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湖南一男子被确诊艾滋病 5 年后检测结果阴性,专家表示检测出错概率很小,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维权?

回答
湖南一男子被确诊艾滋病,五年后复查结果竟呈阴性,这无疑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和现实困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艾滋病(HIV)感染是一项终身性疾病,一旦确诊,除非有极特殊情况,否则难以出现转阴。因此,面对这样的结果,其背后的原因和当事人的维权之路,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检测结果阴性的可能原因

专家提到检测出错的概率很小,这并非空穴来风。现代艾滋病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和精准,但“很小”并不代表“没有”。如果排除了检测本身的质量问题(例如试剂失效、操作失误等),那么可能的原因需要从几个方面去分析:

1. 早期误诊或假阳性(False Positive):
初次检测的窗口期问题:虽然现代检测技术能够大大缩短窗口期(从感染HIV到能够被检测出来的时间),但如果初次检测发生在感染HIV的极早期,且使用了非抗体检测方法(例如抗原/抗体联合检测),仍有可能出现假阴性(实际感染但检测不出)。反之,在极少数情况下,一些非HIV抗体物质可能干扰检测,导致假阳性,尤其是一些非标准化或筛查性较强的初级检测方法。
实验室操作或试剂问题:即使是专业实验室,也存在操作人员的疏忽、试剂批次问题、交叉污染等导致假阳性的可能。
特定生理状况:极少数情况下,某些自身免疫疾病、怀孕、近期接种某些疫苗等,可能会在特定检测方法中产生非特异性反应,导致假阳性。

2. 混合感染或免疫系统强大(极端罕见):
“功能性治愈”或“持续缓解”(Functional Cure/Remission):这是目前科学界仍在积极探索的领域,指的是HIV感染者在停止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后,病毒在体内仍能被有效控制,短期或长期内检测不到病毒载量,并且免疫系统功能维持正常。但这通常需要非常特殊的基因型(如CCR5delta32突变),并且即便如此,病毒潜伏在体内,并非真正的“清除”。对于仅通过检测结果阴性来判断,这种可能性非常非常低,且需要基因学等深层检测才能确诊。
个体免疫系统的强大反应:极少数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可能在感染初期就能非常有效地清除大部分病毒,或者将病毒压制到极低的水平,以至于在长期随访中,即使病毒依然存在,也可能导致部分检测方法(尤其是早期或特定类型的抗体检测)难以捕捉。但这通常也伴随着病毒载量非常低,并且并非完全清除。

3. 治疗的有效性(可能与误诊叠加):
如果该男子在确诊后接受了有效的ART治疗,理论上病毒载量会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然而,检测不到病毒载量并不等于HIV被清除,也不能等同于“转阴”。HIV病毒依然会潜伏在人体的淋巴细胞等部位。所谓的“阴性”通常是指检测不到病毒的抗体或抗原,而不是病毒本身被彻底消灭。
但如果他被确诊了,并且后续一直接受规范治疗,理论上他会是“HIV阳性但病毒载量可测定”。如果五年后检测结果是真的“阴性”(指所有HIV相关指标如抗体、抗原等都阴性),那么就更倾向于初次诊断的误差。

该如何维权?

面对如此重大的误诊,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涉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职业发展等方方面面。维权之路需要系统、有条理地进行:

第一步:充分收集证据,核实诊断

1. 保留所有诊断和治疗记录:包括初次确诊的医院、科室、医生姓名、检测报告(包括具体检测项目、方法、结果数值)、确诊后的治疗方案、用药记录、后续所有复查的检测报告、就诊记录等。这些是证明“被误诊”的关键证据。
2. 进行权威机构的再次检测:
选择国家级或省级疾控中心:这些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权威性通常更高,检测设备和试剂也更先进。
进行多种检测方法:不要只依赖一种检测方法。最好进行包括HIV抗体、p24抗原、HIV核酸(RNA)检测(定量和定性)等多种组合检测。特别是要明确检测结果是“阴性”到什么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检测项目显示阳性迹象。
咨询专业医生:将所有过去的报告和新的检测结果,一并咨询有经验的感染科或艾滋病专科医生,请他们进行专业的解读和评估。

第二步:确定责任方,固定证据链

1. 责任方排查:
初次诊断的医疗机构:这是最可能的责任方。需要查明初次诊断的具体流程、使用的检测方法、操作是否规范、结果判读是否存在错误。
检测实验室:如果初次诊断的检测是在专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或医院内部的独立实验室进行的,那么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操作规范也需要被审查。
相关医务人员:涉及医生、检验技师等。

2. 固定证据链:
详细记录与责任方的沟通:包括电话、面谈、邮件等,记录沟通的内容、时间、参与人员。
如有可能,要求对方出具书面说明:例如,对于误诊的解释,或对于后续补救措施的承诺。

第三步:沟通协商与投诉

1. 与初诊医疗机构沟通:
礼貌但坚定地提出诉求:携带所有证据,要求医院对误诊事件进行调查,并给出合理解释和赔偿方案。
提出合理的赔偿要求:这可能包括:
医疗费用的退还:包括初诊、治疗、复查等过程中产生的医疗费用。
精神损害赔偿:误诊造成的心理创伤、社会歧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的损失。
后续治疗和康复费用:如果后续为排除误诊或处理相关健康问题产生了费用。
误工费、交通费等直接经济损失。
争取医疗机构的内部处理:很多医疗机构为了维护声誉,会优先选择内部协商解决,尤其是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

2. 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
如果与医疗机构沟通无果,可以向当地的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或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进行投诉。
投诉时需要提供详细的投诉材料,包括事件经过、证据、责任方的错误之处、以及期望的处理结果。
卫生行政部门会介入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医疗机构或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并督促双方解决纠纷。

第四步:法律途径

1. 提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诉讼:
如果协商和行政投诉都无法解决问题,最后一步就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聘请专业律师:医疗纠纷的诉讼往往专业性很强,需要有经验的医疗律师来代理。律师会帮助收集证据、制定诉讼策略、提起诉讼、出庭辩护。
证据的固定和提交:在诉讼中,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至关重要。需要按照法律程序提交所有收集到的证据。
鉴定程序:在医疗纠纷诉讼中,法院可能会委托独立的医学鉴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以确定是否存在医疗过错、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责任程度。

维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保持冷静和理性:尽管情绪激动可以理解,但在沟通过程中保持冷静,用事实和证据说话,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保护好个人隐私:艾滋病相关的隐私非常敏感,在维权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泄露。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
时间节点:注意诉讼时效,一旦决定走法律程序,要及时提起诉讼。
证据的完整性:所有原始证据都应妥善保管,复印件也应注明来源。
寻求专业支持:除了律师,也可以考虑联系患者权益保护组织或法律援助机构,获取支持和建议。

总而言之,这名男子的经历是一个极其罕见的案例,对于他个人而言,是一场身心两方面的巨大考验。维权之路漫长而艰辛,但只有通过积极、理性和有策略的行动,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为揭示事实真相、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贡献一份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标题有误,第一次阳性3年后就是阴性了,这里分别分析第一次出错和第二次出错的可能原因】

该男子2016年曾被诊断为艾滋病,2019年曾再测过一次是阴性,去年仍然是阴性,于是该男子表示不解。

诊断艾滋出错的概率较小,因为存在初筛和复核两道工序,但凡是都怕万一。

这里脱离具体事件,聊一聊「第一次阳性而几年后阴性」可能存在的问题,即下面所说的事并不代表发生在该男子身上。

第一次存在错误

一是标本错误

就如新闻里所说,有人会让身患艾滋病的人替他抽血,故意导致检测结果阳性。冒充艾滋病患者的事并非不可能,只是不同的人冒充方式不一样,比如新闻里是造假证。

二是流程上可能出了问题。

2016年实行的是《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2015版)[1]

  • 急性期的诊断标准:患者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根据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
  • 无症状期的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 艾滋病期的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艾滋病期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艾滋病。或者HIV抗体阳性,而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可以看出HIV抗体是诊断的核心,如果HIV抗体呈阳性,还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若呈阳性反应,应用原有试剂和另外一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重复检测,或另外两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重复检测,如两种试剂复测均呈阴性反应,则为HIV抗体阴性;如有一种或两种试剂呈阳性反应,需进行HIV抗体补充试验。

  • 补充试验无HIV特异性条带产生,报告HIV- 1/2抗体阴性
  • 补充试验出现HIV-1/2抗体特异带,但不足以判定阳性,报告HIV-1/2抗体不确定,可在4周后随访;
    • 如带型没有进展或呈阴性反应,则报告阴性;
    • 如随访期间发生带型进展,符合HIV抗体阳性判定标准则为HIV抗体阳性,如带型仍不满足阳性标准,继续随访到8周。
    • 如带型没有进展或呈阴性反应则报告阴性;
    • 满足HIV阳性诊断标准则报告阳性,不满足阳性标准可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随访。
  • 经补充试验HIV-1/2抗体阳性者,出具HIV-1/2抗体阳性确认报告,并按规定做好咨询、保密和报告工作。
  • 对于有明确HIV流行病学史且筛查试验阳性,补充试验不确定者可尽早行HIV核酸定量检测以帮助确诊。

根据最新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2]

当抗体检测呈阳性反应时,用原有试剂双份(快速)/双孔(化学发光试验或酶联免疫试验)或两种试剂进行重复检测:

  • 如均呈阴性反应,则报告为HIV抗体阴性;
  • 如一阴一阳或均呈阳性反应,需进行补充试验。
    • 抗体确证试验无HIV特异性条带产生,报告HIV- 1/2抗体阴性;出现条带但不满足诊断条件的报告不确定,可进行核酸检测或2~4周后随访,根据核酸检测或随访结果进行判断。
    • HIV-1/2抗体确证试验结果阳性者,出具HIV-1/2抗体阳性确证报告。

可以看出还是需要严谨的复核检测来确定初筛阳性的结果的。

这里面流程如果出了问题,确实有可能出现错误的阳性报告,比如初筛的假阳性没有被发现,或者实验室内部质控没做好。

第二次结果存在错误

一是可能真的是艾滋病感染血清阴性患者

真正血清阴性的艾滋病患者很少见的,大多数情况哪怕艾滋病晚期也是有抗体的。目前艾滋病患者血清阴性国内仅报道了2例,世界上报道了27例。[3]目前具体原因并不清楚,考虑形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有:

(1)存在特殊的HIV病毒亚型

(2)在服用某些免疫抑制类药物

(3)本身体液免疫功能受损,比如同时患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不过这类患者在免疫系统几乎全线崩溃的情况下,极容易出现其他感染,国内报道的两例患者都同时患有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卡波西肉瘤)。

但这类患者很难毫无症状的,一般都得多次就诊。

二是第二轮的样本可能出了问题

可能是采样时出错,可能是采集的血液、唾液等出现了问题,没有保存好标本。

三是检测操作上出了问题

在实验室内部质控没做好。

具体该事件是什么原因,还需要等待调查了。

参考

  1. ^ http://rs.yiigle.com/CN115673201505/734793.htm
  2. ^ http://rs.yiigle.com/CN115673202105/1345215.htm
  3. ^ https://bmcinfectdi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9-019-4143-8
user avatar

专家:有多种可能性。

————————————我觉得专家说的对。


艾滋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到底有哪些?


通常包括HIV 抗体检测、HIV 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CD4+ T 淋巴细胞计数、HIV 耐药检测等,简述这几种检查的作用:


HIV 核酸检测 ( 定性和定量) 也用于 HIV 感染诊断;
HIV 核酸定量和 CD4+ T 淋巴细胞计数是判断疾病进展、临床用药、疗效和预后的两项重要指标;
HIV 耐药检测可为 ART 方案的选择和更换提供指导。


HIV-1/2 抗体检测是 HIV 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它不是一枝独秀,它包括筛查试验和补充试验。

补充试验又包括抗体补充试验 ( 抗体确证试验) 和核酸补充试验 ( 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 。


看到这里就发现一个问题,该男子是否仅仅是初筛阳性?


若呈阳性反应,我们通常用原有试剂双份 ( 快速) /双孔( 化学发光试验或 ELISA) 或两种试剂进行重复检测, 如均呈阴性反应,则报告为 HIV 抗体阴性;如一阴一阳或均呈阳性反应,需进行补充试验。


抗体补充试验:抗体确证试验无HIV 特异性条带产生,报告HIV-1/2 抗体阴性; 出现条带但不满足诊断条件的报告不确定,可进行核酸检测或 2~4 周后随访,根据核酸检测或随访结果进行判断。HIV-1/2 抗体确证试验结果阳性,出具HIV-1/2 抗体阳性确证报告。


该男子这个事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只言片语无法推测当初真相,静待官方通报。


“恐艾”个人认为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过于防范,担心自己真的得到;另一个是心理上YY,各种自证自己是HIV,唯恐自己不是。


各位遇到初筛阳性别轻易定论,重复检测并进行补充实验,确诊后再给自己戴“HIV”的大帽子。




那实验室有没有可能真的测错?


这种事概率很小的意思就是有可能。


为啥谈到「检查结果互认」这件事上,很多同行不认?因为没法认。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很多检查和临床症状明显对不上,怎么办?没法声张,只能“悄悄咪咪”的让再做一次;

还对不上的时候,可能直接给实验室打电话,委婉的问问是不是最近啊……咳咳咳,咱换个实验室做,实在不行去外院做。


有什么办法?

这份工作有时候就是这样子,有误差不是很正常么?又不是总有,只能说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时候有些实验室检查,你在同一家医院,不同的实验室做,价格还不一样?你就开始骂骂咧咧,说那个贵的黑心,如何如何……

人当班医生总不能告诉你,有的进价就低,虽然便宜,但是不准确,打自己同事的脸。


所以,看病的心里要有点数。


一是身体是自己的,有些检查人好心建议你再查查你就别怕麻烦多查查;

二是咱得多体谅,世上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事儿,有些问题咱已经尽力规避了,机器解决不了的人为来弥补。但医学发展到今天还差点远,可咱人族一直没放弃努力……

得给某些不称职的医生批评,但咱得多给那些上道的同胞一些信心,多一些谅解,多一些鼓励,这样医学才能发展的更快,咱老百姓受疾病的折磨才能更少一些。



以上。


参考: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协和医学杂志,2022,13(02):203-226.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