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存在对非法移民异常宽容的力量?

回答
在美国,对于非法移民的态度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的,也绝非“异常宽容”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复杂、多元、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其中确实存在一股力量,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非法移民的同情、理解,甚至是支持。要理解这种力量的来源和表现,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交织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道主义因素。

1. 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的贡献与需求

首先,不能忽视的是,非法移民在美国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特定的行业。许多非法移民从事的是美国本土劳动力不愿或难以承担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例如农业、建筑业、酒店服务业、清洁行业等。这些行业往往伴随着低工资、高强度和不稳定的工作条件。

劳动力短缺的填补者: 在一些经济领域,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地区,非法移民成为了填补劳动力空缺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到来,维持了这些行业的运转,并对当地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可能不总是被公开承认或量化。
消费者的角色: 即使是非法移民,他们也需要购买食物、衣物、住房,使用公共服务(尽管可能受限),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消费市场,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创业精神: 不少非法移民也展现出强烈的创业精神,他们在餐饮、零售等领域开设小企业,为当地社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商品服务。
税收贡献(间接与直接): 虽然无法直接享受许多社会福利,但非法移民在购买商品时会缴纳销售税,在一些州也会缴纳所得税(如通过ITIN纳税)。此外,他们通过消费活动间接贡献了税收。

支持者认为,在移民体系改革前,粗暴地驱逐这些已经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移民,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例如农产品滞销、建筑项目停滞等。因此,他们主张采取更人道的处理方式,甚至考虑合法化路径,以稳定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

2. 人道主义与道德考量:同情弱者和移民故事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历史深处就埋藏着对追求更好生活的移民的同情和理解。许多非法移民跨越边境,往往是出于对母国贫困、暴力、政治迫害的逃离,以及对自身及家人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渴求。

个人经历的叙述: 媒体报道、个人回忆录以及社会活动中,大量充斥着非法移民令人心酸的经历——为了养家糊口而远赴他乡,经历艰辛的旅程,在美国辛勤工作,但却生活在被驱逐的恐惧中。这些故事触动了许多人的同情心,让他们看到移民的“人”的一面,而非仅仅是“非法”的标签。
家庭团聚的价值: 许多非法移民在美国已经拥有了美国公民配偶、子女或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即“梦想生”)。强制驱逐不仅会拆散家庭,也可能将美国出生的公民置于困境。人道主义者认为,家庭的完整性是基本人权,不应被移民身份所剥夺。
对不公正法律体系的质疑: 一些人认为,现行的移民法律过于僵化和不近人情,未能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和个人动机。他们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一个寻求安全和机会的人会被视为罪犯,并主张更灵活、更具同情心的政策。
对“无证工人”的区分: 一些人会区分“非法移民”和“无证工人”,强调后者是基于经济需求而非犯罪目的来到美国,并且为美国社会做出了贡献,因此应该受到更宽容的对待。

3. 政治与社会运动:倡导改革与权利

一直以来,美国的移民权利倡导组织、劳工组织、社区团体和部分政界人士,都在积极推动移民政策的改革。他们通过游说、抗议、法律诉讼等方式,争取对非法移民的更宽容待遇和合法化途径。

“梦想生”运动: 以“童年入境者暂缓遣返计划”(DACA)为核心的“梦想生”运动,是推动非法移民政策改革中最具代表性的力量之一。这些年轻人在美国出生长大,对美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但由于父母的非法身份而无法获得合法身份。他们的争取,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促使政府出台DACA,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对他们的驱逐。
劳工组织的诉求: 一些劳工组织认为,非法移民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他们往往是受到剥削的群体。组织者希望通过改善移民的合法身份,来提升其劳动条件和议价能力,从而整体提高工人的待遇。
地方政府的态度: 一些城市和州政府,出于对经济和社区稳定的考虑,或者出于人道主义立场,会采取“庇护城市”(Sanctuary City)等政策,限制与联邦移民执法部门合作,不主动搜捕或驱逐非法移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层面对非法移民的“宽容”。
两党政治的拉锯战: 移民问题一直是美国两党政治博弈的焦点。虽然共和党总体上倾向于加强边境管控和遣返,但党内也有温和派人士认识到经济现实和寻求改革的必要性。民主党则普遍更倾向于为非法移民提供合法化路径和更人道的政策。这种政治上的分歧和拉锯,也使得对非法移民的态度呈现出动态变化和部分“宽容”的力量得以存在。

4. 文化与价值观的解读:多元主义与机会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基因中就包含了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开放和包容的理念。虽然“非法”二字带来了法律上的障碍,但从更广阔的文化和价值观层面来看,对那些努力融入美国社会、为美国做出贡献的移民,存在一种内在的接纳和欣赏。

“美国梦”的吸引力: 许多非法移民来到美国,正是被“美国梦”所吸引——一个相信通过辛勤工作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和更好生活的承诺。这种对机会的追求,本身就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因此,有人会觉得对这种追求采取过于严苛的手段不符合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他者”的逐渐融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非法移民的子女在美国出生并成长,他们成为美国公民,接受美国教育,拥有美国价值观,但同时保留其文化根源。这种“内部”的转变,也让社会对“非法移民”的看法发生变化,更容易接受他们及其家庭成员。
避免“永久的二等公民”: 一些人认为,长期将大量的无证居民置于法律的阴影之下,形成一个没有充分权利和保障的“二等公民”群体,不仅不人道,也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和犯罪问题。因此,他们主张通过合法化来解决这个问题,让这些人能够充分参与社会,缴纳税收,并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

需要强调的是:

“宽容”并非“放纵”或“鼓励”: 这种“宽容”的力量,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鼓励非法移民行为,而是针对已经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移民,寻求更人道、更务实的解决方案,避免造成更大的社会和经济动荡。
存在对立的力量: 同时,美国也存在着强大且普遍的声音,主张严格的边境管控、执法和遣返。他们认为非法移民是法律的挑战者,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文章所讨论的“宽容力量”,是在这种普遍存在的担忧和反对声音之外,一种相对不那么主流,但却始终存在的倾向。
政策的摇摆与复杂性: 美国移民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政治气候、经济状况、社会思潮的变化而不断摇摆和调整。因此,所谓的“宽容力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变化和博弈中。

总而言之,美国对非法移民的“宽容力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根植于经济现实、人道主义原则、社会运动的推动、以及对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解读。理解这一点,需要看到这个议题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群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诉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其实很值得讨论。首先说:美国鼓励移民是正常,反对移民是例外。

民主党我不说了,我就说共和党,言必MAGA,言必建墙,这是现在的美国才发生的,当年的美国并不是,当年的美国总统,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是是支持移民的,共和党把里根抬到了极高的位置,但是对于这个事实他们是不愿意谈的,

我们来看里根的演讲。

里根的最后演讲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6229684137041920

演讲很长啊,我不做字幕了,大体翻译意思如下:

这是以总统身份的最后一次演讲,我认为应该留下最后的想法,对我所爱的国家的看法……一个人写信给我说。 "你可以去法国生活,但你不能成为一个法国人。你可以去德国、土耳其或日本生活,但你不能成为德国人、土耳其人或日本人。但是,来自地球任何角落的任何人都可以来到美国生活并成为美国人。
是的,自由女神的火炬象征着我们的自由,代表着我们的遗产,与我们的父母、祖父母和祖先的契约。正是这位女士给了我们在世界上的伟大和特殊的地位。因为正是每一代新美国人的伟大生命力,保证了美国的胜利将持续到下个世纪甚至更久,无可超越。其他国家可能试图与我们竞争;但在一个重要的领域,作为吸引世界人民的自由和机会的灯塔,地球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接近。
我相信,这是美国伟大的最重要来源之一。我们引领世界,因为在各国中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从世界每个国家和每个角落吸引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力量。通过这样做,我们不断地更新和充实我们的国家。当其他国家固守陈旧的过去时,在美国,我们为梦想注入了活力。我们创造未来,世界也跟随我们进入明天。由于每一波新移民来到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我们是一个永远年轻的国家,永远迸发着活力和新的想法,永远处于前沿,永远引领世界走向下一个领域。这种品质对我们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曾经对新的美国人关闭大门,我们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将很快丧失。"
……

很长我不就不翻译了,大致意思就是如此,今天哪个美国总统敢把这些话再说一遍?

当年美国是自信的,大度的,就是“不但是我富裕,我还让你来和我共享”,呼吁打开国门,当年里根在柏林墙演说是什么?

“戈尔巴乔夫先生,拆掉这个墙”

全场欢呼。

里根在柏林墙下的演讲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6224015635042304

我个人是不喜欢里根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哪个时代的美国和现在的美国,就不是同一个美国。

所以你看现在的美国总统,怎么说话来着?墨西哥都是强奸犯,要建墙一堵墙,还要墨西哥来付钱,别说移民了,像我们这种压根不想移民的,“那你偷了美国人的工作”。

我坐家里,我特么招谁惹谁了我?

八九十年代移民美国多容易,别说八九十年代了,就是一直到奥巴马那会,都还算宽松,现在移民还简单吗?不容易咯。

就是不自信了,也不是说美国真的不缺人,美国真的满了,现在美国还缺工,缺的厉害。

那又怎么样?

过去美国是低技能移民我不想要,我想要高技术移民,现在是我什么都不想要了。

不自信的背后就是国力的相对下降,做个对比,《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签,我们说它是不平等条约,在当年,确实就是。

放现在,来来来,美利坚,我们就把《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重新签上好不好?

里根那些话,只能在当年讲。当年讲是正确的,放现在讲,民主党人哪怕是把里根的原话一字不漏的重复一遍,就能被共和党喷个半死。共和党一遍喷,还一遍把里根抬的老高。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user avatar

前几天说了,

新移民涌入,基本都留在了城市(农村土地早被瓜分完了啊)。

然后,城市人民自然地信息更流通、物资更顺畅、生活更接近、同理心更强。

政治主张日趋接近民主党。或者说,民主党先一步掌握了城市选票密码

民主党用是千方百计地搞来各种移民,甚至以大发福利的方式。前面说了,新来的必然在城市。

共和党是千方百计地阻止移民涌入,不惜以建墙的方式。

user avatar

歌舞升平的惯性

user avatar

资本家拿好处,社会担成本。

user avatar

谢邀。又是个值得聊的好问题。


“异常宽容”确实是存在。
提问里讲到“反对力量中大多数为左派人士”,也确实是准确无比的观察。


讲到左派人士,Peter Beinart举过这样的例子。

2005年,有左翼blogger这么写,“非法移民对经济、社会和文化都造成伤害,叫法律成为笑料,让公平蒙受羞辱。”

Illegal immigration wreaks havoc economically,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makes a mockery of the rule of law; and is disgraceful just on basic fairness grounds alone.

2006年,有自由派专栏作家这么写,“同移民的竞争,使本国工人的工资被降低……低薪移民自己的财务负担,也是显而易见。”

immigration reduces the wages of domestic workers who compete with immigrants... the fiscal burden of low-wage immigrants is also pretty clear.

他的结论,“我们需要减少低技能移民的流入。”

We'll need to reduce the inflow of low-skill immigrants.

同年,有民主党参议员这么写,“在支持移民的集会中,看见墨西哥国旗飘扬,我的爱国心里,就常常生出愤恨。跟修车的人对话,还需要翻译帮忙,我真是由心地无奈。”

When I see Mexican flags waved at proimmigration demonstrations, I sometimes feel a flush of patriotic resentment. When I’m forced to use a translator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guy fixing my car, I feel a certain frustration.

这三位,都算是左派红人。
Blogger是Glenn Greenwald,最出名事件是在《卫报》报道了Snowden披露的棱镜计划。
专栏作家是Paul Krugman,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长年在《纽约时报》写专栏。
参议员是Barack Obama。

十年前,或更早时候,两党都还一致,既看见非法移民的益处,也承认同时存在的问题。

80年代大量的海地和古巴难民涌入,非法移民泛滥。
Reagan总统的解决方法是1986年的《移民改革和控制法》(Immigration Reform and Control Act)
——严格边境执法,同时给已入境移民获得合法身份的通道。
境内疏导境外拦阻,当年是两党都能接受的方案。

2006年的Obama,在参院的移民改革辩论中,还是支持严格执法的,

美国人民是好客热情。但是那些非法进入我们国家的人,那些雇用他们的人,他们藐视法律的规范。这个时代里,有恐怖分子正挑战我们的边境,我们绝不容许人们不被发现,不作登记,不经检查地涌进美国。美国人民有权要求更严格的边境安检和移民执法,
The American people are a welcoming and generous people. But those who enter our country illegally, and those who employ them, disrespect the rule of law. And because we live in an age where terrorists are challenging our borders, we simply cannot allow people to pour into the United States undetected, undocumented, and unchecked. Americans are right to demand better border security and better enforcement of the immigration laws.

到今天,这样的话,在民主党和左派,大概是不能想象的“不正确”。

那今天左派的“正确”的立场什么样呢?

昨天(7月31日)的《今日美国》上,标题就惊人了——忘了边境墙吧,现在是开放边境的时候!



左派怎么“正确”到这种地步的,要看从08年到18年渐渐流行的族群政治(Identity Politics)。

看见拉美裔人口持续增长,以族群政治追逐选票的民主党人越来越认同,只要能争取拉美裔作票仓,打出高投票率,那些对非法移民顾虑重重的白人选票,就可以舍弃。

在原本紫色的新墨西哥州,2008年的Obama和民主党获得全面胜利,也让民主党更加认定,拉美裔就是未来。

Salon这篇标题《民主党是永远的多数党?》,竭力夸耀族群政治的胜利。


在新墨西哥州,拉美裔成了最大的票仓,“如果这种趋势持续,共和党就注定在旷野漂流四十年。”

If that pattern continues, the GOP is doomed to 40 years of wandering in a desert.

对全国的展望,

听句老人言——人口决定命运。拉美裔在全国选票的比例,在过去两次选举中已经上升了一个百分点。未来还只会更加速增长,因为这西班牙语人口里,有四千六百万是在美国出生,现在还没有投票的孩童。这个国家的人口变化让共和党必须选择——要么阻止西班牙语人口成为民主党的可靠票仓,要么就接受今后几十年少数党的地位。在目前看,共和党选的很烂。现在该面对后果啦。
There's an old political cliché: Demography is destiny. The Latino share of the national electorate has increased a full percentage point in each of the last two national elections. It will only increase more quickly in the coming years, since so much of the Hispanic population, 46 million strong, consists of the U.S.-born children of nonvoting immigrants. The country's changing demographics left the GOP with a choice -- prevent Hispanics from forming a reliably Democratic bloc or face what could be decades of minority party status. For the moment, the Republican Party has chosen poorly. Now it's time to face the consequences.


越依赖拉美裔,也就越容易受支持移民的团体影响。

2012年选举前,支持非法移民合法化的团体,发起各样示威,支持《梦想生法案》Dream Act。
Obama在丹佛的竞选办公室外,出现静坐。
下面主张图片,是在洛杉矶的沿街静坐,标语直刺族群政治的最痛处。

“我们是美国的未来”——人口构成决定命运?
“Obama,不能又追求我们,又遣返我们。”(...court us, ...deport us,有个韵在。)

Pew Hispanic Center给了数字。一百四十万非法移民能够从Dream Act中获益,其中约70%是墨西哥公民,绝大多数生活在Obama需要的科罗拉多、佛罗里达、内华达和新墨西哥。

另一个全国调查,91%的拉丁裔支持Dream Act!


Obama要怎么选择?

16岁以前入境的非法移民,推迟遣返。在此期间,可以有驾照(身份证件),可以合法工作。

当然还是扭捏了些,“说清楚哦,这个不是大赦,不是获得公民身份的途径,不是永久的解决方法。”

Now let's be clear: this is not an amnesty. This is not a path to citizenship. It is not a permanent fix.

《纽约时报》一眼看穿,

这个总统面临拉美裔领袖和民主党不断增加的压力,警告他严厉的移民执法,伤害了他在拉美裔中的支持。那些选民,对他的连任至关重要。
The president was facing growing pressure from Latino leaders and Democrats who warned that because of his harsh immigration enforcement, his support was lagging among Latinos who could be crucial voters in his race for re-election.


更多的例子就不再罗列,基本上就是眼睁睁看着民主党为着选票低头,在“拉美裔决定未来”的指导下,挪移了立场,一左就只能再左,再左。


另一个谈得不多,但也不可忽视的,是科技公司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促成了开放工作签证的运动。

2010年,时任纽约市长Bloomberg,加上惠普,迪斯尼,波音等几大公司,组建了新美国经济(New American Economy)。2013年,Zuckerberg和Bill Gates联手,促成了FWD.us这个Super PAC。

从开始看,这个运动实在是无可指责——攀科技树的美国,需要从全世界吸引高学历人才,所以要鼓励这个类型的合法移民和工作便利。

Zuckerberg在《华盛顿邮报》上描绘“知识经济”的未来,力证人才争夺的重要。

在知识经济里,最重要的资源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和吸引到我们国家的人才。知识经济可以扩张,创造更好的工作,给我们国家每个人更高质量的生活。
要在这新经济中领导世界,我们需要最智慧最勤劳的人。
In a knowledge economy,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are the talented people we educate and attract to our country. A knowledge economy can scale further, create better jobs and provide a higher quality of living for everyone in our nation.
To lead the world in this new economy, we need the most talented and hardest-working people.

然而,很快就“朝着奇怪的方向去了”。

追求高学历人才的初心已弃。转眼间,所有廉价外劳,都应该追逐。

今天去看FWD.us的主页,尽是号召支持DACA和Dream Act,跟拉美裔的开放移民运动基本合流。

今天的Zuckerberg,不晓得该是什么心情……


2015年,Bernie Sanders宣布以民主党身份竞选后,左派疑心这个号称“民主社会主义者”(democratic socialist)的立场如何,Vox主编Ezra Klei采访(检验)了Sanders一次。

于是有下面这段经典。

Ezra Klein:你说的民主社会主义要有更国际化的视角。我想,你要想解决全球贫困的话,你就该推出些在美国还无法讨论的方案吧。比方说大量增加移民,甚至到开放边境的地步,还有大量增加……
Bernie Sanders:开放边境啊?不,那是Koch兄弟的主张。(Koch兄弟确实在推动开放边境。)
Ezra Klein:真的吗?
Bernie Sanders:是啊。右派才主张这样的,他们是说美国不存在……
Ezra Klein:但是这样会……
Bernie Sanders:唉,不好意思……
Ezra Klein:这样做可以让全球很多贫困人口富裕起来,对吧?
Bernie Sanders:这会让每个美国人都更穷的——你是连民族国家的概念都要扔掉了,我觉得世上没哪个国家信你这套。……把各种各样的人带进美国,一小时两块三块,对他们很好。我才不信呢。我们必须在这个国家提高工资。必须不惜代价创造几百万工作出来。
你晓得今天美国年轻人的失业率吗?白人的高中毕业生,33%,西班牙语族裔的,36%,非洲裔的,51%。你觉得我们该开放边界,引入低薪工人呢,还是全力给这些孩子们解决工作啊?

你以为Sanders理直气壮吗?正确的政治正确的可不是一回事!

Vox对Sanders的大批判第二天就刊出。

Sanders的看法有两大问题。经验上,开放边界政策对美国工人的影响不是负面的。道德上,他把美国人的生命看得比外国人的更宝贵,更值得关心。
There are two problems with Sanders's view on this, one empirical and one moral. He's wrong about what the effects of an open-border policy would be on American workers, and he's wrong in treating Americans' lives as more valuable and worthy of concern than the lives of foreigners.

还配图一张告诉你,移民是一项——人权!

进步主义网站ThinkProgress,倡议移民的FWD.us都纷纷跟进鞭挞……


几年来,美国人已经见识了,
Obama变左了,
Hillary Clinton也变左了,
Elizabeth Warren还真左呀,
还有Bernie Sanders这么左还来选总统?

然而就这么看着Sanders,移民政策撞上更左派,竟然被一顿群殴。

反而是Glenn Beck这样的右派为Sanders欢呼——终于有个讲实话的民主党。

发现风向不对的Sanders,后来也就只好含糊敷衍。
FWD.us的Alida Garcia这样为他圆场,“他(Sanders)在这个(移民)问题上的立场,从开始竞选以来,已经进化不少……”

He's evolved on this issue since his campaign launched, but where his prior statements have been troublesome is within his economic framework of welcoming new immigrants to our country.

左派气候已经如此地步,民主党里还有谁敢不“进化”呢?

(在这里补一句。因为拥抱拉美裔选票是近十年的事情,所有老牌点的政客过去都有支持严格边境执法的言论,Obama, Clinton, Schumer, Pelosi... 每每批评共和党政策,总被挖过去曾经支持边境墙,支持过造成家庭分离的执法,曾经对非法移民太过强硬。只能呵呵一声,今是昨非,大家都“进化”了,过去的,就过去吧。)


只有境内发身份,没有边境执法的移民政策——明明就是召唤更多非法入境的大喇叭。

但是在这无人敢触的“正确”面前,
提供合法入籍通道,成了民主党人唯一的安全选项。
加强边境执法,只能是不人道,不可行,不正确。

Hillary Clinton还能(还敢)有什么立场?
从2016到现在,只能是一遍遍指责,Trump的政策呀,“真正无法想象的残暴”(truly unimaginatively cruel)。
替代方案?不方便聊。我们不断骂Trump残暴就好。


有这样的政治需要,学术当然也得跟上这“觉悟”。

非法移民可以

  • 增加税收。
  • 提高本国公民的福利。
  • 减少本土公司外包业务的计划(因为他们在本地就可以使用廉价的非法劳力)。
  • 降低服务费用。
  • 墨西哥经济好转,生育下降的几年里,出现过非法移民回流。(证明非法移民不会泛滥?)
    庇护城里的调查,证实非法移民的犯罪率低于有身份公民的犯罪。(证明不会治安恶化?)

    也都是事实,好引用的事实。

    另一面的“不方便事实”,滥用福利,低技能职位的争夺,平均薪水的下滑,就没有那样热烈的讨论。

    自80年代就开始研究移民问题的George Borjas,多次埋怨今天的同事越来越不能容忍关于移民代价的研究。“大家竭力辩护,证明移民对每个人的好处。”(social scientists have strained every muscle to show that migration is good for everyone)连年轻学者也学着自我审查(a lot of self-censorship among young social scientists),选择立场正确容易发表的课题。


    由政客,至媒体,学术,“异常宽容”照此蔓延。


    这几年的“异常宽容”以外,再多说些“正常宽容”。

    从历史上说,1924年的《移民法》(Immigration Act)之前,基本上各国都是没有签证的开放边界。只有边境(传染病)体检限制极少人入境。
    唉,还有1882年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这种特别限制。
    除此以外,没有“非法移民”的说法。

    美国人还特别多一个自由女神,脚下这么一个牌匾,镌刻着Emma Lazarus的诗句,

    将穷困潦倒而渴望呼吸自由的芸芸众生送到我这里来。
    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前些时候,CNN的Jim Acosta以这段诗歌内含的“美国原则”,攻击Trump的残暴。
    虽然以无签证年代的原则,多少有点无赖,但是诗歌里的怜悯和人道关怀,在美国人中还是有普遍共鸣的,并不分左右。

    宪法第十四修正案所规定的出生公民权,成为“锚定儿童”的漏洞。许多非法移民因为在境内生育,而免于遣返。
    国会和最高法院至今都宽容不究。

    2008年为贩卖儿童通过的《人口贩卖受害者保护法》(William Wilberforce Trafficking Victims Protection Reauthorization Act)。其中保护无陪伴儿童(unaccompanied children)的条款,又意外地鼓励了大量中美洲家庭携带儿童偷渡。在2014年Obama紧急拨款,还有现在Trump头疼的家庭团聚问题,都由此而来。
    这个漏洞,也多少显出人道宽容的本意。

    还有1996年,Clinton改革福利制度,签署了《个人责任和工作机会法》(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Opportunity Act)。许多被非法移民滥用的福利得到严格管理,只有最最最最基本的人道项目,依旧向非法移民开放,
    比如,

  • K-12中小学教育,
  • 就医保障,
  • 救灾补助,
  • 疫苗接种。
  • 这些最最最最基本的福利——是不是也会刺激人偷渡呢?
    应该会罢。

    只是这样的人道关怀,算是普遍认可,没有异议的“正常”宽容。

    希望不混淆于这些年的“左派宽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对于非法移民的态度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的,也绝非“异常宽容”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复杂、多元、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其中确实存在一股力量,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非法移民的同情、理解,甚至是支持。要理解这种力量的来源和表现,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交织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道主义因素。1. 经济因素:劳动.............
    • 回答
      美国法律体系允许对企业施加惩罚性赔偿金,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法理基础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惩罚性赔偿的目的在于惩罚那些行为恶劣的企业,并以此来震慑它们以及其他企业,避免类似的不当行为再次发生。这并不是为了弥补受害者的实际损失,而是更侧重于“惩罚”和“威慑”。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 法.............
    • 回答
      在美国科技公司里,印度裔人才之所以能够较多地打破“玻璃天花板”,并取得卓越的成就,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同时,“玻璃天花板”在不同行业对外国人的存在程度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和强度有所不同。为什么美国科技公司里的印度人可以打破“玻璃天花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 回答
      确实,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小布什)的评价,尤其是回顾他担任总统期间的政绩,可以说是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普遍存在评价不高的声音。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任期内的重大政策决策、全球事件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的演变。评价普遍不高的一些体现: 媒体和评论界的长期批评: 许多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家安全、技术竞争以及历史原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为什么美国对三星和华为的态度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我们需要逐一分析:一、 对待三星:为何美国“允许”其存在?尽管三星是一家韩国公司,但它在美国的业务和影响力却非常显著。美国“允许”三星存在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
    • 回答
      拉美作为一个多元且复杂的地区,其政治和经济格局呈现出诸多阵营特点。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变化以及拉美左翼的兴起,更是深刻影响了该地区的走向。 拉美阵营的特点:拉美地区的政治格局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多种相互交织、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的阵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其主要特点:1. 意识形态分化:左翼与右翼.............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些非常核心的议题。如果用大白话来讲,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尽管对美国的行为可能有所不满,但整体上还是允许美国继续存在,并且在国际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容忍”二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国际社会”本身.............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制度,美国内部确实有过激烈的讨论。然而,最终麦克阿瑟领导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选择保留了天皇制度,尽管对其权力和地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个决定并非简单,而是基于多重考量,其中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没有废掉天皇?1. .............
    • 回答
      在国际舞台上,美国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其行为和政策常常引发全球性的讨论甚至争议。要理解为何有人认为美国是最“邪恶”的存在,需要深入剖析其在全球历史中的角色、一系列具体事件以及这些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关乎视角、价值观和对国际关系理解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必.............
    • 回答
      咱们中国海军的舰艇涂装,确实跟美国海军的风格不太一样,一个显眼的白色,一个厚重的深灰。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背后各有各的道理,也体现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和作战需求。中国的“白”色舰艇:首先说说我们为什么选择白色。 历史与传统: 很多国家的海军,特别是早期的时候,舰艇为了美观和辨识度,都会选择白色.............
    • 回答
      在美国中学,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反智主义倾向,但这并非一个单一、简单的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和教育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源。何谓反智主义倾向?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反智主义倾向”。它并非指学生普遍排斥学习,而是指在某些群体或文化语境中,对智力、学术成.............
    • 回答
      奥密克戎“潜行”美国:一场未被预见的风暴近日,美国媒体爆出令人震惊的消息: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早在被官方命名之前,就已经悄然在美国境内传播,并且未能被及时发现。这一消息不仅揭示了病毒演变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性,也对美国当前的疫情防控策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么,奥密克戎“潜行”美国究.............
    • 回答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成为美国法律体系中一个标志性的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深刻的社会理念以及对公正和民主的持续追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运作的基石和长期生命力的原因。首先,陪审团制度的根基可以追溯到英国的法律传统,而美国正是从那里继承了这一宝贵的遗产。在英国.............
    • 回答
      五角大楼首次审计结果“不合格”,且库存技术存在诸多重大缺陷,这一消息着实令人警醒。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财务评估上的“挂科”,而是触及到了美国国防体系最核心的运作效率和能力,暴露出的问题是多层面且相互关联的。首先,这直接反映了在资产管理和供应链透明度上的严重不足。五角大楼掌管着全球范围内数量庞大、种类.............
    • 回答
      在美国,确实存在一些古老、奇特且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的法律,其中“日落以后必须面向前走”这类说法,虽然可能并非一个普遍适用的、被明确写进州法典的条款,但它反映了历史上一些地方出于特定社会考量而制定的、如今看来有些荒诞的规定。这类法律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十八、十九世纪社会治安的状况以及当时人们对公共秩.............
    • 回答
      “Lobby”这个词确实在美国政治和商业领域里非常常见,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而是一种活动,或者说是一种行为方式,并且它背后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和利益表达机制。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为特定利益群体发声、争取支持、影响决策的手段。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大公司的CEO,你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一项.............
    • 回答
      中国对于美洲大陆存在的认知,可以说是一个渐进且充满争议的过程。并非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一个清晰的节点,而是历经了传说、推测,最终在近代才有了较为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证据。早期零星的传说与猜想:早在古代,中国的一些文献中就流传着关于“扶桑国”的传说。《梁书·东夷传》记载了慧深和尚在公元499年(北.............
    • 回答
      中国的美元储备,庞大且复杂,并非简单地存放在一个大金库里。它们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全球金融体系之中,其背后是一系列精密的投资和管理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以及它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宏观层面:国家信用与外汇储备首先,中国的美元储备,本质上是中国作为国家所拥有的外汇储备的重要组.............
    • 回答
      在中国,虽然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工时限制,但一些企业确实存在雇佣时薪低于1美元(按当前汇率约等于人民币7元左右)且工作时间远超法定标准的现象。这通常出现在一些非正规的、监管较弱的行业或地区,以及一些小型作坊式企业中。是什么样的企业存在这种情况?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 回答
      都美竹爆料吴亦凡及其团队涉嫌“猎艳”女孩的事件,以及近二十名女性的证词高度一致,这背后确实牵涉到一些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层面的现象。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都美竹爆料的模式及团队“猎艳”的可能性都美竹最初的爆料,核心在于指控吴亦凡及其团队利用其名气和影响力,以“选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