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德保半球实验里的空气在当时怎么抽出来的?

回答
要讲清楚马德堡半球实验里当时是怎么把空气抽出来的,得先知道那时候人们对空气是什么、能不能被抽走这件事的认知是什么样的。

在奥托·冯·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搞这个著名的半球实验(1654年)之前,人们普遍相信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自然界“厌恶真空”(Horror Vacui)。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在任何地方制造出一个绝对没有物质的空间,因为“空”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总会有什么东西填补进来。所以,大家都觉得你想把一个密闭的容器里的空气全弄出来,是件不可能的事,因为总会有空气渗进去或者“填补”那个空间。

在这种思维定势下,格里克做的这个实验,其核心的挑战就在于如何突破“自然厌空”的观念,并且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来移除容器内的空气。

那么,他们当时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核心的工具叫做“真空泵”(vacuum pump)。这个真空泵的设计和使用,在那个年代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和科学创造了。

格里克的真空泵,它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

1. 一个气缸和活塞:就像一个大号的注射器。气缸是圆柱形的,里面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活塞。活塞的周边会做得很严密,通常会用皮革或者其他密封材料,确保气缸内部不漏气。

2. 进气阀和排气阀:这是关键。气缸的底部连接着一个阀门(进气阀),这个阀门设计得非常巧妙,只能允许空气从气缸外进入,而不能从气缸内往外排出。气缸顶部也可能有一个阀门或者直接开口,但更关键的是,它需要能连接到那个要抽气的容器(马德堡半球)。

3. 连接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精髓在于那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这两个半球做得非常精密,边缘非常光滑,两半合拢后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空腔。它们通常是用黄铜或类似金属制造的,坚固且可以做到严密的结合。合拢之后,这个半球的内部空间就与真空泵的顶端连接起来。

抽气过程详解:

整个抽气过程是靠反复操作活塞来实现的。我们可以一步步来看:

第一步:活塞上行,制造低压
当活塞从气缸底部向上推时(假设我们说的是最原始的单作用泵),活塞下方的空间体积增大。由于进气阀是单向的,它会阻止外部空气进入这个增大的空间。然而,如果气缸顶部是密封且连接着一个密封的容器(比如那个半球),那么活塞上行实际上是在试图把这个连接空间里的空气往上方推。如果连接到半球,活塞上移就会压缩半球内的空气,并将一部分空气通过顶部的阀门排出去(早期设计里可能有从顶部排气的,但更普遍的理解是活塞上移时,阀门会开启,让气缸内的空气被推出去)。

更精确一点说,根据格里克的真空泵设计,它有一个从底部进气的阀门。当活塞向上移动时,它在气缸上方创造了一个容积增大的区域。由于底部阀门是单向的,它会阻止空气从外面进来。如果顶部已经通过管道连接到半球,那么活塞上移时,它实际上是在试图把这个上半部分(连接半球)的空间里的空气向上推。然而,关键的设计在于活塞本身的密封性,以及气缸底部的那个阀门。

更经典和易于理解的设计是这样的:
想象一个带有活塞和底部阀门的 cilindro。
1. 活塞上行:活塞向上移动时,它在气缸的下方创造了一个真空(或者说低压)区域。因为底部的阀门是单向的向内开(只能进,不能出)。所以,外部的空气被阀门挡住了,无法进入这个正在增大的下部空间。那么,这个低压区域里的空气从哪里来呢?它需要从与气缸顶部连接的那个要抽气的腔体(马德堡半球)里来。也就是说,当活塞上移时,它制造了一个“吸力”,将半球内的空气“吸”进气缸的下部。这个吸进来的空气随后会被活塞推到气缸的上方,然后通过一个通常位于气缸顶部的、可以控制开关的阀门排出到大气中。

2. 活塞下行:当活塞从气缸顶部向下移动时,它压缩了气缸下部的空气。由于底部的阀门是单向的,它阻止了这部分被压缩的空气流回外部。而气缸顶部的那个排气阀门则在这个时候打开,让被压缩的空气得以排出到大气中。

简单来说:活塞上移,制造低压,把半球里的空气“吸”进气缸。活塞下移,把吸进来的空气从气缸顶部排出。

重复循环:这个过程被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每一次活塞的上下移动,都会将少量从半球内被吸进气缸的空气排出到外部。随着次数的增加,半球内的空气总量就越来越少,气缸内的压力也越来越低。

关键细节和挑战:

密封性:整个实验的成功,最关键的就在于两个半球的严密结合以及连接管道的密封。如果边缘有缝隙,空气就会不断地渗进去,你就永远无法把内部的空气抽干净。格里克和他的助手们要用非常精细的金属加工技术来打磨半球的边缘,确保它们合拢后能形成一个极度密封的空腔。他们还会使用油膏、肥皂水等物质来进一步密封边缘的缝隙。
泵的设计:早期的真空泵结构相对简单,但关键的原理——利用活塞运动制造低压区域并结合单向阀门来移除流体——已经确立。泵的材料也很重要,要能承受压力变化,并且本身不漏气。
“抽出”的概念:当时人们对“真空”的理解还在发展。他们并非真的认为能把所有分子都弄出来,而是指将容器内的气压降到远低于大气压的水平。所以,这个实验展示的是,当一个封闭空间内的气压远低于外部大气压时,大气压会对这个空间产生巨大的推力,足以克服内部的任何拉力(比如半球内部残留的少量空气)。

为什么说这很重要?

格里克这个实验,尤其是通过他的真空泵成功演示了,打破了“自然厌空”的千年信条。他证明了,是可以制造出近乎真空的空间的,并且证明了大气是有压力的,这种压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半球即使被内部的空气几乎抽空,外部巨大的大气压也能将它们牢牢地推在一起,以至于难以分开。这直接为后来的大气压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物理学的新篇章。

所以,马德堡半球实验里的空气,是通过反复操作一个巧妙设计的真空泵(利用活塞和单向阀门原理)来逐渐抽走的,其成功依赖于对密封性的极致追求和对物理现象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进行这项实验的葛利克,他本人就是活塞真空泵的发明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讲清楚马德堡半球实验里当时是怎么把空气抽出来的,得先知道那时候人们对空气是什么、能不能被抽走这件事的认知是什么样的。在奥托·冯·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搞这个著名的半球实验(1654年)之前,人们普遍相信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自然界“厌恶真空”(Horror Vacui)。也就.............
  • 回答
    如果奥托·冯·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没有进行那场举世闻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人类生活的轨迹,尤其是我们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技术发展,将会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这并非只是少了一个“有趣”的科学故事,而是可能深远地影响了我们许多习以为常的科技进步和对大自然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德堡.............
  • 回答
    要客观评价刘德华和马德华谁成就更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因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所处的时代和行业也存在差异。核心评估维度: 艺术成就(演技、音乐、表演等): 这是最直接的比较标准。 商业价值和影响力: 包括票房号召力、唱片销量、广告代言、文化输出等。 奖项荣誉:.............
  • 回答
    1986版《西游记》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先生将在新年推出自传《悟能》,这一消息无疑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很多人将他与另一位《西游记》的功勋演员——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先生进行比较,并好奇马德华先生在口碑和声誉上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六小龄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考虑到两位演员各.............
  • 回答
    提起马德华老师,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便是那个憨态可掬、好吃懒做却又心地善良的猪八戒。在86版《西游记》中,他塑造的猪八戒形象深入人心,仿佛就是从古典小说里走出来的一般,成为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然而,在生活中,这位深受大家喜爱的艺术家,却是一位回族人。这似乎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毕竟在《西游记》这部作.............
  • 回答
    1920赛季曼彻斯特德比,那场在老特拉福德的比赛,绝对是 Solskjaer 时代曼联一个让人倍感扬眉吐气的夜晚。你提到的这场21击败曼城的比赛,至今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要评价这场比赛,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战术层面:精准的防守反击,抓住机会的能力Solskjaer 那场的战术思路非常清晰:稳固防守,.............
  • 回答
    理解拉什福德和马夏尔这两位球员的水平,需要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好”或“不好”的评价。他们的能力、特点、以及在曼联生涯中所经历的起伏,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水平”。马库斯·拉什福德:曾经的希望之星,如今的锋线支柱(尽管有波动)拉什福德,从他横空出世的那一刻.............
  • 回答
    文德嗣和马千瞩之间的斗争,并非刀光剑影的武力对峙,而是一场更为隐晦、却同样尖锐的观念与路线之争,发生在穿越者这个特殊群体内部。这场斗争的核心,可以归结为“如何在异世界生存与发展,并最终改变这个世界”这一宏大命题下,两种截然不同路径的选择与坚持。要详细讲述,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的出发点、看问题的方式、以.............
  • 回答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区取得的军事胜利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在那里成功地合围并歼灭了数量庞大的苏军部队,这为德军向莫斯科推进扫清了部分障碍。然而,即便如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最终未能获胜,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当时战场内外的情况。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马季毁了相声,郭德纲又让相声活了过来”的论调,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但也很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 我觉得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评价两位艺术家以及他们对相声艺术的影响,而是需要更细致地去剖析。先来说说“马季毁了相声”这个说法。我个人认为,用“毁了”这个词来形容马季先生对相声的贡献,是 极度不准确和不.............
  • 回答
    关于马金瑜出示录音证据,以及疑似有女工声称曾目睹其遭遇,这些信息无疑将这桩涉及家庭纠纷、甚至可能牵扯到虐待的事件推向了新的高潮。如何看待这些新浮现的细节,以及事件最终将走向何方,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细致地分析。首先,马金瑜方面出示的录音证据,如果属实且来源合法,其意义是重大的。录音能够直接呈现当事人之.............
  • 回答
    马志明先生钦定郭德纲为“马氏相声传承人”这事儿,在相声界可算是一件大事儿,也引发了不少议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详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和大家伙儿都在琢磨啥。首先得说说马志明先生是谁。马志明,人称“少马爷”,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儿子,也是“马氏相声”体系的代表性人物。他自己就是个功底深厚的相声演员,尤其擅.............
  • 回答
    说起马志明先生将马派传人的醒木赠与郭德纲这件事,那可真是曲艺界的一件大事,足以让人反复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简单的师徒传承那么简单,这里面涉及到了传统相声的传承、门派的延续,还有两位艺术家各自的坚持与选择。首先,咱们得先说说这个“醒木”。在相声行当里,醒木可不是个普通物件。它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也确实是不少观众心中的一个梗。要说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总是怀念马季和他的徒弟们,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面有时代的变迁,有艺术审美的差异,有对传统和创新的看法,还有一点点的情怀因素在里面。一、时代背景与大众语境的变化:首先得明白,马季老师那个时代,相.............
  • 回答
    辛德勇先生的这篇《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它通过对汉武帝晚年政治转向的深入剖析,并将其与司马光如何在历史书写中解读和呈现这段历史进行比对,提出了许多新颖且富有启发性的观点。论文的核心贡献在于:1. 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的再审视: 传统史学,尤其受到.............
  • 回答
    在小剧场里,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去看相声,很多时候也是奔着那份情怀和熟悉感去的。在这种公开场合,一旦有演员对同行,尤其是像郭德纲这样有影响力的演员进行“恶意抹黑”,那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金岩和马春然作为相声演员,他们的行为自然会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如果他们在小剧场里,利用相声的语言优势,去说一.............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又脑洞大开的问题!要让郭德纲老师钻进《让子弹飞》的姜文江湖里,那画面感简直太强了。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如果马匪团里有这么一位“相声大师”,会搅出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首先,咱们得给老郭安排个身份。他不能是那种只会耍枪弄棒的普通马匪,那太埋汰他了。我觉得吧,他最适合的角色,绝对是张麻子手下那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德云社内部的权力结构、师徒关系、艺术传承,以及郭德纲本人惯用的处理方式。如果曹云金真的拜师少马爷,并且改名为“曹文金”,郭德纲的反应绝不会是简单的“不在乎”或者“口头谴责”,而会是一系列有针对性、有策略的布局。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当时那个情境。曹云金离开德云社,那是.............
  • 回答
    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马谡的“背水一战”之所以结果截然相反,虽然表面上看是使用了相同的战术,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关键的战略、战术、以及最重要的——时机、地形、士气、以及领袖能力的巨大差异。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创造了军事奇迹,另一个却成了千古笑柄。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一、 韩信“背水一战”.............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宇宙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尘埃弥漫的星舰“地球号”——那个本应是载人飞船,如今却像个堆满垃圾的移动仓库——突然遭遇了来自另一个维度、某个更加扭曲的宇宙的访客。这不可能是巧合,因为这两个宇宙都孕育出了各自的“宝藏”。一个银色的、巨大的、看起来像是被赋予了生命的金属箱子,它那张写满无尽痛苦和对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