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碑的原型是圣经旧约中摩西拿回的刻有十诫的石板,在西方社会有宗教情结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剧情安排相当于印度宇宙飞船发现太阳系位于须弥山的脚下。
因为看多了科幻,慢慢会觉得很多科幻不过是挂着“科”字的纯“幻”。
我说这个人可以手搓火球,你说这是魔法。
我说这人因为体内DNA和我们不同,所以他可以手搓火球,它就科幻了?
同样例子还有很多,你比如,用某个法器可以令死人复生,然后复活了一支大军带出来打仗,这叫奇幻。
但用某个“科学仪器”,制造出一支亡者大军,带出来打仗,这就成了科幻。哎你别笑,去看看知乎一些人“为了开拓三体厨的眼界所以列出国外优秀科幻作品的书单”,那书单上赫然就有《光明王》。我也不反对甚至还支持这种事,各位有兴趣都去看看这本书嘛。
虽说“任何高科技初见时都像魔法”是句挺有概括性,也蛮有道理的话。但直接把魔法道具写成“科学仪器”并指着这魔法说“这就是科学”,那是不是也有点……EMMM……
按这种说法,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把亚瑟王的故事原封不动地改编成科幻小说了?是不是这个道理嘛?
亚瑟王是远古科技文明的后人,他的法师,哦不,他的“科学师”梅林,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多伟大你别管,他手里的“科学杖”可以召唤,啊不“生成”闪电,轰击敌人们。
由此,又一部科幻小说诞生啦!
科幻是这玩意吗?
科幻的点子,一定要讲清楚它和科学有关的原理,即使这原理也是被幻想出来的,也至少要遵循科学的思维逻辑。
这层逻辑,我无法用简洁的语言讲得清楚,有待相关大佬们指明。但至少读过九年义务教育,看过科普纪录片,自己也对科学感到兴趣的各位朋友,应当可以感觉得出来,哪一些有那么点科学幻想的意味,哪一些,单纯就是魔法换皮而已。
就单拿题主所说的黑石碑来说。
测量与标准,一向是工科里常见的词汇。显而易见地,技术水平越高,测量精度越高,生产标准越严格。一件1CM长度的物品,它实际上可以是0.99厘米,也可以是1.02厘米,这都司空见惯,也都是合格品,因为它的制造标准有可能是1CM+-0.02,即所谓制造业内常说的公差。
又,测量仪器的精度,又会比同等级的制造品的精度要高。我们用卷尺来量螺纹钢,卷尺精度肯定比螺纹钢的生产工艺精度要高。用游标卡尺来量车床加工件,游标卡尺的精度肯定比车床加工的精度要高。否则的话,量个啥呢?用卷尺去量航天飞机的零件,无论你怎么量,这零件的尺寸读数当然都是一样的——因为你的测量仪器的制造精度,不如人家这被测量品的精度高。
于是黑石碑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代入到故事中来看,我们动用地球上最为先进的测量仪器——这就代表了地球上最为高端的精度水平了。去量人家的黑石碑,无论小数点后量到多少位了,它的尺寸比永远是1:4:9。这就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他没有公差?这不可能。按我们的科学观念来看,肯定也是有公差的,任何制造品都有公差,即使用微观粒子来排出一条线,这条线的长度也有公差——公差来自于这条线的规整程度,与对粒子本身直径的测量误差。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我们也明知黑石碑一定有公差存在,但我们却怎么也无法量到这个公差。
测量仪器虽然精贵,标准严苛,但毕竟也是制造品,仪器本身也是有误差的。因为测量仪器误差的存在,使得每一件测量仪器都有其“有效范围”。比如说卷尺,它在比毫米更小的单位上,就会暴露出误差,所以卷尺的有效测量范围,最小就到毫米,再往后就得估一位。以此为例,其它所有测量仪器,皆是如此。那么在人类最尖端的测量仪器面前,都测不出这个黑石碑的误差,就说明了我们最尖端的制造精度,不如人家。说明人家的制造业水平,碾压我们。
更何况,我们动用的可是最尖端的仪器,而对方或许只是随手扔在你家门口给你打个样的玩意而已。我们与对方的水平差距,就可见一斑了。
理解了制造和测量的关系,理解了精度与公差的概念,再看黑石碑,看见的就不是个“没什么科学意味的东西”,而是,看见了“远超过地球制造业水平的制造精度”。看见了“对方的制造水准”,而这一切,显然是科幻,而不是魔法套皮。
这就是最基本的科幻,是一种不需要先去幻想某种魔法,然后再给魔法套个皮硬说它是科学仪器的,最基本的,最朴实的科幻。
幻想高科技,给魔法套个皮,这很容易。
找到最基本的逻辑,在这层逻辑上找出“科学发展到更高阶段时”这一切会是什么样子,这就需要科幻底力了。
我再举个例子说:
幻想出“可以击碎一切,好像雷神之锤那玩意的魔法道具”,然后硬说它是“科学仪器”,给它取名为“水滴”,这是魔法套皮。
但,说清楚水滴是“强互作用力探测器”,它的原理是“将金属原子一个个地铆在平面上”,这就是展现了对方的“制造业水平”。因为我们有汪淼,可以做出纳米飞线,也算作是“将微观粒子铆合起来”的作品了,但和水滴比,实在太过原始。
由此,这显然属于科幻。
这层逻辑,基于黑石碑的科幻点子,这也显示出黑石碑在科幻界的地位。
在中文网络上会出现声称黑石板是“科幻片的镇派神碑”的本问题,至少一半功劳得归到刘慈欣身上:他多次赞扬克拉克的伟大作品,并在三体系列中不太准确地描述了黑石板,向大量读者传递了黑石板相关的模因。
黑石板的外观是摄制过程中的妥协让步。
《2001:太空漫游》电影版的神秘氛围、哲学气息、将外星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上帝的表现手法,与黑石板的外观结合起来,凑巧地让黑石板显得远比同时代的科幻电影中的外星造物形象要高级。
库布里克通过尽量减少对话和解释使电影更加神秘,他说这部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的、非语言的体验”“就像音乐或绘画一样,在内部意识层面打动观众”。
和某些回答声称的不同,黑石板并不是科幻电影里“最早的”外星象征。外星力量第一次出现在地球银幕上是在 1902 年法国拍摄的《Le Voyage dans la Lune》(从地球到月球,改编自凡尔纳的小说),在科幻电影中尝试表现“目的不明之神秘外星力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63 年的《Voyage to the End of the Universe》让电影观众对神秘外星力量的好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如果你打算赞美黑石板展示了“在足够先进的技术面前,现代人与猿人无异”,最好不要看克拉克写的《2010:太空漫游》和《3001:太空漫游》:二者在表现黑石板的其它能力的同时,大大地损伤了黑石板的神秘感,或曰大大地降低了它们的逼格。
永恒或绝对存在就是神迹,字面意义上的神迹。在经院时代甚至更古老的哲学里(巴门尼德这种除外),基本上都只有神或者源于神的东西是永恒或绝对的,而触摸或接近它们对人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都不好说是宗教情感,可能就只是认识论层面的东西:因为人类会察觉到日常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是永恒或绝对的,所以会对这些东西产生一些额外的敬畏。
而克拉克的独石就是这种情感在科幻中最古老的投射之一,往后也一直在被模仿。以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例子而言,电工文学里永远年轻的物理规律或三体人的水滴都属于这一类投射的范畴。
要是说体现了什么的话,也就是人类对于永恒或绝对的存在那恒久不变的追求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