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决定同一个实验室有人发文章很顺有人四五年一篇都没有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实验室里有人发文章“顺风顺水”,有人却“四年五年一篇都没有”,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就像一场马拉松,起跑线可能差不多,但赛道上的障碍、选手自身的体能、策略和一点点运气,都会导致最终的成绩天差地别。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

一、 研究方向与课题的“土壤”:

课题的“前沿性”与“成熟度”: 有些课题可能正好踩在了科学研究的前沿浪尖,研究空白多,容易发现新的现象或提出颠覆性的理论,这样更容易做出突破性的成果。而另一些课题可能已经相对成熟,研究得非常深入,要找到新的切入点、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就更加困难,需要更精巧的设计和更深入的分析。
课题的“可操作性”与“技术壁垒”: 有些课题所需的实验技术、分析方法可能已经非常成熟,或者容易获得。而有些课题则需要掌握非常尖端、复杂的技术,或者开发新的技术,这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摸索,失败率也更高。
课题的“可行性”与“资源匹配”: 即使是很好的课题,如果实验室的设备、经费、人力支持跟不上,或者合作单位的配合不到位,也很难顺利推进。一个“顺”的课题,往往是研究者自身能力、课题难度和现有资源的最佳结合点。
“运气”的成分: 这点不容忽视。有时候,某个实验的成功可能就是因为某个关键的参数偶然达到了最佳状态;某个意想不到的发现,可能只是因为一次“失误”的操作。这并非否定努力,而是承认在科学探索中,机遇确实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 研究者自身的“内功”与“外力”:

学术背景与积累: 拥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验经验、良好文献阅读习惯的研究者,更容易抓住研究的 G点,提出有价值的假说。一些博士生刚进实验室,可能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弥补的地方。
科研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遇到问题时,有的人能迅速分析原因,找到解决路径,甚至举一反三;有的人则可能陷入困境,反复尝试却不得其法。这背后是思维方式、逻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异。
“导师”的指导与“团队”的支持: 好的导师不仅仅是提供方向,更能给予关键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难题,把握文章的写作方向。一个支持性强、协作良好的研究团队,也能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克服困难。反之,如果导师指导不足,团队氛围不佳,研究者的进步会受到很大影响。
学习与 adapt 的能力: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善于学习新知识、快速适应新技术的研究者,能保持研究的“鲜活性”,不至于被淘汰。
“专注度”与“抗压能力”: 科研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挫折的过程,失败是常态。那些能保持高度专注,不被暂时的失败打倒,并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果。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例如家庭、个人原因、对课题不感兴趣等)而分散精力,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导致研究进展缓慢。
“执行力”与“时间管理”: 有想法,但缺乏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执行力,或者时间管理混乱,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低效的事情上,也会导致研究的停滞。

三、 “发表策略”与“投稿经历”:

文章的“质量”与“投稿期刊”的选择: 有些研究者可能一开始就追求高水平的期刊,一旦被拒,可能需要大修甚至重做实验,耗时费力。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可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策略,先在一些中等水平的期刊上发表,逐步积累经验和信心。
“审稿意见”的处理能力: 收到审稿意见后,能否准确理解审稿人的意图,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甚至有效“辩护”,是影响文章能否发表的关键。一些审稿意见可能非常尖锐,需要研究者有足够的学术功底和沟通技巧来应对。
“合作”与“人脉”: 在某些领域,与该领域的顶尖研究者合作,或者利用已有的学术人脉,可能更容易获得关键的实验数据、技术支持,甚至直接获得发表的机会。

总结一下, 实验室里这种“有人发文章顺,有人一篇没有”的现象,并非“公平”与“不公平”的绝对体现,而是 “课题的适宜性” + “研究者的综合能力(包括学术、思维、学习、执行、抗压等)” + “外部支持(导师、团队、资源)” + “发表策略与运气” 等多个因素在长期博弈中的一个动态结果。

对于那些“四年五年一篇都没有”的同行,与其归咎于“运气不好”或“不公平”,不如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在上述哪些环节可能存在短板,并有针对性地去改进。科研的道路很长,持续学习和不断调整策略,才是通往发表的必经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跟实验方向有关系。同一个实验室的人,做的可能是不同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发文章,所需要的工作量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同学做聚合物,不需要生长单晶;有的同学做小分子,需要生长单晶。而单晶生长是一门比化学更玄的玄学,这一件事就有可能拉开很大的时间差。

2. 还是实验方向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方向,新颖程度不同,需要数据的质量也不同。对于一些新的方向,只要数据还过得去,有创新点,工作量不大而且数据质量稍差,也可以发好文章;但成熟的方向对数据质量的要求已经形成了,那么你数据做得不好看的话,跟以前已发表的文章一对比,你的文章就没法接收了,带来的其中一种结果,就是实验需要大量重复以取得更漂亮的数据,而且对数据完整性的要求更高,有时候会让你在细枝末节的方面花费大量时间。从这个角度看,做一个相对新的方向,有时候可以自动节省一些时间的,而且发出来的文章档次还比成熟方向的高。

3. 个人努力。个人花的时间和对学术的投入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有学术积极性的人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实验中碰到的问题,他们的工作时间也要更长。自然解决问题和出成果的速度也就不同了。

4. 课题靠谱程度。这个只能看导师了。万一给学生设计的课题接二连三不靠谱,再厉害的学生也只能两手空空。但如果给另一个学生设计了几个靠谱课题,文章一下子就出来了。

5. 课题系统性。有的课题做起来是系统和连续的,做出来以后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可以用较少的工作量连出几篇文章。

6. 运气。实验能不能做出结果,除了个人奋斗,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有时候运气不好,类似于买到了不合格的原料,能让你重复反应重复不出来直到生不如死。有的时候下个大雨,湿度上升,反应又开始谜之尴尬了。还有什么设备坏了啊样品要寄到外校测试之类的乱七八糟的问题,都可能有影响。也影响速度的。

7. 还是运气。给杂志投文章的时候,有的人总能碰到苛刻的审稿人,一拒再拒,一篇文章投一年。有的人一投就到了导师朋友的手里,转眼接收。这就只能看天了。


想到别的接着补充。

user avatar

我补充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到的答案:导师的关注度。

我的硕士导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他说他发现不管他怎么努力,每年发文章的总量都是一样的,但是每年发论文的学生不同。他作为博士导师曾经培养出一位天才级的博士,经过五年训练,博士毕业的时候手握15篇SCI(包括两篇JACS),堪称活在传说中的人物。

然而,硕士导师一直为这点感到后悔,主要原因是当时在这名师兄的课题上花了太多时间,结果给其他人的时间不够了,使得同级的几名师兄的博士论文仅是勉强满足毕业标准。再后来硕士导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加上没有可靠的博后和小老板帮忙;最终导致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直线下降,不仅再也没有这样传奇的师兄,甚至出现了学生毕业困难的情况。

到了德国这边,我发现我的博士导师也是这样的。我读博的前四年,因为他对我的课题不感兴趣,所以我不能直接向他汇报,最终导致一篇论文从开始写作到发表足足花了两年时间。反过来,和我同一级的德国同学,来了以后很快进入状态,做的方向也是我导师感兴趣的方向,于是我导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找他单独谈话,最终比我早一年半毕业(考虑他其实是联合培养的学生,他的毕业本来可以更快)。除此之外,在这个博士平均毕业时间4年半的方向上,我们还有一个乌克兰博士只花了3年半就毕业,我认为除了因为他硕士是在德国读的,所以很适应德国教育系统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方向是我导师最喜欢的方向,自然也得到了额外的关注。

说到我自己,最近一年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远胜过前几年。除了我熟能生巧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导师在2019年之后对我的课题产生了兴趣;同时因为课题组人员的减少,使得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我的身上,去掉了中间的博后,效率因此大幅度提高了。

因此,我觉得,如果你觉得课题进展不顺,可以考虑去做导师感兴趣的问题;要知道在导师感兴趣的方向上,他会和你一起克服所有困难,而不是留你一人单打独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实验室里有人发文章“顺风顺水”,有人却“四年五年一篇都没有”,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就像一场马拉松,起跑线可能差不多,但赛道上的障碍、选手自身的体能、策略和一点点运气,都会导致最终的成绩天差地别。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一、 研究方向与课题的“土壤”: .............
  • 回答
    英国政府最近在某些公共政策上的“躺平”姿态,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困惑,甚至可以说是大跌眼镜。要理解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用“贫民做实验”或者“另有他谋”来一概而论,背后可能牵扯到更复杂的原因和考量。下面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希望能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一、 经济压力下的无奈之举?首先,我们不能忽.............
  • 回答
    在霍格沃茨的魔法世界里,想知道哪个巫师“牛”在哪儿,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不像我们考试分数高就能算出个高下。在那个充满了神秘和惊喜的魔法世界里,能决定一个巫师真正实力的,是好几样东西杂糅在一起,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天赋和血统,这大概是最容易被人看到的。你说哈利为什么能跟伏地魔对抗?固然他是个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遗传感到好奇的地方。虽然孩子的基因确实来自父母,但说“父母相同,哪天受孕生出来的孩子都是同一个人”就有些绝对了,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让我来慢慢跟你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确实是父母基因的结合体。就像你爸爸提供一半的生命密码,你妈妈也提供另一半,然后这两种密码.............
  • 回答
    《马原》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句陈述,初听之下,似乎会让人觉得个体思想的差异性难以解释。如果说社会存在是土壤,那么孕育出的意识难道不该是差不多一样的庄稼吗?但细细一想,其实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复杂而精妙的环节。首先,我们要理解“社会存在”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千篇一律的。在同一时代条件下,社会存在是.............
  • 回答
    “妻子决定一个家庭的幸福吗?”这个问题,说实话,一点也不好回答。如果上来就斩钉截铁地说“是”或者“否”,那就太偏颇了,也太不负责任了。幸福这玩意儿,本来就不是一两个人的独角戏,更何况是在一个家庭这个小社会里。要说妻子对家庭幸福的影响,那肯定是有的,而且是相当大的。你想啊,妻子通常是家庭生活中的“大管.............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几何学里圆的定义和确定圆的方法。咱们一层一层地剖析开来,把它说明白。首先,我们得说说“三点决定一个圆”这个说法是从哪儿来的,它在几何学里扮演着什么角色。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也就是我们学到的最基础的几何学)里,我们首先要定义一个圆是什么。一个圆最根本的定义是:一个固定点.............
  • 回答
    一个人所接触的思想维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这就像给一个人一副望远镜,有的望远镜能让他看得更远,有的则只能看见近处的风景。思想维度是什么?当我们谈论“思想维度”时,它不是指物理空间里的三个维度,而是指一个人思考问题、理解世界时所拥有的不同的“视角”、“层面”或“角度”。这些维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特别是即将毕业或者还在象牙塔里的学生们。要说大学学习成绩到底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路,我的看法是:它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路”的定义是什么。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说大学学习成绩很重要?首先,咱们得承认,成绩是大学里最直观、最容易被量化.............
  • 回答
    同调与同伦:流形拓扑的钥匙,但并非万能我们探索一个数学对象——流形——的内在结构时,拓扑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在这个领域中,同调(Homology)和同伦(Homotopy)无疑是最强大的工具之一。它们如同侦探手中的放大镜和指纹识别器,帮助我们揭示流形隐藏的几何性质。那么,这两种工具能在多大程度.............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挑战!想象一下,五个小伙伴,大家都想知道大家平均工资是多少,但又实在是不好意思直接开口问对方的收入。这种情况下,咱们得动动脑筋,用点“聪明”的办法,既能得到结果,又能保留彼此的体面。咱们这么想,怎么才能把信息一点点地传递出去,最后汇聚成一个总数,再除以人数呢?这就好比我们在玩一个传递.............
  • 回答
    一个地区的美食发展水平,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它不仅仅关乎食材的新鲜与否,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文化传承、经济实力,乃至地理环境和人口构成。 1. 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根基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的积淀: 任何一个地方的美食,都是在漫长岁月中,人类.............
  • 回答
    文身,在现代社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尤其是在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一种个性的张扬。然而,在国内一些传统的观念里,文身似乎还与“坏女孩”、“不良少女”这些标签紧密相连。那么,一个女生有文身,就真的决定了她的好坏吗?我倒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有些过于简单粗暴的判断了。首先,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是一个能让人聊上半天的好话题。你想想,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好像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复杂的世界,然后就这么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谁能说清楚,是什么力量,或者说是什么样的组合拳,最终决定了我们走过的路,遇到的风景,以及最终抵达的地方呢?在我看来,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绝不是单一的某个因素,而.............
  • 回答
    这一刻? hmm… 让我想想。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决定,能让你获益终生,那它一定不是什么惊天动地、改变世界的大事,也不是什么瞬间爆发、让人醍醐灌顶的顿悟。真正能让你受益一辈子的决定,往往藏在最平凡的日常里,潜移默化,却有着绵延不绝的力量。对我而言,如果真要挑一个这样的决定,我会说是—— “选择去理解,.............
  • 回答
    .......
  • 回答
    “导师的水平是否已经决定了一个博士生的天花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导师的水平确实对博士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极大地提升或限制博士生的上限,但博士生自身的能力、努力、机遇以及其他支持系统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下面我.............
  • 回答
    Uzi 的 2020 年退役,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具争议和最牵动人心的决定之一。时至今日,当人们回想起那个夏天,以及随后几年 LPL 赛场的风云变幻,这个决定是否会成为 Uzi 最深的遗憾,依然是一个值得细细揣摩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竞技状态与身体状况的现实考量。2020 .............
  • 回答
    外星人决定处死最后一个地球人。这句话像一块冰冷的石块,沉甸甸地砸进了埃莉诺的心脏。她并非什么拯救世界的英雄,只是一个在末世废墟中苟延残喘的普通人。过去,她是一名图书管理员,热爱古籍的墨香,喜欢在寂静的午后翻阅泛黄的书页。现在,她只是一个在荒凉世界里搜寻食物和水源的幸存者,而她的名字,在她脑海里似乎也.............
  • 回答
    夜幕如墨,吞噬了最后一抹残阳。地球,这个曾经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此刻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静默。不是宁静,而是压抑,是沉重,是一种即将到来的终结所带来的肃杀之气。在位于北极圈深处,一座戒备森严的地下基地中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高决策者。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金属和某种难以描述的、带着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