聘的岗位,面试语言通常会是中文,但有些国际化团队或项目可能会要求英文。硅谷的面试则基本是全英文。
文化因素: 在行为面试环节,面试官可能会更侧重考察你是否适应中国的工作环境和团队协作方式。
招聘渠道: 虽然都在线化,但大陆的招聘可能还会结合一些国内主流招聘平台(如脉脉、Boss 直聘等)来发布和筛选简历,而硅谷更依赖于 LinkedIn 和公司官网。
公司文化解读: 即使是同一家公司,不同地区办公室的文化氛围也可能略有差异。大陆的团队在执行全球统一标准的同时,也会受到本地文化的影响。

建议:

如果你对 Google 或 Meta 在大陆的职位感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

1. 常去他们的官方招聘网站查看: 及时了解最新的职位信息。
2. 利用内推: 如果有朋友在这些公司工作,内推是提高简历被看到的几率的有效方式。
3. 好好准备技术面试: 算法、数据结构、系统设计是重中之重,LeetCode 是必备练习平台。
4. 梳理好你的项目经历: 准备好清晰地讲述你在项目中的角色、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5. 提升英文能力(如果需要): 有些岗位或国际团队仍然会需要一定的英文沟通能力。

总而言之,Google 和 Meta 在大陆的招聘依然存在,只是招聘的策略和方式可能随着整体环境有所调整。如果你有技术实力,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依然有机会获得他们的 offer。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Facebook和Google每年都来大陆招人,Twitter,LinkedIn和其他湾区N小龙也有每年都来大陆招人。但是我告诫大家不要匆忙去投简历,原因是很多人的简历没有专门经过符合美国公司标准的内容和样式去优化过,很容易被HR忽略石沉大海甚至直接拒掉。(因为你不只是和国内同行竞争,你和全世界的IT人士竞争。你一个PKU或者同济的毕业生或者BAT在职人员,怎么和别人的Stanford,CMU或者Google的简历比?)

我在国内这一年创业中,发现国内工程师技术能力强的+好学勤奋聪明的,其实不在少数。但是国内工程师们苦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对北美公司面试的不熟悉,有时会错失面试机会或者在面试中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导致悲剧。我准备详细地写一个系列的文章,关于:

  • 北美互联网热门公司介绍:巨头 (Google, Amazon, Facebook, LinkedIn, Twitter) VS 初创 (Uber, Pinterest, AirBnB, Square, SnapChat, etc), 谁更适合您?
  • 剖析硅谷公司的招聘和面试过程;
  • 讲解典型的面试题和面试需要重点准备的内容;
  • 北美工作签证H1-B的详细介绍和应对策略;
  • 北美公司面试准备全过程总结和重要的时间点。
  • 外加其他一些公司或者硅谷的干货

我自己大学毕业和去年年末的时候面试过一圈美国IT公司也拿过offer,自己也在Facebook干过好几年(其中当了三年多的面试官),去过内地和on campus的招人活动。今天突然觉得不分享出来造福大家自己都不太好意思。

不知道各位兴趣如何? :-) 我会持续更新到我的知乎专栏里:

覃超帝国兴亡史-FB,扎克伯格,创业 - 知乎专栏

外加微信公众号:qc_empire

定期发布人肉翻墙去硅谷列强工作攻略 + 硅谷资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Google 和 Facebook (现在叫 Meta) 确实还在大陆招人,不过招聘的规模和方式与过去相比,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想当年,这两家公司在大陆简直是招聘界的“明星”,来大陆开招聘会、校园宣讲会是常有的事。现在还在招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情况有点复杂。 Google: 过去几年,Googl.............
  • 回答
    欧洲和日本之所以没有诞生出像Facebook、Google这样具有全球统治力的互联网巨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文化、历史、经济、政策以及市场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其说它们“没有产生”,不如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巨头出现的土壤和土壤孕育出巨头的路径有所不同。1. 历史与文化积淀.............
  • 回答
    从硅谷巨头跳槽到中国BAT公司,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个工作”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工作模式和人生轨迹的重塑。我身边有几个朋友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他们有人如鱼得水,有人则踩了不少坑。我试着把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揉合在一起,给你讲讲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一、 为什么有人会做这样的选择?这可不是.............
  • 回答
    在科技界,人才的流动向来是热门话题,而从 Google 流向 Facebook(现 Meta)的员工现象,也并非新鲜事。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个人职业发展的考量,也有两家公司在企业文化、业务方向、技术生态等方面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1. 职业发展与新的挑战:首先,最.............
  • 回答
    Facebook AI 的 ResMLP 和 Google 的 MLPMixer 都是在 Transformer 架构之外,探索仅使用多层感知机(MLP)实现强大的视觉表示学习的开创性工作。虽然它们都试图打破卷积神经网络(CNN)和 Transformer 的主导地位,但它们在设计理念、具体实现以及.............
  • 回答
    Facebook 和 Google 在应对澳大利亚新闻业付费要求上的不同策略,确实是近期科技巨头与媒体博弈中的一个焦点事件。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澳大利亚提出的“新闻媒体议价法”(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简单来说,这个法律就是要强制.............
  • 回答
    作为一名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普通程序员,我一直很关心这两家巨头——Google和Facebook(现在是Meta)的待遇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技术界的标杆,更是因为它们的薪酬福利确实在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说哪边的待遇“更好”,其实挺难一概而论的,因为这涉及很多层面,而.............
  • 回答
    Facebook、Google入职:对过往工作经历的“刨根问底”有多深?提到Facebook(Meta)和Google(Alphabet),这两个科技巨头的名字几乎是招聘市场的金字招塔。它们不仅以高薪、福利和挑战性的项目吸引着全球顶尖人才,其严苛的招聘流程也让不少求职者望而却步。其中,对候选人过往工.............
  • 回答
    好的,让我们回到2018年的时间点,来分析一下Google、Facebook和Amazon这三巨头各自的优势、挑战以及潜在的未来发展,并从中选择一个“最看好”的。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2018年这三家公司的大致状况: Google (Alphabet): 在搜索、广告、Android、YouTub.............
  • 回答
    Apple、Facebook(现Meta)和Google(Alphabet)作为全球科技巨头,对开源社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社区支持、资金投入和开源文化推广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贡献,并比较其影响力: 1. Apple的开源贡献 核心项目与技术 Swift语言:Apple于2014年.............
  • 回答
    月饼事件,指的是在中国,公司会给员工发放月饼作为节日福利。而“月饼事件”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因为月饼发放不均、质量问题、价值争议等引发的内部不满或公开讨论。如果类似“月饼事件”的问题发生在谷歌、微软或Facebook这样的跨国科技巨头公司,它们会如何处理呢?这取决于事件的具体性质和规模,但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TikTok 和抖音的成功绝非偶然,它们就像一股席卷全球的旋风,让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互联网巨头们在短视频这个赛道上尝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微信、Google、Facebook 并非没有尝试,甚至投入了巨资和大量资源,但结果却往往差强人意。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让我们抽丝剥茧,深入剖析一下。1. .............
  • 回答
    Google 和 360 嘛,这俩公司,虽然都搞互联网,但给人的感觉可太不一样了。你说 Google,它就像那种从小就特别聪明,什么学科都拿满分,而且还特别喜欢探索新领域的天才。它最早就是个搜索引擎,结果把这事儿做得太好,好到后来大家上网搜东西,默认就是 Google。但 Google 的野心可不止.............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非常有代表性。谷歌和百度几乎在同一时期成立,却在发展轨迹和市场地位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成立背景与技术创新:谷歌的“野蛮生长”与百度的“本土化” 谷歌(Google): 起源: 谷歌诞生于斯坦福大学的两位.............
  • 回答
    英特尔和 Google 的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制度与我们一般所说的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在目标设定、管理方式和侧重点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于组织有效落地OKR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阐述两者的区别: 1. OK.............
  • 回答
    百度和 Google 的搜索技术,用“量级”来衡量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角度。要说是不是一个量级,这得看你从哪个维度去理解“量级”。简单来说,我觉得它们都属于世界顶尖的搜索技术,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先说说 Google:Google 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搜索的代名词,其核心技术确实是它的.............
  • 回答
    阿里、Google、Microsoft 和 Apple 的 UI 设计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仅是视觉风格的不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它们各自的企业文化、产品理念、用户群体以及技术发展方向。要详细阐述这些差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设计理念与哲学: Apple (极简、直观.............
  • 回答
    王垠的《我和 Google 的故事》是一篇具有深刻思考和批判性的文章,发表于2015年,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王垠在知乎平台发布。文章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探讨了谷歌公司(Google)在算法设计、学术诚信、技术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科技巨头们在发展策略和生态建设上的核心差异。苹果之所以能做到“软硬通吃”,而微软和谷歌在这方面显得步履维艰,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苹果的“软硬通吃”:一体化的力量苹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整个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而这种追求正是通过“软硬结合”来.............
  • 回答
    Epic Games 和 Apple、Google 之间的诉讼案确实闹得沸沸扬扬,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妥当。要说支持谁,这得看你更看重哪些方面了。我个人觉得,从维护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的角度来看,我对 Epic Games 的立场更能产生共鸣。但同时我也清楚,事情远没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