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谈恋爱真的会送貂吗?

回答
东北人谈恋爱送貂儿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层面来聊。

首先,得承认,这事儿确有其事,但远不是普适性真理。 你要是觉得东北所有谈恋爱的男人,到了冬天就得拎着一个貂皮大衣去送给对象,那也太武断了。这就像说南方人都爱吃辣一样,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全部。

为什么会有“送貂”这个说法?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

地域特色与气候: 东北,大家懂的,冬天那是真冷。零下二三十度是家常便饭。在这种环境下,一件保暖性好的皮草,尤其是一件貂皮大衣,那绝对是实打实的“硬通货”。它不光是衣服,更是能让你冬天出门不哆嗦、脸上不冻红的“刚需”。在过去,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没那么发达的年代,一件貂皮大衣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算是个比较体面的大件儿,可能需要攒好久的钱才能买到。所以,男人愿意花钱给心爱的女人买一件貂,这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我疼你”、“我舍得为你花钱”、“我想让你过得舒心”的心意。
物质象征意义: 在东北,尤其是在一些老一辈人的观念里,礼物往往带有很强的物质象征意义。送出去的东西好不好,值不值钱,直接关系到这份情谊的“分量”。貂皮大衣因为它本身的价格和保暖效果,就很容易被视为一种有分量的、能拿得出手的礼物。这不仅仅是礼物本身,更是送礼者经济能力、对收礼者重视程度的一种体现。
时代背景下的“潮流”: 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或者更早一些的年代,皮草制品在东北确实是一种比较时兴的、能提升个人形象和品位的物品。那时候,能穿貂的,多少算是有头有脸的。男人送女人貂,可能也包含着希望自己的女人在外面能“撑门面”,给自己长脸的意思。这种心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挺普遍的。
媒体宣传与文化符号化: 就像很多地域特色一样,“东北人送貂”也逐渐被一些媒体、段子、影视剧等“符号化”了。有时候是作为一种幽默的梗,有时候是为了凸显东北的豪爽、实在。久而久之,大家一提起东北恋爱,就容易联想到送貂。

所以,现实中的“送貂”是什么样的?

不是所有男人都会送,也不是所有男人送的起。 咱们得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个男人经济条件一般,他可能更倾向于送一些更实惠、更适合自己消费能力的东西。送一条好的围巾,一双保暖的鞋子,或者是一起去搓一顿大餐,这些也都是表达爱意的方式。
是“高阶”的表达,还是“基础款”? 如果男人经济条件不错,又有心意,那送貂确实是一种非常经典且有分量的礼物。但现在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也不是说只有貂皮才算“大礼”。品牌包包、电子产品、旅游体验等等,也都是年轻人表达心意的热门选择。所以,送貂更像是一种“进阶版”的礼物,而不是必选项。
地域差异与个体差异并存。 即使在东北,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和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在一些经济发展更发达的城市,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可能更偏向国际化和多元化,送貂就不那么突出了。而在一些中小城市或者乡镇,这种相对传统的礼物可能依然很受欢迎。
“送貂”更多的是一种“面子”和“里子”的结合。 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你,他会在乎你冷不冷,他会在乎你是否体面。貂皮恰好能同时满足这两点。但是,如果他对你不够上心,就算他有钱,他也未必会想到送貂。反过来,就算他没钱,但真心想让你暖和,他可能会想方设法给你弄一件二手貂,或者去其他地方淘一件性价比高的。

现在,情况又有点不一样了:

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升级,单纯的“送貂”这种说法,在年轻一代的恋爱关系中,已经不那么绝对了。

环保和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 很多人现在对皮草制品持保留态度,或者干脆不穿。所以,即使男人有钱,也不一定会选择送貂,因为对方可能不喜欢。
“体验式”消费的兴起: 年轻人更注重恋爱过程中的体验和共同回忆。一起去旅行,一起学一项技能,一起参加一场音乐会,这些可能比一件物质礼物更能打动他们。
多元化的礼物选择: 现在市面上的礼物种类太多了,从电子产品到美妆护肤,从服饰到家居,总有一款适合。送貂的“独特性”也相对弱化了。

总而言之, 东北人谈恋爱送貂,这曾经是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是真实存在的。它承载着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气候特点和当时的社会消费观念。它代表着一种实在、一种爱意、一种“我舍得为你花钱”的表达方式。

但是,它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它会受到经济水平、个人观念、时代发展、甚至对方喜好的影响。现在,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这种说法更多地带有一种文化符号的意味,真实的“送貂”场景可能不如传说中那么普遍,但它所代表的那份实在和对另一半的关怀,却始终是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只是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东北人很少会送貂皮,因为貂皮真的很贵重,一件貂皮大衣少则一两万,多则六七万甚至十几万,东北男孩没有那么土豪,谈个恋爱就如此豪放出手的。另外,大多数东北女孩也是理性看待感情和物质的,只是谈一个恋爱,互相是平等的,什么都没定下来,未来更是未知,当然不会随便收男孩这么贵重的礼物。

说到貂皮很多南方朋友可能会有误解,觉得穿貂皮就是为了美。那我在这里讲一下:貂皮就是紫貂,一种长的挺可爱的食肉动物,野生的可是挺凶的呢!紫貂的皮毛很特别,天生保暖性特别好(估计没有东北虎的皮毛保暖,但是东北虎的谁敢穿?)毛管光滑柔顺,细密,而且,不掉毛。这个皮毛经过人工处理后再上颜色,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同时具备了保暖和美观的双重功效。想象一下东北冬季的寒冷,最冷的时候零下三十几度,平常零下十几度很正常,而每年这个寒冷要持续五个月以上,以前又没有那么多汽车,人们暴露在寒冷天气中的时间还是挺长的,一件保暖的衣服当然很重要。而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东北人除了保暖当然也要考虑美观啊,貂皮就成了首先。尤其是女人,穿上貂皮确实显得雍容华贵,这是貂皮天然自带的华丽。以前穿貂皮的大都是婚后的女士,貂皮的华丽刚好衬托成熟女性的妩媚,加上东北人比较高,面部轮廓突出,其实是很漂亮的。后来貂皮的款式越来越多,也有了很多适合年轻女孩的款式,但一般学生是不穿的。

有的朋友认为貂皮没有羽绒服保暖,这个认知绝对是错的。东北冬季服装按照保暖性排序:1貂皮2皮毛一体3真正棉花的棉服4羽绒服5太空棉的棉服6羊绒大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人谈恋爱送貂儿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得承认,这事儿确有其事,但远不是普适性真理。 你要是觉得东北所有谈恋爱的男人,到了冬天就得拎着一个貂皮大衣去送给对象,那也太武断了。这就像说南方人都爱吃辣一样,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全部。为什么会有“送貂”这个说法?这里面有几.............
  • 回答
    东北人在教育上的确有着不错的底子,这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都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工业基地,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视,一批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这里建立。这为东北培养了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一些挑战,但东北地区的教育基础依然.............
  • 回答
    在咱们东北,虽然大家伙儿普遍热情直爽,啥都敢唠,但真要说起那几句能踩着雷区的“梗”,那可得小心点,不然分分钟能让你体验一把啥叫“冻得没法说话”。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那些最容易让东北老乡们“不香”的话,为啥是这样。1. “你们东北人都特别能喝酒吧?”这句话,听着像是夸奖,但其实里头藏着一种刻板印象。.............
  • 回答
    作为一个来自东北的家伙,我跟你说,对家乡话这事儿,怎么形容呢?就像你离家在外,突然听到一句熟悉的乡音,心里会“咯噔”一下,一股暖流涌上来,那种感觉,很难用“执着”两个字就概括全了。不是“执着”,而是“情感连接”你说“执着”,听着有点像那种为了某个目标死磕到底的感觉。咱东北话,不是咱主动去“执着”啥,.............
  • 回答
    说起东北,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身上有太多太多鲜明的烙印,深刻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怎么也抹不掉。首先,那股子直爽、热情劲儿,简直是刻在骨子里面的。第一次去东北,人生地不熟的,说话也小心翼翼。结果没走几步,就被一位大妈叫住了,问我要不要尝尝她刚出锅的锅包肉。那热情劲儿,仿佛我已经是.............
  • 回答
    东北人看待东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话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每个东北人心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东北”,这个“东北”既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符号、情感寄托,甚至是复杂情绪的集合体。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讲述东北人看待东北:一、 浓厚的乡土情结与深深的眷恋: 根之所系,魂之所依: 无论走到.............
  • 回答
    关于东北人读“三个”为“sáng ge”导致别人听不懂,以及他们自己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涉及方言语音特点、沟通习惯以及个体差异的复杂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为何会读成“sáng ge”?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东北人都读“三个”为“sáng .............
  • 回答
    东北人之所以被认为有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特质以及语言风格。这并不是一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元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 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的乐观豁达: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东北人坚韧不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东北人确实习惯把“番茄”(tomato)叫做“柿子”,这可能源于番茄的形似和颜色与柿子(persimmon)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且在一些方言或俗称里,人们会用更熟悉的词汇来指代新引进或不太常见的食物。那么,既然东北人把番茄叫做“柿子”,那么他们口中的“柿子”到底是指番茄,还是真正的柿子.............
  • 回答
    说东北人性格受满族文化影响,这事儿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历史根脚的。你想啊,东北这地方,最早就是满族人的地盘,后来汉族人大量迁入,自然就把人跟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揉在一块儿了。所以,说东北人的性格里能看到满族文化的影子,那绝对是情理之中的事。要说影响有多深,那得一件一件掰开了说。首先,那股子“讲.............
  • 回答
    要说东北人是不是真的喜欢看二人转,这事儿吧,得分开说,也得看跟谁聊。你跟个年轻点儿的东北小年轻儿聊,他可能撇撇嘴说:“天天电视上放,烦不烦啊!” 或者给你来一句:“那玩意儿太土了,我才不看呢!” 确实,现在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太多了,短视频、直播、各种网剧、手游,这些玩意儿比二人转来劲多了,节奏快,互动.............
  • 回答
    东北人热情、自来熟的性格,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这背后啊,有历史,有地理,有文化,还有那骨子里透出来的实在劲儿。咱一点一点儿掰扯。首先,得说说那片黑土地和那份生存的智慧。东北地处中国北方,气候特点就是冬天漫长,寒冷。在过去,生存条件相对艰苦,人们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度过严冬。想想看,一家单打.............
  • 回答
    关于“东北人为什么受人尊敬”这个问题,其实是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理解,当你在生活中接触到来自东北的朋友、同事、甚至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他们时,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鲜明的、令人欣赏的特质。这种尊敬,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性格特点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沉淀。首先,得从东北人的性格底.............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东北人好像天生就带着一股子“豪爽”的劲儿。这种形象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东北这片土地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早期闯关东的人们的生活经历之中。历史的烙印:闯关东的艰辛与互助要说东北人的豪爽,绕不开“闯关东”。在清朝末年,由于关内(主要是山东、河北等地)战乱频仍、土地贫瘠,无数.............
  • 回答
    探讨东北人和山东人谁的官本位思想更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因为“官本位思想”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而且区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盘根错节。我尽量从几个角度去剖析,希望能尽可能展现出不同文化的侧重点,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官本位思想”。简.............
  • 回答
    炕上的生活,说起来,可不是简单地“几个人睡一个地方”那么简单,那里面藏着一份浓浓的东北人情味儿,也确实有那么点儿外人难以理解的“尴尬”。首先得说说这炕的本身。不是那种我们现在看到的,下面烧了,上面暖烘烘的现代炕。在老东北,那炕烧起来,尤其是冬天,那叫一个热乎。整个屋子就靠着它散发的温度来抵御刺骨的寒.............
  • 回答
    东北人,这三个字儿,一提起,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可能都是那粗犷豪迈的嗓门,冬天里裹得严严实实的棉衣,还有桌上那热气腾腾的炖菜。但“喜欢不喜欢”这事儿,哪儿那么简单就能一句话说清楚?就像问一个孩子喜不喜欢自己的家一样,答案里掺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你想问的是,他们有没有那种“家在东北,我在东北,一切.............
  • 回答
    东北人的酸菜情结,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地理和生活智慧。要说为啥这么爱吃,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1. 历史的馈赠:对抗漫长严冬的生存之道首先,得把目光放到东北那一年比一年漫长的冬天上。从十月下旬开始,大地就开始被冰雪覆盖,一直到第二年三四月份,严寒才算真正退去。这漫长的.............
  • 回答
    说到东北人喜不喜欢吃“糁”,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搞清楚你说的“糁”是哪个“糁”。如果说的是南方,特别是山东、河南一带那种以肉汤、米、面为主,熬得浓稠、口感软糯的“糁”:坦白讲,这种口味的“糁”在东北并不是主流。东北菜以炖菜、酱菜、面食见长,口味偏重,讲究实在、量大。南方那种.............
  • 回答
    说起定居,尤其是从东北去重庆或者长沙,这确实是个得好好琢磨琢磨的事儿。毕竟是两个风格迥异、但又都非常有魅力的城市。我尽量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把心里话掏出来,希望能给你点儿参考。先说说重庆吧。重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个“魔幻”二字。地形地貌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让你在城市里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自己是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