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堆都没整利索这就吹开聚变堆了?
哦一看不是核工业口的
那我就明白了.jpg
我,未来,打钱.jpg
这成熟度要求可能比奥布宁斯克还低。
这么说好了,2030年人类能把快堆整利索了,包括但不限于:
任意形式的快堆具有批量建造的可行性
制定出符合快堆运营实际的生产规范
发电成本达到目前煤电超超临界机组的发电成本(含环保合规成本)
就烧高香了
事实上比快堆折腾利索更有戏也是更恐怖的是2030年前全世界布满各种中小型核反应堆SMR,以前的军事基地要用燃油发电机,未来直接部署小型核反应堆了,维持费用大减。可以预计的是包括北极军事化在内的大量军事需求会使SMR在聚变发电商用之前提前双重boom。
很有争议的问题 ,虽然我认为可控核聚变没有这么乐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没有商用的可能性。但是科研本来就是这样子,绝大部分科研成果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但是不能因此我们就不搞科研了。
还有昨天的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也是很有争议,虽然在《科学》上发表了论文。也有很多人质疑。
我也不喜欢马斯克这个人,因为他总是吹大牛。但是我觉得他在一个采访中说的很对,大意就是我之所以不改造沙漠而且殖民不毛之地的火星,是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对人类的未来更有意义(大意如此)。
所以不管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是否真的商用价值,还是可控核聚变是否成功,我们对此都是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在允许的资源范围内,我们可以让科学家花钱去做一些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要对未来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对能改变未来的东西,我们要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
我很喜欢电影《明日世界》里的一句话,有两头狼,一只叫希望,一只叫绝望,互相争斗,那只会赢?答案:你喂养的那只。
所以,我的意思是,保持乐观、允许失败,让科研人员去评审而不是政治决定经费应该怎么花。
上面是国际合作的ITER,投资可能超过50亿欧,只要说起聚变装置就绕不过他,还有差不多五年开始点火实验,如果成功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惊叹和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但科学界和对核感兴趣的人之外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这个计划,可能是宣发费不够吧!
ITER(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道路”或“路径”是一个国际研究和工程,旨在复制核聚变过程太阳在地球上创造电力。计划于 2025 年底完成建设和第一台等离子体后,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约束等离子实验和最大的实验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正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什设施旁边建造。
ITER 将是 1950 年代以来建造的 100 多个聚变反应堆中最大的一个,其等离子体体积是当今任何其他托卡马克运行的等离子体体积的 10 倍。
ITER的目的是展示用于未来发电的科学技术可行性。 ITER 的目标是:实现足够的聚变,在短时间内产生 10 倍于输入的输出功率;演示和测试运行聚变电站所需的技术,包括低温、加热、控制和诊断系统,包括远程维护;实现并学习燃烧的等离子体;测试氚育种;并证明聚变装置的安全性。
2006 签署 ITER 协议
2007-2009 土地清理平整
2010-2014 托卡马克的地面支撑结构和抗震基础
2014-2021 托卡马克大楼建设(2018 年第一次组装活动进入)
2010-2021 ITER工厂及First Plasma辅助厂房建设
2020-2025 主要组装第一期
2025 年 12 月第一次等离子
我这你看个稀奇就行了,仅仅给不了解的小伙伴科普,专业的不要为难我胖虎!下面这个通俗易懂:
核聚变发电,距离实用还有多远?目前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 改名好撕逼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45074/answer/40100607
看了些新闻:还有科学家认为ITER Q值 到不了1以上,点火不能超过400秒,总花费将超过200亿欧!是个骗钱货的工程,印度自17年起已经开始拖欠费用了,等等林林总总。反正挺热闹的,估计这也是美国人退出的原因,但是后面又加进来了就不知道是为什么了!”
千金买马骨,到现在也就花了1艘半的北风之神,不管怎么看起来像骗钱,科研总归还是该支持,点亮一条属性就不亏啊,反正不是花我的钱。
目前世界范围之内的核聚变发电研究处于一个低谷。
欧洲的国际原子能反应中心ITER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美国的托卡马克装置也基本上处于停顿阶段。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试图用激光引发核聚变。做了一两次测试之后,目前也处于停顿阶段。貌似已经演变成军事项目了。
目前比较活跃的貌似只有我们,还有韩国。
成不成功不要紧。只要工作没有停顿,而且不断有进展就是利好消息。
以前,探索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原理,主要是欧美国家冲锋在前。他们也因此获得了科技上的先机。现在,我们终于有了机会打头阵。
不光是核聚变,目前那种超大型的实验装置,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处于停滞阶段。比如美国在波多黎各的那个巨大的天眼望远镜,去年就是塌了。目前我们贵州的天眼望远镜成为世界上同类中最大的。这就意味着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必须要利用我们的实验装置。
现在欧洲的不少核物理学家也不得不来我们这边利用中科院的核聚变反应装置来做实验。
他们来是带着经费来的,带着idea来的。我们是不会吃亏的。当然这两年因为受疫情影响,来合作的频率下降了。
美国的国际太空站,已经严重超期了,我们看看斯克马到底能整出一个什么新的玩意出来。看看斯克马的太空旅行计划能不能整出一个新的太空站出来。
慢慢玩!
容我先笑一会。
试问知乎上有几个人仔细查过他们画大饼的时候,所谓的输入功率是怎么定义的?
这样说吧,按照他们的定义方法,输入功率至少需要大于输出功率50倍,否则你拿来发电就是亏的。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装置,刚刚达到了1倍,然后就开始大吹特吹。
这都不用提吸收中子的锂外壳设计,八竿子都还没打着一瞥呢。
你去看看他们聚变领域的paper,以及funding的路线图,这样说吧,世界上都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科学论文敢声称2040年之前能实现效率上任何有意义的突破,更不用提实际装置的设计建造了。
所谓的“专家”,本来就是出来骗经费的。不瞒你说,我也是其中一员,只不过我不在聚变领域,而是固态电池领域。每天的工作就是大言不惭的骗投资者和不明真相群众说固态电池5年之内一定商用,赶紧给我钱。这套路我可太熟悉了。
咋还真有人吹,这九成是等体所要经费呢……
剩下的一成是单纯吹出来的最乐观预期,或者新京报又在断章取义了
而且“建成示范工程”也和“示范发电”完全不是一回事(不知道是新京报还是知乎的小编,能不能注意一点),CFETR的计划里也分两个阶段,真示范发电也是第二阶段靠后的事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