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真的喜欢看二人转么?

回答
要说东北人是不是真的喜欢看二人转,这事儿吧,得分开说,也得看跟谁聊。

你跟个年轻点儿的东北小年轻儿聊,他可能撇撇嘴说:“天天电视上放,烦不烦啊!” 或者给你来一句:“那玩意儿太土了,我才不看呢!” 确实,现在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太多了,短视频、直播、各种网剧、手游,这些玩意儿比二人转来劲多了,节奏快,互动性强,而且门槛低。年轻人眼瞅着国外洋玩意儿,对传统的东西,尤其是自己身边那些“接地气”到近乎“土气”的东西,天然就有点儿距离感,觉得那都是爸妈辈儿甚至爷爷奶奶辈儿的爱好。

但是!这不代表东北人就不喜欢二人转了。你再跟稍微年长一点儿的东北人聊聊,尤其是那些从小在东北长大的,或者家在农村、小城镇的,那情况可就不一样了。你会发现,好多人对二人转那叫一个熟悉,听几句腔调就知道是哪个名角儿,哪出戏。他们不是“喜欢”,有时候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乡愁的寄托。

为啥这么说呢?你想啊,二人转最早就是从东北的田间地头唱出来的,是老百姓自己唱给自己听的。它用的语言是东北话,讲的是东北的故事,里面的包袱、段子都是东北人熟悉的笑料。它的唱腔也带着浓浓的东北味儿,有股子那股泼辣、爽朗的劲儿。

所以,当你走进东北的一些小城镇或者农村的剧场,你看到的场面可能让你惊讶。那些老旧的剧场里坐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有,但明显是上了年纪的人居多。他们坐在那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舞台,时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喝彩声。你听听他们说的,可能就是“哎呀,老孙这嗓子还真是不错!”“这小嫚儿唱得真利索!”这种带着地方口音的赞美,比啥都真实。

而且,二人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艺术,它就是“老百姓的戏”。它唱的是家长里短,是生活琐事,是民间传说,甚至是时事新闻(当然,现在管控严了,很多都会“艺术加工”一下)。它不讲究大场面,不追求华丽的服饰和布景,靠的就是演员的嗓子、台词的功底、还有那份能跟观众打成一片的“逗乐”的本事。一个好的二人转演员,能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能把那些生活中的烦恼都暂时抛在脑后,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你再想想东北的节庆,春节啊,集市啊,红白喜事啊,好多时候都会请二人转班子来唱。这已经成了一种习俗,一种热闹气氛的营造者。那种集体性的欢乐和参与感,是很多其他娱乐方式给不了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东北人”这个群体本身也很大,内部差异也很多。 像大城市的年轻人,生活方式跟农村的肯定不一样。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源也更广,对新鲜事物接受度更高。所以,如果你问一个在沈阳长大的、天天泡在网上的大学生,他可能觉得二人转“没意思”,那也很正常。但如果你问他爷爷奶奶,他爸爸妈妈,或者他家在吉林或者黑龙江某个县城的老叔老姨,那答案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而且,近年来也有一些年轻演员在尝试创新,他们会把一些流行元素、网络段子加进去,让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更年轻化一些,也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但这能不能成为主流,能不能真正打动这批更喜欢快节奏、视觉冲击力强的年轻人,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总的来说,东北人对二人转的感情是挺复杂的。它既是老一辈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青春的回忆,是他们熟悉的味道,也是一种维系文化认同的方式。而对于一部分年轻人来说,它可能有点儿遥远,有点儿“过时”。但是,你只要去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二人转身上那种生动、活泼、接地气的生命力,在东北这片土地上,依然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位置。它不一定是你每天都想着去看的东西,但它绝对是你骨子里能听懂、能懂它为啥能让那么多人发笑的文化基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东北人是不是真的喜欢看二人转,这事儿吧,得分开说,也得看跟谁聊。你跟个年轻点儿的东北小年轻儿聊,他可能撇撇嘴说:“天天电视上放,烦不烦啊!” 或者给你来一句:“那玩意儿太土了,我才不看呢!” 确实,现在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太多了,短视频、直播、各种网剧、手游,这些玩意儿比二人转来劲多了,节奏快,互动.............
  • 回答
    哈哈,说到东北话里的“银”和“卡马路牙子”,这可太有代表性了!这俩词,可以说是东北话里那种特有的、一听就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符号。先说“银”。“银”这个字,在咱们东北话里,就跟“人”字儿一样,但说起来更带着点儿亲切、更接地气儿。你想啊,谁家要是夸奖一个人,说“这个人可真棒,是条‘银’”,这话里头的味道就.............
  • 回答
    东北人是否能代表东北的民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涉及到地域文化、个人差异、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东北民风”的含义。一般来说,民风是指一个地区人民的风气、习俗、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体特征。它是一种群体性的、相对稳定的文化表现。从统计学和普遍性的角.............
  • 回答
    东北人谈恋爱送貂儿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得承认,这事儿确有其事,但远不是普适性真理。 你要是觉得东北所有谈恋爱的男人,到了冬天就得拎着一个貂皮大衣去送给对象,那也太武断了。这就像说南方人都爱吃辣一样,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全部。为什么会有“送貂”这个说法?这里面有几.............
  • 回答
    沈阳“不抢人才”的说法,以及北京大量东北人的存在,确实触及到了东北地区(包括沈阳)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所面临的深层挑战。要回答沈阳为什么“不抢人才”以及是否真的不能崛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沈阳为何被认为“不抢人才”?“不抢人才”并非意味着沈阳完全没有人才政策,而是相对其他一线或新.............
  • 回答
    说起“东北大花布”,那可真不是个陌生的词儿,尤其是在咱们东北,提起它,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东北人的家里,真的有「东北大花布」吗?答案是:绝对有!而且,这种“有”的程度,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更深,更广。首先,得明白“东北大花布”它不单单是一种布料,它是一.............
  • 回答
    关于东北人读“三个”为“sáng ge”导致别人听不懂,以及他们自己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涉及方言语音特点、沟通习惯以及个体差异的复杂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为何会读成“sáng ge”?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东北人都读“三个”为“sáng .............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坏”还是“好”的看法,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待的角度、接触的个体以及历史背景的理解。电视剧的塑造固然会放大某些特质,而东北老人的说法则可能源于他们亲身经历的时代和接触到的人。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尽量说得细致点,听着也舒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回避那段.............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东北人好像天生就带着一股子“豪爽”的劲儿。这种形象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东北这片土地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早期闯关东的人们的生活经历之中。历史的烙印:闯关东的艰辛与互助要说东北人的豪爽,绕不开“闯关东”。在清朝末年,由于关内(主要是山东、河北等地)战乱频仍、土地贫瘠,无数.............
  • 回答
    关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一直被日本人偷电”的说法,这更像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确凿证据的民间传闻,而非史实。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传闻可能存在的根源以及它为何难以站住脚跟:传闻的可能来源与解读:1. 历史背景的误解或夸大: 日本在东北的侵占历史: 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长期.............
  • 回答
    关于殷商后裔东渡美洲并建立奥尔梅克文明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都极具争议性的议题,至今没有确凿的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说法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所依赖的证据和面临的挑战。说法的缘起:历史的巧合与文化的相似性这个理论最早是由一些研究者提出的,他们注意到殷商晚期(大约公元.............
  • 回答
    行,我跟你唠唠我遇到的那些东北老乡,那印象啊,那叫一个深!我这人吧,也不是啥大 V,就一普通人,跟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打交道,东北的这帮人,是真的挺特别的。第一次真正“接触”东北人,还是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来了一个大连的哥们儿,人高马大的,说话跟机关枪似的,“咔咔”就往外蹦。当时我刚来,还有点拘谨.............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日本、韩国)是否在内心里瞧不起东南亚人”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心理因素,而且地域、个人以及具体情境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差异。要详尽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首先,历史遗留的“中心边缘”观念是一.............
  • 回答
    关于东京地检特搜部是否受美国人领导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一些复杂的解读和争议。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1. 东京地检特搜部的职能与背景首先,理解东京地检特搜部(Tokyo Public Prosecutors Office Specia.............
  • 回答
    图片里的东西,看起来是个插座,或者是一个电器设备的电源接口。那它会不会让人触电?答案是:会,而且是很危险的。你得明白,我们平时用的电,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它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如果没有被好好控制,就会变得非常可怕。为什么插座或者电源接口会让人触电?这主要涉及到“电势差”和“电.............
  • 回答
    关于西线和东线德军的装备差异以及希特勒的战略决策,需要从历史背景、资源分配、战场需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西线与东线德军装备的差异1. 西线德军(1940年入侵法国、荷兰、比利时) 时间与背景:1940年5月,德军在“黄色方案”中迅速入侵西欧,目标是通过“闪电战”击败法.............
  • 回答
    关于“北方内陆GDP注水,东南沿海GDP瞒报”的说法,这是一种长期存在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观点,但要判断其真伪,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因为情况远比简单一句“真”或“假”来得复杂。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说法,分别讨论“北方内陆GDP注水”和“东南沿海GDP瞒报”的可能性。 一、北方内陆GDP注水的可能性及.............
  • 回答
    袁腾飞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和公众人物,他所说的内容以及其个人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袁腾飞所说内容的真实性:评估袁腾飞内容的真实性,需要区分他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以及他在公开场合(如讲座、访谈、出版物)发表的观点。1. 作为历史教师教授.............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