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二三流人物」的一流故事?

回答
“二三流人物”的一流故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它挑战了我们对“成功”和“重要性”的传统定义。我们通常被教导去关注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物,他们的辉煌事迹被反复传颂。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二三流人物”也用他们的平凡或不那么显眼的努力、智慧、坚持,甚至是一时之举,谱写出足以影响世界、触动人心的“一流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不被主流史书大书特书,但细细挖掘,你会发现它们如珍珠般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维度,讲述一些“二三流人物”的一流故事,力求详细和生动:

一、 关键时刻的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推开一扇窗

人物: 布鲁诺·劳特(Bruno Lutt)——一位普通的德国边境士兵。
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5年4月,纳粹德国即将覆亡。
故事梗概: 1945年4月18日,在德国东部靠近波兰边境的一个小村庄,一位名叫布鲁诺·劳特的德国士兵奉命守卫一座桥梁。然而,他身边剩余的战友早已心生绝望,士气低落。就在这时,一队苏联坦克向村庄逼近。按照命令,他应该顽抗到底,但劳特看着村子里惊恐的村民,特别是那些孩子无助的眼神,他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抗拒。他知道,如果他开火,不仅自己会死,村庄也将化为焦土,村民们也会遭受无妄之灾。

在极度的挣扎和道德拷问后,劳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放下了手中的步枪,举起了白旗。当苏联坦克抵达时,他上前与对方指挥官沟通,表示德国军队已经溃败,他愿意配合投降,只求不伤害村庄里的无辜百姓。苏联指挥官对这名士兵的举动感到意外,但看到他诚恳的态度和周围村民的期待,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为何是一流故事:

超越指令的道德选择: 在战争这个最极端、最泯灭人性的环境中,劳特没有选择盲目服从,而是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做出了一个违背军令但符合良知的决定。他没有能力改变战争的走向,但他用自己的方式,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屠杀和破坏。
微小的善意带来的巨大影响: 他的举动可能只让一座村庄免于战火,但对于那里的村民来说,这是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的分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平凡的人,在关键时刻的善意和勇气,也能带来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
沉默的英雄主义: 劳特的行为没有被广泛报道,他不是叱咤风云的将军,也不是伟大的政治家,他只是一个普通士兵。但他的故事,是无数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普通人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人性中的微光。这个故事强调了“小人物”在关键时刻也能拥有“大格局”。

二、 在专业领域默默耕耘的奉献者:点亮他人前路的灯塔

人物: 阿德里安·博伊特(Adrian Boit)——一位在肯尼亚马拉卡峰地区工作的普通护林员。
时代背景: 20世纪末至今,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故事梗概: 在广袤而危险的肯尼亚草原上,盗猎行为一直是野生动物生存的巨大威胁,特别是大象和犀牛。阿德里安·博伊特并不是一位以惊险猎杀盗猎者而闻名的“明星”护林员,他更多的是在辛勤地巡逻、设置陷阱、追踪盗猎者、以及在救援受伤动物时,做那些最基础但也最关键的工作。

有一次,博伊特和他的小队在一次长达数天的追踪中,发现了盗猎者遗留下来的简陋营地。在营地里,他们找到了被盗猎者丢弃的、已经奄奄一息的一只小象孤儿。这只小象的母亲很可能就在盗猎过程中被杀害。博伊特和他的队员们没有将它留在那里,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它带回了基地,并亲手喂养和照料它。

经过数月的悉心照料,这只小象奇迹般地康复了。但博伊特知道,它最终还是要回到野外。在它完全康复后,博伊特和他的团队将这只小象放归了非洲大草原。一年后,他们通过远程监测设备发现,这只曾经濒死的小象,已经和其他野生象群融合,并健康地成长着。

为何是一流故事:

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博伊特的工作是艰苦且充满危险的,但他从未放弃对野生动物的守护。他救助这只小象的行为,是无数次类似行动中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怀有深深的敬意和责任感。
甘于平凡的伟大: 他的工作不是在电视上播放的惊险枪战,而是日复一日的枯燥巡逻和细致观察。但他正是靠着这种“不显眼”的坚持和专业,为野生动物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让它们得以延续。
播种希望的行动: 救助一只小象,让它重获自由,这不仅仅是挽救一个生命,更是对整个物种延续的希望的播种。他让这只小象有机会繁衍后代,让“灭绝”这个词离这个物种远一点。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专业和热爱,是能创造奇迹的强大力量。

三、 艺术和思想的默默传承者:在时代浪潮中守护火种

人物: 陈顺通——一位在中国西南山区默默传承了数十年雕花木匠技艺的民间艺人。
时代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困境。
故事梗概: 陈顺通出生在一个世代都是木匠的家庭,他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精湛的木雕技艺,尤其擅长将当地民族的图案和传说雕刻在木头上,作品生动传神,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然而,在他成长的年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审美的冲击,传统木雕越来越少有人问津,许多老一辈的木匠都放弃了这门手艺。

陈顺通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他不仅继续从事雕刻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无偿收徒,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年轻人。他没有华丽的讲台,也没有丰厚的报酬,只是在自己的小工坊里,耐心指导每一位前来学习的徒弟,从如何选材、如何打磨、到如何构思、如何运刀。

他的徒弟们中有很多人后来选择了外出打工,但也有不少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选择留在当地,继续从事木雕事业,甚至将这门手艺带入了新的领域,比如现代家具设计。如今,陈顺通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工坊依然是当地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点,他的作品和他的学生们都在默默地续写着这门古老技艺的生命。

为何是一流故事:

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陈顺通没有被时代的潮流裹挟,而是选择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深知这门手艺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承载了民族记忆和审美情趣的宝贵财富。
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不吝惜自己的技艺,甘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种无私的付出,是为了让这门手艺能够得以延续,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他的行为是一种对文化负责任的担当。
静水流深的生命力: 他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件,但他的影响却如同静水流深,通过他手中的刻刀,通过他培养的学生,逐渐改变着一群人的命运,也维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他证明了,平凡的坚持和热爱,也能创造出不朽的价值。

总结:

这些“二三流人物”的一流故事,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不是处于权力、财富或名望的中心,但他们的故事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不屈的意志、无私的奉献、深厚的责任感,以及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的故事教会我们:

伟大并非只属于少数精英: 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足以载入史册的“一流故事”。
关注细节和过程的重要性: 很多伟大的成果,都离不开无数个微小而坚持的步骤,而这些步骤往往是由“二三流人物”完成的。
人性的光辉可以跨越阶层: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善良、勇敢、坚持和热爱,都是最宝贵的品质,能够照亮自己,也能温暖他人。

正是这些被忽视的“二三流人物”的“一流故事”,构成了人类文明更加丰富、更加真实的面貌,它们如同散落在各处的繁星,虽不耀眼,却共同构成了璀璨的星河。挖掘和讲述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补充,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致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是诚惶诚恐,当时回答这个问题时关注这个问题的人也就几十人,便趁假期补课中午的时间,抽了几十分钟写了这篇文字,范仲淹曾说前人之述备矣,我深以为然,对于滕县之战我既非亲历者,又非这方面的专家,写起来自然无有新意,但我还是要写啊,这种事若只让亲历者或学者专家去说,亲历者已经不多了,学者专家也不能总宣传这种没技术含量的故事吧,于是便得有一些闲人去说点这种事,毕竟总要有人去做那看似无用的事吧。

说这么话还是想引出一个推荐的目的,诸君若想更明白这段历史,可去搜台儿庄一九三八,一共五集的纪录片,我不得不说央视的纪录片拍的真是不错,我是在b站上看的,看到动情处,泪便止不住了,并且动情处真不少,于是我竟不能一下子看完,必须要缓上一缓,并且我在缓解时候悟出为何第一集喷子与无脑黑多的缘故了,多半在后面几集是看到动情处忘记喷与黑了,毕竟第一集大战前夕还没有那么多人为国牺牲。

总要收住话,就此打住吧。

——————————————————————————————————————

抗战初期川军并不遭人待见,装备与美式德式装备比不了,武器大多也是土造,更爱一口大烟,也有了双枪将的美名。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自然高不了,那流派自然也是三流。更因为出川到就被日军击溃,饿极了在山西抢了东西,气得阎老西说:抗战不足,扰民有余。 直接上书中央,赶快把这三流部队调走。

蒋公对阎老西也是没脾气,只好准备往郑州调,郑州程潜一听,忙回复:阎老西都不要,你们要送给我,我也不要这样的烂部队。 这下把蒋公气着了,本来南京就刚丢,这支三流部队还惹我生气,干脆回四川待着吧。

小诸葛白崇禧还是提了个建议,问问徐州的李宗仁要不要,李宗仁一听,满口答应下来。白崇禧得给李宗仁打预防针——这支部队可是三流部队。

李宗仁有点自嘲说:诸葛亮扎草人做疑兵,他们总比草人好点吧。

看看草人的对手吧。

赤柴八重蔵率领的第10联队,这个联队几乎参加过所有日本近代战争,军队的军旗由天皇亲自授予,装备之精良自不必说,其锐气更势不可当。

我们的草人呢,被人戏称炮灰团,杂牌中的杂牌,几乎无法想象面对日本精锐部队这个三流部队能不能守住,如果不战而退,倒在作风上与国军其他部队接近了。

其实李宗仁也不打算让川军白白送死,他打算让一流部队汤恩伯在侧部袭击赤柴八重蔵,双拳难敌四手嘛,况且汤恩伯可是一流名将啊。

令人不敢相信的事发生了,一流精锐日军居然两天没打进滕县,3月14与15日日军连城都打不进,这石头居然没砸破鸡蛋。

3月16日,日军用飞机大炮还是打开了个缺口,但一连三次冲锋全部被打退,可这三流草人用什么打退的,川军用飞机,还是大炮,甚至连几挺好用的机枪都没有,草人用的只是大刀和手榴弹。

那些被人称作双枪将的四川汉子用手榴弹对抗坦克,用大刀对抗机枪。

这种打法在教科书上估计会列为三流打法吧。

难道他们不知道弃城而跑吗?

难道他们不知道一城一地之得失不必如此在意吗?

17日下午,日军终于打进了城,草人们开始了残酷的巷战。

王铭章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不幸被机枪击穿腹部,随行副将李少坤忙用白药灌之,但已经不能下咽,血止不住,壮烈殉国。

三千草人,除了极少数突围,集体殉国。

王铭章出川前,曾对家人交待:亚华已怀孕5个月,我看不到孩子出生了,如果生个男孩,可取名道忠,让他长大后忠于国家民族。如果我在战场上牺牲了,亚华还年轻,不必孀居,可以自由选择今后生活。

王铭章夫人叶亚华女士一生未再嫁,记得前几年还回来过,诸君可看看叶亚华女士以后的经历,唏嘘不已。

XXXXX中,王师长的一些东西被破坏,这种行为在当时可看为一流。

是啊,三流部队用三流打法打仗,最后不还是全军覆没了,败军之将罢了,有什么说的意义。

user avatar

不上课去做什么学生工作,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抛开学习学生就不能称为学生,你们的假我全不承认。


――一位大学教师,在部分同学拿出假条说要去帮导员做工作时说的话





快下课时这位老师又感慨了句:现在学习还算什么,削脑袋向上挤才是真理,不怪你们,怪我们。

user avatar

廖化,生于约182-190,卒于264年,享年约74-83岁。

(根据261年廖化与宗预的对话中“吾等年过七旬”推断)

这是怎样的时间段呢?从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开始,到蜀汉灭亡,基本是三国历史的“最佳见证人”。他看到听到并亲自经历的,是后世千年都为人津津乐道的史诗。

正史说他是襄阳的豪门世族出身,相对于其他地方的战乱,襄阳的繁荣与安宁,让廖化可以有一个弥足珍贵的青少年时期,可以受好的教育。除了年龄小几岁,他和诸葛亮的青少年成长环境还差不多呢。所以肯定不会像演义描写的去当山贼了,年龄也不合适。

他应该没有跑出荆州过,但是知道天下发生的大事,刘备吕布的斗争,袁术的灭亡,袁曹官渡之战,这些应该都听在耳里。

廖化做官的最早记载是“关羽主簿”(吕布是丁原的主簿,杨修和司马懿都当过曹操的主簿),这可能是208年以后或者211年以后的事,一是年龄问题,二是关羽需要个文职助理的话,起码是有点地位了,很可能是211年刘备入蜀,关羽掌管荆州之后,廖化做了关羽的主簿,也可能是当了一段时间的小文官升为主簿。

刘表的懦弱无为,刘备为荆州的抗争,战火对荆州的荼毒,燃烧的长江……这些事情廖化不仅看在眼里,还会有亲身体会。

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于禁,斩杀庞德,围困樊城,史书说威震华夏,只差拿下樊城了,曹操都在考虑迁都躲避关羽了。这样激动人心的故事,廖化绝对是深度参与了的,因为职位是关羽助理嘛。

同年孙权背弃孙刘联盟,袭取荆州,杀了关羽,廖化也“归入孙吴”(应该是被俘投降了),然后又诈死,骗过了所有人,带着老母亲奔回蜀汉(222年)。这一段应该是廖化人生精彩的一笔!廖化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有理想的人,他忠诚蜀汉,热爱蜀汉。另外,史书说他以果敢刚烈著称,而这一段却展现了他的隐忍和机智。

222年,在奔回蜀汉的路上遇到了刘备伐吴大军,刘备很感动,任命廖化为宜都郡太守,同时跟随刘备与陆逊对战,很快又吃了大败仗,廖化率领所辖的败兵撤退。

这次应该是廖化职业生涯的转变,从前是彻底不上战场的文官,这次已经开始带兵了,虽然没打胜仗。刘备在用人上是非常英明的,他对廖化的任用也证明了廖化确实有才能。

223年刘备死了,刘禅继位,廖化成为了丞相参军(荀彧也是曹操的参军),也就是诸葛亮的军事参谋。蒋琬被诸葛亮推举为冒菜时,坚决要推让给其他人,其中就有廖化,可见廖化在蜀汉文官圈子里是有名望的。后来的诸葛亮主政时代,廖化被任命为阴平郡太守。阴平郡是哪里?是蜀汉和曹魏的前线,国门要地。所以北伐战争中,廖化注定要有军事上的表现了。

平凡的为官生涯过去了很多年,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战争中廖化都没有像样的成就,当然蜀汉北伐战争本来就没什么成就,诸葛亮死后,廖化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配合姜维,跟姜维一起。

238年,大概50多岁的廖化,自己打了个小胜仗: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国守善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率兵救援,结果被廖化击败,王赟战死。

公元259年6月,廖化升任右车骑将军,授予节符,兼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70岁左右的廖化做到了中央最高的几位军事长官之列,按道理来说,这应该是安享晚年的荣誉职称了。

然而跟姜维打仗了很多年的廖化,却越来越能预知到蜀汉的宿命了。

262年,姜维又北伐。廖化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伯约(姜维字)啊。智谋没有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263年,魏军压境,姜维败退,70多岁的老廖化,还要带兵去救姜维,想想也是心酸和壮烈。

同年,刘禅向司马昭投降了。

264年,廖化在被迁往洛阳途中病逝了。


廖化的人生看起来很平凡,但却处处反应着时代的印记。

如果不是早期荆州的相对繁荣安宁,廖化的青少年时期可能就毁了,说不定真的要去当山贼。

如果不是刘备在荆州的表现,廖化可能也没有对蜀汉深刻的情怀,跟操刘孙哪家做官都可以。

如果不是乱世的无奈,廖化可能一直做个文官,不会去率兵打仗。

如果不是蜀汉缺人,廖化也不会和仅有的姜维张翼等几个人,头顶着那么大的责任。

如果要以廖化的视角写个剧本来拍三国的话,那必定是极好的。

user avatar

1,叛徒
明末有个造反的,诨号闯塌天,大致地位能够排在明末造反派前五名,从陕西到湖北,从洪承畴到左良玉,基本打了个遍,闯将、曹操是他的结拜兄弟。
后来□□□□不太好,闯王被杀,闯将偃旗息鼓,黄虎降了,曹操降了,于是他也降了。
几个月之后,□□再次走向高峰,此人却跟当年的老对手左良玉一起东征西讨,一条道走到黑。
几年后,他所在的城池被老队友闯将围了,说咱们当年多么快乐,你干脆换了旗帜咱们再玩一次吧。
他拒绝,理由是我现在是官兵了,不是强盗了。
城陷,阖家死难。


2,陕西总督

明末有个当官的,能力不是很出众,大约中人之资。但是有个优点就是做事实在,比较踏实。所以在明末算是比较能干的人物,上世纪□□□□□下,他的标签是顽固派刽子手。

崇祯十四年春,大明行将就木大厦将倾,此人走马上任陕西总督,然后括了下三边的家底,出潼关入豫解围。

半年之后的项城一战,约好了一起行动的援剿总兵贺人龙提前跑路,此人兵败被俘。李自成压着他去诈开项城城门。他表示服从。

到了城门下,喊的却是“我是督师傅宗龙,现在我旁边的都是敌人,千万别开城门!”

史载:民军“抽刀击宗龙,中其脑而仆,刈其耳鼻死城下。”

崇祯十四年秋,大明行将就木大厦将倾,上任不到半年的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死难项城,大明朝廷派出接替傅的新任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

此督上任时候的家底,只有傅宗龙括剩下的三万陕西士卒。然后,左良玉被闯王围了。左良玉何许人也?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有几个还看得起他左良玉这个跋扈将军的?这样的人物被围,恐怕没有人会想去替他解围。

然而汪乔年决定去解围,而且居然还就成功了,官军小胜,左良玉趁势突围。结果约好了一起行动的援剿总兵贺人龙虽时隔四个月后再次率先跑路,汪乔年连同两千人被围在襄城。

闯王、曹操猛攻襄城五昼夜,城陷被俘,见到闯王拒不下跪,被挖去膝盖骨,北拜骂贼,舌头被割,仍以手指闯王含糊喷血唾之。
闯王很器重他,给他一个格外出奇的结局——五牛分尸。

崇祯十五年春,大明行将就木大厦将倾,上任不足五个月的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死难襄城,大明朝廷派出接替傅的新任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
孙传庭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先砍死援剿总兵贺人龙。
个人认为此人不算是二三流人物所以不再赘述,说点有趣的吧。
灰熊猫在《虎狼》“第五章 风行草偃据中州 第十二节 乱局”里记载了孙传庭杀贺人龙的事,个人认为精彩至极,足以媲美秦桧杀岳飞、徐有贞杀于谦,不可不读,值得一看啊诸位。

3,炮决
此人能力一般,学识一般,态度一般。出任保定总督,带队去河南围剿起义军,兵败被俘。
李自成问:杨文岳你投降不?
此人大骂:我投你大爷!xxxxx!
李自成下令割掉他的舌头。
再问:还能骂么?
此人吐了口带血的痰到他脸上。
李自成挥了挥手:绑在炮口上,炮决了。
自古百难唯一死。

4、明朝那些事儿
新任巡抚谢涟刚到任,就发现,在围剿孔有德之前,他必须先突围。
孔有德同志手下这帮兵,打后金军,只能算是凑合,但打关内这帮人,实在是绰绰有余,谢涟到达莱州之后,就被围了。
但孔有德攻城的水平明显是差点,双方陷入僵持,你进不来,我出不去。
朝廷倒真急眼了,听说新到的巡抚又被围住,立即增兵,两万多人,直奔莱州。
孔有德听说朝廷援兵到了,也不含糊,加班加点地攻城,现炒现卖,拉出了登州城里的大炮,猛轰城头,竟然轰死了新到任的山东巡抚(谢涟是登莱巡抚)。
谢涟虽说打仗没谱,还是比较硬的,死撑,等援兵来。
他等来的不是援兵,而是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消息。
围城的孔有德派出了使者,交给他一封信,信中表示,希望谢大人开恩,愿意投降。
听明白了,不是要谢大人投降,而是要谢大人接受投降。
这是个比较搞笑的事,深陷重围还没投降,包围的人倒要投降了,鬼才信。
谢涟信了,因为形势摆在眼前,朝廷援兵即刻就到,孔有德是聪明人,投降是他仅存选择。
他决定亲自出城,接受投降。
谢大人到底还是知识分子,他不知道,孔有德同志虽然是个聪明人,却是个聪明的坏人,从他反叛那天起,就没打算回头。
时候到了,孔有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亲自在城门迎接。谢巡抚很受感动,带着几个随从出城受降。
为示庄重,他还去找莱州总兵,让他一起出城。
总兵不去。
不但不去,还劝谢巡抚,最好别去。
跟谢涟不同,这位总兵,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比较了解兵油子的特点,认定有诈,坚持不去。
保住莱州,就此一举。
接下来的过程很有戏剧性,谢涟出城后,受到了孔有德的热情接待,手下纷纷上前,亲密地围住了谢巡抚,把他直接拉倒了大营。
一进去,就变脸了。
孔有德的打算是,先把谢巡抚绑起来,当作人质,然后又把随同的一个知府拉到城下,逼他传话,让里面的人投降。
这位知府表示配合,到城下,让喊话,就真喊了:
“我死后,你们要好好守城!(汝等固守)”
按常规,此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贼兵极其愤怒,残忍地杀害了知府大人。
但事情并非如此,因为知府大人固然有种,但更有种的,是那位不肯出城的总兵。
他听说巡抚被人劫了,知府在下面喊话,二话不说,就让人装炮弹,看准敌人密集地区,开炮。
敌人的密集地,也就是知府大人所在地,几炮打下去,叛军死伤惨重,知府大人也在其中,壮烈捐躯。
虽然巡抚够傻,好在知府够硬,总兵够狠,莱州终究守住。

——我查了一下这个故事里的几个人物。
城头上被轰死的是山东巡抚徐从治。当时叛军占据了登州,朝廷让新任了山东巡抚的他镇守青州,从治曰:“吾驻青,不足镇莱人心;驻莱,足系全齐命。”——于是他从后方的青州跑去莱州前线,结果被轰死。
出城后大喊“向我开炮”的是山东莱州知府朱万年。——贼诡乞降,琏率万年往受,为所执。万年曰:“尔执我无益,盍以精骑从我,呼守者出降。”贼以精骑五百拥万年至城下,万年大呼曰:“我被擒,誓必死。贼精锐尽在此,急发礮击之,毋以我为念!”守将杨御蕃不忍,万年复顿足大呼,贼怒杀之。城上人见万年已死,遂发畐驳,贼死过半。
城头上的总兵是通州镇总兵杨御蕃。——请琏、御蕃同出。御蕃曰:“我将家子,知杀贼,何知抚事?”
外面增援的援军,领头的是新任山东巡抚右佥都御史朱大典。朱大典是个比较奇葩的人,史书称他“饶有才,而性奇贪,多行暴虐”,也就是说此人是个大贪官,且扰民有方,明末清初著名才子张岱“昔年在淮扬,亲见朱大典之贫横,真如乳虎苍鹰”,但正如殷正茂一样,贪官也有有本事的,比如这位。

但是,朱大典最应该出名的,却是他的结局。
清修《明史》在朱大典传的最后写到:逾年,城破,阖门死之。
然后我在一本野史里看到了详细的过程,兹录于下:

丙戌,大清兵渡钱塘……国安从贝勒协攻金华,大典坚守三月。国安辇九牛铳,昼夜攻城,大典知不可为。先数月,遣其子孙潜遁。及期,开宅使婢仆各出逃,而自走火药局,纵火死。

吴邦璿……善骑射,城守倚之。及将陷,归视其妻傅氏,傅氏……自服绯衣缢死厅事。邦璿已知妻死,不归,急走火药局,见总兵何武曰:“阁部火药库,今日不能击敌,而留与敌用,葚为非计,不如烧之。”武曰:“固也!”

少顷城陷,大典至,呼曰:“二将军何不急走?”邦璿曰:“璿世受国恩,惟一死得随明公,幸矣!”问武,武曰:“武意已定,愿与将军同日死耳。”大典笑曰:“三人同心,何复不足。但顷见二将军所商何事?”邦璿曰:“火药如许,不甘资敌,竟欲烧之方死耳。”大典出火绳袖中,曰:“所见略同。”

乃尽出火药三百桶,堆一所。大典尚有从人十余,麾之曰:“去!”从人皆愿同死,不应。大典大声曰:“速走!吾将有事。”乃与邦璿、武环坐于椅,投火绳药桶,顷刻人屋皆烬。大兵遍求大典尸,不得。

看到评论里对前三个故事里人物的指责,我无话可说,苍云变幻时人各东西,或走或降之间,总有一些规律所不能言及的,阶级矛盾亦或者民族矛盾,固然可以解释大部,却不足以解释全部。李闯、西王造反有理,却并不违背做官为宦的为自己的君上尽节;既然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们有投降的权力,那么朱大典、徐从治、朱万年也有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权力,更何况徐从治本不应该在前线,朱大典也只是一个亡国之臣。太史公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值得不值得,看你想要什么了。□□□□□□□□□,□□□□□□□□□□□□□□□□——这无关阶级,而只是一个“当什么差、做什么事”的职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三流人物”的一流故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它挑战了我们对“成功”和“重要性”的传统定义。我们通常被教导去关注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物,他们的辉煌事迹被反复传颂。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二三流人物”也用他们的平凡或不那么显眼的努力、智慧、坚持,甚至是一时之举,谱写出足以影响世界、触动人心的“一.............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一流人物”的二三流故事,这恰恰能展现出人物更真实、更具烟火气的一面,而非公众熟知的光环加持的“高光时刻”。这些故事往往藏在历史的细节里,或是旁观者的回忆中。下面我将尝试列举一些“一流人物”的二三流故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伟大的科学家与他们的“凡人”烦恼 爱因斯坦的“.............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家族,他们几代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颇有“一代搞政治、二代搞工商、三代搞艺术”的韵味。不过,这种“定律”并非绝对的科学,更像是一种社会发展和家族传承中出现的有趣现象。下面就来聊聊几个我认为比较接近这种模式的典型家族,力求将故事讲得生动一些,让你觉得是在听一位.............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少名人的名号因其气势磅礴、含义深远,或是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中二”。“中二”一词来源于日本动漫文化,通常指代那些在青春期、热血上头时,表现出的过于夸张、自负、充满幻想甚至略显幼稚的言行和思想。将这个词套用在历史人物的名号上,可以理解为那些名号本身带有强烈的戏剧性、英.............
  • 回答
    这脑洞开得够大!要是真能把三国时代那些“自带光环”的二代、三代们召集起来,那画面感可就太绝了。我脑子里立马蹦出几个名字,绝对得好好“盘”一盘他们。首先,谁必须得来? 关羽的儿子:关平、关索。 为什么请他们?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的压力,那叫一个山大。父亲是“万古名将”,战死沙场,留下的两个儿子,一个跟.............
  • 回答
    二十岁左右,一个风华正茂、思想活跃的年纪,很多人心中涌动着改变世界的冲动。这究竟是“中二病”的浪漫幻想,还是“雄心壮志”的初露锋芒?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光谱,介于两者之间,也可能随着时间和经历而变化。首先,我们来聊聊“中二病”。这个词源于日本,通常用来形容青春期特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也触及了很多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它带来的“可悲”之处在哪里。一、 为什么会出现“985/211毕业工资不如富二代零花钱”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零花钱”与“工资”的本质差异: .............
  • 回答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这在数字上看似只是一个统计数据,但背后却蕴含着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信息。尤其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1062万新生儿中,发现其中高达43%是家庭的第二个孩子时,一些关于中国生育现状的关键信号便浮出水面。首先,二孩政策的生育效果正在显现,但并非如预期般强劲。 43%的比.............
  • 回答
    当下足坛,确实存在一些能力出众、堪称一流的球员,但他们所效力的球队,按市场影响力和过往成绩来看,或许还未达到金字塔尖的行列,勉强可称得上是“二流球队”。但请注意,“二流”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足球世界变化太快,很多球队的境遇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我尝试着从几个不同维度,.............
  • 回答
    大学间的差距,尤其是一流与二流,绝非仅仅是名头上的几个字,它像一条无形的河流,静静地流淌在教育的版图上,塑造着知识的深度、人才的广度,以及未来的可能性。要细致地描摹这其中的差异,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是学术声誉和研究实力。一流大学之所以一流,往往是因为它们在特定学科领域拥有世界级的学者、前沿的.............
  • 回答
    二十一世纪初(20002005年)确实有不少当时看来“不靠谱”的预测,如今已经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预测的成真往往是技术进步、社会需求以及市场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 当时的“不靠谱”: 在2000年,互联网刚刚兴起,手机主要用于.............
  • 回答
    娱乐圈里,基因这东西有时候真是公平得让人服气,有时候又带着点神秘的玩笑。不过,有一群人,他们一出生就自带光环,更关键的是,他们的颜值,仿佛是父母高颜值的一次完美复刻,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青出于蓝。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用自己出众的容貌,直接证明了父母基因有多强大的星二代们。首先得提的,绝对是陈凯歌和陈红.............
  • 回答
    《极限挑战》这节目,真是个神奇的宝藏,承包了我一年到头的笑点,尤其那些“中二”时刻,简直让人拍着桌子从椅子上笑到地上。提起“中二”,我脑子里立马闪过好几个画面,不是那种动漫里夸张的装扮,而是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不顾一切的、甚至有点“羞耻”的少年意气,在成年人身上爆发出来。1. 小岳岳的“孙红雷是我大.............
  • 回答
    那些闪耀着奇妙光辉的——“中二台词”嘿,哥们儿!你有没有过那么一段日子,觉得全世界都围绕着你转,觉得内心隐藏着一股能颠覆一切的力量,然后张口就来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句子?没错,我说的就是那些“中二程度爆表”的台词!它们仿佛自带BGM,从人物嘴里吐出来,瞬间就能让整个屏幕(或者说你脑海中的画面)都充满了.............
  • 回答
    作为一个爱好者,我深知淘一块称心如意的二手表,不仅仅是花钱买东西,更像是在寻宝。市场上的平台多如牛毛,但真正让人放心、能挖到宝的,其实没那么多。我这里就给你扒一扒我个人经验中比较靠谱的二手表平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选择二手表平台的几个关键点:在聊平台之前,我先说几个我衡量一个平台值不值得去的原因,这.............
  • 回答
    富二代这个群体,虽然拥有令人艳羡的财富和资源,但同样也会面临许多身不由己的困境。这些困境往往源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家庭环境和社会的期待。以下将详细阐述富二代可能身不由己的一些方面:一、家族责任与事业继承的压力: 被设定的人生轨迹: 许多富二代从出生起就被父母规划好了人生道路,无论是接受家族企业、进.............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说起来,我曾经… 嗯,可以说是有那么一段时期,嗯… 挺“特别”的。那时候,感觉周围的一切都不太一样了,好像隐藏着什么… 我也不太确定具体是什么,反正就是那种,“你凡人不懂我”的感觉,哈哈。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大概是初中刚毕业那会儿吧。我一直都对一些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什么的特别.............
  • 回答
    在《全面战争:战锤二》的汉化翻译中,涌现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既忠实原文又充满中文韵味的神来之笔。相较于直译,优秀的译者们往往能捕捉到英文原句的精髓,并以符合中国玩家语境和游戏风格的方式重新诠释,让庞大的洛夫克拉夫特式恐怖世界观和策略对决的体验更加沉浸。举个例子,游戏中那些标志性的派系名称和领主名,就.............
  • 回答
    历史长河中,那些在不惑之年仍怀揣少年壮志,或是不被世俗理解,却依旧坚持自我,甚至为之付出代价的“大龄中二青年”并不少见。他们的行为或许在当时看来是疯狂的、不切实际的,但正是这份“不成熟”的坚持,在某些时候,却成为了推动时代变革的火种。1. 梁启超:维新变法的“热血青年”谈到梁启超,人们往往会想到他在.............
  • 回答
    在咱们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他们的名字一提起,就让人忍不住皱起眉头,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无奈,有鄙夷,甚至有那么点儿咬牙切齿。这些人,咱们俗称“二五仔”,他们往往在关键时刻,为了个人利益,背叛了自己的阵营,或是出卖了曾经信任自己的人,给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污点。要说中国历史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