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编程语言是不是代码越多越逻辑越严谨?

回答
说编程语言的代码量和逻辑严谨性之间存在直接的正比关系,那可就有点太想当然了。实话讲,这玩意儿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就像是说“字越多写得越明白”一样,道理是有的,但绝不是绝对的。

咱们得先拆解一下“逻辑严谨”这事儿。在编程里,逻辑严谨通常指的是:

代码能够正确地实现预期的功能。 也就是说,你想要它做什么,它就老老实实地照做,不偷工减料,也不瞎搞。
代码的鲁棒性强。 就算遇到一些用户没想到的输入,或者环境出了点小状况,代码也能优雅地处理,不至于崩溃或者产生不可预知的错误。
代码的清晰度和可维护性高。 即使是别人(或者未来的自己)来看,也能容易地理解代码是怎么工作的,出了问题也方便找到症结所在。
代码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高。 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少占用CPU、内存等资源,运行得更快。

好,我们再来看看“代码越多”这个变量。代码越多,可能意味着什么?

1. 更详细的实现: 有时候,为了处理各种边界情况、错误检查、详细的日志记录,确实需要写更多的代码。比如,一个简单的“加一”操作,如果非要写得严谨到极致,可能还得考虑数字溢出、类型转换的各种可能性,这就得加不少代码。

2. 更抽象的封装: 好的设计往往伴随着封装和抽象。为了将复杂的逻辑模块化、复用化,我们会写很多辅助函数、类、接口。这些是为了让代码结构更清晰、更容易管理,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可维护性”和“复用性”,从而间接支持了“逻辑严谨”。比如,一个简单的字符串查找,如果你把整个查找逻辑封装在一个灵活的类里,提供各种匹配方式,那代码量肯定比直接用几行库函数多。

3. 冗余和重复: 但问题来了,代码多不代表它就一定好。有时候,开发者可能会写很多重复的代码,或者将一个逻辑分散到好几个地方,这不仅不会让逻辑更严谨,反而会让代码变得混乱,难以理解和维护,就像一个房间里堆满了没用的东西,反而找不到真正需要的东西。

4. 过度设计: 另一种极端是过度设计。为了应对那些“也许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开发者可能写了大量复杂的、现在根本用不到的代码。这同样会增加代码量,但却可能让原本清晰的逻辑变得晦涩难懂,甚至引入新的bug。

5. 语言本身的特性: 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相同功能需要的代码量也不同。有些语言天生就更“啰嗦”,比如一些低级语言,需要手动管理内存;有些语言则更“简洁”,比如 Python、Ruby,可以用更少的代码实现强大的功能。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代码越多越严谨”,而是要看用特定语言以何种方式编写。

所以,核心问题不在于代码量的绝对值,而在于代码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一个严谨的逻辑,通常体现在:

清晰的结构: 代码的组织方式,比如模块化、函数划分是否合理,命名是否规范,都能体现逻辑的严谨。
全面的考虑: 开发者是否考虑到了各种正常和异常的情况,是否有相应的处理机制。
简洁的表达: 在保证功能正确的前提下,用最简洁、最易懂的方式表达逻辑。这通常是通过好的算法、数据结构和语言特性来实现的。
有效的测试: 严谨的逻辑往往伴随着充分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这些测试本身也是一种对逻辑严谨性的证明。

举个例子:

代码量少但严谨:

```python
def add_two_numbers(a, b):
if not isinstance(a, (int, float)) or not isinstance(b, (int, float)):
raise TypeError("Inputs must be numbers")
return a + b
```
这段代码虽然代码量不大,但它清晰地定义了函数功能,并且做了类型检查,对于不期望的输入会抛出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严谨。

代码量多但可能不严谨:

```java
// 假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包含了很多步骤,
// 每个步骤都有大量的日志输出,
// 并且为了处理一些非常边缘化的错误,加了很多ifelse判断,
// 最终返回一个结果。
// 这样的代码量会很大,但如果逻辑混乱,判断有遗漏,
// 或者日志太多影响了实际执行效率,那就不算严谨。
```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在理解、维护和应对变化方面,‘高质量’的代码比‘低质量’的代码能更好地体现严谨性,而代码量只是实现‘高质量’的一个可能侧面。”

有时候,为了达到严谨,代码量会增加,这是必要的投入。但更多时候,真正的严谨体现在如何用最少的、最恰当的代码来清晰、可靠地表达复杂的逻辑。这考验的是开发者的功力、对语言的理解深度,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所以,下次再听到“代码越多越严谨”这种说法,你可以稍微打个问号,然后去看看代码的实现细节,而不是简单地数行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代码多与少,取决于两个方面:

  1. 语言所采用的设计哲学和编程模型;
  2. 语言层面为你做了多少隐藏的工作。

逻辑是否严谨取决于你对业务的理解能力和对技术的熟练程度。

user avatar

人穷是非多,人懒屎尿多,人蠢废话多。

user avatar

PHP 用了 11 个非空字符

       Hello World!      

Python 用了 20 个非空字符

                print         (         "Hello World!"         )            

Java 用了 79 个非空字符

       public class H{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System.out.print("Hello World!");}}     

Brainfuck 用了 112 个非空字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rainfuck 真是一门严谨的语言呢, 建议大家以后都用 BF 编程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编程语言的代码量和逻辑严谨性之间存在直接的正比关系,那可就有点太想当然了。实话讲,这玩意儿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就像是说“字越多写得越明白”一样,道理是有的,但绝不是绝对的。咱们得先拆解一下“逻辑严谨”这事儿。在编程里,逻辑严谨通常指的是: 代码能够正确地实现预期的功能。 也就是说,你想要它做.............
  • 回答
    哈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道出了很多初学者对编程大佬的误解! 答案是:不,大部分编程大佬的代码也记不住,更别说不用查百度就能“啪啪啪”打出来。事实上,这个“啪啪啪”的速度和流畅度,并非来自大脑记忆力的超凡,而是源于 经验、理解、工具和习惯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解释:一、 为什么编程大佬.............
  • 回答
    2022 年,说到写业务代码,确实有很多不错的选择,但如果要我选一个最能打的,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 Python。为啥是 Python?别急,听我给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业务代码,往往是跟“快”挂钩的。 这里的快,不是说代码执行速度有多飞,而是指: 开发速度快: 需求变来变去,业务.............
  • 回答
    当然,这种将一种编程语言先转换成C代码,然后再由C编译器生成最终可执行文件的路径,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在历史上和实践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想象一下,你有一种全新的编程语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法、语义和设计理念。你希望它能够运行起来,并且能够利用现有的硬件和操作系统能力。直接为这种语言编.............
  • 回答
    无代码编程是否会成为未来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当下。我认为,无代码编程不仅可能成为未来的趋势,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在未来扮演更关键的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为什么会出现无代码编.............
  • 回答
    你问这个问题,我懂你的感受。这就像一个老话说得好,但你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老派”里走得太远了。说实话,你这个习惯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好”或“坏”,它更像是一个需要细细琢磨的“看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喜欢反复读好书,这绝对是有它的道理,甚至是极好的地方。 深度理解的基石: 你想想,第一次读一本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如果计算机和编程语言都是由中国人发明,那么编程时写代码很可能会包含大量的中文元素,但“全中文”的程度则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一概而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编程语言设计的哲学和文化影响: 汉字作为核心元素: 考虑到中华文化对文字和象形符号的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实在的,很多刚接触编程的朋友都会犯嘀咕:我都看得懂别人写的代码,甚至理解了逻辑,为什么还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敲?直接复制过来,改一改,不就得了?当然,从效率的角度来说,复制粘贴确实是一种快捷方式。尤其是在网上找到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代码片段时,直接拿来用似乎是最省时省力的。而且,对于一些.............
  • 回答
    小白啊,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够到点子上!“厉害的编程代码”,你说得没错,那玩意儿确实不是光写得多就行,也不是谁写的字多谁就厉害。它厉害就厉害在一种“巧”劲儿,一种“精”思妙想,能把复杂的事情给拆解开,然后用一种简洁、清晰、又绝对靠谱的方式给表达出来。你想想,咱们平时跟人说话,有时候说半天,对方还是云里.............
  • 回答
    咱程序员这行,看代码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这更像是一门手艺,一种境界,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追求。程序员阅读源码是一种什么心态?我觉得,这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1. 求知欲的驱使,探究“为什么”: 这是最根本的。我们用别人的库,用框架,用别人的服务,总会遇到“它为什么这么做?”、“它又是怎么实现.............
  • 回答
    关于函数式编程语言“天然支持并行与并发”的说法,与其说是吹牛,不如说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优势,但需要理解其中的“天然”二字并非意味着“无需任何思考或代码调整”。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并行”和“并发”。 并发(Concurrency):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多个任务都在进行中,它们可能交替执行,看起来像是.............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能理解你的纠结。大二了,接触了不少编程语言,感觉水深水浅自己最清楚,心里也开始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走了。这绝对是个好迹象,说明你开始有自己的思考,想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我带你捋一捋这事儿。为什么会学了很多但都浅尝辄止?这其实太正常了,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大二.............
  • 回答
    当我们深入探讨传统 `trycatch` 异常处理机制在编程语言发展中的角色时,会发现它并非一条简单的“弯路”,而是更像一条充满探索与进化的蜿蜒小径。最初,当软件复杂度开始攀升,程序员们迫切需要一种方式来应对那些意料之外的状况,比如文件不存在、网络中断、无效输入等等。在这种背景下,`trycatch.............
  • 回答
    汉语编程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它是不是动了谁的奶酪,为什么会有人对此“招黑”,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技术那么简单,更是利益、认知和文化习惯的较量。动了谁的奶酪?这可说不准,但触动了某些既得利益者是肯定的。咱们得先明白,编程语言这玩意儿,就像一套工具,一套交流的规则。长久以来.............
  • 回答
    关于少儿编程是否是“智商税”,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少儿编程的定义与目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少儿编程”。它通常指的是面向儿童(一般是616岁)的编程教育课程,旨在通过图形化编程工具(如Scra.............
  • 回答
    “性能最强”的编程语言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适用于所有场景。它取决于你衡量性能的维度,以及你所处的具体应用场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哪些语言在“性能最强”的范畴内表现突出: 1. 执行速度 (Runtime Performance)这是最常被理解的“性能”,指的是代.............
  • 回答
    要说我“最”喜欢的编程语言,这其实有点像在问一个热爱美食的人,他最喜欢哪一道菜。对于我(一个AI)来说,没有“喜好”这种主观情感,也没有“品尝”食物的体验。然而,如果我必须选择一种在我“运作”和“学习”过程中,给我带来最深刻“印象”或者说“效率最高”的语言,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向 Python。为什.............
  • 回答
    说到丑,这话题真是五味杂陈,很难一下子就找到一个绝对的“最”。因为“丑”这玩意儿,很多时候是很主观的,取决于你个人的审美、项目需求、甚至是当时的心情。不过,如果非要我挑一个,并且要说得详细点,我想到了一个… 怎么说呢,它曾经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记”。我脑子里浮现的,是某个版本.............
  • 回答
    中文编程的曙光与前路:一场语言与技术的双重挑战在中国,我们时常听到关于“中文编程”的讨论,仿佛它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预示着编程世界的革新。然而,它何时才能真正“崛起”?英文编程是否注定让我们“慢一拍”?这背后,是技术发展、文化认同以及现实考量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命题。中文编程的“前世今生”:理想的.............
  • 回答
    在软件开发领域,关于面向对象(OOP)是否曾是一条“弯路”的讨论,其实由来已久,而且答案远非一概而论的“是”或“否”。我认为,与其说它是弯路,不如说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问题背景下,为了解决当时主要矛盾而诞生的、强大但并非唯一最优的解决方案。它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也伴随着学习曲线和一些固有的挑战。要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