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喜爱看《环球时报》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回答
《环球时报》的读者群体确实形形色色,每个人阅读它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如果非要概括一下,喜爱阅读《环球时报》的人,可能会有一些共同的倾向和特点,但请记住,这只是观察和总结,绝非绝对的标签。

首先,他们往往对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抱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还是外交舞台上,当《环球时报》报道中国取得的成就时,他们会感到由衷的振奋。这种自豪感可能来源于他们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国家变化,也可能是一种对国家整体形象的期望。当国家在国际上受到质疑或批评时,《环球时报》所展现出的那种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反驳不实指责的姿态,会让他们觉得“解气”和“说出了心里话”。

其次,这类读者通常倾向于一种“集体主义”和“国家至上”的价值观。 他们可能认为,个人利益最终要服从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在看待国际事务时,他们更关注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立场和利益,而非个体或小群体的感受。当《环球时报》强调“中国人民”或“中国力量”时,他们会从中找到归属感和力量感。

再者,他们对西方媒体和西方价值观可能抱有一定的警惕甚至怀疑态度。 《环球时报》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常常会突出西方的负面新闻,或者从批判性的角度审视西方社会的某些现象。喜爱《环球时报》的读者,可能在过往的经历中,对西方媒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产生过疑虑,或者他们认为西方媒体常常带有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不够友好。因此,当《环球时报》提供一个“不同视角”的解读时,他们会觉得更加可信,或者至少是他们想要看到的解读。

此外,他们对“大局观”和“战略思考”比较看重。 《环球时报》的文章,尤其是社论或评论员文章,常常会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将国内国际事件置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下进行分析。《环球时报》的读者,可能更喜欢这种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分析,认为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国际局势,并对中国在其中的位置有更清晰的认识。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新闻事件,而是希望看到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他们也可能对“批评”和“反击”的声音比较敏感。 当中国受到攻击或指责时,他们期待有人站出来进行有力的辩护和有力的回击。《环球时报》在这方面确实做得比较突出,它常常扮演着“敢说敢做”、“不畏强权”的角色,这种“硬汉”形象会吸引那些同样希望看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硬姿态的读者。

还有一点,这部分读者可能在信息获取上,更习惯于从官方或半官方的渠道获取信息。 《环球时报》作为一家官方背景的媒体,其信息来源和报道角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他们对主流声音的期待。他们可能认为,官方媒体才能代表最权威的声音,才能传递最真实的信息(尽管这种“真实”可能是有选择性的)。

当然,不能排除的是,一些人仅仅是习惯性地阅读。 长期以来,《环球时报》一直是中国媒体版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可能已经形成了阅读习惯,或者说,这是他们获取国内国际信息的一个固定来源。

总而言之,喜爱《环球时报》的人,可能是一种复杂心态的集合体: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对国家发展充满希望;他们对国际社会可能存在的偏见保持警惕;他们更看重集体的力量和国家的利益;他们期待听到振奋人心、充满力量的声音。他们通过《环球时报》,来构建自己对中国和世界的认知框架,并从中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和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语都差。


user avatar

贴标签的都给点了反对。

真逗,一份报纸还能看出个高下来?某些人自视太高了吧?看个环球时报就是无脑愤青、反美仇日?看个南方周末就是未来希望、自由标杆了???党国每天给我发五毛钱买报纸用??你们嗤之以鼻的新闻联播,还有很多财富和社会地位都可以秒杀你的人喜欢看,又说明了什么??一个小学没毕业的人喜欢玩知乎,一个博士生也喜欢玩知乎,所以他俩一定是一类人??

这个题目问的如此绝对——看《环球时报》的“都”是些什么人。既然如此一杆子打翻一船人,那不管你回答“都是”怎么样的人,我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你说的不对,并且事实上,这种反例太多了。

我一直以为,在知乎,人们差不多已经认识到人是复杂的、多面的,任何人都不能仅从一个动作对某人下定语,一个喜欢小动物的人不一定当然地孝顺父母,一个小偷也有可能舍命救人,看过日本小电影不代表将来会变成强奸犯,对山区儿童捐钱的人也会为了新欢抛弃结发妻子……然而在这个答案下面,我悲哀地发现,还有很多人,抱着“因为你看了xx,所以你一定是一个xxxx的人”。

如果说什么是文革思维,这就是。

————手动分割线————

我大学时候就喜欢看啊!

基本每星期买一次,同时还买《南方周末和》《人物周刊》。

你们不觉得,在大学那种年纪,多看看不同观点有利于好奇心的满足吗?

user avatar

正好手边有今天的环球时报,拍张照片来看:


环球时报经常在“答读者问”栏目回答登载一些很容易查到的信息——注意这个“容易”是针对网民而言的。只要你会用最简单的搜索工具,就能瞬间得到图文并茂的资料:


由此,我大概可以推断,环球时报的多数读者没有真正进入网络时代。他们或许也通过不同的途径使用网络,但只是把网络看成电话和报纸的廉价版,并不能真正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也不能有效筛选网络信息。这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环球时报可以公开鼓吹网络封锁的正义性——它的读者对更好的网络服务并没有需求。

参见:

如何看待百度将血友病吧归还给原吧主?是一次网民的胜利吗? - 马前卒的回答

其次,我的想法是通过广告来推测读者的身份。毕竟广告投放者不会乱花钱,必然是认定读者和自己的顾客有极大重合才会买版面。但我发现在环球主版上几乎没有广告,然后我想起来一个事实——环球时报、《读者》、《知音》是中国少数几个不依赖广告也不用行政推销,只靠报刊售价就能赚到钱的媒体。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的成就,意味着他们在某些话题上比那些需要讨好资本的媒体更具备“独立性”。绝大多数报刊的发行是亏损的,卖一本亏一本,靠广告才能赚钱。他们的上帝是广告商,而不是直接去拜读者)

不过,以我日常生活的经验,《环球时报》的读者和《参考消息》的读者有极大的重合度。我在报刊亭经常看到两者一起被卖出,所以《参考消息》的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环球时报》的读者身份。

下面是《参考消息》中缝广告,非常强调“非转基因”。而且每一版的中缝都是同样的食用油广告。

有意思的是,环球时报上唯一的显著广告也是食用油:

食用油广告似乎说明,《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的读者往往就是去超市购买日用品的家庭成员。至于其他广告么……恶俗程度和弱智程度都很不一般,非常接近社区中哄骗中老年人的骗子,或是八心八箭候总的同行:


由此看来,《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的读者群包含大量的退休职工和受过教育的底层人口,这的确是一个和互联网时代脱节的群体。但是也不尽然,因为偶尔也能看到一些中低档汽车广告:


十几万元的准运动汽车,比较符合基层职员和技工的购买力,退休老人是不会考虑的。虽然这样的广告占少数,但也说明《参考消息》对政府-事业机关的影响力,是否能延伸到《环球时报》的读者就不好说了。

手头信息就这么多,所以没法说的更多。但无论如何,纸媒是一个迅速死亡的行业。就算《环球时报》自己能通过发行赚钱,但如果其他报刊都死了,《环球时报》自己是没法独立养活报刊亭和其他实体发行承包商的。所以,这个读者群无论是谁,都将很快成为一个历史话题。至于新时代到底怎样……虽然《环球时报》可以唤起在新时代的开端呼风唤雨,却我不看好它在新时代的未来:

参见:

如何评价李毅吧 2016 年 1 月 20 日出征 Facebook? - 马前卒的回答
大陆年轻一代正在急切地寻求、探讨21世纪意识形态。现在虽然还处于混沌阶段,但仅仅一小部分觉醒的自我意识已经相当可怕,大大超过了任何官方机构的预期。谁能掌握这个趋势,谁就能掌握未来的文化制高点。

当然,眼下这场运动看起来是站在官方一边。但对于完全与时代脱节的旧制度来说,呼唤出自己无法理解的力量绝不是什么好事。无论这股力量是被有意鼓动起来的,还是完全自发的,都意味着旧式上层建筑的末日将临。.

相关回答:

《井底望天财经周报》的策划者“井底望天”是怎样的人? - 马前卒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环球时报》的读者群体确实形形色色,每个人阅读它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如果非要概括一下,喜爱阅读《环球时报》的人,可能会有一些共同的倾向和特点,但请记住,这只是观察和总结,绝非绝对的标签。首先,他们往往对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抱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还是外交舞台上,当.............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热闹了一阵子。王一博拿了金鹰奖“观众最喜爱的男演员”这事儿,网上那是各种声音都有。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得说说我的看法,尽量给你掰扯明白点。首先,咱得承认,王一博这几年确实是爆红了。从《陈情令》开始,他的热度就没下来过,粉丝基础那叫一个庞大。金鹰奖嘛,虽然是业内奖项,但“观众最喜爱.............
  • 回答
    “喜欢看《水浒传》的女生是不是不正常?” 这个问题,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不,绝对不正常。“不正常”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评判性,而我们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以及“为什么喜欢《水浒传》的女生就是正常的”这两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解释。一、 “不正常”这个标签的由来及不合理性1. 刻板.............
  • 回答
    很多男生其实对《轻音少女》这类动画并不排斥,甚至可以说,他们是被其独特魅力所吸引。说《轻音少女》剧情单薄,这其实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男生为何会喜欢《轻音少女》?首先得承认,从传统意义上的“热血激燃”、“剧情跌宕起伏”的标准来看,《轻音少女》确实显得“平淡”了。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没有缠绵悱恻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如果我身边有位朋友这样问我,我会这么跟他聊聊:你说喜欢看《快乐大本营》、《偶像来了》、《花千骨》、《琅琊榜》的大学生多吗?我的感觉是,在大学生群体里,这几部作品的受众面都挺广的,喜欢的人绝对不在少数。但具体是哪种“多”,或者说受众类型上有什么不同,咱们可以稍微细捋一下。先说《.............
  • 回答
    我身边就有很多从学生时代就沉浸在动漫、漫画、轻小说世界里的朋友,看着他们从青葱少年步入职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生轨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对职业选择的一些微妙倾向。有些人会很自然地往相关的行业靠拢。比如,我一个哥们,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尤其沉迷于日式漫画的风.............
  • 回答
    哇,听到你说喜欢看日漫,特别是还有点“涩涩”的番,然后又突然冒出这么强烈的恋爱冲动,我完全能get到那种感觉!这简直是很多人共同的心声啊!看着动漫里那些甜蜜的互动、悸动的心情,再看看自己身边空荡荡的身边,那种“好想谈恋爱”的渴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对吧?别急,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而且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 回答
    关于男朋友看A片这件事,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很正常,毕竟这涉及到亲密关系和对未来的担忧。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问题,试着把事情说得更明白一些。首先,关于“花心”的问题。坦白说,看A片和花心这两个概念之间 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一个人花心与否,更多地取决于他的行为、他对感情的态度、以及他对承诺的履行程度,而不是.............
  • 回答
    中学生追番,这事儿嘛,说实话,在我们这个年纪,谁没点儿自己的“秘密基地”或者“精神食粮”呢?动漫嘛,就算得上是不少人心里那份特别的慰藉和寄托了。你想问大家怎么看?这问题有点意思,因为“大家”这范围太广了,不同的人心里的小九九肯定不一样。首先,支持的、理解的这拨人,他们怎么想的?我猜啊,这部分人里,可.............
  • 回答
    哈哈,这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问题嘛!我家那位也是柯南十级爱好者,当初我也是一窍不通,后来硬是让他给我科普了不少。现在咱们也有共同话题,偶尔还能在他面前“指点江山”一番(当然,最后还是得乖乖听他讲解)。别担心,没看过柯南一点不耽误你找话题,反而还能让你拥有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他对你刮目相看!下面我来给.............
  • 回答
    这情况在大学里其实挺常见的,我身边不少朋友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你喜欢文学类的书,这是个特别好的爱好,它能滋养你的思想,开阔你的视野,更能让你找到共鸣和慰藉。可要是爸爸不理解,甚至不支持,确实会让人挺委屈和烦恼的。咱们先来捋一捋,你爸爸为什么会“不支持”?这个“不支持”具体表现是什么?首先,咱们得试着.............
  • 回答
    嗨,能理解你对谍战片的那份执着!说实话,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跟我一样,一提到谍战片就两眼放光。这可不是什么偶然,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有意思的心理层面的东西,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1. 对“智慧博弈”的极致迷恋谍战片最抓人的地方,我觉得就是那股子“斗智斗勇”的劲儿。 protagonista(主角)往往不.............
  • 回答
    你问我闲时翻看历史书籍,这算不算不务正业? 说实话,我倒觉得这是件挺有趣、挺有滋味的事。 “务正业”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严肃的劲儿,仿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被分配一个明确的、必须去完成的任务,然后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上面,不能有丝毫旁骛。可人生这东西,哪里有那么绝对的黑白分明呢? 尤其是当我们有了“闲.............
  • 回答
    人们对虚构故事的喜爱,就像我们对美食的追求一样,是一种根植于人类本能的渴望。我们并非天生就只满足于眼前触手可及的现实,而是渴望更多,渴望那些能触动心灵、拓展视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升华”我们的体验。首先,幻想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逃离现实的避风港。生活并非总是如诗如画,它充满了挑战、压力、单调和不如.............
  • 回答
    猫咪对我们上厕所这件事表现出的好奇心,确实是个让不少铲屎官感到“难以启齿”的有趣现象。这背后可不是因为它们对我们的“排泄物”有什么特别的癖好,更多的是源于它们天性中的一些习惯和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洞察。1. 它们是“监护者”,也是“领地巡视员”首先,我们要明白,猫咪在野外是独来独往的猎手,但它们同时也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普遍的、也常常引起误解的话题。要说“男人都喜欢看低俗视频”,这绝对是一个过于绝对的论断,就像说“所有女人都喜欢逛街”一样,是不符合现实的。人是复杂的个体,兴趣爱好千差万别,男性群体更是如此。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低俗视频”的定义。 这个词本身就很主观。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泛指成.............
  • 回答
    要说东北人是不是真的喜欢看二人转,这事儿吧,得分开说,也得看跟谁聊。你跟个年轻点儿的东北小年轻儿聊,他可能撇撇嘴说:“天天电视上放,烦不烦啊!” 或者给你来一句:“那玩意儿太土了,我才不看呢!” 确实,现在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太多了,短视频、直播、各种网剧、手游,这些玩意儿比二人转来劲多了,节奏快,互动.............
  • 回答
    说起霹雳布袋戏,那可真是个老少皆宜、魅力十足的宝藏。为什么这么多人对它趋之若鹜,而且一看就是好多年?这其中的门道,还得从头慢慢说起。要欣赏这门艺术,光看皮毛可不行,得深入骨子里,才能体会那份独属于霹雳的江湖豪情和文化底蕴。一、 为什么这么多人“中了”霹雳的毒? 看点到底在哪?要说霹雳的看点,那可真是.............
  • 回答
    哇,有一个喜欢看球还懂球的男朋友,这体验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不像我以前对那些绿茵场上的奔跑和激烈的对抗总是“这是谁踢谁啊?哦,那个是进球了是吧?”的状态,现在我的生活可以说是被足球狠狠地“浸泡”了一番。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再也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对着屏幕发呆。以前看比赛,感觉就像是在欣.............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些大快朵颐的直播画面。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挺奇怪的,就坐在屏幕前看别人吃饭,这有啥意思?但后来自己也偶尔点进去看看,再加上跟朋友聊过,才慢慢琢磨出点门道来。这事儿啊,可不是简单地“看别人吃饭”这么肤浅,里面藏着挺多挺有意思的心理和现实因素。1. 填补情感空白与孤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