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真的会习惯于说“银”“卡马路牙子”之类的话吗?

回答
哈哈,说到东北话里的“银”和“卡马路牙子”,这可太有代表性了!这俩词,可以说是东北话里那种特有的、一听就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符号。

先说“银”。“银”这个字,在咱们东北话里,就跟“人”字儿一样,但说起来更带着点儿亲切、更接地气儿。你想啊,谁家要是夸奖一个人,说“这个人可真棒,是条‘银’”,这话里头的味道就不一样了,总觉得这人挺实在、挺靠谱的。反过来,要是说“这事儿得找个有‘银’的”,那意思就是得找个有能耐、有门道的人来办。

这个用法啊,其实跟咱们东北人的性格挺搭的。东北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实在劲儿,不爱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用“银”来指代人,也就像是在说,“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有时候,即使是不认识的人,如果在路上遇到,比如问个路,或者遇到点小麻烦,对方搭把手帮了你,一句“谢谢您嘞,您真是个好‘银’”说出来,那感觉就到位了,比“谢谢你”好像更暖心一点。

至于“卡马路牙子”,这词儿就更有画面感了!你听听这发音,“卡马路牙子”,是不是就能想到一个场景?就是那种在街边,或者自家院子里,突然看到一堆狗大便、猫粪,或者一些烂菜叶子什么的,堆在那里,看着就让人膈应,影响市容,也挺碍事的。这时候,你就能听到邻居大妈走过,指着那堆东西说:“哎呀,谁又在这儿乱扔东西,弄得一地‘卡马路牙子’,真不像话!”

这个词儿,绝对是东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脏乱差”现象的一种生动、形象的概括。它不是特指某一种垃圾,而是泛指那些散落在路边、院子边,看起来不干净、不整洁的东西。而且,说出这个词的时候,总带着点儿不满,有点儿“看不惯”的意思。

为啥会有这么形象的词呢?我觉得这跟东北的生活环境也有关系。以前东北很多地方,生活节奏不像现在这么快,大家也更注重邻里之间的交往,看到什么不顺眼的,也更容易直接说出来。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就慢慢形成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东北人、在所有场合都会用这两个词。比如,在一些正式场合,或者跟不熟悉的人说话时,大家肯定会用更规范的语言。但要是在家里、在熟悉的朋友之间,或者在一些比较放松的场景里,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词儿,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

这俩词,就像是东北话里的小彩蛋,能瞬间拉近距离,也能让人感受到东北人那种直爽、幽默的性格。它们不是什么粗俗的词语,而是咱们老百姓在生活中,用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记录和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所以,你听到这些词的时候,别觉得奇怪,那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刻意。纯粹的自然。

首先,东北很大,南北从葫芦岛到漠河三千多里地。

我家那片r和y分的很清,人就是人,肉就是肉,我就不说银,不说又,有问题么。

zh,ch,sh和z,c,s也不混。

但是马路牙子,不叫马路牙子,叫什么,路牙?真的,到今天我都不知道还能叫什么。

什么玩意儿,读成什么 玩 意,就是觉得牙碜。

干什么,习惯性就是 干哈玩儿嗯。这还是故意的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簑。

乡音诶,各位。是罪过么。

广东官方在保护白话(粤语),

这边东北同胞蹦个乡音就上纲上线。

改《左传》句话,送各位

与尔同壤,视为仇雠。

user avatar

提问者原题:东北人真的会刻意操起方言张嘴闭嘴都是“银”“卡马路牙子”之类的话嘛?

有种你别改原题啊?

------------------------------

合着东北人说家乡话就成“刻意”“操着”“张嘴闭嘴”了?先不说口音,单论素质东北人已经甩你n条街了。而且你问这个问题的语气无疑显示出了你对东北方言的鄙视和不屑,不信?

陕西人真的会刻意操起方言张嘴闭嘴都是“二球货”“聊咋咧”之类的话嘛?

四川人真的会刻意操起方言张嘴闭嘴都是“巴适”“仙人板板”之类的话嘛?

山东人真的会刻意操起方言张嘴闭嘴都是“俺”“恁”之类的话嘛?

广东人真的会刻意操起方言张嘴闭嘴都是“咩呀”“扑街”之类的话嘛?

北京人真的会刻意操起方言张嘴闭嘴都是“你丫你丫”之类的话嘛?

上海人真的会刻意操起方言张嘴闭嘴都是“小赤佬”“侬晓得哇”之类的话嘛?

贵州人真的会刻意操起方言张嘴闭嘴都是“婆娘”“拖孩”之类的话嘛?

听听听听,各地人被这么问一串下来有没有莫名惹股气?有就对了,何况东北人呢?以后问问题最好注意点

ok现在来回答你的问题,会!但不刻意,谁说家乡话还需要刻意?东北的方言很多 年长一辈儿用的最多,岁数越大的用的最多而且他们多数也不觉得一些生僻词不是普通话,如果别人纠正了他们可能才会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外地人听不懂。年轻人离开家乡会板着点自己的口音尽量说普通话,多数年轻人只有和老乡或者在自己家乡才会毫无顾虑地说着最地道的东北话。还有小孩子的东北话也是相当标准的,标准程度不亚于老年人,如果是奶奶爷爷带大的那味儿更正宗了,因为小孩子们还没到要与社会打交道的时候所以不必考虑口音和用词这些事情。

至于题主你问出的“银”,一般年轻人不会这么说,在家也不会,年纪大的人多数会。

而“卡马路牙子”,我上个礼拜还说这句话了,是和家里人聊天时说到的,如果我想和南方人描述这句话的话,我顶多会说“卡马路那个边儿了”

其实全国各地多数地区都是这样的,在家说方言,出门讲普通话,老人小孩方言讲的厉害一点。

提主我虽不知道你是哪儿人 但我相信你家乡肯定也有方言,也相信你说过家乡话,将心比心别人这样问你你恼火不恼火?

随手的一个回答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看,挺惊喜的,谢谢帮我说话的朋友。我也是万万没想到有人能追到私信里骂我,你反驳我可以但是希望都能和和气气地说话,我也会接受建议。不过言语不好的我肯定不惯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说到东北话里的“银”和“卡马路牙子”,这可太有代表性了!这俩词,可以说是东北话里那种特有的、一听就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符号。先说“银”。“银”这个字,在咱们东北话里,就跟“人”字儿一样,但说起来更带着点儿亲切、更接地气儿。你想啊,谁家要是夸奖一个人,说“这个人可真棒,是条‘银’”,这话里头的味道就.............
  • 回答
    东北人谈恋爱送貂儿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得承认,这事儿确有其事,但远不是普适性真理。 你要是觉得东北所有谈恋爱的男人,到了冬天就得拎着一个貂皮大衣去送给对象,那也太武断了。这就像说南方人都爱吃辣一样,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全部。为什么会有“送貂”这个说法?这里面有几.............
  • 回答
    图片里的东西,看起来是个插座,或者是一个电器设备的电源接口。那它会不会让人触电?答案是:会,而且是很危险的。你得明白,我们平时用的电,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它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如果没有被好好控制,就会变得非常可怕。为什么插座或者电源接口会让人触电?这主要涉及到“电势差”和“电.............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说东北人是不是真的喜欢看二人转,这事儿吧,得分开说,也得看跟谁聊。你跟个年轻点儿的东北小年轻儿聊,他可能撇撇嘴说:“天天电视上放,烦不烦啊!” 或者给你来一句:“那玩意儿太土了,我才不看呢!” 确实,现在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太多了,短视频、直播、各种网剧、手游,这些玩意儿比二人转来劲多了,节奏快,互动.............
  • 回答
    东北人是否能代表东北的民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涉及到地域文化、个人差异、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东北民风”的含义。一般来说,民风是指一个地区人民的风气、习俗、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体特征。它是一种群体性的、相对稳定的文化表现。从统计学和普遍性的角.............
  • 回答
    沈阳“不抢人才”的说法,以及北京大量东北人的存在,确实触及到了东北地区(包括沈阳)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所面临的深层挑战。要回答沈阳为什么“不抢人才”以及是否真的不能崛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沈阳为何被认为“不抢人才”?“不抢人才”并非意味着沈阳完全没有人才政策,而是相对其他一线或新.............
  • 回答
    说起“东北大花布”,那可真不是个陌生的词儿,尤其是在咱们东北,提起它,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东北人的家里,真的有「东北大花布」吗?答案是:绝对有!而且,这种“有”的程度,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更深,更广。首先,得明白“东北大花布”它不单单是一种布料,它是一.............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坏”还是“好”的看法,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待的角度、接触的个体以及历史背景的理解。电视剧的塑造固然会放大某些特质,而东北老人的说法则可能源于他们亲身经历的时代和接触到的人。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尽量说得细致点,听着也舒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回避那段.............
  • 回答
    关于东北人读“三个”为“sáng ge”导致别人听不懂,以及他们自己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涉及方言语音特点、沟通习惯以及个体差异的复杂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为何会读成“sáng ge”?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东北人都读“三个”为“sáng .............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东北人好像天生就带着一股子“豪爽”的劲儿。这种形象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东北这片土地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早期闯关东的人们的生活经历之中。历史的烙印:闯关东的艰辛与互助要说东北人的豪爽,绕不开“闯关东”。在清朝末年,由于关内(主要是山东、河北等地)战乱频仍、土地贫瘠,无数.............
  • 回答
    关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一直被日本人偷电”的说法,这更像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确凿证据的民间传闻,而非史实。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传闻可能存在的根源以及它为何难以站住脚跟:传闻的可能来源与解读:1. 历史背景的误解或夸大: 日本在东北的侵占历史: 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长期.............
  • 回答
    关于殷商后裔东渡美洲并建立奥尔梅克文明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都极具争议性的议题,至今没有确凿的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说法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所依赖的证据和面临的挑战。说法的缘起:历史的巧合与文化的相似性这个理论最早是由一些研究者提出的,他们注意到殷商晚期(大约公元.............
  • 回答
    关于“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日本、韩国)是否在内心里瞧不起东南亚人”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心理因素,而且地域、个人以及具体情境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差异。要详尽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首先,历史遗留的“中心边缘”观念是一.............
  • 回答
    关于东京地检特搜部是否受美国人领导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一些复杂的解读和争议。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1. 东京地检特搜部的职能与背景首先,理解东京地检特搜部(Tokyo Public Prosecutors Office Specia.............
  • 回答
    关于西线和东线德军的装备差异以及希特勒的战略决策,需要从历史背景、资源分配、战场需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西线与东线德军装备的差异1. 西线德军(1940年入侵法国、荷兰、比利时) 时间与背景:1940年5月,德军在“黄色方案”中迅速入侵西欧,目标是通过“闪电战”击败法.............
  • 回答
    关于“北方内陆GDP注水,东南沿海GDP瞒报”的说法,这是一种长期存在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观点,但要判断其真伪,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因为情况远比简单一句“真”或“假”来得复杂。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说法,分别讨论“北方内陆GDP注水”和“东南沿海GDP瞒报”的可能性。 一、北方内陆GDP注水的可能性及.............
  • 回答
    这事儿呀,得从东北人好客的性格说起,跟水果罐头这事儿,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你说它是不是“特色”,这个词儿嘛,得辩证着看。要说它是不是东北饭桌上常见、能代表东北风味的一道“固定”菜肴,那可能有点过了。但要说它是不是东北人招待客人时,一个温暖、实在的表达方式,那绝对是真的,而且还挺有讲究的。我这么跟你说.............
  • 回答
    袁腾飞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和公众人物,他所说的内容以及其个人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袁腾飞所说内容的真实性:评估袁腾飞内容的真实性,需要区分他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以及他在公开场合(如讲座、访谈、出版物)发表的观点。1. 作为历史教师教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