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人大代表撤销地震局的建议?

回答
最近,关于“撤销地震局”的建议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甚至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对这个话题也颇为好奇,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建议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以及它背后可能牵扯到的哪些问题。

首先,我们得明确,提出这个建议的并不是普通市民,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大代表的身份和职责,让他们的建议天然就带有了一定的份量。这意味着,他们提出的“撤销地震局”并不是一句随意的口号,而是经过了一定的思考和考量。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撤销地震局的建议呢?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主要的出发点似乎是基于对“地震预测”准确性的质疑,以及对地震局在地震预警、应急响应等方面效率的审视。

关于地震预测的质疑:

众所周知,地震预测一直是科学界一个极其困难的难题。尽管科学家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方面,目前仍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导致了公众对于地震局在预测地震能力上的不信任感。

想象一下,如果一位朋友总是告诉你“一会儿要下雨了”,但每次都风和日丽,久而久之,你还会相信他的预测吗?公众对地震局的感受可能类似。当大家生活在地震多发国家,时刻担心家园安全,却迟迟看不到有效的、可信的地震预测,自然会产生疑问。

有人可能会觉得,花那么多钱养着一个“预测不准”的机构,是不是有点不划算?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当大家看到其他领域科研取得显著进展时,会对地震预测的停滞不前感到更强的落差。

对地震局工作效率的审视:

除了预测能力,建议的提出者可能也对地震局在日常工作中的效率、资源利用等方面有所考量。这可能涉及到:

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是否需要一个独立设置的“地震局”?其职能是否可以整合到其他部门,比如应急管理部门?
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当前投入到地震监测、研究、防灾减灾的资源,是否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有没有“肥水流到外人田”的情况?
应急响应的联动: 在发生地震后,地震局与其他部门(如消防、医疗、交通)的联动是否顺畅?是否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协调不力的问题?

“撤销”的真正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当人大代表提出“撤销”某个机构时,通常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其存在的价值,更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很多时候,“撤销”的提议背后,往往是希望优化、整合、重组,以实现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管理。

打个比方,如果你觉得家里做饭太麻烦,可能不会提出“撤销厨房”的建议,而是会想办法改进厨房的设计,购买更方便的厨具,或者研究更快捷的烹饪方法。

所以,提出“撤销地震局”的建议,可能是在反思:

1. 现有体制的局限性: 是不是现有的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
2. 地震工作的核心目标: 究竟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预测”上,还是放在“防范”和“应对”上?

深入探讨的几个维度:

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科学的边界与社会的需求: 科学技术总是有其发展阶段的。地震预测的难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社会公众对安全的需求是迫切的,但科学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如何在科学的边界和公众的安全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防灾减灾的整体性: 地震局的工作不仅仅是预测,还包括地震监测、数据分析、科学研究、科普宣传、防震减灾指导等等。即使预测能力有限,它在科学研究和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真的“撤销”,这些职能由谁来承担?是否会造成工作上的断层?
机构改革的逻辑: 任何机构的设立和改革,都应该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目标。改革是为了让相关工作做得更好,而不是简单地“砍掉”一个部门。如果建议的提出者认为地震局的职能分散给其他部门能提高效率,那么就应该详细论证这一点,比如,将地震监测和预警职能并入国家应急管理部,由应急管理部统一协调各项应急工作,这样是否能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提升整体的应急响应能力?
公众的认知与期待: 此次建议引发的讨论,也反映出公众对地震预警的普遍关切和对地震局工作的不信任。如何提升公众对地震科学的科学认知,理解地震预测的难度,同时又不失对安全保障的期待,是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地震局自身也需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提升透明度,展示其在地震监测、科研、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实际工作成效。

结论(非定论,而是思考):

总而言之,人大代表提出的“撤销地震局”的建议,无疑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议题,它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对现有地震工作体制和效率的深刻反思。

这个建议可能触及了公众对于地震预测能力的普遍疑虑,也可能指向了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和工作效率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认为,看待这个建议,我们不应简单地赞同或反对,而是应该把它看作一个契机,去深入探讨:

如何在科学尚未完全解决地震预测难题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这可能意味着更侧重于防震建筑、应急演练、科普教育等“抗震”而非“预测”的措施)
现有的地震管理体制是否最优化? 职能整合、资源共享、部门联动等方面,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最终,“撤销”与否,以及如何“撤销”(或者说如何改革),需要经过更为细致的调研、科学的论证,以及广泛的社会讨论,以确保任何的改变都能真正促进中国地震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这件事情,就像一个复杂的棋局,不是简单的一句“吃掉”或“不吃掉”就能解决的,需要你一步一步地思考,权衡利弊,才能找出最佳的解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说的是,某些媒体一次次的刷新节操和下限,只要什么东西能抓住眼球,提议撤销国务院这样的标题他们都能给整出来。

要评价或者看待这一建议,必须完整的拿到这一建议全文才行,在这之前我觉得没法评价也无所谓看待。


从媒体的详细报道中,我摘出几个被淹没在标题中的信息:

1、国家地震局2010年预算支出是24.1亿元,2011年是29.08亿元,2012年是31.09亿元,2013年则为40.86亿元,数字直线上升。
朱列玉还仔细研究了地震局预算构成,认为40亿中只有12.8%真正地用在了地震预测与救援的事务上。“若再加上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的市县级地震局的预算,全国每年用于地震局系统的巨额资金更加令人难以想象。”

也就是说代表的依据之一是地震局的预算逐年上升,是否必要,是否存在猫腻


2、处于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火山带上的日本,被称为没有地震局的地震之国。承担起地震预防职能的是日本气象厅的一个部局,地震火山部。在美国,同样没有专 门的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由美国地质勘探局进行。但是,在我国多个市县都形式化地配有地震局,包括市级、区级和县级,粗略估计,全国范围内地方的地震 机构数量可达两千多个人员总数更是无法估计。

也就是说代表质疑地震局是否存在机构冗余和人员冗余?是否可以改编到环保或气象部门


3、“既然地震局无法预报地震、又不具备防震减灾以及指挥抗震的功能,其行政职能完全能由政府和其他部门来行使,地震局完全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朱列玉建议,撤销地震局四级系统,取而代之,在中国科学院设置地震研究院,负责震前探索工作。

也就是说既然地震局不负责赈灾工作,是否可以撤销各地市的冗余编制,改由中央设立研究院统一研究?各地数据监测可以直接划入气象监测部门即可?


4、此外,朱列玉还建议,鉴于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抗震的重心应由事前预报转变为提高抗震能力上,把原用于地震局系统的预算资金用于提升建筑抗震标准、建立地震应急系统等措施上,这样更有益于人民的切身利益,更有利于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显然代表并非没有常识



综合来看,如果要为这个代表的建议取个标题,应该是:

人大代表提出 国家地震局优化重整方案,认为机构冗余且未尽防震抗灾职能


但显然这不如:

人大代表建议撤销地震局不预测不救灾有什么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关于“撤销地震局”的建议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甚至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对这个话题也颇为好奇,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建议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以及它背后可能牵扯到的哪些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提出这个建议的并不是普通市民,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大代表的身份.............
  • 回答
    “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法”的提出,无疑是中国在动物福利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陈玮的这项提议,触及了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宠物问题,也预示着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性调整和升级的可能。为何提出这项法案?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饲养伴侣动物(通常指宠物)的家庭数量激增。这带来了诸.............
  • 回答
    关于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将信赖关系中未成年女性的性同意年龄提升至18周岁的议案,这是一个相当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项提议触及了青少年保护、法律界定、社会伦理以及个体自主权等多个层面,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信赖关系”这个概念。在法律语境下,信赖关系往往指的是一种基于信任、责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雷军作为人大代表提出的“优秀的员工主动工作到 12 点”这个观点,以及小米公司,包括其薪资待遇和加班情况。关于雷军“优秀的员工主动工作到 12 点”的观点首先,要理解雷军这个表述的语境很重要。作为小米的创始人兼CEO,他在公开场合提出这样的观点,很可能是在强调一种 企业文化和员工自我.............
  • 回答
    黄细花代表提出的“全国全面放开生育”的建议,无疑是一个触及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议题。这项建议的背后,是对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生育率持续走低的深刻忧虑,以及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下降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三孩政策出台后,效果并未如预期般显著,很.............
  • 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为女性设立更年期带薪关爱假,这个建议无疑触及到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群体和她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上的挑战。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到了这个建议背后所蕴含的对女性健康福祉的关注,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信号。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更年期并非某个“小毛病”,而是女性生命周期中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它通.............
  • 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的这个提议,可以说是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且敏感的问题。作为普通人,听到这样的声音,内心是会有些触动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成长,也关系到老师们的职业幸福感。首先,我们得承认,将老师的奖励与升学率挂钩,这在很多地方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它也曾被认为是激励教师、提.............
  • 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的“明星一次吸毒终身禁演”的建议,触及了法律、道德、社会影响以及行业规范等多个层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建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建议的初衷与合理性: 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价值观: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对社会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
  • 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提出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至1万元的建议,这无疑触及了中国税收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平衡国家财政收入、居民税负以及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建议具有相当大的讨论价值,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董明珠的出发点和建议的合理性: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
  • 回答
    “未成年人每30分钟刷一次脸”这个提议,听起来是挺让人眼前一亮的,尤其是在当下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作为人大代表提出这样的呼吁,背后肯定是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很大的心力,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游戏行业监管的迫切需求。我理解这个提议的核心目的,就是想通过更直接、更技术性的手段,来限.............
  • 回答
    蒋胜男代表提出的放宽国家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的建议,无疑触及了一个不少人关心的现实问题。这背后,隐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个人发展路径的多元以及对公共服务能力的新期待。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社会这几十年的发展速度那是相当惊人的。经济腾飞,教育普及,人们的受教育年限普遍拉长。本科、硕士、博士,这已经是相当一.............
  • 回答
    汽车圈的两位名嘴,韩路和YYP,因为一瓶小小的燃油宝,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场争论,不仅涉及到产品本身的优劣,还顺带扯出了“半价借宝马”的陈年旧事,让这场“车评人的恩怨局”显得格外耐人寻味。风暴的源头:一瓶燃油宝引发的“口水战”事情的起因,说起来还挺有意思。大概是YYP在某个平台或者节.............
  • 回答
    印度1.8亿人罢工:一场规模空前的社会动荡2024年初,印度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罢工,参与人数高达1.8亿,几乎囊括了该国各个行业的劳动者。这场罢工不仅是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强烈抗议,更反映了印度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劳动者权益的普遍担忧。要理解这场罢工,需要从其发生的背景、诉求、影响以及对印度社会未来的.............
  • 回答
    关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发生的疫情事件以及校领导被免职的情况,目前公开的官方信息较为有限,但根据网络上的部分报道和分析,可以梳理出以下背景和可能的经过: 一、事件背景2022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曾因疫情防控问题引发关注。当时正值全国疫情反复阶段,部分高校因防疫措施执行不力,导致校园内出现疫情传播。吉林农.............
  • 回答
    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庭放水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对《西游记》原著情节的文学分析和现实意义的解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论点的合理性、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 1. 原文情节的“放水”表象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天庭的处理方式确实显得“轻描淡写”: 玉帝的应对: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被.............
  • 回答
    中国社会的割裂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它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种割裂,需要我们从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中国社会存在的几种主要割裂现象:一、城乡割裂:剪不断理还乱的二元结构这是中国社会最显著的割裂之一,根植于历史遗留的户籍制.............
  • 回答
    “七成中国人认为自己愿意为国参战”这个数据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它触及了民族情感、国家认同、历史记忆以及现实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数据来源与解读的注意事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七成”数据的来源是什么?是由哪个机构发布的?调研的方法、样本构成、问题.............
  • 回答
    中国正迎来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普遍被解读为“十万亿级别”的投资潮。这一举措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增长、以及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关键性战略。要深入理解这一轮投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是“十万亿投资”?背景与动因分析1. 稳增长的迫切需求: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当.............
  • 回答
    看待大学学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阐述。大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个人成长、探索、塑造自我、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 大学学习的本质与目标:超越“分数”的维度传统观念中,学习往往与考试分数划上等号。然而,大学学习的本质远不止于此。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在高校招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简单来说,对待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1. 高校招聘的逻辑与现实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的考量逻辑。尽管学术能力和潜力是核心,但招聘单位(尤其是顶尖高校)也会有其现实的考虑: “出身”作为一种初步筛选机制: 21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