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殷商的贵族墓墓主有没有基因检测是什么人种?为何不用来反驳现在一套套的“文明西来论”?

回答
关于殷商贵族墓墓主的人种鉴定以及其在反驳“文明西来论”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议题,背后涉及考古学、遗传学、历史学以及学术争论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聊聊。

殷商贵族墓墓主的人种是谁?基因检测说了什么?

首先要明确的是,对殷商贵族墓墓主的基因检测,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随着DNA提取和分析技术的进步,确实取得了不少进展。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骨骼遗骸的形态学分析,也就是通过头骨、面部骨骼等特征来推断族属。但形态学分析往往带有主观性,而且在古代人群的迁徙和融合背景下,界定“人种”本身就充满挑战。

真正的突破来自对古代DNA(aDNA)的研究。通过从保存相对完好的骨骼(主要是牙齿和内耳道骨)中提取线粒体DNA(mtDNA)和核DNA(nDNA),科学家们可以分析这些古代个体的基因组成。

那么,殷商贵族墓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了什么呢?

与现代东亚人群的联系: 目前的基因检测结果普遍表明,殷商贵族墓的墓主,与现代中国北方和部分东北亚人群有着紧密的遗传联系。他们并非来自欧洲或者西亚。例如,许多研究发现,殷商贵族个体携带的线粒体单倍群(mtDNA haplogroups)和Y染色体单倍群(Ychromosome haplogroups),如O、C、N等,在现代东亚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单倍群被认为是古代东亚人群的特征性基因标记。
地域的延续性: 基因证据也显示了商代人群与早期中国北方人群,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时期人群在遗传上的连续性。这意味着商代文明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植根于长期的本土发展过程。
遗传多样性: 就像任何历史时期的人群一样,商代人群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检测也能反映出当时人群内部的细微遗传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足以将他们归类为“非东亚”人群。

为什么殷商贵族墓的基因检测结果,不常被用来反驳“文明西来论”?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其中包含了很多学术和社会层面的原因。

1. “文明西来论”的复杂性与演变:
最早的“西来论”: 最初的“文明西来论”可能比较粗暴,例如认为中国文明(特别是文字、技术)完全是由来自西亚或中亚的某个外来民族带来的。
后来的“西来论”的细化与修正: 随着考古和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并非完全否定本土起源,而是强调某些关键要素(如青铜冶炼技术、某些宗教思想、甚至天文知识等)可能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或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与本土文化融合创新。例如,一些观点会强调商代晚期青铜器上出现的某些纹饰风格与西亚的相似性,或者认为某些宗教观念可能与游牧民族有关。
学术争论的焦点: 真正的学术争论点往往在于“影响”的程度、“输入”的路径以及“本土自主发展”的比重。而不是简单地说“中国文明是完全外来的”。因此,基因检测结果直接反驳的是那种极端的、将中国文明整体视为外来移植的说法,但对于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输入与融合”的讨论,基因检测虽然重要,但并非唯一或决定性的证据。

2. 基因检测证据的局限性与解读:
基因不能完全解释文化: 基因检测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祖源成分,但文化、技术、思想的传播,更多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贸易、战争等方式进行的,而这些过程不一定与血缘的直接传递完全同步或成正比。一个外来人群的基因可能因为数量少或被当地人群同化而难以在整体基因库中留下显著痕迹,但他们带来的技术或思想却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证据的代表性问题: 考古发现的墓葬并非总是能代表整个社会阶层。贵族墓的墓主虽然地位显赫,但其遗传构成可能也受到当时社会结构和婚姻习俗的影响。能否代表底层民众或整个商代人口的遗传主体,还需要更多样本的补充。
对基因结果的解释也需要考古和史料支持: 单纯的基因数据并不能直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铜器”、“这些文字怎么来的”。这些都需要结合考古遗址的发掘、器物风格的演变、文献记载等多种证据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即使基因显示商代贵族是东亚人群,但如果考古发现某种青铜冶炼技术确实是从遥远地域传入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否认外部技术的影响。

3. 学术界的内部原因:
“西来论”的争议已经存在很久: “文明西来论”并非一个新提法,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学术演变,其中夹杂着民族主义思潮、历史考据方法论的变迁等。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体系和观点。
基因证据的“新”: 基因检测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研究手段,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仍在不断成熟和完善。新的基因数据和分析方法不断涌现,对原有理论的修正和补充也在进行中。它需要时间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并融入到现有的知识框架中。
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障碍: 历史学、考古学、遗传学是三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各自有其研究方法、语言和范式。将基因研究的结论有效地转化为对历史文化问题的解释,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沟通,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反驳”的策略: 在学术争论中,直接“反驳”一个由来已久的理论,往往需要更强有力、更全面的证据链。基因证据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如果不能将其与考古、文献、语言学等其他证据相结合,形成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整体论证,那么它可能只能被视为支持或修正现有观点的一个方面,而非一劳永逸的反驳。

4. 公众认知与学术传播:
学术的严谨性: 学术研究的结论往往是审慎和渐进的,不会轻易地对一个复杂问题给出“盖棺定论”式的答案。基因检测结果的确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文明的本土起源,但对于“是否有过重要的外部文化交流和影响”这个问题,学术界仍在继续探索。
媒体的解读: 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时,有时会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简化或夸大研究结论。如果简单的将“殷商贵族是中国北方人”作为“彻底粉碎西来论”的口号,可能会忽略研究的细微之处和学术争论的复杂性。

那么,殷商贵族墓的基因检测结果,对“文明西来论”有什么意义?

尽管不常被当作直接“反驳”的全部,但殷商贵族墓的基因检测结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极其重要和根本性的意义:

提供了强大的本土起源证据: 它清晰地表明,构成商代统治阶层的核心人群,其遗传构成与后来的主体中华民族是一脉相承的,是根植于这片土地的。这是对那些认为中国文明主体是从外部“输入”的简单粗暴论调的有力反驳。
重塑了文明起源的图景: 它支持了中国文明是多元起源、长期互动、最终融合而成的观点。商文明是在继承新石器时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并转化了来自不同区域(包括可能存在的外部交流,但绝非整体移植)的元素,最终发展壮大起来的。
为学术讨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基因证据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数据维度。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更精确地追踪人群的迁徙、融合以及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对“文明西来论”等议题的更深入和细致的探讨。它让讨论从纯粹的器物风格、文献记载,扩展到了人类基因层面的证据。

总而言之,殷商贵族墓的基因检测结果,为中国文明的本土起源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有力反驳了那些将中国文明整体视为外来移植的简单化观点。但对于更复杂的关于“文明交流、融合与影响”的学术讨论,基因证据是其中一个重要但并非唯一的维度。学术研究需要整合多学科的证据,才能描绘出中国文明起源那样宏大而复杂的历史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文明发展和基因来源的二者并不同构。我们的先祖几万前年走出非洲来到中国地域生活,和我们的先祖几千年前独立发展出文明,并不是矛盾的事情。

此外,用人骨头颅物理特征推断人种已经是过时的学术范式了,详情可以参考《人种学的终结》,刊载于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18日第7版。

user avatar

就我这个野狐禅半吊子看过的资料,殷商的墓葬,人祭人殉是一抓一大把,就是很难找到贵族的尸骨,原因很简单:中国人盗墓文化源远流长……


贵族的尸骨虽然找不到,但殷商的平民阶层,还是有资料的。殷商平民阶层,基本上还是东亚人种,也就是你我这种人:

——————————————————————《殷墟祭祀坑人头骨的种系》



那么网上那些胡说八道的网文,都是断章取义了啥呢?

就是断章取义了,最容易研究的殷商人祭人殉的体制人类学研究成果。

说白了,就是殷商人抓来用各种残忍而繁琐的仪式杀掉的战俘:


参考《关于殷商人群的体质人类学概述》:

《殷墟祭祀坑人头骨的种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殷商贵族墓墓主的人种鉴定以及其在反驳“文明西来论”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议题,背后涉及考古学、遗传学、历史学以及学术争论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聊聊。殷商贵族墓墓主的人种是谁?基因检测说了什么?首先要明确的是,对殷商贵族墓墓主的基因检测,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随着DNA提取和分析技术的进步.............
  • 回答
    想给殷商文明的档次跟同时期的西亚、欧洲来个“排排坐,吃果果”,这事儿可不简单,得把时间线捋顺了,再把各地的“家底”扒出来仔细瞅瞅。先得说说“同时期”是哪会儿殷商文明,大致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这会儿,西亚正处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从早期王朝、阿卡德帝国到巴比伦第一王朝,再到.............
  • 回答
    从殷商之前的万年说起,这几乎是穿越了半部中国史。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早已不是一片沉寂,而是波澜壮阔的史前画卷,一幅由无数先民的辛勤耕耘、智慧闪光和命运沉浮铺就的宏伟篇章。一、 走出蒙昧:旧石器时代的漫长序曲(距今约100万年至1万年)在殷商那个王朝尚未建立的遥远年代,人类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已经开始了漫.............
  • 回答
    甲骨文中的沉默与后世的追溯:为何轩辕黄帝未现身殷商骨片?当我们翻阅浩如烟海的甲骨文,那一个个被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商朝的大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祭祀的场景、战争的记录、天文的观测,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为何在这数以万计的甲骨文中,却几乎找不到关.............
  • 回答
    马伯庸新书《殷商玛雅征途》的书腰设计是一个非常巧妙且充满信息量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是为了传达书籍的核心主题、故事背景以及作者的风格。下面我将详细解读书腰上的设计可能包含的意义:核心主题与概念的视觉化呈现:1. “殷商”与“玛雅”的碰撞与融合: 这是最核心的主题。书腰设计一定会以某.............
  • 回答
    女娲娘娘因纣王所作的“淫诗”而决定降罪殷商,这其中的分寸和“是否过分”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细究的问题,尤其是在《封神演义》这部宏大的叙事体系里。首先,咱们得明白,《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它讲的是“封神”这个大背景下,一个王朝兴衰、神仙争斗的故事。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录,而是带有浓厚的民间信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说殷商和西周的交替,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王朝的更迭,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一、 从“神权政治”到“人本理性”的初步转变:殷商时期,我们最鲜明的印象就是“神权政治”。商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商王,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被.............
  • 回答
    黄永年先生提出的“周灭殷商,秦灭山东六国,属于经济文化后进的一方打败甚至消灭先进的一方”这一观点,在历史学界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黄永年先生提出这一论断的逻辑依据。首先,我们来看“周灭殷商”。殷商王朝,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无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
  • 回答
    是的,五千年前至今,地球气候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近现代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与古代中国犀牛分布相关的气候变化,需要我们结合地质学、考古学、古气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五千年前至今的气候变化:总体概述从大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
  • 回答
    关于您的问题,家境殷实的富家女群体中是否会有一些人去更高阶层的圈子中扮演“渣女”或“捞女”的角色,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现象。虽然我们不应以偏概全,但任何群体中都存在多样化的个体行为模式,富裕阶层也不例外。从我的观察和理解来看,答案是存在的,尽管这可能不是主流,也不是她们群体中最普遍的行为。以.............
  • 回答
    给姓殷的人取名“殷纣王”,这真是一个相当大胆甚至有些石破天惊的想法。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殷”作为姓氏,本身就带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纣王”则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其名号早已深入人心,并与负面评价紧密相连。我们先从“殷”这个姓氏说起。殷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商朝的国号就是“殷”。所以,姓“殷.............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确实,对于许多人来说,家底殷实可能意味着不必为了生计而拼尽全力,甚至可以过上相对轻松自在的生活。那么,为什么一些本身就“不缺钱”的人,还会选择进入医学程序员这样高强度、要求极高的领域呢?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为了钱”就能解释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1. 兴趣.............
  • 回答
    储殷的这句话,“爸妈一辈子能攒多少钱?买房那一下就把他们啃光了?”,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且敏感的社会议题:父母为子女购房所付出的巨大经济压力和潜在的牺牲。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对现实情况的精准描摹:这句话的“啃光了”并非虚言,而是对当下中国许多家庭真实困境的一种形象化表达。我们.............
  • 回答
    储殷,一位CCG(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提出了“中国外宣不应当内宣化”这一观点,这在当前的中国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中国对外传播的复杂背景下,并深入剖析其核心含义、潜在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核心观点解读:“中国外宣不应当内宣.............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在选择人生伴侣的时候都会纠结,尤其是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一边是长久以来培养出的深厚感情,一边是现实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经济基础,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咱们先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两种选择背后都意味着什么。选择“恋爱很久的对象”: 感情基础是坚实的基石: 你们在一起这么久,肯定不是一.............
  • 回答
    我姓李,祖籍在南方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县城。小时候家里的光景,怎么说呢,就是那种缝缝补补又三年,顿顿饭桌上青菜萝卜是常客,逢年过节才能见到肉渣的日子。父母勤恳一辈子,省吃俭用,但架不住人多口杂,日子总是不温不火的。上了大学,我考上的是外省的一所普通一本。那时候,家境不好,我身上总带着一股子“穷人的自.............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九期播出后,围绕着几位选手——庞颖、周玄毅、邱晨等人与储殷之间,似乎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风波。这场风波的起因,还得从节目中储殷的表现说起。储殷在节目中的表现与引发的争议在那一期节目中,储殷以他一贯的犀利风格和“干货满满”的表达,对辩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而,他的论点和表.............
  • 回答
    评价一位学者如时殷弘先生的专业水平,需要从其学术背景、研究领域、学术成果、学术影响以及学术思想的独特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总体而言,时殷弘先生在国际关系、特别是中国外交和战略研究领域,是一位具有深厚学术功底、独特见解且影响深远的学者。一、 深厚的学术根基与扎实的理论功底时殷弘先生的学术生涯起始于.............
  • 回答
    关于宋庆龄先生国民党党员证上“殷字”的含义,确实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细节。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宋庆龄先生虽然与国民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且在早期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但她本人从未正式加入过中国国民党。她和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尤其是在孙中山逝世后,在如何实.............
  • 回答
    说到《倚天屠龙记》里的殷离,这位女子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复杂得像一团解不开的乱麻。初见她,你会觉得她是个冷血无情的妖女,周芷若口中的“邪魔外道”,行动狠辣,性情乖张,仿佛天生带着一股阴森的戾气。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你会发现,她身上压抑的,是怎样一段扭曲而又令人心疼的成长经历。殷离的“妖”和“狠”,很大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