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殷商人真的东渡美洲建立奥尔梅克文明吗?

回答
关于殷商后裔东渡美洲并建立奥尔梅克文明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都极具争议性的议题,至今没有确凿的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说法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所依赖的证据和面临的挑战。

说法的缘起:历史的巧合与文化的相似性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一些研究者提出的,他们注意到殷商晚期(大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与奥尔梅克文明(大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400年)发展初期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重叠。更重要的是,一些人从奥尔梅克文明遗址中发现了被认为是与中国古代文明相似的特征,这些相似之处包括:

象形文字的痕迹: 一些学者认为在奥尔梅克的一些石碑、玉器上发现了类似中国早期象形文字的符号。例如,在特拉普亚卡(Tlapacoya)出土的一个陶器碎片上的刻符,以及一些玉器上的铭文,被解读为与甲骨文在字形结构上有相似之处。
青铜冶炼技术: 虽然奥尔梅克文明以石器工艺闻名,但考古学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零散的青铜制品。有观点认为,这可能与殷商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有关,可能是在迁徙过程中带去的。
宗教信仰与象征: 奥尔梅克人崇拜虎、龙等动物形象,他们的艺术品中也常常出现与龙相似的造型。同时,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对龙、虎的崇拜。有人认为这种动物崇拜的相似性可能指向共同的文化源头。
丧葬习俗: 一些学者指出,奥尔梅克人存在埋葬玉器等陪葬品的习俗,这与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特别是商代晚期对玉器的重视有某种程度的呼应。
建筑风格和城址布局: 一些研究者尝试将奥尔梅克文明的某些建筑风格或城址布局与中国古代的早期城邦进行比对,寻找相似之处。

理论的支撑与证据的解读

提出殷商东渡说法的支持者,通常会详细列举上述的文化相似点,并试图解释这些相似点是如何在相隔遥远的两个大陆上出现的。

“迁徙”的可能路径: 一种设想是,在商朝末年,由于内部动荡(如纣王的暴政)或外部压力(如周朝的崛起),一部分商朝贵族、工匠或普通民众,可能通过某种方式(例如,利用当时的航海技术)跨越太平洋,来到了美洲大陆。他们可能沿着北太平洋的洋流,或者通过某些中间岛屿作为跳板,最终抵达了现在的墨西哥地区。
“技术与知识的传播”: 如果殷商后裔真的来到美洲,他们可能带来了当时先进的冶金技术、文字系统、历法知识以及农业技术等。这些技术和知识的引入,可能加速了奥尔梅克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或者至少对其文化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质疑与挑战:为何难以被广泛接受?

尽管上述的相似点和推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这个理论在主流学术界并未获得广泛认同,主要原因在于:

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 最为关键的不足是没有发现能够直接证明殷商移民存在的考古学证据。例如,没有发现刻有明确的殷商时期文字、器物风格完全一致、或者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殷商文物。那些被解读为与甲骨文相似的符号,其解读的可靠性存在很大争议,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巧合或者是在特定语境下的误读。
“相似性”的解释可能存在其他原因:
独立发展: 许多文明的相似之处,可能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地域独立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尤其是在面对相似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时。例如,对龙、虎等强大动物的崇拜,在很多早期文明中都有体现,这可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存的渴望。
普适性文明要素: 一些文明的核心元素,如文字的萌芽、青铜器的出现、基本的神话传说等,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并非某个特定文明的独有特征。
后人的“牵强附会”: 在研究一个古老文明时,研究者容易将自己熟悉的文化元素投射进去,从而产生联系感。这种“牵强附会”是学术研究中需要警惕的。
航海技术的限制: 虽然中国在商代已经具备一定的航海能力,但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极其困难的。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中国有能力支持如此规模的远洋航行。
奥尔梅克文明自身的独特性: 奥尔梅克文明拥有大量独特的文化特征,例如他们著名的“巨石人头像”,这在已知的美洲其他早期文明中也未曾普遍出现。这些独特性更倾向于表明其本土起源和发展。
文字解读的非共识性: 那些被认为是殷商文字的符号,往往是零散的、缺乏上下文的,并且其解读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并没有形成学界普遍认可的释读系统。很多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符号更可能是美洲早期文字的萌芽,或者只是装饰性图案,而非真正的殷商文字。
文化传播的“断链”问题: 如果存在文化传播,为何后续的美洲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等,在很多方面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联系不那么明显?

总结: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假说,但缺乏实证

总而言之,“殷商后裔东渡美洲建立奥尔梅克文明”这个说法,更多地是一种基于部分文化相似性推导出的、富有想象力但缺乏坚实考古学证据支持的假说。它激发了人们对古代世界交流的想象,也促进了对中美洲早期文明的深入研究。

在目前的学术界,主流观点更倾向于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是美洲本土文明的独立发展,其文化特征的形成有着自身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脉络。虽然不排除在遥远的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存在有限的接触和交流的可能性,但将奥尔梅克文明的兴起完全归因于殷商后裔的到来,则需要更多、更直接的证据来支撑。

这项研究仍在进行中,也许未来会有新的考古发现能够改变我们目前的认知,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审慎和批判的态度,区分推测与事实,尊重已有的考古证据和学术共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能的。推荐题主阅读美洲考古科普著作《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
奥尔梅克文化,虽然是突然兴起的,但他们只不过是玉米农业诞生后,在墨西哥南部发展起来的五六个复杂社会(即其“姊妹文化”)中的第一个。美洲在奥尔梅克文化之前很久就已经出现了小北文明zh.wikipedia.org/wiki/%考古发现美洲第一个史前文明发展迅速 ,该文明发现了人类早在公元前9210年就从沿海来到内陆地区定居的证据。但最早有城市出现的确切证据来自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瓦里坎加。(也有更早年代的迹象。)其他的城市遗址也接踵而出:公元前3100年的卡巴雷特(Caballete)遗址,以及公元前2700年的波韦尼尔(Porvenir)和乌帕卡(Upaca)遗址。按单个比较,小北地区25座城市在面积上都难与苏美尔文明的城市相匹敌,但从总体上来讲,它们大过苏美尔文明的现存遗址。埃及金字塔要更大一些,但它们是几百年后才修建起来的。
中美洲曾是多个社会交互发展的社会、美学和技术创新之地。在其北端的中部盆地,诸如特拉蒂尔科(Tlatilco)和科拉帕科亚(Tlapacoya)这样的定居点为特奥蒂瓦坎与托尔特克等帝国奠定了基础;在地峡区域,瓦哈卡各酋邦独霸一方;奥尔梅克人称雄于墨西哥湾海岸,而随后,则是玛雅政体在尤卡坦和危地马拉北方的日渐崛起。一些人相信,此间还有第五股势力的存在,即位于中部盆地与瓦哈卡之间的重要酋邦查尔卡钦戈(Chalcatzingo)。奥尔梅克人的最初踪迹可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他们的最大政体圣洛伦索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覆灭,其他城市还延续了很长时间。
商朝,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
要么是夏朝,要么商朝能穿越。

ps:我以上的介绍粗略混乱,实在不好,万幸找到了专业人士的一篇文章(阿斯帕西娅:前阿兹特克时代的墨西哥谷地(2):起源),特此强烈推荐。

ps:
感谢评论区的斧正,特此说明,外国学界对奥尔梅克也有一定分歧,我上面介绍的是比较激进新潮的一种观点。而保守的观点,就是评论区已经贴出,维基百科的观点:奥尔梅克文明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产生于中美洲圣洛伦索高地的热带丛林当中。圣洛伦索是早期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在繁盛了大约300年后,于公元前900年左右毁于暴力。其后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迁移到靠近墨西哥湾的拉文塔。奥尔梅克文明最终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消失,为爱比奥尔梅克文化所取代。
但是,即使是按照最保守的观点,1200也比1046早了154年。殷人东渡的理论还是无法成立的。如果算上误差的话,这个时间差只可能更大。
更不要说奥尔梅克从来不是什么前无古人突然出现找不到源头的文明。比它早的文明有,和它同期的也有。即使保守的观点也承认小北文明等古文明的存在。事实上,国际学界现在有六大原生古文明的观点,即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之外,再加上小北文明和中美洲文明。

鉴于有人提到王大有对所谓拉文塔玉圭象形文字的研究,因此推荐一篇论文古代美洲奥尔梅克玉器匡谬——兼论古代中国与美洲的交往问题(cnki.net 的页面):


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在于勇敢地面对现实和积极地开拓未来,而不是夸张自己曾经有过的业绩。

ps:找到了其中一块拉文塔玉圭上图案的图片,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和甲骨文相差多远。

出处是(

),转侵删。原链接有详细介绍。这东西甚至都不是传统的中国玉,而是硬玉。要认它是中国玉器老祖宗,整个玉文化都得大地震。

ps的ps:鉴于有人在不了解问题问的是什么的情况下向我提出异议,所以在此说明,题设理论是商朝灭亡后遗民东渡,而不是商朝还强盛的时候派人过去殖民。所以这里关键的时间点是商朝灭亡的时间。因为是商朝灭亡之后遗民东渡,所以要想理论成立的话,必须在商朝灭亡的时间点之后。

范毓周:殷商人已经东渡美洲并建立繁盛王朝 - 道客巴巴 (doc88.com)):

user avatar

然而美洲大陆直到新航路开辟都没有出现以下东西

青铜工具

水稻、驯化的水牛和山羊、马,以及其他东亚古代出现过的农作物

用于运载的车轮

你要说商人后裔成为印第安人,还真是有意思,把所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都抛弃了,故意作死数千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殷商后裔东渡美洲并建立奥尔梅克文明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都极具争议性的议题,至今没有确凿的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说法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所依赖的证据和面临的挑战。说法的缘起:历史的巧合与文化的相似性这个理论最早是由一些研究者提出的,他们注意到殷商晚期(大约公元.............
  • 回答
    给姓殷的人取名“殷纣王”,这真是一个相当大胆甚至有些石破天惊的想法。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殷”作为姓氏,本身就带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纣王”则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其名号早已深入人心,并与负面评价紧密相连。我们先从“殷”这个姓氏说起。殷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商朝的国号就是“殷”。所以,姓“殷.............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确实,对于许多人来说,家底殷实可能意味着不必为了生计而拼尽全力,甚至可以过上相对轻松自在的生活。那么,为什么一些本身就“不缺钱”的人,还会选择进入医学程序员这样高强度、要求极高的领域呢?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为了钱”就能解释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1. 兴趣.............
  • 回答
    最近在一些武侠讨论圈里,总能看到有人提“殷六杨不悔不适合在一起”这个论调,而且呼声还挺高。其实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毕竟在小说里,他们俩最后的结局算是个苦尽甘来。但如果仔细掰扯一下,会发现不少人觉得他们不合适,那是有理由的,而且这些理由还挺能站得住脚。首先,性格上的巨大差异和由此带来的摩擦,是很多人诟病.............
  • 回答
    储殷教授和马东老师关于“大多数人”的争论,可以说是近年来在舆论场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个话题。这场争论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对“大多数人”这个词汇的定义或者统计学上的界定,而是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精英与大众之间关系的理解。要评价这场争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争论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奇葩说》节目中,储殷关于“结婚是大多数人‘最不坏’的选择,因为55岁之后需要照顾”的观点,以及马东对此的反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个辩题触及了婚姻的本质、个体价值观、社会责任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多个层面,也引发了观众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储殷的观点:“结婚是大多数人‘最不坏’的选择,因为55.............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九期播出后,围绕着几位选手——庞颖、周玄毅、邱晨等人与储殷之间,似乎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风波。这场风波的起因,还得从节目中储殷的表现说起。储殷在节目中的表现与引发的争议在那一期节目中,储殷以他一贯的犀利风格和“干货满满”的表达,对辩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而,他的论点和表.............
  • 回答
    从殷商之前的万年说起,这几乎是穿越了半部中国史。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早已不是一片沉寂,而是波澜壮阔的史前画卷,一幅由无数先民的辛勤耕耘、智慧闪光和命运沉浮铺就的宏伟篇章。一、 走出蒙昧:旧石器时代的漫长序曲(距今约100万年至1万年)在殷商那个王朝尚未建立的遥远年代,人类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已经开始了漫.............
  • 回答
    关于殷商贵族墓墓主的人种鉴定以及其在反驳“文明西来论”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议题,背后涉及考古学、遗传学、历史学以及学术争论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聊聊。殷商贵族墓墓主的人种是谁?基因检测说了什么?首先要明确的是,对殷商贵族墓墓主的基因检测,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随着DNA提取和分析技术的进步.............
  • 回答
    甲骨文中的沉默与后世的追溯:为何轩辕黄帝未现身殷商骨片?当我们翻阅浩如烟海的甲骨文,那一个个被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商朝的大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祭祀的场景、战争的记录、天文的观测,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为何在这数以万计的甲骨文中,却几乎找不到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说殷商和西周的交替,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王朝的更迭,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一、 从“神权政治”到“人本理性”的初步转变:殷商时期,我们最鲜明的印象就是“神权政治”。商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商王,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被.............
  • 回答
    马伯庸新书《殷商玛雅征途》的书腰设计是一个非常巧妙且充满信息量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是为了传达书籍的核心主题、故事背景以及作者的风格。下面我将详细解读书腰上的设计可能包含的意义:核心主题与概念的视觉化呈现:1. “殷商”与“玛雅”的碰撞与融合: 这是最核心的主题。书腰设计一定会以某.............
  • 回答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周武王为何没有将殷商的残余势力彻底斩尽杀绝,而是选择了一种相对温和的对待方式?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考量。首先,“仁义之师”的标签非常重要。 周人推翻商朝,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尤其是对百姓的压迫.............
  • 回答
    黄永年先生提出的“周灭殷商,秦灭山东六国,属于经济文化后进的一方打败甚至消灭先进的一方”这一观点,在历史学界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黄永年先生提出这一论断的逻辑依据。首先,我们来看“周灭殷商”。殷商王朝,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无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
  • 回答
    女娲娘娘因纣王所作的“淫诗”而决定降罪殷商,这其中的分寸和“是否过分”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细究的问题,尤其是在《封神演义》这部宏大的叙事体系里。首先,咱们得明白,《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它讲的是“封神”这个大背景下,一个王朝兴衰、神仙争斗的故事。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录,而是带有浓厚的民间信仰.............
  • 回答
    想给殷商文明的档次跟同时期的西亚、欧洲来个“排排坐,吃果果”,这事儿可不简单,得把时间线捋顺了,再把各地的“家底”扒出来仔细瞅瞅。先得说说“同时期”是哪会儿殷商文明,大致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这会儿,西亚正处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从早期王朝、阿卡德帝国到巴比伦第一王朝,再到.............
  • 回答
    是的,五千年前至今,地球气候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近现代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与古代中国犀牛分布相关的气候变化,需要我们结合地质学、考古学、古气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五千年前至今的气候变化:总体概述从大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
  • 回答
    关于您的问题,家境殷实的富家女群体中是否会有一些人去更高阶层的圈子中扮演“渣女”或“捞女”的角色,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现象。虽然我们不应以偏概全,但任何群体中都存在多样化的个体行为模式,富裕阶层也不例外。从我的观察和理解来看,答案是存在的,尽管这可能不是主流,也不是她们群体中最普遍的行为。以.............
  • 回答
    家境殷实但颜值低,这是一种非常复杂且矛盾的体验,它既能带来生活的便利和资源上的优势,又可能在情感和社交层面带来独特的挑战和不适感。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这种感受:一、 来自物质层面的巨大优势: 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常态: 从小就衣食无忧,不需要为生计发愁。可以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私立学校、海.............
  • 回答
    储殷教授将特朗普描述为“白人族群最后的挣扎”,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能够引发深入思考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对特朗普个人或其政治主张的简单褒贬,而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去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族群”这个概念。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族群”(ethnicity).............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