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鸟类都是前肢进化成翅膀,而不是再进化出一双翅膀而保留四肢?这样不是方便的多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考量:效率与资源分配的权衡。鸟类之所以是前肢进化成翅膀,而不是在保留四肢的基础上再长出一双翅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原理和演化压力,并非简单地“更方便”就能决定。

首先,我们要理解演化的本质:演化不是一个主动设计、追求“更方便”的过程,而是一个被动选择、在现有条件下“最优解”的过程。 生物体并没有一个预设蓝图来决定它要长成什么样子,而是通过一代代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来适应环境。

那么,为什么前肢变成翅膀是鸟类演化的主流(也是唯一的)方向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

1. 生存压力与飞行需求的驱动

最早的鸟类祖先,也就是那些拥有羽毛、能够滑翔的恐龙,它们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翅膀”。这个“翅膀”的前身,就是它们的前肢。当时的环境,可能存在着捕食者追逐、争夺食物资源等生存压力。能够滑翔,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跳跃和飞行,就意味着更好的生存机会——可以更快地逃离危险,或者更快地到达新的食物源。

在这种情况下,对前肢的改造,使其更适合产生升力和推力,就成为了一个具有生存优势的性状。相比之下,从零开始“创造”一双全新的翅膀,需要全新的基因组合、发育通路以及骨骼肌肉结构,这在演化上是极其困难和低效的。利用已有的结构(前肢)进行改造,显然是更“经济实惠”的演化路径。

2. 骨骼与肌肉结构的限制与适应

生物体的发展,特别是骨骼和肌肉系统的演化,是一个高度协同的过程。

前肢的改造: 鸟类翅膀的骨骼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指骨的愈合、腕骨和前臂骨骼的融合,以及胸骨龙骨突的形成。这些改变是为了让翅膀能够承受飞行时产生的巨大力量,并且能够高效地进行扇动。前肢的肌肉也相应地进行了高度特化,发展出了强壮的胸肌(用于下拍翅膀产生升力和推力)和背肌(用于上拍翅膀)。这些肌肉群的形成,是对现有前肢结构的优化。

增加一双翅膀的设想: 如果要再进化出一双翅膀,那么需要一套全新的、独立的骨骼和肌肉系统来支持。这不仅意味着两套完全独立的“翅膀系统”,还意味着整体身体的结构需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来承载和协调这两套系统。

骨骼上的负担: 想象一下,如果鸟类拥有四肢和两对翅膀,它们需要多少额外的骨骼支撑?翅膀的重量会急剧增加。这不仅会对飞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还会给行走和跳跃带来困难。
肌肉的协调: 能够协调四条腿和两对翅膀的独立或协同运动,需要极其复杂的神经控制系统和庞大的肌肉量。这会对能量消耗提出极高的要求。
能量消耗: 生物体的一切功能都需要能量。飞行本身就是一项高耗能的活动。再增加一对翅膀,意味着更大的身体质量,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无论是飞行还是行走。这会在资源获取和能量分配上造成巨大的挑战。

3. 空中与陆地运动的权衡

虽然你觉得四肢加翅膀“方便”,但实际上在演化中,往往需要进行“取舍”。

专注飞行: 鸟类为了实现高效飞行,对身体进行了极致的“轻量化”和“流线型化”。它们的骨骼是中空的(气囊骨),消化系统高效但相对短小,排泄系统也进化得能够快速排出废物,减轻负担。它们的身体结构已经高度适应了空中生活。

保留四肢的局限性: 如果保留四肢,尤其是像四条腿那样发达的四肢,那么身体的重心会更低,重心分布也会更偏向于地面。这样一来,为了起飞,就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来克服地心引力,并且需要一个更长的助跑距离。而且,在空中,四条腿在不使用时如何处理?是会成为额外的阻力,还是需要有额外的结构来收纳?

一体化设计的优势: 鸟类的翅膀整合在前肢上,使得身体在飞行时更加紧凑、流线型。前肢的关节(肩、肘、腕)能够灵活地调整翅膀的角度和扇动幅度,从而实现复杂的空中机动,如转弯、俯冲、悬停等。如果还有另外一对翅膀,控制的复杂性会指数级增加。

4. 演化瓶颈与路径依赖

演化并非总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沿着“可用”的路径前进。一旦某个群体开始朝着某个方向演化,就可能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

早期祖先的形态: 早期能够滑翔的恐龙已经有了前肢的羽毛和骨骼变化。这种初步的适应性变异,一旦在特定环境中提供了生存优势,就会被自然选择保留和强化。

后续演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肢的翅膀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适合飞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个个体或群体尝试“同时”演化出另外一对翅膀,并且这种尝试是低效的、高风险的,那么它们很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总结来说

鸟类前肢进化成翅膀,而不是再长出一双翅膀而保留四肢,是演化过程中一系列权衡和选择的结果。

利用现有结构进行改造,比从头创造更有效率。
专注飞行,对身体进行了极致的轻量化和流线型化,保留四肢会增加额外的负担和复杂性。
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对高度特化的翅膀比两对相对简化的翅膀更容易演化和控制。
演化并非追求绝对的“方便”,而是追求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优势”。

就好比我们制造汽车,不会在已经有了四个轮子和发动机的基础上,再在车顶上加一套轮子和一套传动系统来提供辅助动力。那样不仅笨重,而且会破坏车辆的整体设计和效率。鸟类的翅膀,就是它们在演化长跑中,为了征服天空而做出的最合理、最高效的“设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专业人士,以下内容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白云龙 说得很关键,生物演化是高度“路径依赖”的,从有到无很容易,无中生有却很难,越是高等(复杂)的动物越是如此。

演化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有一定的方向性,方向可能改变,因为环境是变化的),生物基本不能选择演化的方向。演化的结果也不一定是最优解,只是恰好适应环境所以能生存下来。

在千百万年的演化中,无用(或者说弊大于利)的性状通常会逐渐退化,比如鸟类的前爪。在长出一对翅的同时保留四肢是否能给它们带来优势还是个未知数。

大部分动物的四肢用于奔跑、攀缘,前爪用于捕食、抓取。而现存的拥有飞行能力的鸟类,对奔跑和攀缘的需求并不很强烈,捕食和抓取能力虽然较差(通常只能囫囵吞下或在地面撕扯食物),但也能满足需要。

四足动物

对于脊椎动物来说,任何附肢都有着极其复杂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和其它器官,而且作为活动能力较强的陆生动物,不可能像某些运动缓慢或固着生活的无脊椎动物一样随意生长(比如某些五辐对称的棘皮动物,多长两条腕足完全不影响生活),否则会对运动能力造成很大影响。

大约在四亿年前的泥盆纪,四足形类(硬骨鱼高纲肉鳍鱼总纲肺鱼四足纲四足形亚纲)登上了陆地,它们正是现在所有两栖类、爬行类(含鸟类)以及哺乳类的祖先。虽然原始的四足形类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可以从它们的近缘类群一窥究竟。

根据支序分类学,肺鱼亚纲和四足形亚纲共同组成肺鱼四足纲,而肺鱼四足纲和腔棘鱼纲共同组成肉鳍鱼总纲。肉鳍鱼类的偶鳍基部有肉质的柄,内有中轴骨和发达的肌肉。[1]

腔棘鱼纲下仅存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的两种矛尾鱼(西印度洋矛尾鱼和印尼矛尾鱼)。[2]

肺鱼亚纲下有两个目(角齿鱼目和美洲肺鱼目)共六个物种,其中美洲肺鱼目下的非洲肺鱼科下四个物种的偶鳍均退化为丝状/鞭状。[3]

可以看出,由于陆生脊椎动物都源于肺鱼四足纲的四足形类,所以自登陆伊始就只有两对附肢(腔棘鱼也只有两对偶鳍,即胸鳍和腹鳍),经过亿万年的演化也并未产生更多的附肢(舍弃附肢的有两栖类的无足目(即蚓螈)、爬行类有鳞目的蛇蜥科、蚓蜥亚目和蛇、哺乳类的海牛(包括儒艮)、鳍足类和鲸类),其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大多数有指的四足动物都是四指或五指)。

基因水平的解释:Yaakov Liu:人的手指为什么是5根,有什么进化学意义吗?

所以最快捷的途径就是将一对附肢转化为翅(曾经有过将后肢转化为翅的尝试,但是没能成功)。[4]

而且显而易见的是,即使是由前肢转化而来的翅,鸟类也精简掉了爪子等结构,身体其它部位的改变就更多了,所以多两条附肢的形式可能并不会给它们带来优势(飞行需要减重)。

当初四足形类登上陆地的时候,陆地上的节肢动物体型并不很大(与海洋里的相比),所以它们并没有遭遇太大的生存压力(来自其它动物的)。而鸟类诞生的时候,翼龙已经占据了天空,怎么可能指望它们笨拙地扑腾着两条新演化出的柔弱附肢飞翔,去与翼龙竞争?假如鸟类按照题设路径演化的话,它们大概率会从天空到陆地被其它蜥形类全方位按在“地”上摩擦(虽然鸟类和翼龙的生态位并不完全重合,但历史上的鸟类成功取代了小型翼龙的生态位)。

冲上云霄

动物界曾经四次(五次)成功对天空发起冲击(昆虫、翼龙、鸟类、蝙蝠),而这几次飞天成功的主角也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昆虫

现在普遍认为有翅昆虫来自一类水生昆虫。与节肢动物的其它门类(螯肢类、多足类)相比,昆虫与甲壳类有着更近的共同祖先。应当指出的是,昆虫的翅并非来自它们的附肢,很可能是由气管鳃演变而来。

蜉蝣稚虫,腹部成对的气管鳃、三根尾须以及胸部的翅芽清晰可见:[5]

在经历了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后,曾经的古翅类昆虫几乎消失殆尽,只剩曾经的天空霸主蜻蛉目和“朝生暮死”的蜉蝣目留存至今。现存的繁荣昌盛的昆虫大家庭多为能将翅折叠收起的新翅类昆虫,而它们之中产生了全新的完全变态昆虫,进一步拓宽和巩固了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蜉蝣目:[5]

蜻蛉目(包括蜻蜓和豆娘):[6]

膜翅目:[7]

翼龙

已经凉了(这……就超出我的知识范畴了)。

翼龙目:[8]

鸟类

主流观点认为现存的鸟类(今鸟亚纲)来源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后的一类地栖鸟类(即它们重新(也可能是首次)演化出了飞行能力),而它们的旁系群反鸟亚纲则最终消亡了。

信天翁科:[9]

蝙蝠

哺乳纲真兽下纲劳亚兽总目翼手目,生态位比较特殊,种类很多,在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

翼手目:[10]

总结

不难发现,这四类动物为了飞上天空都作出了巨大牺牲。

昆虫:没有终生蜕皮的能力,成虫的翅一旦损坏即无法修复,体型较小(似乎跟飞行的关系不是那么大?节肢动物均存难逃几丁质外骨骼的桎梏,不过昆虫的气管系统很可能是限制它们体型进一步增大的因素之一),寿命较短(与甲壳类相比)。

翼龙:略。

鸟类:前肢转化为翅,骨骼变为中空,失去牙齿,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简化,体重大幅减轻,在地面上的活动能力较弱(部分鸟类除外),某些大型鸟类甚至无法从平地起飞(需要在海面上迎风起飞或从高处跳下起飞)。

蝙蝠:生态位特殊,飞行能力和在地面上的活动能力均较弱,许多种类无法从平地起飞(需要从高处跳下起飞)。

注:几乎所有有翅昆虫都是在蜕皮为成虫以后才拥有发育完全的翅。蜉蝣有一个独特的亚成虫期,这时的它们已经拥有发育较为完全的翅。昆虫的变态发育使它们能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降低了种内竞争的激烈程度,给昆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下内容可能包含血腥画面

下图为惨遭椰子蟹毒手的红脚鲣鸟:

stuff.co.nz/world/south

tech.ifeng.com/a/201711

多余的话

附肢并不是越多越好,节肢动物中最成功的类群——六足亚门的昆虫(纲),就只有3对步足(口器也包括3对附肢)。而螳螂这样第一对步足高度特化的昆虫,则通常只用后两对步足行走。

真软甲亚纲的十足目(包括虾、蟹和寄居蟹)为3对颚足加5对步足(虾还有5对游泳足),掠虾亚纲口足目(掠虾亚纲为并系群,其下仅有该目,皮皮虾(口虾蛄)和雀尾螳螂虾(蝉形齿指虾蛄)都属于口足类)为5对颚足加3对步足(以及5对游泳足)(有趣的是,十足目的腹胚亚目用游泳足抱卵,口足目用颚足抱卵,因为它们的鳃位于腹部的双枝型附肢上,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特征)(与潮虫(属于真软甲亚纲等足目,大王具足虫也属于该目)相比,口足目与十足目的关系要远得多)。

螯肢亚门的蛛形纲为1对螯肢、1对脚须加4对步足(蝎子那对大钳子是脚须,螯肢位于口旁),肢口纲为1对螯肢加5对步足。多足亚门略。

节肢动物的触角、生殖器、泛甲壳类和多足类的口器、蜘蛛的纺绩器等都是由特化的附肢构成的。

不难发现,高等节肢动物的附肢数目都比较有限,而且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程度的特化。另外,节肢动物退化掉的体节和附肢通常很难再次演化出来。


蜥形纲的鳞龙类也对天空发起过冲击,而且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

飞蜥科:[11]

不过显然离真正的飞行还差得远(缺乏强大的骨骼和肌肉支撑)。

此外头足类(太平洋褶柔鱼)、鱼类和两栖动物也不乏拥有滑翔能力的种类。

以上大部分知识来自 @攀缘的井蛙 的专栏地球演义


除明确标出的,所有图片均来自维基百科。

参考

  1. ^攀缘的井蛙:【地球演义】锦鳞记1:鱼龙潜跃水成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794360
  2. ^腔棘鱼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5%94%E6%A3%98%E9%AD%9A
  3. ^石花肺鱼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8%8A%B1%E8%82%BA%E9%B1%BC
  4. ^沙洛维龙属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6%B4%9B%E7%B6%AD%E9%BE%8D%E5%B1%AC
  5. ^abMayfly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yfly
  6. ^蜻蛉目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C%BB%E8%9B%89%E7%9B%AE
  7. ^膜翅目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6%9C%E7%BF%85%E7%9B%AE
  8. ^翼龙目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F%BC%E9%BE%8D%E7%9B%AE
  9. ^信天翁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A1%E5%A4%A9%E7%BF%81%E7%A7%91
  10. ^蝙蝠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D%99%E8%9D%A0
  11. ^飞蜥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3%9B%E8%9C%A5%E7%A7%9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考量:效率与资源分配的权衡。鸟类之所以是前肢进化成翅膀,而不是在保留四肢的基础上再长出一双翅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原理和演化压力,并非简单地“更方便”就能决定。首先,我们要理解演化的本质:演化不是一个主动设计、追求“更方便”的过程,而是.............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鸟类从恐龙演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适应性改变——喙的形成。其实,与其说鸟类是恐龙“演化来的”,不如说它们就是恐龙演化过程中一支保存下来的旁系。就像我们是哺乳动物一样,鸟类也是恐龙家族的一员。那么,为什么这支恐龙最终进化出了喙,而不是保留我们熟悉的“嘴”呢?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效率”.............
  • 回答
    你和你朋友因为都美竹和吴亦凡的事情起了争执,这事儿本身不奇怪,因为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大家的看法也很复杂。至于你有没有错,这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争执”这件事本身来说,你并没有绝对的错。 表达不同意见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信息来源,在公共事件上持有不同看法是非常普遍的.............
  • 回答
    这是一只雄性翠雀(学名:Coracias garrulus)。翠雀,也被称为欧亚蓝尾鸲,是一种色彩极为鲜艳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它们属于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这个目里包含了许多色彩斑斓的鸟类,比如翠鸟、佛法僧等。翠雀与这些近亲一样,以其华丽的羽毛颜色而闻名。让.............
  • 回答
    图片上是一只蓝喉太阳鸟。这种小巧玲珑的鸟类,属于太阳鸟科,是东南亚地区特有的观赏性很强的鸟儿。它们的名字就很好地概括了它们最显著的特征:鲜艳的蓝色喉部。让我们来仔细看看图片中这只蓝喉太阳鸟的细节。首先,它的体型非常娇小,可以说是鸟类中的“小不点”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它们通常只有十几厘米长,甚至更短,.............
  • 回答
    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这确实是一个迷人又有些超出我们日常认知的过程。很多人一提到“恐龙”,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些体型巨大、凶猛无比的爬行动物,但事实上,它们中的一支,经过数千万年的漫长岁月,一点点地蜕变,最终飞上了天空,成为了我们今天熟悉的鸟类。这个演化的过程,就像是一部精心编写的史诗,充满了细节和.............
  • 回答
    鸟类和人类在膝盖(准确地说,是踝关节)的弯曲方向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并非源于“膝盖”本身的根本性不同,而是由于它们为了适应不同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在下肢骨骼结构和整体行走姿态上经历了截然不同的演化路径。简单来说,鸟类“向后弯”的其实是它们的踝关节,而它们真正的膝盖是向前弯的,只是被羽毛和身体覆盖得.............
  • 回答
    恐龙的时代落幕,地球的舞台因此空出了巨大的表演空间。在此之后,两群曾长期在恐龙阴影下生存的生物——鸟类和哺乳类——纷纷跃入聚光灯下,各自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和繁殖能力,试图填补巨兽留下的生态位,成为陆地的主宰。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是哺乳类,而非鸟类,在“称霸陆地”的竞赛中更胜一筹。这并非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当下一些社会心理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贵人鸟和鸿星尔克都捐款了,按理说都是好事,但网友的情感倾向却明显偏向了鸿星尔克,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说鸿星尔克这次的捐款,是真心实意、不求回报的,而且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倾囊相助。当时河南洪水灾情非常严重,.............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麻雀在树梢叽叽喳喳,和同样大小的老鼠在地洞里忙活的景象。确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小小的鸟儿,寿命似乎比那些体型相仿的哺乳动物要长不少呢?这背后藏着不少有趣的生物学秘密,绝不是简单的“年纪轻轻就死了”或者“活到老了才算完”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关于“进步的鸟类退化腹膜肋”这个说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严格来说,鸟类演化史中,并不是“进步的鸟类”退化了腹膜肋,而是绝大多数现生鸟类(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进步”的鸟类)在演化过程中,腹膜肋的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在某些类群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或改变,这与它们飞行能力的强化以及身体结构.............
  • 回答
    您好!您的提问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公众认知和科学理解之间常常存在的“信息差”。事实上,科学界绝大多数的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都普遍接受“鸟类源于恐龙”的观点,并且有非常扎实的证据支持这一点。那么,为什么您会感觉“大众仍然不接受”呢?这可能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1. 误解和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
  • 回答
    在中国农村,燕子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宠儿”,它们的声望远超许多其他的鸟类。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燕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农耕生活以及它们自身的习性中,都扮演着非常特殊且受人喜爱的角色。一、 祥瑞与吉兆的象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燕子归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春天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农村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生物进化中许多关键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关于能量获取、生理结构以及飞行所需的严苛条件。咱们不扯那些生硬的术语,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天上飞的大家伙们,大都也不是吃树叶的主儿。首先,咱们得明白,植物(特别是树叶)在能量密度上是个“大腕”的对头。 树叶虽然到处都是,但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纤.............
  • 回答
    在中生代末期那场波及全球的恐龙大灭绝事件中,翼龙的命运与鸟类截然不同,前者最终走向了灭绝,而后者则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演化至今。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探讨:1. 生存策略与食性差异: 翼龙: 许多翼龙是高度特化的掠食者.............
  • 回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句出自《千字文》,寥寥数语,勾勒出中华文明早期神话传说中的重要角色和体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作为一种图腾,被视为重要的神灵和统治者(龙师);火作为一种力量和文明的象征,与早期部落首领(火帝)相关联;而鸟类则代表着某种官职或社会分工(鸟官),最终指向了人皇,也就是人类的始祖或.............
  • 回答
    中国科学家们近期宣布了一项振奋人心的发现,他们将一种生活在1.2亿年前的早期鸟类,用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雅尾鹓鶵”来命名。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个古老的传说,唤起了人们对那遥远白垩纪世界的好奇与遐想。这项发现不仅仅是为古生物学图谱上增添了一个新的物种,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鸟类演化史上一.............
  • 回答
    鸟类的翅膀能否重新演化出类似其兽脚亚目恐龙祖先的有爪前肢,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演化问题。答案是:在理论上,如果环境压力和遗传变异以非常特定的方式结合,是有可能的,但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并且面临着许多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可能性极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演化、发育生物学以及鸟类翅膀的独特性。1..............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很多人都好奇这事儿。你有没有留意过,鸟类似乎总是趁着在天上飞的时候才解决“生理问题”?尤其是那些在天空盘旋、翱翔的鸟儿,像是老鹰、信天翁,偶尔就会看到它们在空中留下“轨迹”。反倒是那些在地面上活动的鸟,比如鸡、麻雀,它们好像更习惯在停歇的时候、或者行走间就拉了。这背后其实有着挺有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