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考为了和她去一所学校少做三道大题有意义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为了心爱的人,在高考这个决定人生轨迹的关键时刻,少做三道大题,这背后的考量和权衡,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首先,咱们得剖析一下“少做三道大题”的含义。

这可不是说你真的就放弃答题卡上那三个空位。在高考这种高压、高强度的考试里,“少做”更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种情况:

战略性放弃: 你在考试过程中,可能发现这三道题难度实在太大,或者耗时不成比例,而你又清楚自己的目标分数、以及与“她”学校的分数线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选择将宝贵的考试时间用在那些更有把握、或者更有区分度的地方,比如更擅长的科目,或者那些能稳稳拿到基础分的题目上。这是一种取舍,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思路,只不过这里的“大鱼”是和她同校的机会。
精力分配的倾斜: 你可能在复习阶段,就已经有意无意地将精力往“她”的专业或者“她”所在学校的招生方向上靠拢。这意味着你对某些科目、某些知识点可能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相对地,对其他一些难度大、或者“她”可能不太关注的科目,就做到了“点到为止”,甚至有所保留。这种“少做”可能是在复习阶段就已经埋下的伏笔。
心理状态的影响: 到了考场上,想到能和她上同一所学校,那种动力和憧憬可能会让你产生一种“够了就好”的心态。你可能不会像平常那样为了追求极致的完美,去死磕每一道难题。只要达到能被同一所学校录取的那个“门槛”,你可能就觉得心满意足了,剩下的时间自然就会被你“节省”下来,或者更准确地说,你不会再往那些“不可能”的题目上过多纠缠。

那么,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

从“为了和她去一所学校”这个目标来看,这“意义重大”。

直接导向目标: 如果你的目标就是考上“她”的学校,那么你对考试的策略和付出就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调整。如果减少三道大题的“难度负担”,能够让你稳稳地踩上线,甚至比她略高一点(如果你觉得需要的话),那么这三道题的“放弃”就直接帮你实现了最初的愿望。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目的是为了达成最核心的那个结果。
情感的驱动力: 很多时候,爱是会改变一个人的。为了喜欢的人,付出甚至牺牲一点点,是很多人在青春期会有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情感价值。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这段经历本身也会成为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这种情感上的“意义”是金钱和分数无法衡量的。
潜在的风险管理: 考场上的不确定性很高。一道难题可能会让你卡死在那里,浪费大量时间,从而影响了其他题目的发挥。如果“少做三道大题”是一种预先设定的策略,是为了确保基础题和中等题的得分率,避免因为死磕难题而丢掉更多分数,那么这是一种明智的风险管理。这种策略的“意义”在于保底,在于稳住阵脚。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做法也可能存在一些“不那么理想”的维度。

未来的可能性被压缩: 高考成绩,尤其是那些顶尖大学的录取,往往是“分数线之上,越多越好”。你少做了三道大题,可能就意味着你主动放弃了展现自己更高潜力的机会。这就像是在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天花板,而这个天花板可能比你实际能达到的高度要低。未来的专业选择、更高级别的深造,甚至一些需要极强学术能力的岗位,都可能因为你高考时“稍微保守”的选择而受到限制。
“为她”的代价: 你做这些是为了“她”,但高考是你自己的人生重要一步。如果这段关系最终没有走到最后,或者你们进入同一所学校后,发现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那么你为了这个目标所做的“牺牲”,在回头看时,可能会有些许失落感。毕竟,你可能牺牲的是自己的某个维度的最大化发展机会。
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偏差: 有时候,“少做三道大题”可能源于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或者过早地对自己的能力设限。高考前的复习,更多的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极限的过程。如果你因为某个外部因素(即使是情感因素)而过早地停止了这种挑战,那么你可能没有真正发挥出自己能达到的最好水平。

那么,如何看待这个“有意义”与“没意义”的辩证关系呢?

我认为,“有意义”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是否真正是你人生中那个值得你这样去“做”的人,以及你对“同一所学校”这个目标的期望到底有多高。

如果“她”是你生命中那个非常重要的人,你们之间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并且你认为考上同一所学校是你们共同的美好未来(或者至少是你认为的)? 那么,为了这个目标而进行策略性的“少做”,甚至在复习时有所侧重,从情感和短期目标达成的角度看,是极有意义的。这是一种青春期轰轰烈烈、又充满仪式感的爱。即使结果不尽人意,这段努力本身也会成为一段闪闪发光的记忆。它代表着你为了爱付出过,不计较得失。
如果“她”只是你当时的一种朦胧好感,或者你对未来的规划并不清晰,只是单纯觉得“和她在一起”很重要? 那么,为了这个不太确定的目标而放弃对自身潜力的最大化探索,可能就没有那么有意义了。这时候,更应该把重心放在发掘和提升自己的实力上。考上更好的大学,拥有更广阔的人生选择,这本身就是对你自己最大的负责,也是未来能吸引到更好的人的前提。

最后,我想说,高考是一场战役,但人生更是一场马拉松。

在高考这个节点,“少做三道大题”去换取和心爱之人同校的机会,这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和对目标的高度聚焦,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它可能是年少时纯粹的爱恋,是青春期最热烈的表达。

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并且成功了,那这份经历本身就意义非凡。它让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为爱付出了具体的行动,也收获了梦想的实现。

但如果也因此错过了更进一步的机会,那就要学会释然。人生还有很多可能,能力永远是支撑你走向更远地方的基石。无论结果如何,这段经历都会让你成长,让你明白自己为之努力过的、珍视过的东西是什么。

所以,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份“她”,到底在你心里有多重?你为了“和她去一所学校”愿意付出多少?以及,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答案就在你心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半夜的,工作的东西写不出来,我给题主写一段我的经历。

我当年没少做三道题,但是我当年干的事情也很蠢,放弃的一本志愿,就为了跟她在一起。

时间是2003年,考试省份黑龙江,考卷记得好像是叫九省一市新教材卷,先填志愿后出分

那一年考题有点偏,有点难,所有人都考的不好。我(理科)估分成绩差不多正好卡在学校估计的一本线附近,有可能上一本也有可能上不去;我当时的初恋女友(文科)估分高于当时文科一本线,好像10~30分左右的样子。

当时我就想着跟她考一个学校,就算考不到同一个学校也要去一个城市。

当时选定的城市是兰州,选兰州的想法是想离家远点,越远越好,这样家长就管不了我们了,并且兰州学校也不少,我们两个北方人不是太想去南方以及北京。因为我们都卡在一本线附近,所以我们的两个人的二本志愿都是一样的,学校一模一样的。

问题就在于一本,我当时想着卡在一本线上,一本很有可能上不去,我跟她商量要不一本两个人就都放弃了算了,上线的可能性不太大(因为估分总有误差,风险太大了)。

结果她不想放弃一本

我当时想:我为了跟她再一起,连高考一本的志愿都能选择放弃,她居然不想。好吧,每个人都有私心,都想上好学校。

不想放弃就不放弃吧,反正她的志愿我都知道,她报的那些一本学校我也看不上,既然我想放弃了,就干脆报高点算了。

于是我的一本志愿填的都是我当时认为根本不可能考上的学校(哈工大、兰州大学、北京理工、大连理工),专业也不服从调剂,老子就要学计算机,爱要不要。哈工大是因为我确实很想报这个学校,兰州大学因为是我们俩当时选的城市是兰州,并且兰州大学确实也还行,北京理工和大连理工是我当时认为计算机不错的学校。

她报的是什么我不记得了,反正是专业服从调剂,她想要她上一本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根据历年经验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妥的学校。

当时老师和家人一个劲劝我,说我有可能上一本,选择一个稳妥的学校肯定能上,当时好像建议我报哈尔滨师范大学,但我就是不听,我就要跟她到一个城市里去。

……

后来,分数出来了。

……

低估了十几分,她高估了十几分,学校估计的理科一本分数线比实际的要高,估计的文科一本分数线比实际要低。也就是说:我高于一本线一些,她反而在一本线附近了。

不过,因为我报的确实很高(都是985),即使我比一本线高,我当时也不认为我能考上。既然我一本没戏,她估计也够呛,我们俩还会考到兰州,甚至很大可能在一个学校。安慰完她以后,我心里甚至还有点高兴,终于能在一起了。

……

后来,录取结果出来了。

……

黑龙江是先放出一本的录取结果,然后是二本。

当时不像现在,到处都能上网,当年好像只能打电话,并且还是固话,手机都不多,网络查询只能去网吧(俺们老家太穷了),我家里当时因为搬家,连固话都没有。

出一本结果那一天,我在外面晃荡,反正也没我什么事,结果到我一个亲戚家的时候,那个亲戚跟我说我被录取了,是我一个同学打电话告诉我这个亲戚的(因为我家没电话),让我十分震惊,赶紧给同学打电话确认,然后又到网吧去查,才最终确认。

原来,那一年,黑龙江的一本线降了将近一百分,导致很多人不敢报好学校,把一些不太出名的学校分数拉的很高,而好学校除了过去那些名声远扬(包括省内)的学校以外,很多外省985/211学校分数线很低。

我按照平行志愿被兰州大学录取了,还是我想报的专业。

而她因为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妥”实际十分热门的学校(很多人也求稳妥),最后一本没被录取。

好吧,还有二本的,她的二本志愿全在兰州,至少还能在一个城市吧。

……

结果呢,她二本也没录取上,一方面是因为选择的学校有问题,另一方面当时二本学校不太喜欢招一些高于一本线的人,可能还有是不是热门的问题,总之,她什么都没录取上,最后复读去了。

我呢,一个人跑到大老远的兰州念书去了,兰州到黑龙江,坐火车要4000多公里(到我老家)。

……

从填志愿到出结果,故事一波三折,情绪也跟着起起落落,我们当年的计划最终全部落空。心态从开始的有点焦虑和不爽,到突然觉得没问题幸福就在眼前了,到怎么会是这么一个结果。

……

再后来,她复读上河北的一个学校(一本,调剂),没去过兰州,异地了五年分手了。最早的邮箱里好像还有她当年给我的留言。

……

我的老婆不是她。

……

所以,能不能在一起,不一定是几道题能决定的,也不是报志愿时候耍点小聪明能决定的。而且,即使真的能去一个学校,能走到最后的实在太少了。

虽然我是个会算命但不信命的人,还是要劝题主一句:命运很无常,这辈子会遇到很多人,也会错过很多人,你现在遇到的人未必就是陪你走到最后的那个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