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建国后没有继续追索外东北、外西北、外蒙古、唐努乌梁海等失去的土地?

回答
关于建国后中国政府为何没有继续追索“失去的土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国际法、地缘政治、国家实力以及国内情况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中国政府的考量。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这些“失去的土地”在现代国际法框架下,其归属已经基本被确立。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由于国力衰弱,面对沙俄的步步紧逼,以及后来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这些区域的边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并最终在国际条约和国家承认下形成了新的国家和边界。

外蒙古的独立

外蒙古的独立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在清朝时期,外蒙古享有较高的自治权,但仍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然而,在20世纪初,受到俄罗斯帝国以及后来苏联的影响,外蒙古的分离主义情绪逐渐滋长。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在苏联支持下爆发,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尽管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1945年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在苏联的压力下进行了外蒙古的公民投票,承认了其独立,但后来又对此表示过保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政权,并以现有边界为准。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国家主权承认和边界确立的行为。

外东北、外西北地区

这些地区主要是指根据《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清朝版图上割让给俄罗斯的土地,例如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崴)等。唐努乌梁海地区则是在清朝灭亡后,被苏联逐步蚕食,并于1944年正式划入苏联,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

为什么建国后没有继续追索?

1. 国家实力的差距和现实考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凋敝,军事力量相对薄弱。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抵抗外部威胁(如朝鲜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挑战苏联这样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的超级大国,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会置国家安全于极大的危险之中。领导层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首要任务是发展自身,而不是冒着巨大风险去进行一场胜算渺茫的领土追索。

2. 国际政治环境的现实:
冷战时期,世界格局被划分为两大阵营。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与苏联既有合作也有矛盾。挑战苏联的边界合法性,意味着要挑战一套国际秩序,而当时的中国在这个国际体系中尚不稳定,需要争取国际承认和生存空间。单方面去撕毁已有的国际条约,即使是不平等条约,也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并可能被视为破坏和平的行为。

3. 对历史条约的法律解读:
尽管中国将这些条约视为不平等条约,但它们在国际法上是具有一定效力的,特别是在当时的国际承认下。中国政府在建国初期,虽然保留了对这些条约的历史批判态度,但在实际操作上,更多的是采取了一种“搁置争议,争取和平”的策略。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外交智慧,避免了直接的冲突,为国家发展争取了时间。

4. 国内政治的优先事项: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首要任务是统一全国,镇压反革命,进行土地改革,恢复经济建设。在政治上,需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并建立一套新的国家治理体系。领土的追索,虽然在民族情感上可能具有号召力,但在当时看来,并不是最紧迫、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选项。

5. 与苏联关系的考量:
建国初期,中国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敌视,在国际上亟需一个强大的盟友,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选择。与苏联保持良好关系,能够获得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支持。如果公开挑战苏联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无疑会破坏这种战略联盟关系,使得中国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

邓小平时代的外交政策转向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务实。当中国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提升后,中国才开始更积极地与其他国家解决边界问题。

对苏联(俄罗斯)的边界谈判: 经过长期的谈判,中苏(俄)边界问题最终在1991年签署了《中苏边界东段协定》,1994年签署了《中苏边界西段协定》。在这些协定中,双方基本接受了根据历史条约划定的边界,尽管在一些具体区域存在争议和调整。对于“失去的土地”,实际的边界划分已经基本确定。
对蒙古国的外交: 中国始终尊重蒙古国的独立地位。尽管过去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但中国与蒙古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双方的边界也是明确的。

总结

总而言之,建国后中国政府没有继续追索外东北、外西北、外蒙古、唐努乌梁海等失去的土地,并非是因为遗忘了历史或者放弃了民族权益,而是基于当时严峻的国家实力、复杂的国际环境、现实的政治考量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顺序。这种“不追索”的策略,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国家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在处理边界问题时,中国更倾向于通过和平谈判、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定、友好的关系。这是一种更加成熟和务实的大国担当。

当然,关于历史上的领土问题,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是复杂而深刻的。但从国家战略和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建国后的中国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取了更为审慎和现实的政策。这种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并非被过去的恩怨所束缚而牺牲当前的根本利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国初因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不足,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卢布。美国国务院那帮人,包括司徒雷登也不懂业务,否则一句“俺给你六个亿”,什么纷扰都结束。

当时为什么建国会是一件特别踌躇的事?因为吃喝拉撒全凭大本事,而要让诸事自己转起来,就需要法定货币扛得住事。新生货币要扛事,背后的准备金就要足够成事,在当年不是黄金就是美元,才能镇住天下事。

地依于势,势大则地广,来去多寡都不是问题。解放战争be water的战略经验告诉人们,存人失地则地可复得,存地失人则地不可守。而势要聚起来,还要拢得住,乱世用凶器,平常看货币。

user avatar

问:我国为什么不追究俄罗斯罪行?为什么不追讨俄罗斯侵占我国的领土?

答:沙俄反动集团曾经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在列宁同志领导下,人民彻底打败了沙俄反动集团,为自身争取了解放,也为中国人民报仇雪恨。曾欠下累累血债的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处决,这就是苏俄对沙俄的清算。因此,我对苏俄,只有感恩。

库页岛也是苏联打败了日本法西斯以后解放的。蒋公有本事的话,别说库页岛,置东京为郡县也是完全合法的,因为“侵略”日本法西斯的领土就等于解放。可是他有这个本事吗?

占领日本法西斯的领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成果,这种成果肯定是按照各国的贡献来分配的,而历史上的领土归属反而不那么重要。我国蒋公连守住东三省都做不到,还得靠苏联帮忙解放,还怎么好意思去争外东北呢?渲染“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只是对历史的无知罢了。

参考本人文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