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任正非为什么说华为迟早得倒下?

回答
任正非关于华为“迟早要倒下”的说法,并非真的预言末日,而是一种深具危机意识的领导哲学,旨在通过敲响警钟,激发组织内部的自我革新与持续奋斗。这是一种将“忧患意识”融入企业文化的核心战略,通过不断地审视自身不足,来规避和战胜未来可能的风险。

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解读:

一、 对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洞察与警惕:

技术迭代的残酷性: 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新的技术颠覆者、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任正非深知,华为今天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对过去技术趋势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响应之上。但未来呢?任何一家企业,如果不能持续投入研发,不能拥抱颠覆性的创新,就很容易被时代淘汰。他所说的“倒下”,很大程度上是指在技术竞争中失去领先地位,最终被市场边缘化。
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趋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科技领域更是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焦点。华为作为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科技公司,无疑身处漩涡之中。美国的制裁就是最直接的例证。任正非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看到了外部环境变化的严峻性,认识到华为需要时刻警惕来自外部的压力和挑战,并为可能发生的更坏情况做好准备。他提到“倒下”,也是在提醒大家,我们面临的环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任何的麻痹大意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华为不仅仅要面对来自传统竞争对手的压力,还需要应对新兴势力和跨界者的挑战。市场的需求是变化的,用户的喜好也是多变的。任何一家企业,如果不能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能持续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任正非知道,即使华为现在是行业的佼佼者,明天也可能被其他公司超越。

二、 对企业内部“大公司病”的深刻担忧:

成功带来的麻痹与惰性: 任何一家走向成功的企业,都可能面临“大公司病”的侵蚀。当企业规模扩大,员工数量增加,层级变多,容易滋生官僚主义、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活力、推诿扯皮等问题。任正非深谙此道,他担心华为在取得一定成功后,会因为庞大的体量而失去原有的狼性文化和创业激情。他害怕华为会变成一个“臃肿”的、反应迟钝的庞然大物,最终在变革中被吞噬。
人才的流失与思想的僵化: 伟大的企业离不开伟大的人才,更需要持续不断地吸引和培养人才。任正非一直强调“人才”是华为的根本。但他同时也知道,如果企业内部缺乏成长空间,缺乏激励机制,思想变得僵化,优秀的年轻人才就可能选择离开,而留下的人也可能变得循规蹈矩,缺乏突破精神。他希望通过“倒下”的说法,来警示大家,如果华为不能持续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不能保持思想的开放和活力,那么人才的枯竭将是企业衰败的直接原因。
组织效率的降低与决策的缓慢: 大型企业组织往往伴随着信息传递的延迟和决策过程的冗长。当需要快速反应时,庞大的官僚体系可能会成为阻碍。任正非强调“精简高效”,他希望华为的组织能够像一支精锐的部队一样,能够快速响应,灵活作战。他对潜在的组织效率低下和决策缓慢有着清晰的认知,并将其视为潜在的“倒下”因素。

三、 将危机感作为持续改进的“催化剂”:

“倒下”是一种战略警示,而非宿命论: 关键在于,任正非并非是在被动地接受“倒下”的宿命,而是主动地将这种潜在的危机感,转化为激励员工持续奋斗和自我革新的强大动力。他说的“迟早要倒下”,更像是一种“鲶鱼效应”的运用,通过制造一种紧迫感,来唤醒沉睡的基因,激发组织的潜能。
通过否定现在来创造未来: 他反复强调华为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种精神内核就是不断超越自我。通过表达“倒下”的可能性,实际上是在不断地鞭策自己和团队,要时刻审视我们的产品是否还能领先,我们的技术是否还能突破,我们的管理是否还能优化。这种不断否定的过程,恰恰是为了确保华为能够保持竞争力,从而避免真正的“倒下”。
对客户价值的永恒追求: 华为的生存基础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任正非一直强调要以客户为中心。他所说的“倒下”,也意味着华为可能在为客户创造价值方面做得不够好,未能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或者在某些方面被竞争对手超越,导致客户流失。这种警醒,是为了确保华为始终将目光聚焦在客户身上,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举例来说, 任正非可能是在说:

“我们现在虽然做得不错,但技术进步太快了。今天我们领先的芯片技术,明天可能就被别人弯道超车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有专利就沾沾自喜,必须要有‘零’的概念,要时刻准备着去学习新的技术,甚至去学习那些曾经打败我们的对手。如果我们的研发跟不上,我们的产品就卖不出去,我们就真的会‘倒下’。”

“我们现在公司很大,有几十万员工,管理也复杂。以前我们人少的时候,大家都能互相理解,有问题也能很快解决。现在人多了,沟通就容易出现障碍,决策也变慢了。万一哪天我们因为内部沟通不畅,或者流程太复杂,错过了市场机会,那我们就会很危险。所以我们必须不断优化流程,保持组织的敏捷。”

“我看到一些公司,因为业绩好就躺在那里不动了,员工也觉得‘旱涝保收’,没有了奋斗的动力。我非常害怕华为也会变成这样。一旦我们内部失去了狼性,失去了那种‘不进则退’的危机感,那么即使我们现在有多大的市场份额,最终也会被市场淘汰。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永远要有危机感。”

总而言之,任正非“华为迟早要倒下”的说法,是一种高明的领导艺术和战略思维的体现。它不是对未来的消极预言,而是对现在最严厉的鞭策,是对组织持续进步和生命力的最强呼唤。他用这种方式来提醒所有华为人,无论我们走到哪一步,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自满,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中搏得一线生机。这种深层次的危机意识,正是华为能够历经风雨,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正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30%是因为他一手创建了华为;还有70%,是因为他所承受的压力和煎熬,是无法讲无法说,只能自己承受自己熬的。站在我们的角度,确实;“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了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了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我们可以将这理解为乘势,或顺势而为;但问题是,人世间哪有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事,享受了自行车下坡的爽快,就要承受上坡时的挣扎,如果你们是绑在一起,那这种情况就真的很难避免。

我的三姨姥爷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老实人到头来是不吃亏的”,我想这个话可能需要分成两层理解,第一层理解是,上天是公平的,它会眷顾老实人;第二层理解是,老实人其实不好欺负,他可能比较谦让,也不争不抢,但如果你欺负了他,他也是会报复的,而且是你想不到的方式,承受不了的代价。加之他有老实人这顶帽子,所以即便做了出格的事,群众领导还是理解袒护他更多,一句话,千万别惹老实人。任总本就是了不起的人,伟大时代则让他更加杰出;任总是不是,属不属于老实人,我无意分辨,但我猜想,他可能遇到相似的麻烦,加之这个世界是有一些固有认知的,这或多或少,也加剧了他的煎熬。希望任总家庭事业一切,他是商人,他能做,且应该做的,其实就是产品好。

user avatar

导读:

你相信吗?中国女排拿奥运会冠军靠的不是女排精神,靠的是刻苦训练和先进战术管理。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不对。请直接去评论区骂街。如果你认为我说的对,请继续阅读。

下面是正文。。

任正非这么说的原因非常简单。。

因为华为公司正在转型。。

我几个月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表示华为已死。因为通信设备产业,尤其是基站设备产业早就是没有更多的空间留给华为研发人员(之前写的是通信产业是夕阳产业,的确不太准确)。5G是华为在研发领域最后的狂欢。而华为的新的业务方向,智能手机早就是一片红海。至于评论区心心所念的基于核心网后期维护和二次开发,是没法支持华为的数万研发人员的。
------------------------------------一点补充------------------------------------

其实我不知道很多人在华为的问题上,有没有注意到下面两个基本点:

第一是:华为是一家私企。第二是华为是拥有数万名研发人员,以研发为核心的企业。

这两个基本点决定了任正非每天面对的问题,是在整个中国只有任正非自己能够面对的问题。

这种问题是一些运营商旗下的研究院不需要面对的。这种问题是那些贸工技企业不需要面对的。说一句实话,在私企里面,研发人员是一把双刃剑,有研发课题和研发项目的时候,才是宝贝。没有研发课题和研发项目,就是成本。

说的更加明白一点,已经研发生产的基站设备的生产会继续存在。已经研发生产的基站设备的维护会继续存在。但是新一代基站设备的研发会停滞。基本上通信业内人士都知道5G后面其实是没有6G的。(凡是对于射频技术还心存幻想的外行请自行百度香农极限。)对于一个拥有数万名研发人员的私企来说,华为必须转型。

我大胆的推测,华为在转型后,很有可能变成类似于美国贝尔实验室一样的研发机构。

------------------------------------一点补充------------------------------------

但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美国竟然制裁华为了。任正非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现在是华为最好的时候,我深深的同意这一点。

在美国的制裁下,海思作为备胎转正,鸿蒙操作系统曝光。标识着华为正在从一家通信公司转型成一家芯片公司和手机操作系统公司。

很多公司在取得一定的业务成绩以后,公司内部会形成一个元老院。这些元老们为了维护自己的产品线和业务方向,是不惜把整个公司拖下水的。

在美国的制裁下,华为的通信行业元老们将不得不保持沉默。跟随公司转型。

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近几个月任正非所有的公开言论。

为什么华为对于美国制裁不在意,因为我恰好正在公司转型。以后公司卖芯片。

为什么任正非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我恰好正在公司转型。以后公司卖芯片。

为什么大家不需要特意购买华为手机,因为我恰好正在公司转型。以后公司卖芯片。你买了任何一家的手机都会用到麒麟芯片了。

通信设备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地球就这么大。有人的地方就这么多。华为把非洲部落都布满5G了。之后还上哪里赚钱啊!!

作为通信厂商的华为极有可能倒下。但是作为芯片公司的海思和手机操作系统公司的鸿蒙会继续生存。

这种问题外行一定是有疑问的,但是作为一名在魔都工作多年的手机研发工程师。这个结论我是和多名在龙旗和与德工作过的工程师交流的结果。同时也得到了我认识的高通工程师的赞同。

至于服务端,其实我去过位于上海金桥的华为上海研发中心和中兴研发中心洽谈业务。也去过位于浦东蓝村路的华为上海分公司。当然在附近塘桥的上海某信研究院也做过几个项目。也当然这些都不算什么。其实国内的通信行业非常小,毕竟说到底就是三个运营商客户,关键看*国*家*怎么想。大家只不过是二级转包和多级转包罢了。至于为啥没有一级转包,阿网等公司笑而不语。

评论区提到了华为主航道的概念。这个概念我之前没有听说过。但是我看了很多相关的网页。要么对于主航道的内涵语焉不详。要么就说主航道指的是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这个和我的观点没有任何矛盾啊。这个观点恰恰表明了华为没有自我限制在基站这个领域啊。而更加关注的是数据以及基于数据的传输啊。基站真的只是一个很小的点啊。

评论区的留言都几百条了。但是反对我的观点的人,大部分都在骂街。没有一个人提出一个有深度的反对性观点,尤其我提出的非洲部落布满5G的例子。倒是有很多通信行业的从业人员表示了同意。看起来我的观点的正确性越来越被证明了啊。。手动微笑。。

关于通信产业早就是夕阳产业,评论区很多人有看法,更加准确的来说,是通信产业的行业发展无法消化掉华为公司每年近千亿元的研发投入和数万名研发人员。通信行业仍然存在,但是会变成和电力系统,自来水系统一样的系统。研发空间被持续压缩。

通信系统其实相当复杂,也是高科技。但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能不能通过高科技得到高工资就是另外一个事情了。毕竟很多大学生和从业人员更加关心工资。

评论区的大佬说的好像比我更明白。转述一下。。

------------------------------------分割线------------------------------------

其实看了这么多回复。我其实感觉评论区分为几类人。

一种是*爱*国*青*年*。对于这种人,我的回答是我也*爱*国*。但是*爱*国*并不妨碍华为公司进行业务转型。

一种是对于通信行业不太了解的人,对于5G后面的6G还有畅想。这部分人其实会得到评论区其他人的解答。

还有一种就是通信从业人员。一听我说通信产业早就是夕阳产业。要么表示叹息着认同,要么表示出一种“你知道的太多了的”的气愤。对此我们就是笑而不语。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通信专业的学生。这部分人的看法,请参考前一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