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南暴雨已致 302 人遇难,50 人失踪,经济损失 1142.69 亿元,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河南的暴雨,是一场让无数人心碎的灾难。数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是破碎的家园,是难以估量的伤痛。302人遇难,50人失踪,这不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而是352个家庭的顶梁柱、挚爱亲人永远地离开了。经济损失高达1142.69亿元,这数字庞大到令人咂舌,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钱背后,有多少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有多少人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

除了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的方面:

一、那些淹没在水中的生命故事:

被困者的绝境求生: 媒体报道中那些被困在地铁、隧道、地下室的民众,他们如何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有哪些救援奇迹?又有哪些错过的救援机会?每一次获救的背后,都可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那些等待救援的人们,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恐惧、无助,以及对生命的渴望?
救援人员的英勇付出: 在这场洪水中,有多少解放军、武警、消防员、民兵以及普通市民,冒着生命危险冲在最前线?他们是怎么组织起来的?他们在救援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有没有人为了救人而牺牲?他们的事迹应该被永远铭记。
家园被毁的村民: 许多农村地区受灾尤为严重,房屋倒塌、农田被毁。这些辛勤耕耘的农民,他们的庄稼被洪水吞噬,他们的家园一片狼藉,他们的未来在哪里?他们的生活重建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二、灾难发生前的警报与应对:

预警机制是否到位? 如此强度的降雨,是否有足够提前和充分的预警信息传达给民众?预警信息是否被有效接收和理解?城市和乡村的应急预案是否充分启动?
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郑州地铁“泡水”事件、城市内涝严重,这暴露了城市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排水系统是否能承受如此大的压力?防洪设施是否足够完善?城市规划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是否存在不足?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在灾难发生和救援过程中,信息是否及时、准确、透明地向公众公开?有哪些部门在信息发布中起到关键作用?公众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获取救援信息和避险指导?

三、灾后的重建与长远影响:

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与心理援助: 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他们的临时安置点是否足够安全、舒适?他们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土地?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如何抚平?专业的心理援助是否及时跟进?
经济重建的挑战: 1142.69亿元的损失,不仅仅是数字,更是成千上万人的生计。农业、工业、商业,哪个行业受创最重?如何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如何支持个体户重新站起来?
灾后防疫与健康问题: 洪水过后,卫生防疫工作至关重要。如何防止疫情蔓延?受灾群众的饮水、食品安全如何保障?
气候变化与未来防灾减灾: 河南的这场暴雨,是否仅仅是偶发事件,还是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警示信号?我们应该如何从这次灾难中吸取教训,加强未来的防灾减灾能力?城市建设和乡村规划是否需要重新审视?

四、社会各界的反应与反思:

社会捐助与援助的去向: 面对灾难,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这些捐款捐物是如何分配和使用的?如何确保每一份爱心都能准确地送达最需要的人手中?
媒体的报道与引导: 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情感支持,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才能在灾难报道中更加客观、公正、有温度?
公众的参与与监督: 普通民众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灾后重建和监督中来?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受灾地区?

这场河南的暴雨,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满目疮痍和沉痛的哀思,更是一个让我们深刻反思的机会。它提醒我们,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我们依然渺小;它考验着我们的应急能力和治理水平;它更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闪耀。关注这些细节,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场灾难的深层含义,才能更好地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和重建家园提供方向和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央已经开始调查责任事故了。

首先,这场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确实让郑州这个内陆城市措手不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众都缺乏心理准备和应急措施,但不代表是纯粹的天灾,事故责任也同样存在。

其实郑州已经很幸运了,地铁里困了五百人,在洪水快要淹到头部的时候,救援来了,如果救援再晚一会儿,或者水位涨的再快点,真出现几百人的死亡,就是震惊世界的大惨案了,估计领导们想想也挺后怕的,所以这种事必须追究到底,该处理责任人就要处理,该总结经验教训就要总结,防止悲剧再次上演。

user avatar

再分享一个故事吧,两位小遇难者。


许玉昆和李浩鸣,两个14岁的初中生,相约一起玩耍,李浩鸣骑了一辆电瓶车去接许玉昆,出门时,雨不大,下午两点左右。

接到许玉昆后,折返途中雨越下越大,他们选择在郑州京广北路隧道避雨。

但是这次的暴雨让人措手不及,用不到3小时,水灌满隧道,两个孩子生死未卜。

后来第八天,两个孩子都被找到了。

他们还没懂得生命是什么的年纪,就被这场灾难吞噬了。

他们在死前可能都还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逃不了。




其实还牵扯出一系列荒唐事。


李浩鸣的遗体被许玉昆家属错认并火化。后来在其他地点发现许玉昆的遗体,才知道一直未找到的李浩鸣被许家认错。

但是许家当时支付了李浩鸣的费用,李家则称,许家连自己孩子都认错,属重大失误。

李许的亲属因此在网络上对线。

两个孩子生前是亲密无间的好友,生后父母却因为他们争执不休。

倍感凄凉,让人唏嘘。



还有一些其他事情值得关注

泡很久的尸体很难辨认,只能通过抽取尸体心脏里的血液进行DNA检测,那些找不到遗体的亲属,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财力才有可能先到自己的亲属。


如果不验DNA,就很有可能出现错领遗体的事。

被错领遗体的家庭的寻找就变成了徒劳。


领取遗体需要亲属支付费用,有些人可能因为不愿意支付费用而放弃寻找、领取。


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生命是如此的渺小。

愿遇难者安息,生者平安健康 ​。

user avatar

嗯,国家应急管理局的结论公布了,咱家要做个记号!

辜负人民的人,终究逃不过审判!


公务员这个概念啊,太宽泛了。

有些同志啊,明明是个办事员,非要把自己和市领导强行归类就不对了。

红色预警发布之后完全无动于衷,死了200多人,中央也派调查组了,某些人可不能拿基层公务员的辛勤血汗给自己做挡箭牌。


不要用一句英雄的城市掩盖官员的工作失责。

尤其是当有些官员意图利用各种悲情舆论蒙混过关的时候,更要擦亮眼睛。

英雄的是郑州人民,但是有人辜负了人民!

user avatar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以前还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今年体会得尤其深刻。民生多艰,路途坎坷。

人在郑州,差不多已经傻了。即心疼我的父老乡亲,也心疼自己。

在我印象里,郑州是降雨降雪不多的城市,类似于今年这种长时间强降雨少之又少。

大河有水小河流,大河没水小河干。

大形势不好的话,对于每个公民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对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这一波洪涝灾害加疫情的车轮战下来,对于郑州的旅游业和餐饮行业,是重大打击。

所有的服务行业,都害怕遇见这样的事件。

洪水接着疫情卷土重来,对于打工人也是一场灾难。

挤公交,坐公交,大家都知道人挨着人不安全,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希望雨过天晴,希望郑州更好。英雄的人民,才有英雄的城市。

努力,加油。






user avatar

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季风气候区,7月是这里的多雨季节。然而,除了近期受台风“烟花”影响的地区之外,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降雨量是偏少的。这包括了集中了我国精华的长江以南地区,“北大仓”东北三省,“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及云贵高原大部区域,“三江源头”青藏高原。谁说降水带在北抬?你看大西北干旱成什么样子了。河南一次极端降水过程的背后,是大面积的干旱。目前的农业生产还高度依赖自然,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变化必须得到重视。否则没等到海平面上涨淹没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农业连年歉收就把人类社会打回原形了。像猴子一样生活的原形。

user avatar

遇难人数比我原来估计的多了很多。

经济损失比我原来估计的少了很多。

user avatar

1.在多次接到暴雨红色预警的情况下,郑州地铁究竟是如何做出了继续运营的决策(直到下午暴雨真正到来)的呢?

2.卫河和贾鲁河上游泄洪的时候,是否有经过流域内统一调度,并及时向下游发布预警呢?

3.河南农村的农业保险推广和理赔执行情况是怎样的?

4.河南规划湿地面积及区位对预防和应对洪涝灾害能起到哪些帮助呢?可否进一步优化呢?

这些问题肯定不是最终调查报告能够彻底覆盖的,我自己记下来,以便未来有机会时去查好了。

user avatar

这两年的极端天气过后,咱的生活方式可能需要微调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302位遇难者中,因地下室、车库、地下管网等地下空间溺亡39人(地铁5号线14人遇难,京广路隧道6人遇难)

[1]

尽管遇难者主要还是丧生于洪水和泥石流,但占比超过了10%的“地下空间遇难者”还是很值得注意。

因为这是突然出现的安全缺口。这预示着我们以前的一些安全意识,对未来的气候不管用了。

看着地下空间里的绝望,隔着屏幕都令人崩溃。当时那情景,空间越来越小,死神越来越近,一秒都不敢代入。这是我们以前没有思考过的危险。

如果没有及时救援,或者灌入的水位更高,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今后遇到类似极端气候,地铁是否该停运,何时停运,有没有更稳妥的方案?地铁入口处的防洪措施就那几个沙袋吗,有没有办法争取更多的时间?我希望这次灾难后,全社会能给出更好的答案。

我向来不以媒体视线在哪判断哪更需要帮助,那样很可能有失公道。

但这件事不一样,这次郑州是被极端天气破防的。人们对千年级别的大雨,根本没有充足准备。而且以后会不会止步于此也很难说。

网上也有一些受害者被洪水冲走的镜头,也很震撼,但没有地下地铁受困视频传播广,很重要的是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地下空间的绝境没有思想上的准备。


今天国务院成立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

希望地下空间的问题,我调查组不要局限于找责任人。总结出规避方法也是必要的。

这两年死于极端天气的各国百姓没有一万也得有几千,百年一遇已是家常便饭,今后世界变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一些往年不常下雨的地区也得提高警惕。地铁什么时候停运,管道什么时候停工,什么样的天气停课,这些规矩得有进一步的改良。有任何可以预防的方法,值得全国推行。

不是说一定以前谁做错了,而是气候变了。

参考

  1. ^北京日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972576018649937&wfr=spider&for=pc
user avatar

一场暴雨,河南全省302人遇难、50人失踪;郑州一市292人遇难,47人失踪。

一省一市都是三位数的遇难同胞,这个数字在太平岁月里简直难以想象。要知道,在平时的时候,10人以上死亡的事故就算得上重大事故,足以轰动一时,30人以上死亡就是特别重大事故……这次河南(尤其是郑州)虽然不是事故而是天灾,但300+的死亡(还不计入失踪)就已经超出了很多人原本设想的最糟糕情况了。

7.20那天的时候,在老家的朋友给我发来了小区楼下马路变成河、汽车漂走的视频,当时已经觉得十分诧异,没想到雨能大到这种地步。第二天,新闻上说初步统计遇难者12人。朋友还在跟我说,“怎么可能才12人呢,我听说地铁里都差不多十来个了”,我当时还不敢相信,跟他说,这种事不能道听途说,还是等官方消息,别一不小心成造谣的了。

没想到,朋友一语成谶,其后几天,遇难者数字不断攀高。下午门诊还没结束,手机叮得一响,我瞟了一眼,正好看到这个新闻:

要不是新华社的消息,我可能都以为是夸大新闻……但有时候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就像302这个冰冷又残酷的数字一样,有时候事实可能比你以为最夸张的谣言还要残酷——300多个跟我们一样的同胞,可能那天早上他们还在跟我们一样正常地上班、上学、办事、出门……几个小时后,就不幸成为了这个冰冷数字中的一员。我相信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他/她们像我们一样有自己的亲人爱人、都是饮食男女、有自己的爱恨情仇……

可是一场灾难过后,就再也看不到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和事物,看不到奥运会的开幕,看不到苏炳添的高光时刻、看不到“吴签”被绳之以法……也不能像我们一样,在吃饭、通勤、躺在床上的时候滑滑手机刷刷知乎、微博、豆瓣、抖音、淘宝了……

很早以前我刚上临床的时候,有位老师告诉我,这一行干得久了,就会明白四个字——“及时享乐”——的重要性。只有在医院里,可能才会意识到人的生命有多么短暂又有多么脆弱。意外、疾病、毒物、天灾……都可能随时随地夺走一个人的生命。这样的事情见识多了,你可能就会像我一样觉得,医生这个行业是没有资格说自己“救死扶伤”的,因为医生治疗疾病的办法可能就那么几种,但疾病也好、意外也好、灾难也好……带走生命的办法却成千上万种。

一场灾难过后,我们可以缅怀逝者、可以总结教训、可以反思人祸、可以追究祸首……但无论怎么缅怀总结反思追究,逝去的终究是不能再回来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人……不是因为一些宏大叙事的目标,而是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像另一个“河南老乡”许三多说过的那句话一样:

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user avatar

我艹什么情况,两天前还是99人,现在光郑州就292,还有失踪的50,恐怕有些永远找不到了。

人在郑州,当天就觉得不会少,后来报道几十个觉得已经万幸了,但是这么多天后突然变成300多?哪里出来的新增啊?

user avatar
国务院成立河南郑州“ 7·20 ”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
郑州因暴雨遇难292人,因地下室、车库、地下管网等地下空间溺亡39人

8月2日,河南省政府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通报,7月16日以来,截至8月2日12时,河南省因灾遇难302人。

郑州市总共遇难292人,失踪47人;其中,因洪水、泥石流导致189人遇难;因房屋倒塌导致54人遇难;因地下室、车库、地下管网等地下空间溺亡39人,包括大家关注的地铁5号线14人遇难,京广路隧道6人遇难,另有其他遇难者10人。县(区)方面,巩义市遇难64人、荥阳市58人、新密市46人、登封市12人、新郑市2人,上街区2人,中牟市0人,共遇难184人。市内五区和四个开发区共遇难108人。

新华社8月2日消息,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特大暴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务院决定成立调查组,由应急管理部牵头,相关方面参加,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调查。调查组聘请专家为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调查组将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全面客观地对灾害应对过程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灾害应对经验教训,提出防灾减灾改进措施,对存在失职渎职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追责。

user avatar

这个数据非常令人震惊,前段时间的通报有六十几个,现在居然到了302人,这说明之前的统计数据有延迟,不知道还会不会增加,希望定格在这个数据吧。

一场暴雨导致这么多人丧生,除了雨势确实非常大的缘故之外,那么必须还要反思,在应对这场暴雨时,究竟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才会导致这么多人遇难。

我的一个最大的疑问是,对于很多灾害我们是不可预测的,比如地震,但对于很多灾害我们是可以预测的,比如气象灾害。那么既然可以预测,为什么在暴雨来袭的之前,不做好一应的防洪准备呢?比如说强制停工、停课,劝说所有人居家,对居住在低楼层的人进行事前的安置……之所以没做到这些,是因为气象监测的时候,没有监测到会有这么大的暴雨,还是说监测到了,而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呢?如果是没监测到,是技术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呢?如果监测到了没采取措施,又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灾情来袭时,我们需要全力救灾,灾情过后,我们需要对这场暴雨进行反思和复盘,最重要的目的是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愿逝者安息,但是他们不能白死啊!

user avatar

那几天,天天带节奏“千年一遇”;

那些为“千年一遇”站台的人,在292个冤魂面前,你们的良心痛吗?

user avatar

有些人就是喜欢一脑袋浆糊把事情搅和在一起。

灾难发生时,第一要务是救灾。救灾进行时除非救灾本身出现纰漏需要纠正,整天喊着追责的人(这么大事儿,是个人都知道事后会复盘算账,非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那需要吃药),我觉得该封就封。

救灾进行时,发布虚假信息的,无论是以爱国之名说地铁已经没事的谣言,还是别有用心扩大数字的谣言都该铲除追究。

灾难过去,该追责就得追责。不能因为某些人平常是好人或者好心,或者为了脸面就放弃追责。(据说地铁的一个主任允许5号线运行是出于好心,想多疏散些群众。假设消息是真,对不起,好人好心造成了严重后果也必须承担责任,没什么委屈可讲。)

从疫情和河南灾情的处理来看,我国中央政府处理的节奏是正确的。疫情灾情期间拿掉的官员是妨碍防疫抗灾的。其后该追责追责,该表彰表彰。

而一些人分不清轻重缓急,节奏混乱。只知道喷,无论爱国喷还是恨国喷,都不是好东西。

河南目前灾情进入善后期。看了死亡失踪这么多人,实在是痛心。

红色预警机制的处理流程必须在全国完善强推。哪怕虚惊一场也比死这么多人强。郑州红色预警的处理,应该有人担责。


中国的传统是重大事件时,扰乱军心者杀无赦。

我觉得这个原则没错。这是中国高效万众一心救灾的基石。在面对灾害,根本没必要学习西方由着媒体瞎bb,让救灾低效无比像个综艺show。西方包括日本的救灾,现在拿到放大镜下看真比不了中国。

唯一可学的是他们的一些标准化流程(protocol)。比如红色预警会有哪些事情必须做,黄色又有哪些。虽然有时候会进入教条主义的泥坑,但能保证一条底线。

另外,2020新冠以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我国至少在重大灾情面前,可以相信中央政府。(实际从98抗洪就可以见证了)。有时热心网友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别有用心的另说。


另外,从河南雨灾来看,信息救援系统大有提升空间。有些救援信息靠微博抖音大V传来传去。有些过时了还循环百次。。。实在让人汗颜。这个企业界朋友可以搞一搞。

user avatar

看上去,河南洪灾的热度,已经完全退去。这两天的热搜,已被奥运会的夺金捷报霸榜。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河南已经恢复欣欣向荣的景象,河南人已经展露笑颜了呢?当然不是。真实的情况是:很多河南人,现在才开始哭。

user avatar

作为这场暴雨的亲历者,我现在只想好好活着,从来没有如此近地感觉到生命的脆弱,活着,真的是最珍贵,最珍贵的事情。

user avatar

前几天新闻说99人,没想到今天统计出来就达到302人,太难受了。

这场暴雨,导致河南省共有150个县(市、区)、1663个乡镇、1453.16万人受灾。

倒塌房屋30616户、89001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635.6万亩,成灾面积872.3万亩,绝收面积380.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142.69亿元;

最难以接受点就是,此次特大洪涝灾害共造成302人遇难,50人失踪。

数百个家庭就这样破碎了,人类在天灾面前真的太渺小了。

最气人的还是对灾情的不够重视!

新闻发布会开的太晚了,安全通告、实时灾情这些信息太滞后了。

在乘客被困五号线时,有些地方媒体在没确定实际情况下就用说“有惊无险,乘客已被全部安全撤离”,到后来曝出有人遇难,这些报道都还没删。

在7月20号暴雨最大的时候,电视台仍在播放电视剧,灾情提醒也没有,哪怕在电视下方滚动播放提醒也可以啊。

哎,虽是天灾,但人为也没做到位(指当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