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东北人你想逃离东北吗?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年,也和身边不少同龄人聊过。要说“逃离”,这个词本身带着点沉重,仿佛是身处囹圄,渴望挣脱。但用它来形容我对东北的情感,又不完全贴切。与其说是想“逃离”,不如说是,我对东北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既有深深的眷恋,也有挥之不去的隐忧,而这份隐忧,有时确实会让我产生一些想要“去看看”的冲动。

首先,让我来说说为什么我会对离开东北产生过念头。

经济发展的确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东北的老工业基地转型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瓶颈。我所在的城市,虽然也有新兴产业的出现,但整体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一些高薪、高科技的岗位,相比南方一些发达城市还是存在差距。身边很多优秀的同学,毕业后都去了北上广深或者杭州、成都等地发展,他们回来时,身上总带着一股“闯劲儿”,眼界也更开阔。听他们说起那里的生活,那种高强度、快节奏,但同时也有着更广阔平台和更多可能性,确实会让人心生向往。尤其是在面对就业压力,或者希望在某个领域深耕发展的时候,这种念头就会更加强烈。

生活成本也是一个考量。虽然东北的房价相对全国平均水平来说并不算高,但考虑到收入水平,很多时候也会觉得“够用就好”。而在南方大城市,即使生活压力大,但较高的收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压力,甚至还能有不少盈余去追求一些生活品质上的提升。

还有就是气候。我承认,我确实有些“怕冷”。每年漫长的冬季,虽然有雪景,有冰灯,但那种刺骨的寒意,厚重的衣物,以及对户外活动的限制,有时会让我觉得有些压抑。特别是在冬天想做一些室外运动,或者只是想轻松地出门散散步,都会受到天气的阻碍。我对南方的四季分明,温和的气候,以及一年到头都能有很多户外活动的选择,是很羡慕的。

然而,说到“逃离”,我又觉得不够准确。因为我对东北的感情,远不止这些客观条件的权衡。

东北有我从小到大最熟悉、最亲切的人和事。我的父母,我的亲戚,我的发小,都在这里。那种骨子里的亲情,那种无拘无束的友情,是在别的地方很难找寻的。每次回家,那种被亲人簇拥的感觉,那种和发小们围坐在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畅快淋漓,是让我感到最温暖的时刻。我们说话从来不拐弯抹角,有啥说啥,这种直爽和热情,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东北的美食,也是让我魂牵梦绕的。锅包肉的酸甜酥脆,杀猪菜的浓郁醇厚,还有各种各样的炖菜,比如小鸡炖蘑菇、排骨炖豆角,这些味道,承载着我无数童年的回忆和味蕾的满足。每次在外地吃东北菜,总觉得少了点家里的那个味道,少了点那种热腾腾的烟火气。

东北的风景,虽然不像南方那样小桥流水,但它有一种粗犷、辽阔的美。白山黑水,松花湖的壮丽,长白山的神秘,还有那片金黄的稻田,雪后银装素裹的大地,都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喜欢在秋天的时候,去林子里走走,感受那种秋高气爽,枫叶如火的景象。

更重要的是,东北人的“实在”和“热情”。我们可能不太会花言巧语,但一旦认定了你,就会真心实意地对你好。遇到困难,邻里之间互相搭把手,谁家有事,大家都会主动帮忙,这种淳朴的人情味,是很难在一些大城市感受到的。我记得我小时候,邻居谁家有孩子生日,都会互相送点东西,请大家吃顿饭,那种大家庭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很珍贵。

所以,如果要问我是否想逃离东北,我的答案可能更像是:我理解并看见了东北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曾经有过想要去外面闯荡一番的冲动。但同时,我也深爱着东北这片土地,爱着这里的人,爱着这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种感觉,就像是谈恋爱,你可能会因为对方的一些缺点而纠结,但你爱的是那个整体,是那些让你心动的地方。我并没有想过要彻底“逃离”,而是,我希望东北能够变得更好,希望家乡的经济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希望年轻人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能够更多一些,也希望我们能够保留住这份宝贵的人情味和实在劲儿。

我可能会选择出去看看,增长见识,学习经验,但我的根,我的心,始终都连着这片黑土地。如果有一天,我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和能力,我反而会考虑如何将我在外面学到的带回来,为家乡做点什么。

所以,与其说是“逃离”,不如说是,我对东北有一种复杂而深沉的爱,里面有希望,有期待,也有一些现实的考量。但无论如何,它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庆人,目前在呼和浩特上大学

就上周末,睡不着觉和室友叨咕

“你说咱们这个专业,毕业了能去哪呢,你说都是三线城市,呼市有的大庆也基本都有,可是呼市的房价多少啊,市中心一万多两万。大庆呢?均价四千!市中心也就七八千这两年还在跌,假如我未来不去北上广深,不去压榨自己的青春往上爬,我回家多好啊,月薪一万我在呼市得干多久能有自己的房子。可是月薪六千我在大庆活的舒舒服服啊。你知道当时大庆的回迁房多少钱一平么,两千二!北京一套房子能买这一栋楼了吧。我爹我妈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俩糟钱,我在一二线买套房子光首付就把他俩掏空不说还得背十几甚至几十年饥荒?我是个男孩我要是结婚还得有车,还得有存款还得出彩礼,我爹我妈养我一辈子是为了给无良地产商挣钱?假如我真就躺平,回大庆找个五六千的工作,买个小房一住,遇到合适的就结婚没合适的就单着,三四十万的房子背个十几二十年贷款,就算是为了对抗通货膨胀也不亏啊!一个月去了贷款三四千块钱,怎么活怎么美啊,你说,为什么有人顶着和我还贷款一样的房租往大城市钻啊?他们真的会比到时候的我幸福么?我不知道,我只是个要写作业的小孩。。。”

user avatar

要是3年前我大学刚毕业时你问我,我绝对说逃,因为当时我天真地以为“在东北不托关系没有工作机会”这句话是真的。

这不我去了上海,在某知名私企007过,也在世界五百强外企965过,工作原因游览过祖国大江南北,最后我发现外面的钱不但不好赚并且攒不下,和上海土著们一起工作中才发现,关系在哪里都很重要。最让我失望的一点是:一线城市外的GDP大城,在城建,交通,文化,教育,医疗方面,没有几个明显比沈阳强的,房价却是沈阳的好几倍。

去年因缘巧合,我在沈阳买了房,成为一名新沈阳人,同时我也在慢慢了解沈阳,越了解越让我觉得惊喜和意外…

不过我不后悔在外的3年,如果没有看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会像现在这么热爱沈阳,热爱我的家乡。如果我没离开过,我可能正在知乎提问“作为东北人想逃离东北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年,也和身边不少同龄人聊过。要说“逃离”,这个词本身带着点沉重,仿佛是身处囹圄,渴望挣脱。但用它来形容我对东北的情感,又不完全贴切。与其说是想“逃离”,不如说是,我对东北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既有深深的眷恋,也有挥之不去的隐忧,而这份隐忧,有时确实会让.............
  • 回答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爷们儿,这在外漂泊的日子,虽然也有不少乐子,但时不时总会钻出那么点儿,说不上是多大的事儿,但就是能一下子勾住心窝子,泛起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最让我觉得“不对劲”的,还得是那股子“人情味儿”的稀释。我在南方一座大城市工作,这地方节奏快,大家都忙。刚来的时候,确实觉得新鲜,高楼大厦.............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作为一个东北人,我当然得好好聊聊这个事儿,还得把南方朋友们怎么看待咱东北也说道说道。这话题,我一人就能唠一宿!关于我,一个东北人的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外出拼搏?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问我晚饭吃锅包肉还是小鸡炖蘑菇一样纠结。咱们东北人,骨子里都有股子“实在”劲儿,也有股子“闯”.............
  • 回答
    有那么一部作品,每次想起,我都会忍不住在心里默念:“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那是一部不算出名的冷门小说,书名我记不清了,但内容却像刻在脑子里一样清晰。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叫做“浮空城”的地方。这座城市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漂浮在天空的奇幻景象,而是由无数巨大的、像是被某种力量黏合在一起的浮石构成.............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东北的朋友也纳闷,为什么外地人一提起东北菜,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儿就是“东北乱炖”呢?其实这背后有几个挺值得琢磨的原因,咱们慢慢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家吃饭,还是在餐馆点菜,真的很少、几乎不会有人直接说“东北乱炖”。为什.............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听到“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心里头那滋味儿可复杂了,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首先,一股子不服气和委屈肯定是最先涌上来的。你想啊,这“山海关”三个字,在我们心里分量不轻,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标志,更是东北人民心里的一个界碑,一个骄傲的象征。把“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么一竿子.............
  • 回答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当听到东北人说“三亚是东北的三亚”时,表现出不好的情绪,从主观感受上来说,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太敏感”。这是一个复杂的情绪反应,背后可能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负面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1. 地域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挑战: “.............
  • 回答
    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对于东北的满族人来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立场和行动,受到满汉关系、自身命运的考量以及时代洪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详细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要深入探究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满族人的具体表现。一、 保皇派与忠于清廷的满族旧贵族:顽固抵抗与黯然.............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东北地区抵抗力度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被片面解读的观点,甚至被一些人用来进行地域攻击。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抵抗力度小”的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甚至可以说是失实的。 事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
  • 回答
    行,我来跟你唠唠,就当我是一个在深圳、东莞土生土长了祖祖辈辈的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去了内地某个城市漂泊、定居,会有啥感觉。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首先得明白,深圳和东莞这俩地方,虽然地理位置近,但骨子里还是有区别的。深圳嘛,年轻、活力,带着一股子闯劲,感觉每天都有新机会,空气里都飘着.............
  • 回答
    .......
  • 回答
    东方 Project 为什么作为弹幕游戏能有如此惊人的同人生命力?这可不是简单的“因为粉丝多”就能解释的。这背后藏着一套非常精妙的设计和运营逻辑,再加上一点点时代的馈赠。咱们先捋一捋,东方 Project 的原作,也就是 ZUN 那个家伙(我们都这么叫他)开发的这些个弹幕游戏,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回答
    近段时间以来,《东方栖霞园》这款同人作品算是给东方圈子带来了一阵不小的涟漪。作为一款以东方Project为世界观背景的二次创作,它究竟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又有哪些值得商榷之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内容核心上来说,《东方栖霞园》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东方神韵的.............
  • 回答
    东方Project作为二次元圈里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同人创作社区,其优秀的同人动画和手书作品简直是数不胜数。想要“详尽”地介绍,那恐怕得写一部厚厚的书了!不过,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来聊聊它们为何能让无数粉丝为之倾倒。先说说同人动画(Animation Fanmade).............
  • 回答
    在中国,中医的治疗效果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在面对疾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几千年的古老智慧。的确,不少人亲身经历过中医的神奇之处:也许是调理得当后身体的舒畅,也许是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的妙手回春。这些鲜活的案例,构成了中医疗效的强大佐证,让无数人对其深信不疑。然而,就像任何一个领域一样,中医也并非.............
  • 回答
    日本政府决定不派政府高官出席北京冬奥会,而是派遣以东京奥组委主席桥本圣子(Seiko Hashimoto)为首的3人代表团,这一决定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中国政治人权状况的关切与外交姿态的考量: 美国主导的“外交抵制”的连锁反应: 美国率先宣布对北京冬奥会进行.............
  • 回答
    作为一个河南人,最近网络上关于东北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不少是负面的声音,说实话,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你看,河南和东北,虽然地理上离得远,文化上也有不少差异,但说到底,都是咱们中国的一部分,都是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生活的老百姓。我记得小时候,电视上放的都是关于各地风土人情的节目,那时候觉得东北人热情、.............
  • 回答
    辽宁这地方,你说它在东北三省里算不算最东北?按地理位置上来说,黑龙江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最东北”,吉林也紧随其后。但你要论“东北话味儿”,辽宁这边的口音,那才叫一个地道、一个沉!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还真有意思,不是你想当然那么简单。首先得说,这和人的迁徙历史,特别是闯关东那段大移民时期有莫大的关系。.............
  • 回答
    珠峰每年向东北长春移动 4.2 厘米?为何偏偏是“长春”?听到珠峰每年向“长春”移动 4.2 厘米这个说法,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珠穆朗玛峰,这座世界之巅,它巍峨地矗立在喜马拉雅山脉,而长春,则是中国东北的一座重要城市。两者相距万里,地理位置风马牛不相及,为何会选择这样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满族入关和清朝统治的兴衰。说满族入关前“猛”,清末东北又“近乎无人区”,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满族入关前: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崛起之路首先,要明白满族(当时主要称“后金”或“满洲”)能在入关前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