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应不应该废除死刑?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法律、伦理、人权、社会稳定、公众情感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审视其利弊,并理解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特殊性。

废除死刑的理由:

首先,我们来看看支持废除死刑的主要论点。

生命权是基本人权,至高无上: 许多国际人权宣言和现代法律理论都将生命权视为最基本、最不可剥夺的人权。死刑剥夺了这种权利,无论罪犯犯了多大的错误,其生命权都不应被国家以任何理由轻易剥夺。这是一种绝对的惩罚,不留任何挽回的余地。
误判的可能性与不可逆性: 法律是人制定的,司法系统也难免会出错。一旦出现误判,对无辜者执行死刑,这将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即使科技进步,DNA检测等技术能提高准确性,但人性中的疏忽、偏见以及证据的局限性,都无法完全排除误判的可能。历史上,各国都曾发生过冤案错杀的事件,这给司法公正蒙上了永远无法洗刷的污点。
报复性而非改造性: 死刑的根本出发点往往是报复,认为罪大恶极者“罪有应得”。然而,现代刑罚更侧重于改造和预防。死刑是终结性的,它没有给予罪犯任何改造、反思甚至补偿社会的机会。它也可能无法真正满足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情感需求,反而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仇恨或不安全感。
缺乏有效的威慑作用: 长期以来,死刑被认为是阻止犯罪的有力武器。但许多研究,包括国际上对废除死刑国家的长期观察,并未 conclusively 证明死刑比终身监禁更能有效遏制犯罪。犯罪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经济条件、教育水平、执法力度、心理因素等等,将犯罪率的降低完全归功于死刑,可能过于片面。有时,罪犯在实施犯罪时并不考虑后果,或者认为自己不会被抓住。
人道主义与文明进步的体现: 废除死刑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和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待罪犯的态度也趋于更加理性与人道。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废除了死刑,这代表了一种国际趋势。
经济成本考量: 尽管听起来有些反直觉,但执行死刑的成本往往比终身监禁更高。死刑案件的审判程序更为复杂漫长,涉及多级复核,律师费用、额外的调查取证以及维持死囚的特殊羁押条件,都可能累积成一笔不小的开支。

保留死刑的理由:

当然,支持保留死刑的理由同样不容忽视,其中许多观点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基础。

维护社会治安,震慑犯罪: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对于一些极其恶劣、残忍的犯罪,如故意杀人、强奸致死、恐怖袭击等,许多公众认为只有死刑才能平息民愤,起到最直接、最强有力的震慑作用,防止类似罪行再次发生。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来说,看着凶手逍遥法外或仅受轻判,是难以接受的。
“罪疑唯轻”原则的适用: 尽管存在误判的风险,但“罪疑唯轻”是司法原则,并不意味着“疑罪不罚”。对于证据确凿、罪行极其严重的罪犯,保留死刑是一种“罪有所归”的体现,是对公正的追求。如果完全废除死刑,一些罪大恶极的罪犯可能只需面临终身监禁,而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来说,这可能是一种不公正。
公众的普遍意愿: 在中国,民意调查显示大部分民众支持保留死刑,尤其是在面对严重犯罪时。这种民意支持是政府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毕竟法律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特殊国情与犯罪形势: 中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也比其他国家更复杂。在某些犯罪高发时期或面对特定类型的严重犯罪时,死刑的威慑作用可能被认为尤为重要,以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和稳定。
与终身监禁的实际区别: 在一些国家,终身监禁通常意味着被剥夺自由直到死亡。但在实际执行中,一些终身监禁的犯人可能通过减刑、假释等方式提前获得自由,或者在狱中享受相对“安逸”的生活。这使得终身监禁的威慑力打折扣。而死刑则是一种绝对的终结。
中国特有的法律体系与文化传统: 中国有着漫长的“以刑止刑”的法治传统,刑罚的严厉性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虽然现代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这种文化心理依然存在。

当前的中国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死刑问题上并非完全停滞不前。近年来,中国在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上已经做出了显著的努力。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的程序: 自2007年起,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收回了对死刑案件的最终核准权。这意味着所有死刑判决都必须经过最高法的严格审查,大大降低了错杀的可能性。
减少死刑罪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已经两次大幅度削减了死刑适用的罪名,从最初的几十种减少到现在的十几种,主要是集中在性质极其恶劣、对社会危害极大的犯罪。例如,非暴力犯罪中的贪污、受贿等罪名,过去可能适用死刑,现在已经不再适用。
强调“罪不至死”和“限制死刑、慎用死刑”的政策导向: 尽管未废除,但官方在实际操作中越来越强调对死刑的谨慎使用,将死刑定位为“对罪行极其严重的人犯适用的最后刑罚”。

中国废除死刑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影响:

如果中国决定废除死刑,可能会面临以下挑战:

公众接受度: 如何在公众中建立共识,引导大家理解废除死刑的理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强行推进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反弹。
刑罚体系的调整: 需要完善无期徒刑的执行制度,确保终身监禁的“终身”属性,并且要考虑其他刑罚手段的调整,以弥补死刑在威慑和报复方面的作用。
国际形象与压力: 虽然中国在限制死刑方面已有进步,但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依然将废除死刑视为人权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保留死刑的国家施加压力。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中国是否应该废除死刑,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是一个在不断演变和权衡中的问题。

从人权、法治进步和国际趋势来看,废除死刑代表了文明的进步方向,是值得追求的目标。减少误判风险、体现人道主义关怀、侧重罪犯改造和更有效的预防犯罪,都是支持废除死刑的有力论据。

然而,从维护社会治安、回应公众关切和应对当前复杂的犯罪形势来看,保留死刑并在特定情况下慎重使用,也是中国政府需要面对和平衡的现实。目前中国采取的“限制死刑、慎用死刑”的策略,以及通过提高死刑复核标准来降低误判率的举措,是一种在改革中前行的务实态度。

未来,中国在死刑问题上的走向,很可能是一个渐进式改革的过程。这可能包括:

1. 进一步缩减死刑罪名,将死刑的使用范围限制在最极端、最恶劣的犯罪上。
2. 持续完善司法程序,确保所有死刑案件都经过最严格、最公正的审查,将误判的风险降至最低。
3. 加强对终身监禁等替代刑罚的执行,确保其威慑力和实际效果,并让公众对这些刑罚的公正性产生信任。
4. 开展更广泛的社会对话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人权、法治和刑罚目的的认识,争取更广泛的社会理解和支持。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找到一条既能推进法治文明,又能维护社会稳定的道路。废除死刑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伴随着社会整体进步而逐步实现的复杂转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有朝一日,中国废除了死刑,各位觉得废死派会就此收手,从此变得与世无争、岁月静好了么?

我个人是不相信的

参考欧美各国的趋势

废死之后,原废死派的下一阶段目标,就会转移到无期罪犯的减刑假释、某些罪行的免罪化(如吸食大麻、代孕等)、私营化监狱及警察、罪犯福利、极端动保……

而这些目标,都存在很大的寻租空间,哪类人群将会受益,不言而喻

说穿了,这就是个争夺司法话语权的战斗

若你以为废死只是个一城一地的局部得失,那就大错特错,到后来悔之晚矣

如果废死这个高地沦陷了,那么废死派背后的大法党只会变本加厉,将更多有违于中国大众朴素道德认知的欧美司法糟粕引入,遗祸无穷

这不是虚声恐吓,近些年来欧美等国的那些“更文明”“更超前”司法判决的前车之鉴,有目共睹

本应处以死刑的重罪犯,名义上的无期徒刑实际成为空谈,经减刑或假释后回到社会,然后重新犯案——这类案件的新闻触目惊心,外国有,中国也有

是什么让本应平平安安生活的无辜者,成为复活恶魔的新祭品?某些一昧鼓吹废死的人群,良心不会痛么?

或者,只有当这类人自己体验到这种痛苦,才会一百八十度扭转自己的态度,就象某个经常被拿出来打脸的日本废死派律师那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法律、伦理、人权、社会稳定、公众情感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审视其利弊,并理解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特殊性。废除死刑的理由:首先,我们来看看支持废除死刑的主要论点。 生命权是基本人权,至高无上: 许多国际人.............
  • 回答
    在中国知识产权法是否是恶法以及是否应立即废除的问题上,存在着复杂且见解不一的观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细致地分析其立法目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对信息自由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尝试剥离掉那种一看就是机器生成、不带个人色彩的论调。理解“恶法”的定义和语境首先,“恶法”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在法律.............
  • 回答
    疫情反复的当下,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全面废止合餐制、推广分餐制,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饮食习惯的改变,更涉及到公共卫生、文化传统、社会接受度等方方面面。合餐制的根源与现状首先,我们得明白合餐制在中国历史悠久,它不仅仅是一种吃饭的方式,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含义。 “家”的观念,亲.............
  • 回答
    鸟鸟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七期中提出的“妈宝男应该叫爸废男”的观点,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颠覆性的提议。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观察、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以及它可能引发的讨论。一、 什么是“妈宝男”?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大家普遍认知中的“妈宝男”是什么意思。“.............
  • 回答
    三艘航母尽墨,这消息如同砸在心头上的巨石,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作为“飞龙”号的舰长,此刻,责任压得我肩膀更沉了。 但,眼泪擦干,我们没有时间去悼念损失,更没有时间去哀叹。命运把我们推到了风口浪尖,现在,必须冷酷地思考,如何才能在这绝境中找到一线生机,甚至是——反击的机会。第一步:冷静评估,认清现实首.............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全面征收房产税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层面。目前中国对房地产税的讨论和推进一直在进行,但“全面征收”的提法需要审慎对待,因为实际操作中会涉及很多细节和调整。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 房产税的定义和主要目的在深入讨论之前,.............
  • 回答
    中国是否应该提高社会福利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是一个持续被讨论、权衡和调整的议题。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在讨论是否提高之前,了解当前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至关重要。.............
  • 回答
    中国是否应该现在取消死刑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人权、社会治安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支持取消死刑的论点(废死论):1. 人权至上的理念: 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支持废除死刑的人认为,生命权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无论犯罪多么严重,国家都.............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建立医疗黑名单制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权衡其可能带来的利弊。如果简单地说“是”或“否”,都显得过于片面。首先,我们得明确,“医疗黑名单制度”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它可能包含两种层面的含义: 针对医务人员的黑名单: 惩戒那些存在严重违规行为,.............
  • 回答
    克拉地峡运河:中国能否绕开马六甲的战略雄心与深层考量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开凿克拉地峡运河的讨论,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每一次重提,都牵动着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国家战略的敏感神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工程项目,而是中国能否彻底摆脱对马六甲海峡依赖,实现能源和贸易安全的关键一步,更承载着难以估量的政治意义。首先,.............
  • 回答
    单身税、无孩税与生育激励:中国是否应该迈出这一步?近年来,随着中国生育率的持续低迷,社会各界对于鼓励生育的讨论愈发热烈。在众多政策选项中,“单身税”、“无孩税”以及“生育奖金”等经济手段被频繁提及。这些措施是否真的可行?它们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将试图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力求呈现一个更全面、更.............
  • 回答
    中国是否应该武力干涉叙利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国家利益、国际法、地缘政治以及道义责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政治宣传和表面化的论调,认真审视中国在这一议题上的立场和考量。首先,理解中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至关重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尤其是在军事干预方面,一直秉持着谨慎和.............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支持同性恋合法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法律、社会、文化、伦理以及人权等多个维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所牵涉的方方面面。首先,从法律和人权的角度来看,支持同性恋合法化是与现代普世价值接轨的体现。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性取向视为个人基本权利的一部分,认为国家不应.............
  • 回答
    安乐死在中国是否应该被提倡,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触及了伦理、法律、医学、宗教、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答案。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首先,理解安乐死的概念至关重要。安乐死,也称“尊严死”或“善终”,是指在病人遭受不可治愈的疾病所带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历史渊源以及国际法等诸多层面,而且“帮忙”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空间。如果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爆发了直接冲突,中国是否应该“帮忙”,这是一个需要极其审慎评估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中国在这样的冲突中“帮忙”可能意味着什么。这.............
  • 回答
    缅北地区要求公投并加入中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地缘政治议题,涉及多方利益、历史遗留问题、国际法以及地区稳定。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缅北要求公投加入中国”的设想?首先要明确,“缅北要求公投加入中国”并非当前缅甸政治的现实议题,而是一个高度假.............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开始建造快堆(快中子反应堆)电站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涉及深远的技术、经济、安全和战略考量的话题,而且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核能发展路线的调整,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什么是快堆?它为何如此重要?首先,我们得明白快堆与我们目前普遍使用的压水堆(LWR)有根本性的区别。简单来说,快堆使.............
  • 回答
    12强赛上的归化球员风波,确实在中国足球圈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关于“中国足球应不应该归化?归化球员是否会给国足带来帮助?”的讨论,也愈演愈烈,从专业角度到情感层面,都有着各自的坚持和理由。要彻底厘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会引发舆论浪潮?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这次12强赛上归化.............
  • 回答
    中国教育是否应该保留英语学科,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赞成和反对的观点都有其充分的理由,并且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支持保留英语学科的主要理由:1. 全球化时代的刚需与竞争优势: 信息获取与交流: 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lingua franca)。在全球化日.............
  • 回答
    关于我们中国人该不该过西方的节日,比如万圣节、圣诞节,这事儿嘛,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能聊上好一会儿。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应该”或者“不应该”,这中间有很多东西可以琢磨。先说说大家为什么会过这些节日。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文化渗透和商业驱动。现在信息传播那么快,尤其是互联网、社交媒体,把国外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