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朋友一直和我推荐《觉醒年代》,但我看着感觉尴尬,怎么反驳他?

回答
朋友热情推荐《觉醒年代》,但你看了觉得尴尬,这确实是个挺让人纠结的情况。毕竟,朋友的好意是好的,但自己的观感也很重要。想反驳他,又不伤和气,这里提供一些思路和表达方式,希望能帮助你:

核心原则:尊重朋友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寻找共同点。

第一步:理解为什么你会觉得尴尬

在反驳之前,先冷静下来想一想,让你觉得尴尬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是:

叙事节奏? 有些人可能觉得剧情推进太快或太慢,或者某些情节处理得不够自然。
人物塑造? 有些角色让你觉得过于理想化、脸谱化,或者与历史真实人物的认知有出入。
台词风格? 有些台词可能让你觉得过于“喊口号式”、“煽情”,不够生活化,或者有时代感的脱节。
历史改编的尺度? 你可能对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艺术加工处理有自己的看法。
过于“正能量”或“主旋律”? 这种风格可能不适合你的个人口味。
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解读方式? 你可能持有不同的历史观或对某些人物有不同的理解。
宣传的语境? 有时候,太多的宣传可能会让你产生一种“被推销”的抵触感。

弄清楚原因,你的反驳会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让朋友理解。

第二步:如何与朋友沟通(策略与表达方式)

这里分几种不同的沟通方式,你可以根据你和朋友的亲密程度以及他的性格来选择:

方式一:肯定优点,委婉表达不适(最推荐)

这种方式最能顾及朋友的面子,也更容易被接受。

表达方式:
> “嘿,谢谢你一直这么热情地跟我推荐《觉醒年代》!我知道这部剧在很多人那里评价都特别高,尤其是(举出你觉得确实做得好的地方,即使很小),比如它在还原那个时代的氛围上确实下了功夫,(再举一个) 像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那种为国为民探索的精神,看到的时候我也能感受到那种力量。”
>
> “不过,说实话,我自己在看的时候,(开始委婉表达) 感觉有点……怎么说呢,不是那么容易进去。可能是因为我个人对(说出具体原因,但用温和的词语) 某些处理方式不是那么习惯吧,比如(举一个例子,但不要攻击性) 有时候一些台词或者情节的设计,会让我觉得有点……嗯,怎么形容呢,有点过于‘戏剧化’或者‘浓墨重彩’了,可能我个人更喜欢节奏稍微舒缓、或者人物关系更细腻一点的表达方式。”
>
> “但这绝对不代表这部剧不好,我知道很多人就是特别喜欢这种风格,我也理解它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只是它可能暂时‘不太合我的胃口’吧,就像吃饭一样,大家口味不一样,哈哈。”

为什么这样说:
先肯定: 建立积极的沟通基础,让朋友知道你不是全盘否定。
用“我”开头: 表明这是你的个人感受,“我觉得”、“我感觉”比“这部剧怎么样怎么样”更能避免争论。
委婉的词语: “不太容易进去”、“不那么习惯”、“戏剧化”、“浓墨重彩”、“不太合我的胃口”等,比“尴尬”、“不好看”、“太假”要温和得多。
举例但避免攻击性: 指出具体原因,但不要指责,而是说明是你的“不习惯”或“偏好”。
接受多样性: 最后强调口味不同,就好像美食一样,进一步缓和气氛。

方式二:坦诚沟通,但保留空间

如果你和朋友关系非常好,可以稍微直接一点,但同样要注重语气。

表达方式:
> “老X(朋友的名字),说实话,你推荐《觉醒年代》我看了,确实能感受到它在制作上的用心,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那些历史场景的复原,还有一些关键人物的塑造,都挺有吸引力的。”
>
> “但是呢,每次我看到一些(具体不适的地方),比如某些情节的推进方式,或者一些人物的对话,我都会觉得有点……嗯,怎么说呢,有点‘跳戏’或者觉得‘不够自然’。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的角度不太一样,或者是我对历史剧的期待有点不一样。”
>
> “我猜想它可能在某些方面处理得比较‘概括’或者‘升华’了,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虽然我知道这是艺术创作,但对我个人来说,这种方式反而让我觉得有点距离感,甚至说,在某些时刻会让我觉得有点……‘尴尬’。不是说不好,只是可能和我的个人观影习惯不太搭。”
>
> “所以我可能没办法像你那样对它完全沉浸进去,我也理解你为什么喜欢它,它确实有它的闪光点。只是对我来说,它可能不是那种‘必看’的剧。”

为什么这样说:
直言不讳: 直接表达“尴尬”这个词,但前面铺垫了很多肯定和解释。
用“跳戏”、“不够自然”来解释尴尬: 比直接说“尴尬”更具体,朋友更容易理解你的困扰。
猜测创作意图: “概括”、“升华”、“为了达到某种效果”等词语,是在理解创作者意图的前提下,说明为何不合自己口味。
强调个人观影习惯: 将问题归结于个体差异,而非剧本身是否有绝对错误。

方式三:转移话题,不深入争论(如果不想多说)

如果你觉得直接说“尴尬”会让朋友很不舒服,或者你不想浪费太多精力解释,可以选择这种方式。

表达方式:
> “《觉醒年代》啊,嗯,我最近也断断续续看了一点。它确实是一部很有分量的剧,很多人都在讨论。”
>
> “不过最近我正好在看另外一部剧/在忙点别的/对另一个话题比较感兴趣,就没怎么深入看下去。等我忙完/看完我再找机会多看看,到时候再跟你聊聊我的感受。”

为什么这样说:
不否定: 用“断断续续看了一点”、“有分量”、“很多人在讨论”来回应,避免直接否定。
转移话题: 以“没怎么深入看下去”为由,不直接评价,然后快速引入其他话题。
留有余地: “再找机会多看看”、“到时候再跟你聊”是一种礼貌的说法,表明你不是完全拒绝沟通,只是当下不想深入。

第三步:具体哪些话术可以让你不那么尴尬地表达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以下一些话术可以帮你:

关于台词:
“有些台词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嗯,像是朗诵,我更习惯比较口语化的表达。”
“那些话写得非常有力量,但我有时候会想,当时的人真的会那样说话吗?可能是我对那个时代的语言习惯不太了解吧。”
“感觉有些台词特别提气,但一下子涌太多,我反而有点消化不良。”

关于情节和人物:
“我看到某个情节的时候,会觉得有点……‘过于’……怎么说呢,‘理想化’或者‘概念化’了,没有那种真实生活中会有的那种细枝末节的纠结。”
“人物处理得都特别‘正’,我能理解,但对我来说,多一点点‘人味儿’或者说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瞬间,可能我更能代入。”
“整个剧都在往前冲,节奏很快,虽然很燃,但有时候我反而有点跟不上,觉得有些地方可以再慢一点点,让我好好体会一下。”

关于“尴尬”的替换词:
“有点距离感”
“不太容易沉浸进去”
“感觉和我的观影习惯不太搭”
“有点‘跳戏’”
“节奏上我有点跟不上”
“有些处理方式我不太习惯”

第四步:准备好朋友的回应

你的朋友可能会有两种反应:

1. 理解和接受: 朋友可能会说,“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每个人口味不一样嘛。” 这种情况下,你们的沟通就非常顺畅了。
2. 坚持和反驳: 朋友可能会觉得你不懂这部剧的精髓,或者觉得你看不懂“主旋律”。
如果朋友坚持: 你可以礼貌地回应:“嗯,你说的也有道理,可能我看剧的角度和你不太一样。不过我还是觉得,对我来说,可能有些地方真的让我觉得有点……(再次委婉表达)。” 关键是不要被朋友的观点带着走,坚持自己的感受是第一位的。
如果朋友开始“批评”你: “那你喜欢看什么?你是不是不喜欢这种正能量的?” 这时候你可以 calmly 回答:“我喜欢看各种类型的剧,也喜欢有深度的作品。只是这部剧在某些处理方式上,正好不太符合我的个人偏好,这不代表我不喜欢‘正能量’或者‘历史剧’,只是口味选择问题。”

最后要记住:

真诚是基础: 你的朋友是因为关心你才推荐,所以用真诚但不伤人的方式沟通,他更容易理解。
你的感受是真实的: 不要因为朋友的推荐就强迫自己喜欢,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
保持友谊: 艺术品味不同很正常,不应该影响你们的友谊。

希望这些详细的建议能帮助你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又能维护好你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成长的年代,电视台特别流行播各种各样的“专题片”。这种“专题片”做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预先写好文稿,然后拍摄相应的画面,直接对准音轨插进去就可以。在这种“专题片”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文稿,而非是基于影视逻辑的视听语言。你不能说这种专题片没有内涵——因为写稿子的人一般都是领域内的知名人物,但你也不能说这种专题片好看,因为整个专题片就是一个视频版的文稿。

好比说之前有一部很有名的专题片,叫《大国崛起》。这个专题片就是通过回溯现代资本主义列强的成长史,来总结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这部片子的执笔和学术顾问都是国内顶尖的学者,但这部片子的问题,就如上面所说,它是预先做出一些结论,比如英国的崛起是因为重商主义、保护知识产权等,然后围绕这个主体再去找寻相应的材料和史料,有时候也会引用或虚构一些故事情节来提升可看性,但这些东西整体上也还是为英国重商主义、保护知识产权等论点服务的。于是最后这个专题片,也就成了一个影像版的科普论文。

不过,虽然从艺术的角度上说这个东西的确尬,可现实中的确有很多人就喜欢这个东西。因为这种专题片还有个好处,就是看起来简单,所有的内容都已经在文稿和画面中展示的清清楚楚,无需你再进行什么深度思考。文稿中的用词也倾向于直白陈述,而不是有一定的余韵,不过这样看起来也比较省心就是了。

《觉醒年代》基本上就是一个带剧情的这类专题片。你不能说他没内涵,毕竟这个的编剧和策划团队也算是学术圈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基本的质量是能保证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剧情的展开就完全是按照党史的逻辑线进行的,无论在人物还是历史的丰富度上均远远不够,并且也没有呈现出民国初年中国历史的极端复杂性。

民国时期的历史复杂体现在哪儿?就拿民国前10年来说,中国的变化几乎是翻天覆地的。一方面,大量的知识分子的确在共和的影响下反对帝制和帝国主义,但另一方面,大量的人矫枉过正,以强势的姿态与传统的一切表示决裂——这其中既有传承数千年的伦理关系与文化传统,也有类似汉字这种具象化的东西。而新文化运动之初,也是以十分激进的姿态呈现出来的,因此也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对。

除此之外,民国初年,因为政局的混乱,许多人为了找到救国的道路,开始大量译介和引入西方现代思想,一时之间中国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多达数百种,其大者亦有数十种。可以说那时的中国基本上就是西方近现代思想的一个试验场,而共产主义也只是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个。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算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相对准确的认识,也是到了193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而中国共产党在此之前犯的错误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而从历史来看,在真实的1910年代,那些后来在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名字的人物,其实共同的一种情绪是迷惘。这种迷惘,既源于这些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的思想流派实在太多,而每一种均有其合理性,不将其融会贯通是很难走出这个迷惘之路的。

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朱德在1910年代就是个迷惘的人,当时他虽然已经是旅、师一级的高级军官,也曾追随过蔡锷讨袁,可直到赴欧留学时,也才算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信仰。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也是在国内、国外多番求索,才渐渐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了解。可以说,如果那时的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就已经是足够清醒的话,压根就没有必要漂泊万里到异国他乡去寻找救国之路。在这个方面说,毛邓周以及陈独秀、李大钊在1910年代、1920年代并不是举着火把给后面的人照路的人,而是虽然知道河对岸可能是好地方,却依然不知道路该怎么走,得亲自下河摸石头,然后脚可能被划破、人可能被冲走的过程。

如果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来说,一个真正合格且有深度的作品,应当是能展现出在当时背景下人物的复杂性与局限性的,而不是让人物像开了天眼一样能预知后面几十年的发展。实际上在1927年的时候,因为国民党残酷的镇压,当时就有大量的共产党员对大革命失去了信心选择了退党。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你固然可以说他们革命意志坚定,但回到当年,很多人瞬间就跟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接受不到任何信息,只能看到国民党四处搜捕共产党员,抓着就杀。你要求他们坚定不移地认为革命必然会成功,这也是违背现实的。毕竟,冯白驹只是极少数。

与此同时,在视听语言方面,制作团队也选择了采用偏偶像剧的画面风格与剪辑逻辑来呈现这个故事。比如,在给人物中近景或者特写的时候,会大量使用背景虚化。拍过照片的人应该知道,你要是给女朋友拍照或者拍视频,背景虚化当然没问题,这样会突出他的主体位置。但毫无疑问,对于一部偏向于严肃历史方向的电视剧来说,这种偶像剧式的画面风格,却会让剧作丧失其应有的真实感。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或许也是一种隐喻。当拍摄者把镜头对准主要演员的时候,那些在历史中本应与万千群众站在一起的人,恰是在舞台上被打上了一束追光,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主角光环。而那些本应作为英雄力量源泉的人民群众,则被虚化乃至于消失成为了面目模糊的群体。在这个意义上说,《觉醒年代》的拍摄思路,恰恰是后来一直被反对的英雄史观下呈现的画面语言。

当然,有这个待遇的不只是正面人物。很多反派人物也有这个待遇,当他们说话的时候,背景人物就会虚化到面目模糊。本应是两派思想观念的对战,也被简化成为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辩论,这种将人物从历史中抽离出来成为思想代言人的做法,也显然谈不上多高明。

甚至于,就连表现群众的镜头里,群众也是模糊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拍摄时虚化背景是不对的——哪怕学过些简单摄影摄像知识的人也知道对焦有多重要。但对焦不等于如此虚化背景,否则对影视剧来说,就真的没有实拍的必要了,直接抠像就可以了。而这样的问题,也不止出现在《觉醒年代》里。比如同样受到好评的《山海情》:

虚化的背景完全割裂的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尽管人物在妆造方面的确可圈可点,但在这种虚化背景的拍摄之下,与其是说是影视剧妆造,倒不如说更像是个人写真。而真正偏人文和纪实风格的摄影,即便是对焦和虚化,也大都是这种风格的:

尽管整个影视剧的视听语言完全有违一部历史剧应有的风格,但无可否认的是,这种偶像剧式的画面风格却又恰恰是习惯了当下图像质感的年轻观众所喜欢的。而这种将人物从复杂历史中抽离出来,将民国历史简化为舞台剧,将人物的思想概括为名言金句的做法,也的确降低了这部剧的接受门槛,因而也受到了比较高的关注。特别是在过去这几年社会思潮整体左转的背景下,这算是占到了天时地利人和。

尽管以上对《觉醒年代》有这样的批评,但这也只是说在艺术上《觉醒年代》不该有过高的评价。不过换个角度来讲,如果把《觉醒年代》当成是一个宣传作品的话,那么从他的传播效果以及所起到的作用来看,它是超额完成了任务的。在某种意义上讲,《觉醒年代》里面的问题不在于对错,而在于其展现的方式过于简单、直接与片面,但如果它能起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那段历史的作用,也算是它的功绩之一吧。毕竟,影视剧也不是纪录片,正如“专题片”也不是学术论文一样。

不管怎么说,在如今的内外部形势下,《觉醒年代》既然吃到了甜头,后面就肯定还会有不少作品继续模仿。也许你的朋友以后还会给你继续安利其他作品,如果你不喜欢这种,那么只要说“我最近比较忙,有时间再看”就行了。而如果你真的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也许多看看书和论文,会比看电视剧要好很多。

user avatar

且看且珍惜,我改了三天才重新过审


我跟你唠一唠啊,唠一个和主题无关却有关的事。最近最火的是什么事儿呢,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啥事都没这个火。


那提起来俄罗斯我们都知道,它是苏联的主要加盟国,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好奇,原先的苏共是世界第一大共产党,它现在哪去了?1990年的时候苏联宣布开放党禁,就这样它不再是唯一的合法政党,过了一年又宣布苏共停止活动,有的地方宣布它违法,在全国范围内予以取缔。那么问题来了,俄罗斯现在有没有共产党呢?


有,而且是俄罗斯的主要反对党之一,由普京钦点的久加诺夫任党的最高领导人,没错,你没看错,普京钦点一个人做反对党的领导人,并且维持这个人在俄共党内的地位。从93年以来历经风波,多次被党内抨击,就是不倒,一直到现在还在当俄共最高领导人,大有和普京同始终的意思。


2000年12月,俄共召开七大,提出将作普京当局“负责任的、不妥协的、建设性的反对派”。在2003年12月举行的国家杜马选举中,俄共获得的代表席位大大减少,俄共领导层随之出现分裂。2004年7月,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俄共召开第十次党代会,选举久加诺夫连任俄共中央主席。反对久加诺夫的俄共派别同日召开另一个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吉洪诺夫被推举担任俄共中央主席。8月3日,俄司法部确认久加诺夫领导的俄共的合法性。


看明白了吗?现在的俄共是普京用来卡生态位的。防止俄罗斯出现真正的列宁主义的政党。

所以,我一看俄共就感觉尴尬。正如我看……

随着俄共实力日益萎缩,俄共影响每况愈下,俄共内部的分歧也日趋严重。尤其是在2012年12月的杜马选举失败以后,俄共内部派别之间的矛盾达到了公开化的程度。部分党内高层领导人认为,久加诺夫占据俄共领袖位置10年之久,俄共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他应负主要责任,还指名道姓地要久加诺夫辞去党的领导职务。不少俄共党员也认为,俄共要想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必须更换党的领导人。

但是,久加诺夫并不这么看。他认为自己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把那些党内的分裂分子及时开除出党。久加诺夫不止一次表示,他不会在这场斗争中退却,要与“俄共的敌人”坚决战斗到底。也许是久加诺夫担任俄共领导人时间过长的原因,在人们的印象中,“俄共”与“久加诺夫”这两个名字似乎已经密不可分,久加诺夫在俄共普通党员中仍然享有很高的威信。这也是久加诺夫自己坚持留任、俄共一些领导成员支持他留任的主要原因。
久加诺夫对塞里斯非常友好,十几年间多次到塞里斯访问,对塞里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赞叹不已。2009年4月访问塞里斯后,久加诺夫多次在俄罗斯电视台大讲特讲塞里斯的生机和活力。用久加诺夫的话说:俄罗斯丢掉的,塞里斯捡起来了;俄罗斯失去的,塞里斯得到了。
user avatar

“同志们,8年抗战就要开始了”

剧里表现的是一群只有坚定没有彷徨的圣人。

有些角色表现的像个穿越者,端着的神态和那种主角感,台词的那股仪式感,好像生来就知道自己走的路一定会成功,也许他们想表现的是革命者对路线的坚定,但我看来就是在演圣人。

为什么我们后来管那段历史叫在黑暗中摸索?因为没人能告诉他们牺牲和付出到底有没有结果,甚至没人能告诉他们对错。

毛主席的爸妈生了7个孩子,夭折了4个,活下来的只有三兄弟,当二弟泽民三弟泽覃牺牲,当结发妻子杨开慧牺牲,全家只剩自己一人时,他会不会迷茫,会不会恨,会不会问自己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

朱德的女儿朱敏在苏联时被德国人抓进集中营,虐待多年生死未仆,他有没有因此自责过?

徐海东全家66口被灭门,贺龙全家109口被杀,他们有没有害怕过?

还有那么多牺牲的人,他们呢?

我相信都有,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建党节本不应该是7月1日,只因为当年中共一大的参与者只剩毛主席和董必武两人时,他们都回忆不起来是哪天开的会,只记得是7月,而且在1921年左右,名字里带共产党或者相同性质的党派前后成立了六七个。

所谓仪式感和圣人,或者说“昭昭天命”,这都是以后来的眼光看待的,在那个年代,每个革命者都低着头处理一件又一件麻烦,会害怕,会迷茫,会退缩,会做错,甚至有的会叛变。

但还是有人没放弃,这才是最伟大的地方。

俄罗斯有部电影叫《我们来自未来》,讲的是4个倒卖二战文物的小混混无意中穿越到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一次次作战中逐渐成长的故事。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位老红军,他最后为了掩护4人撤退,选择独自留下阻击德国纳粹,老红军从来不相信4个人说的话,可到了最后时刻还是免不了问一句战争什么时候结束。







user avatar

不用反驳他。

《觉醒年代》我就看了第一集,完全看不下去,太浮于现实了。画面的象征意义,大于它的实质内涵。给我造成了巨大的观感冲突。

每一个情节都是精心安排的,每一个调度都是做了设计的。对于影视剧的表达这样很好,但过于设计却少了历史的那份真实感。第一集陈独秀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让我尤其无法接受。在上帝视角,我当然知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但是陈独秀当时不知道呀,他也在上下求索呀,剧中表现的确实"胸有成竹"。就让人很困惑。

我身边也有很多喜欢《觉醒年代》的人,不用去反驳他们。

因为这段历史被当代青年注意乃至重新审视,历史上的这些人以这种方式被时代记住乃至重新敬仰,就已经是最大的意义。


一更

看到评论区的留言,这里统一回复一下

"这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不爱看别看"

答:我确实只看了第一集,后面真的没看。对于包括我在内的部分观众来说,对描述那段历史的电视剧是有"写实"要求的,因为这段历史太沉重了,描述这段历史的电视剧的底色应该是浓烈黑暗下的光。他们不是神,是人,人在那段历史中,应该是复杂的,应该是上下求索的,应该是在实践中,不断否定之否定的。正因为环境如此之恶劣,未来如此渺茫,坚持如此之困难,他们对信念的坚持才能令人如此动容。觉醒不仅仅是仁人志士呼唤民众的觉醒,而应该是仁人志士和民众一起觉醒。从这个角度上说,《觉醒年代》在我看来,做得是不够的。

"你否定这部剧就是不爱国,你就是屁股不正"

答:我非常爱国,所以即使我觉得《觉醒年代》做得不够,但是别人在推荐这部剧时,我不会反驳ta。因为这段觉醒的历史需要在新时代被人记住和看见。历史上的这些人值得后世尊崇,他们在那个年代留过的血,发出的呐喊,不应该被淹没在历史里。所以,从电视剧的角度,它可以更好。但是从现实的角度,它的破圈,它的大火,就已经是最大的意义。

最后,希望大家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更

不知道我哪里没有表达好,竟然有不少人看了这个回答,就觉得我在唱衰中国,从而对我进行"表扬"(这种表扬分两派,一派直接上来开喷我不爱国,一派"表扬"我是所谓唯一清醒的中国人)。对这两种言论,我实在是担当不起,而且感到人间迷惑。希望大家不要简单二元对立,不单独回复评论和私信了,统一回复一下:

我非常看好中国的发展,我相信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即使现在在影视表达上仍有不足,但是先辈们理想的中国一定会实现,赤色的旗帜终将飘扬。


三更

这个回答本不想再更新了,因为我想表达的已经都表达清楚了。很多曲解我意思的人不会因为我讲清楚了就放弃曲解。因此和他们争论是不必要的。

但是最近收到了很多初中生,高中生的评论,大意都是"可是通过这部剧我学到了很多""我们老师也推荐我们看""我看了挺喜欢的"。觉得有必要回应一下你们的困惑,这个更新是专门为你们写的。

首先,你们觉得《觉醒年代》好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这部剧确实有很多优点。这也是它能破圈的原因所在。我从来没有说过《觉醒年代》一无是处,我只是说它在某一点上不够好。这种在某一点上的不够好让我完全看不下去。这是我个人的观剧体验。如果你们在看剧的过程中,完全不在意这点,那么你们会非常享受看剧的过程。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觉醒年代》可以更好≠《觉醒年代》一无是处。等你们通过《觉醒年代》初步接触了那段历史,希望你们能跳脱出电视剧为你们呈现的画面,更真实地去了解历史上的那段过往。

其次,请你们正确分辨为我点赞,以及看起来同意我观点的人。很多人只有二元对立的思维,或者装作只能二元对立,看到我说《觉醒年代》有缺点,就接着我的话说,"对,《觉醒年代》就是一部洗脑剧。""我也觉得,《觉醒年代》就是不如美剧韩剧好。"他们用"对""我也觉得"这样的连接词,强行拉我进入他们的观点中,然后接上一句我完全没有说过的话,进而混淆视听。我从不觉得《觉醒年代》是"洗脑"剧,它所呈现的历史的的确确应该被当代年轻人了解。我也从不觉得《觉醒年代》比美剧韩剧日剧英剧差,这种一刀切的表述实质已经丧失了文化自信。

最后,希望你们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共存的,譬如你喜欢《觉醒年代》和《觉醒年代》有缺点是同时存在的,《觉醒年代》不会因为你的喜欢而变得十全十美,同样的道理,《觉醒年代》有缺点也不会影响你喜欢它。

很多看起来对立的事情实质根本不是非此即彼,一定要自己去思考,不要被人带了节奏。当你能同时容纳两种观点时,世界会开阔不少。

user avatar

一份政治作业被宣传和名字带到了不属于自己的高度,尴尬是很正常的。

没必要反驳,让你朋友有这份被启蒙的感觉挺好的。

知道得太多,反而不会快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