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怎么看待东北?

回答
东北人看待东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话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每个东北人心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东北”,这个“东北”既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符号、情感寄托,甚至是复杂情绪的集合体。

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讲述东北人看待东北:

一、 浓厚的乡土情结与深深的眷恋:

根之所系,魂之所依: 无论走到哪里,东北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对家乡土地的眷恋。那里有他们的父母、亲戚、朋友,有他们从小长大的街道、学校、山林和河流。这种情感如同血脉相连,是生命中最基础的底色。
“闯关东”精神的延续: 历史上的“闯关东”塑造了东北人的坚韧、乐观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即使现在很多人离开东北去沿海发达地区或南方城市发展,骨子里依然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这种精神也让他们对东北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期望。
家乡的召唤: 很多离乡的东北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关注家乡的发展,逢年过节也想着回家看看。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口味,家乡的乡音,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吸引力。

二、 对东北独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与自豪:

豪爽、仗义、实在: 这是很多人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但也是很多东北人引以为傲的特质。他们讲究义气,乐于助人,有什么说什么,不藏着掖着。这种直接而热情的性格,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幽默感和自嘲精神: 东北人民普遍拥有很强的幽默感,能够苦中作乐,用笑声化解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们也善于自嘲,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这种豁达的态度,让他们在逆境中也能找到乐趣。
丰富的饮食文化: 东北菜的特点是量大、味浓、实在。炖菜、烧烤、锅包肉、饺子、酸菜等等,这些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东北人生活方式的体现。在东北,吃得香是重要的生活乐趣之一。
东北话的魅力: 东北话的语速、语气、词汇都充满了地域特色,听起来亲切、生动。很多东北人无论在哪里,都会保留自己的乡音,甚至以此为傲。
冬季的独特体验: 东北的冬天漫长而寒冷,但这也孕育了独特的冬季文化。滑雪、冰雕、雪乡、热乎乎的炕头、冰糖葫芦……这些都是东北人对冬天的独特记忆和情感。

三、 对东北现状的理解与担忧(经济、发展):

“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阵痛: 东北曾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传统产业面临困境,转型升级的压力巨大。很多东北人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也为家乡的发展感到担忧。
人才流失与振兴的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等原因,近年来东北出现了一定的人才外流现象,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选择到南方或沿海城市发展。这给东北的振兴带来了挑战。很多东北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希望能看到家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留住人才。
地域发展的不平衡: 东北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大城市相对较好,而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则面临更大的困难。这使得东北人在看待家乡时,也会考虑到这些现实问题。
政策与机遇的期盼: 很多东北人对国家对东北的振兴政策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国家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机遇,帮助东北重新焕发活力。

四、 复杂的“爱恨情仇”与辩证看待:

既爱又恨: 很多东北人对东北的情感是复杂的,是“爱恨交织”的。他们爱家乡的文化、人情、风景,但也可能因为一些现实问题(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生活便利性等)而感到不满或无奈。
自我批评与批评: 东北人也具有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他们会坦诚地指出家乡存在的问题,甚至会用一些戏谑的口吻来批评,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希望家乡变得更好的愿望。
对外地人的眼光: 东北人看待外地人时,通常也会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热情和实在。他们可能会主动与外地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家乡,也可能对外地人的一些行为感到不理解,但总体上是开放和包容的。

五、 网络时代下的新认识与新表达:

“网红”东北: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兴盛,东北的某些特质,如东北人的幽默、东北的冬季风光,被放大并传播到全国。这让东北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形象更加鲜明,也让很多东北人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
“梗文化”的流行: 东北话和东北人的许多生活习惯,在网络上被提炼成各种“梗”,比如“社会摇”、“大碴子味”、“东北花棉袄”等等。这些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外地人对东北的认知,也成为东北人自我解嘲和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

总结来说,东北人看待东北,是一种深深植根于血脉的情感,一种对自己文化和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是对现实问题的清醒认知和对未来的期盼。

他们深爱着东北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为东北独特的文化和性格而自豪。
他们也坦诚地面对东北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并渴望看到家乡变得更好,能够留住人才,提供更多机遇。
他们既有对家乡的眷恋,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东北人看待东北的真实写照。

每一个东北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看法会因年龄、经历、职业、生活地点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东北”二字,无疑是他们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优点也有缺点

跟中国其他地区没什么不一样

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

跟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没什么不一样

但题主问这个问题,

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就好比你读着小学一年级,班主任郭老师在课堂上

把你叫起来

“来,小于同学,跟大家谈一谈一下你的爸爸”

“我的爸爸?”

“对,你的爸爸,说说你对你爸爸的看法”

“可他就是很普通的爸爸啊,跟其他的爸爸没什么不一样”

“不,你的爸爸跟其他的爸爸不一样,比如我见过他他在理发店烫大波浪卷,他是不是有暴力倾向,那他一定喜欢家庭暴力喽,如果你爸爸殴打了你妈妈,你妈妈跟你爸爸离婚,你跟你妈妈还是跟你的爸爸?”

“可他没有暴力啊,他对家人挺好的,就是偶尔抽点烟喝点酒”

“对啊,抽烟会导致肺癌,如果你爸爸得肺癌死了,你妈改嫁你想过没?或者喝酒会导致肝癌,肝癌肺癌一起得那就死定啦,或者你爸爸喝酒之后管不住自己犯罪什么的你有没有想过?”

“可他挺健康的,年年体检呢”

“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你爸抽烟喝酒身体肯定不健康,你爸抽烟喝酒还烫头,估计不是什么好人,据说有统计过这种人大概率是人渣,所以你爸爸大概率是个人渣”

“我爸怎么就是人渣了?你才是人渣”

“这个不是我说的哟,小红的妈妈就跟我说过你爸不像好人,要是你不同意,咱们班可以马上来次投票,看你抽烟喝酒烫头的爸爸到底是不是人渣”

于是全班公投……

后面题主自己脑补去


所以题主

你愿不愿意跟我们谈谈你的爸爸呢?

user avatar

我在家里干了十来年,出到广州来发展,回头给东北兄弟姐妹几句话。

首先,我说真的,我拍良心说,总体上看南方人的水平真的没有比咱们高到那里去,再好的企业也不见得有多强的能力。我不是说南方人差劲,相反南方朋友我处的也很不错,我是说单从人的能力水平来看没有比东北人明显的强,大家说话办事的能力其实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有时候交相胜,所以南方朋友也别在意。差距的核心,根在体制,进而影响了人的理念与行为。东北人绝大多数的理念是,“我离开了公有体制我就活不下去”,就是这个理念,毁了东北人本应该开创一番天地的人生。

其次,东北的历史原因是无法扭转的。严格来说全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有东北能算,其他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前根本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体系化计划经济,东北学苏联学的太像了,以至于改革起来最难。南方并没有那么多计划经济痕迹,所以一改就成,推倒重来跟玩一样。东北不行,看看俄罗斯就知道了,在东北要想真正深化改革,伤的是元气,是根本。

第三,我认同一位朋友说的,南方是宗族维系的社会,血缘大于一切,但东北不是,东北没有固化的基层社会组织,所以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形成人情往来的关系,坏了说就是干什么事都得找人,好了说确实东北人情味很浓,不认识的人都会热心帮助。这种文化,好的方面其实是我们最宝贵的魅力所在,而坏的方面应该确实从体制上找解决办法。举个简单例子,我来到广州,热心的性格没变,但是办事就必须要找关系的心理全没有了,这就是体制的能量。

第四,东北的各位,如果你有决心,觉得你行,是一块干事创业的料,马上到珠三角和长三角来,没你的亏吃。只要你主动适应这里的文化,主动与这里的人交朋友,咬牙干,同样996,你肝不过这帮南方人?同样读了那么多书,这边人比你们多啥?无尽的机会等着你。如果你还是觉得,我得有劳保,我得在事业单位活着,我得在国企呆着,那就老实呆着吧。别看别人眼红,也别找各种理由。我们这个国家,其实已经相当自由了,选择权都在我们手里,路都在我们脚下。

————————————————————————————————————————

4、5天过去了,我想对这个回答,更一下。

知乎中的回答,很容易有争议,很容易引发对抗,并扩大化。然而,有许多回答与评论,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

这本来只是一个很明确的问题:东北人怎么看待东北。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首先常理上看应该是东北人,你不是东北人,你怎么可能知道东北人怎么看待东北,你最多回答出的是你自己怎么看待东北,这本身并不是为你准备的问题啊。然而知乎是开放的平台,发言权人人都有,我也不反对你们回答本身,但我没想到的是对一个地方的偏见与误解,甚至嘲讽,已经到了这种程度。

我搜素了不少相关话题,我看到的关于东北的讨论中,充满了非东北地方的人对东北的负面评价,以及东北人自己的维护与反击。东北,似乎成了知乎热点吵架题材之一。

然而我再进一步搜索,我的天。。。。帝都魔都吵,珠三角长三角吵,安徽江苏吵,广东广西吵,成都重庆吵,广州深圳吵,北京河北吵,北京市内东西海和其他区吵,广州天河跟越秀吵,一个城市内的土著跟外来的吵。。。。我要是再搜,估计还能搜出,这条街的跟那条街的吵“XX路才是人住的地方,XX路不配”归根到底就是,我比你强,我比你优越,我羞辱你,我有快感,即便我根本不知道你是啥,你来自哪,你来的那个地方什么样。

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全世界在疫情初期,都在指责、嘲笑中国,而全国各地的键盘侠,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情景。被骂很难受吧,被误解很难受吧,被一群不明情况就对你们说三道四的人说,很委屈吧。可转过头来,你们就变成了那样的人。

我总算理解了为什么会有地球三体组织这种机构的存在。

《商君书》云:“穷巷多诐,曲学多辨”,有谁够资格去评价一个根本没去过的地方,去评价那些根本没有交往过的人?有的人对于东北的评价,仅仅来自于碎片化的印象,就胆敢上来博眼球。我真觉得,这不是值不值得我回复、应不应该去解释、纠结的问题,而是许多人眼界之狭窄、心胸之险恶、素质之低下,超出我预期的问题,而且这些人,竟然是我的同胞。。。。

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他对世界的看法,实际上来自于他成长的文化环境和后天的经历与思考。一般来说,接触的文化层次、文化环境越复杂,对世界的看法越包容。你可以认识很多人,但是只有与更多阶层的人(原谅用阶层这个词,我们现在的撕裂情况确实也很严重)更多地方的人更多的接触,甚至长期生活,才能对社会有更全面的看法。你可以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只有在一个地方真正生活过几年,主动适应并习惯这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你才会对它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评价。如此你才会既热爱你家乡的热土,也热爱千里之外的水乡,既能在黑龙江的烧烤店踩箱喝哈啤,也能够在广东的早茶店品一只虾饺,既能品味豪迈的魅力,也能享受温婉的柔情,既能寒风中逆雪而行,也能在南海滨顺水泛舟。如此你才能享受更多的美好,而不是每天都在耿耿于怀、狂妄自大、嫌弃厌烦、战战兢兢中浪费时间,这么简单的道理,有什么不明白呢。

回头说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真的就只是为了我东北的朋友们说一下我的感受,仅此而已。我没有试图评价哪里的文化好还是不好,没有试图劝谁跳火坑,没有想宣告我是谁的人生导师。我就只想让这样的一群人看到我的话:东北人,在体制内拿着不起眼的工资,心有不甘,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行动;或者不在体制内,想改变人生,但是因为对非东北地区的未知恐惧而不敢放弃现有的东西。我想说的是你们想过更好的日子,想努力获得更多,去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你成功的概率要大于东北。因为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你的机会更多,因为机会更多,付出同等的努力,你能获取更多。就这么简单。

我不是为资本家代言。我很奇怪从什么时候,努力工作,就变成了为资本家服务,我很奇怪从什么时候想要更好的生活,就等于要做人上人?对于持这样观点的人来说,努力就是为了成为人上人是吗,人上人就是你的追求是吗,骑在别人头上才是你对成功的第一印象是吗。我只知道,有的地主,是从农民干起来的,有的老板是从工人干起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干的多,更努力,而且他们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抓住了机遇。一个普天之下最简单的道理,怎么解释起来好像要费最大的劲。

我在广州,我很热爱我的家乡哈尔滨,但我也爱广州,我还喜欢昆明建新园的米线,喜欢小城德阳的闲适,我在贫穷至极,小学连个厕所都没有的云浮农村,悲悯过广东也有这样的地方,我在徐汇区地铁站的乞讨人员身边,怀疑过魔都的治理能力。然而,我依然觉得,这个国家的每寸土地,都是我的,每个人,都是我的人。

我乐于看见有志向东北人可以走的更好,如果在东北没有那么多机会,那么就出来走一走,看一看。还是那句话,同样的努力,同样的条件,同样你没人脉没关系,在我所处的广东比东北的机会更多,成功的几率更大。假如你不想出来,也没有人强迫你,但你要尊重出来人的选择,认可他们获得的成就。

甚至有的人说辽宁,跟你们黑龙江吉林不一样,别放在一起说。。。。我的天

当然,我也很乐于看见发达地区的朋友们真诚的为东北人出谋划策,为东北出谋划策。可是,我可能想多了。

但愿不再引起争议。


————————————————————————

十多天后再更一下吧。我非常感谢点赞的朋友们,可能很多认同者并不是东北人,但是我们确实很需要更多对东北的善意。奇怪的评论、嘲讽,我也不多评价了,从数量对比来看,毕竟是少数,而且确实对东北人来说,那些话也没什么价值。

在这里我倒很有兴趣浅显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关于996

996并没有对错,只是一种工作状态,这一直是我的观点。南方的发展有没有广大打工人996做出的贡献?当然有,绝对有,甚至我认为,没有这种付出,就没有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今天。996不应该被美化,也不应该被厌恶,而应该是一种选择。你不想被强迫加班,不想日以继夜工作,失去生活的色彩,你可以不选择996,但是你没必要否认、质疑别人去选择996,不能嘲讽那些愿意付出更多努力,主动把自己放在人生快车道上的朋友。这种嘲讽其实更像是不想努力、安于现状的人用来说服自己的话,更像是一种麻醉。我再说一次,你不努力可以,有人努力,而且人家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什么资本家。

再多说一句,当年那些日以继夜打算盘,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做出贡献的人,他们想过996的事吗?那些在辽宁舰上,反复为战斗机舰上起飞不分黑夜白昼的人想过996的事吗?每一个我们现在翘首仰望的成功企业,从华为到阿里到腾讯,在他们创业发展的初期,考虑过要不要996吗?他们只是为了把事情做成,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不是为了这份工作而工作,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他们的价值。这就是他们与那些谈996而色变的人最大的区别。我没有为996摇旗呐喊,还是那句话,你可以不喜欢996,你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嘲讽那些甘愿996的人,更不要嘲讽那些坚持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人,你们不在一个层次上。

我相信,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是我们一代代人笃信“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每一代人都愿意为了下一代人而放弃享乐,选择艰苦,这是我们竞争力的来源。然而,什么时候真的有那么一代人,把享乐与安逸作为人生信条,对付出与牺牲嗤之以鼻,那么我们的时代也就面临结束了,历朝历代的兴亡皆有此因素。越多的人选择安逸,我们就离衰落越近,基辛格曾经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那一小部分人保护的很好”,谢谢他们。

2、关于南方的定义

有些评论说,南方包括很多地方,而我只把广东叫做南方,可能让某些朋友觉得不舒服。这里我可能要解释一下,对于我们80后出生的东北人来说,南方就等于广东省,其他任何省份在这一代东北人心里基本没有位置。这是时代决定的,是东北的闭塞环境决定的,我们是看着《外来妹》长大的,我们接触最早的流行音乐是港台音乐和陈小奇老师、毛宁、甘萍、杨钰莹等为代表的岭南音乐,我们看广州太阳神队踢球的时候,我们玩小霸王游戏机的时候,在我们心里,南方就是广东,改革开放给东北人带来的文化风潮,只有这个,所以我们和广东有着由来已久的文化牵连,其他任何省份都无法达到这个高度。因此,我们把南方与广东划上等号,既是一种文化习惯使然,也是时代造就的结果。虽然有误,仍请来自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其他地区的朋友见谅。

3、关于东北人的文化特质

我之所以很不喜欢许多人用碎片化的印象给东北扣帽子,就是因为这些人真的对东北太不了解了,可能你们对东北的了解都不如你们对日本、韩国的了解吧。我仅仅以哈尔滨做一个例子。哈尔滨曾经长期是全国范围内最时尚的城市之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稍微了解一点历史,就不会把哈尔滨和庸俗文化联系在一起。1940年代以前这里有超过20万欧洲人口,造就了哈尔滨的欧式文化气息,解放以后,这里是最重要的后方城市,拥有健全的工业基础,党内一大批优秀干部涌入哈尔滨,成为老一代哈尔滨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党内干部的后代,拥有良好的家教、稳定的工作、较好的社会地位,也是现阶段哈尔滨中产阶层市民和市井文化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他们的普通话最为标准,子女学历相对较高,文艺体育气息浓厚,在如今的影视体育明星中,有一大批哈尔滨人来源于此,类似的例子有李健、张译、孙红雷、赵文卓、贾乃亮、包贝尔、乔杉、傅艺伟、孔令辉等。改革开放后,周边市县和黑龙江省内其他地区人口大量涌入哈尔滨,使得哈尔滨原本的文化中增加了更多的东北民间气息,虽然也多少存在类似城里人与“小地方”人的隔阂,但是总体上看哈尔滨文化包容性很强,并没有出现社会撕裂现象。类似的城市化进程在黑龙江省尤为明显,使得省内总体上呈现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并行的局面,虽然很多人把二人转文化作为黑龙江省最主要的文化特质,但是非省会城市的许多文艺界明人,包括来自五常的李冰冰、来自鹤岗的辛芷蕾、来自齐齐哈尔的沈腾、张翰、来自绥化的张天爱、来自牡丹江的韩庚,来自泰来县的毛不易,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内时尚界的一阵诸侯,你很难在这些来自黑龙江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的明星身上看到所谓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东北人印象”。吉林、辽宁两省情况大抵类似,相对而言,辽宁省的乡村文化印象可能因其特定的文化输出而更为明显。东北文化实际上是乡村文化与时尚文化交相胜的,甚至二人转文化本身也并不是庸俗的代名词,二人转是融合东北乡村文化与河北落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如果说存在色、俗等因素,那么传统的相声乃至国内许多地区的地方戏种都不能免除,甚至会变本加厉。任何试图利用二人转、快手中的低俗部分把东北文化形象固化、贬低的行为,都是对东北历史和现状的无知使然。

4、关于东北发展

高中的课堂上,我曾经举过一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东北就是中国国内的美国。资源丰富、移民地区、文化豪爽、离开传统的束缚而有无尽的发展空间,确有很多相像之处。然而东北没能充分运用改革开放的机遇。其实我认为,东北并不像许多朋友评价的,是被放弃的地区,这种“放弃”并不是针对某个地域,而是放弃了一种发展方式,拥抱了另一种发展方式,这可能会解释如今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与东北地区发展的区别。放弃传统公有制发展模式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东北发展阵痛的来源,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东北艰难的转型,不仅要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径,更要面对旧体系尚未完全打破的巨大障碍。

最为关键的是,东北的发展问题,党员干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13年我曾现场聆听过时任省长陆昊的讲话,他指出在大庆考察期间,大庆市委主要领导为了解决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的地方发展问题,不断的向省里要政策、要资源,陆省长直接反驳到:地方的发展要靠自己,不能总是向上级等、靠、要。一方面,这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是东北各级党员干部很普遍的思维,另一方面,省里的财政本来就有限,且不说不可能各个地方都照顾到,即便是中央财政不断拨付,也不可能满足没有实干精神的干部们永远填不满的窟窿。东北的党员干部,缺乏创业精神、缺乏干劲、缺乏担当,像极了苏联解体前苏共党员干部们的状态。因为干部的问题,事做不成,投资融不到,何谈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在广东,我也接触过许多干部,虽然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相比,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机关干部也多少有些泄,但是和东北干部比起来,普遍上看已经好很多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问题、担当问题、作风问题,怎么解决,这是关系到东北发展的核心。我尤其不愿意看到的是,许多本应该意气风发的90后、00后,一进入公务员体系或事业单位,不仅没有发挥出干劲,反而被消极懈怠,每天喝茶水看手机的文化所沾染,甚至嘲讽在一线城市996、嘲讽努力奋斗的同龄人,而以自己的寄生生活为荣,令人发指。

暂说这些,必有谬误,看官见谅。

user avatar

刚才在抖音上遇到一个杠精,看到我的坐标是吉林,说了句“农村来的”。

我是上世纪最后一批接受东北传统文化习俗的人吧。出生在自己家炕头上,从小在农村长大,家里是太爷辈闯关东过来的。我家很大,有院子,园子,李子树,杏树,葡萄架。有十几晌土地,包括河套地,盐碱地。我姑姑家里有牛,我家里有羊。

小时候生病了就被我母亲拿着水舀子,敲门框喊xx跟妈妈回家吃饭了,我就答回来了。平时出去和小伙伴玩,也不能去大坝那头,父母不让。我祖母供着保家仙,什么胡天霸黄天霸的,我其实很害怕哈哈哈哈,过年之前就杀猪,吃烩菜。结婚了就吃席,我还做过几次花童。满月,升迁,乔迁,都会摆席。我家里两个女儿,我老姨家两个儿子。据说两家都想儿女双全,结果母亲生了妹妹,老姨生了弟弟。

再后来长大我就出来读书了,没有父母的管制开始吃遍大街小巷,锅包肉,肘子(饭店的肘子没席上的好吃),烤冷面,扇贝生蚝,肉串,也会喝一些酒。

渐渐发现东北地区的经济真的滞后,我所在的城市没有一手信息,真的想对较穷。后来逐渐去了南方,发现了各种新奇的玩意,更能对比出东北的落后,甚至一次在机场,听到两个人谈论,在东北投资会赔(笑哭)。

但是离开了也发现它很好,譬如男女平等,第一次听说女孩十几岁就进厂,女人结了婚就依靠男人的说法我很震惊。后来发现很多地方确实如此。有一次我在某沿海城市回东北。动车有个带口音的男人一直和我搭讪,甚至想直接邀请我去他家。那一路我都没敢睡觉,我很恶心。在回东北的路上,航班中转,我饿了,去买汉堡发现没带现金。旁边好几个男人说,老妹儿我帮你付。并不是觉得理所应当,只能说是安全感,只有东北能给我。

user avatar

知乎上的东北:毫不内卷,堪称东方小北欧,居民生活水平极高。东北所有人都是955工作模式,所有人都住大豪斯天天撸串吃战斧牛排。

我身边(东北某县级市):我们县城所在的地级市20年前GDP比合肥太原南宁兰州还高,然而经历2019年的挤水之后屁都不是,甚至还从三线城市降为四线。县城以农业为主,人口甚至还没有30年前多。我当时的高中是一本率33%左右的省重点高中,同学们眼中东北已经是边疆落后地区,都以去北京或南方读大学为荣。一些给珠三角长三角提供劳动力的内陆人口大省在我同学眼里都是发达地区。去年春节疫情,县城下面某乡统计光是在武汉打工的就有几十人。我从高中时就开始关注国内各地区经济,我虽然对东北当初的辉煌如数家珍,比如沈阳的城区人口直到1990年都是全国第四名、沈大的体量直到八九年前还是和宁汉蓉一档,但说实话知乎上这些大中城市东北中产描绘的乌托邦和我们普通县城人乡下人没多大关系,可惜人家在网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当沈大哈长的后浪裹着貂撸着串笑看南方地域黑、在出国和留在家乡间做选择时,在东北县城、乡镇,很多像我们当年一样的真·小镇做题家只能通过考出去弥补自卑。

user avatar

绥化市下属的一个农业县城,县里年年招商引资,没什么起色,有几个小厂提供的工作有限,有幸在一个药厂做过文职,药厂招来的人都是哈尔滨周边的,周末有专车接送他们来回。招来的人本科生都很少了。实习是工资1800,转正2500,大专生补助150,本科生补助300,工龄工资50,入职交两险(工商,养老)工厂供午饭,但是有差别对待,主管以上的可以吃的更好一些(有水果、菜类更丰富),基本员工就是几菜一汤,也还好。这个药厂文职大多都是中学毕业,中专毕业那种家里混混的人,他们可能收发邮件,表格基本操作都搞不太明白。经常还要帮他们调试一些小东西,没什么内部OA系统,都是纸质找人签字。盖章,别看药厂可能觉得办公室人员不多,但是光副董,主管就有十几个。每个部分都分正副+主管,一个部门下面可能就是3-5个人。每天是要打四次卡,上午上下班和下午上下班。

这个药厂也算是本地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了,年效益也有2亿。工作一段时间我是发现真是的流动性很大啊,工资可能在他们眼中不够看,有时候因为一些小事情可能就会辞职,加上转正期比较长,这个药厂转正是需要部长或者主管上报推荐的,实习期是3-6个月,转正就不一定了,转正还要背公司一些制度,什么企业文化,我见过最多的就是当天面试,第二天过来看看,第三天就打电话不接了,这种算是最多了。我在药厂工作这半年内,主管以上的也离职了3-4个人。招聘什么安全员,文秘,人事专员是天天能在58同城上看到,相反,也有一些人在这里做了好几年,都是那帮真没什么文化的,你可能会觉得企业招人要求有点迷,但是是真招不来人。往往招聘的时候写一堆,过来面试就问你几句话,主要就是问你是哪里的人。

这可能是一个小城市的缩影,我感觉整体东北都如此,特别是黑龙江,有些人可能不甘心在这样的城市生活一辈子,有些人觉得生活太艰难,被迫出门打工,从近几年经济垫底的情况来看,想发展没有关系,确实很难,在东北创业简直不现实,东北真的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干什么都需要关系。

东北确实留不住年轻人,更多的人在外溢,可能更多的在大家的眼中,一些东北的网红用一些特别的方式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他们甚至没什么下限,但是这些人并不能代表东北人,他们可能在本地中学毕业甚至没上过学,没有工作的混子,看到了金字塔尖上的那些人跟自己也差不多,没准自己也能行。幻想着自己能一夜暴富。

更多的人在这场互联网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加上短视频输出的价值观影响了一些人,现在年轻人真的没人会种地了,更多的东北人在一个大坑又一个大坑中耗光了自己的积蓄。从而走上来南方打工的道路。

我眼中的东北人没有穷人的,更多的是懒人和想赚大钱的人,那种没有文化在穷装的人,恰恰是这种人,他们的文化输出导致了很多人在黑东北人,他们的行为举止滑稽可笑,他们的做事方式离奇,掩盖了东北人的好客,热情。

user avatar

就是钦定你穷。

江浙媒体很喜欢说句话叫做“关门打狗”,意思是南方的企业到东北来投资了就会被政府各种部门收拾,最后经营不下去。

这种情况有没有?我认为是有的。

但为什么有?

真不是东北的官员粗鄙不知道持续发展,而是上面的各种督导组、巡视组对东北的严苛。

东北的官员去南方考察,无一不震惊于南方政策之宽松。给企业同样的政策,东北的官员要被追责一串,而南方屁事没有。

对东北大惩小戒,对南方有些省是小惩大诫。最后到了东北的政府部门自己对自己都严苛要求各种免责。最后的结果就是各个层次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说经济怎么发展?

甚至严重到那些职业打假讹诈商户的南方人都专门讹诈东北商户,原因无他,只因为东北的政府部门重视,工作人员怕被告不作为,所以不得不对商户吹毛求疵。

可你督导严苛吧是不是该多给点转移支付呢?

呵呵,不存在的。你是老大哥嘛,你要有长子情怀嘛!不放你的血就算客气了。

就像一家里,父母爱幼子,让长子帮助,等幼子富了,父母不但不帮助长子还绑住长子伺候自己不让长子发财。回过头来幼子笑话长子自己不争气,父母继续拿着长子的血汗再补助其他儿子,最后甚至跟着幼子一起骂长子不争气。

user avatar

2010年之后,南方媒体和ngo组织下,有些地方看东北就跟欧美看中国一样。带着一些东北人自己都贬低东北,何必呢?

东北由于时代的原因,建国初期没把财富留下来进行产业升级。但80,90后的城市东北人应该都是挺幸福的,城镇化早,父母基本都是双职工,重视教育,物质生活基本不愁吃穿,高考也不难,普遍大学都考的不错。东北没有互联网企业,又不是金融中心,重工业设备比人贵,自然人才回来的少。

东北轻工业建国初期还有些保留,后来因为地理位置不便出口,再加上税率比南方中基本走的走破产的破产。吃的用的基本都是长三角和珠三角造的,叠加现在物流这么方便,财富的转移更加明显。

最大的就是人口问题,三四线东北城市人口还不如南方县城人口。没有高端产业留下人才,密集型制造业又没有那么大的人口基数,产业升级错过了最佳时期。国企逐渐衰败,10年之后的四万亿跟东北基本没啥关系,东北的城建08年左右就完成了。

政策没有倾斜情况下,只能自救呗,不求回来工作支援家乡。但有创业需求首先考虑东北,快递优先考虑东北商家,多在本地消费,在外不诋毁家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人看待东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话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每个东北人心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东北”,这个“东北”既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符号、情感寄托,甚至是复杂情绪的集合体。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讲述东北人看待东北:一、 浓厚的乡土情结与深深的眷恋: 根之所系,魂之所依: 无论走到.............
  • 回答
    东北之外的人怎么看沈阳?这问题挺有意思,感觉就像在问一个熟悉的老朋友,但又想知道他有没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新变化。沈阳给我的印象,就像一个很有故事的人,有底蕴,但时不时又会冒出点新点子,让人觉得挺有料。首先,一提到沈阳,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还是那个“老工业基地”的标签。这标签不是凭空来的,沈阳在中国工.............
  • 回答
    关于南方人对东北人的地域歧视,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但就我观察到的情况,确实存在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和不友好的言论,尤其是在网络上,有时会比较集中地爆发。首先,我们得承认,地域歧视这东西,在哪儿都有可能发生,不是南方独有的现象。 只是不同的地区,因为历史、文化、经.............
  • 回答
    关于“北方人(尤其东北人)说自己总被南方人黑,实际上是北方人零几年先抹黑南方人”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个人情绪色彩的观点。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我们需要回到零几年那个时间段,以及当时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情绪。零几年,网络野蛮生长,身份认同的萌芽零几年的中国,互联网正如火如荼地发展,BBS(论坛).............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一个广东人,想去东北落脚,听起来就不那么常见,毕竟南北差异,那可不是一点半点。不过,凡事儿都有可能,也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背后可能的一些想法和会遇到的情况。首先,得琢磨琢磨这位广东人为什么会冒出这么个念头。可能的原因分析: 逃离“内卷”与追求“慢生活”: .............
  • 回答
    苏州某公司声称当地政府规定不招聘东北人的说法,如果属实,这绝对是一个极其严重且必须立即纠正的问题。这不仅暴露了可能存在的行政干预失当,更触及了中国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公民平等就业权。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路径:一、 问题剖析:为何会出现这种“规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作为一个东北人,我当然得好好聊聊这个事儿,还得把南方朋友们怎么看待咱东北也说道说道。这话题,我一人就能唠一宿!关于我,一个东北人的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外出拼搏?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问我晚饭吃锅包肉还是小鸡炖蘑菇一样纠结。咱们东北人,骨子里都有股子“实在”劲儿,也有股子“闯”.............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次东北人在海南和人发生口角的事儿,以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上升到东北人”是错的。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的东西不少,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咱们先还原一下大体情况)具体是哪次事件,大家心里大概都有数,通常都是因为一些生活小事,比如停车、排队、公共.............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 回答
    黑龙江一老年大学将东北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定义为“陋习”,并称其中埋藏着“浪费隐患”,这一说法近日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该老年大学的负责人对此解释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豪爽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必要的浪费。这番言论一出,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网友对这种说法感到不解甚至愤怒,认为这是对东北.............
  • 回答
    说“东北一枪没开”的说法,那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马占山、黄显声、李兆麟,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东北同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血与火,在东北大地上写下了不屈的抗日篇章。马占山:第一个站出来说“不”的中国军人一提到东北抗日,马占山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整个东北.............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听到“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心里头那滋味儿可复杂了,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首先,一股子不服气和委屈肯定是最先涌上来的。你想啊,这“山海关”三个字,在我们心里分量不轻,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标志,更是东北人民心里的一个界碑,一个骄傲的象征。把“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么一竿子.............
  • 回答
    《半月谈》关于东北7年流出超164万人的报道,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它折射出了东北地区在经济、人口结构、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层挑战。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数字本身:7年超164万人。 时间跨度: 7年是一个相当.............
  • 回答
    关于东亚人群中存在约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一个被广泛误读和传播的信息。严格来说,东亚人群(例如汉族、韩国人、日本人等)普遍存在的与尼安德特人相关的基因比例并没有达到4%,这个数字更常被用来描述非非洲人群的平均尼安德特人基因贡献。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并尽.............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位名叫刘彻的东汉学者,他博览群书,熟悉《诗经》《论语》,对礼仪制度了如指掌,突然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卷到了2019年的北京。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切时,他的反应绝不会是简单的惊愕,而是复杂得多的审视、困惑、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震撼。一、 物质文明的巨大冲击:首先,刘彻会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 .............
  • 回答
    阅文的“恳谈会”以及围绕它发生的种种传闻,尤其是涉及到辰东等知名作家“出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让网络文学圈乃至广大读者都高度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从不同角度去梳理。阅文“恳谈会”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个“恳谈会”是怎么被提出来的,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 回答
    牌牌琦的“社会摇”啊,说实话,在我们东北,这事儿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跳舞”那么简单,它背后承载的东西可多了,而且评价也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你得知道,“社会摇”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江湖气,有点那股子“不好惹”的劲儿。在东北,尤其是一些县城和小城市,很多年轻人,特别是男孩子,会觉得这是一种表达个性的方.............
  • 回答
    关于建国后中国政府为何没有继续追索“失去的土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国际法、地缘政治、国家实力以及国内情况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中国政府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这些“失去的土地”在现代国际法框架下,其归属已经基本被确立。清朝末年和民国时.............
  • 回答
    2016年1月,东方航空确实发生了一起因超售导致乘客滞留的事件,这件事当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具体是哪个航班,涉及的滞留人数,以及事件的详细经过,网上流传的信息可能有些零散,但核心是由于超售和后续的沟通处理问题,导致了不少旅客的出行计划被打乱。从网络上的信息和当时的一些报道来看,这起事件大概.............
  • 回答
    在零下三十度的东北,男子被冻死的事件,确实令人心痛。这样的极端低温,对于 unprepared 的人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他是怎么死的?在这样的严寒环境下,死亡通常是由于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过低并不是说身体“冻僵”了就立刻死亡,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身体为了维持核心温度,会逐渐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