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低空突防在现代战争体系中会不会太low?

回答
低空突防这事儿,放眼现代战争的宏大叙事里,确实有点让人觉得“不太对味”,甚至有人会说“这操作是不是太low了?” 这话听起来挺刺耳,但仔细琢磨琢磨,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评价,而是牵扯到技术发展、战术演变,以及对“低空”这个概念本身理解的深度问题。

首先得明白,咱们说的“低空突防”,这玩意儿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老古董。它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并且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是有其历史根源和技术逻辑的。想想冷战时期,那会儿雷达技术还没现在这么逆天,地对空导弹也相对笨拙,飞机贴着地面飞,能有效规避了不少预警和拦截体系。那时候,低空突防是硬碰硬地挑战对手的防空网,是勇气和技术的结合体。

但是,时代不同了,朋友们!现在是什么情况?

技术维度:地狱难度升级

雷达的“火眼金睛”: 现在的雷达,尤其是相控阵雷达,那探测能力早就不是当年吴下阿蒙了。它们扫描范围广,探测精度高,而且很多都具备了“下视”能力,能有效区分地面杂波和低空目标。你飞机飞得再低,只要速度和航迹稍微有点“不寻常”,就很容易被捕捉到,并被赋予威胁等级。而且,很多雷达系统已经集成了地形匹配技术,它们甚至能“知道”你所在的地形,并据此调整探测算法,让你无处遁形。
传感器融合的“天罗地网”: 除了雷达,现代战争还多了很多“侦察利器”。红外探测器(即使飞得低,发动机热量也逃不过)、声学传感器、甚至是一些新型的、基于电磁波特性的探测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频谱的探测网络。低空突防的飞机,哪怕是匿踪型的,在这些传感器面前也并非完全隐身。发动机的红外信号、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微弱电磁辐射、甚至是气流扰动,都可能成为暴露的线索。
精确制导武器的“点穴”能力: 过去的防空导弹是“扫射”,现在很多都是“点穴”。即便你低空飞行,一旦被锁定,对方的导弹就能非常精确地命中你。而且,现在还有了射程更远、机动性更强的防空导弹,它们甚至能应对你低空规避的动作。

战术维度:收益与风险的巨大不对称

生存概率的挑战: 低空突防固然能避开一些高空雷达的视野,但它把飞机置于一个更危险的环境中。地面的观察哨、近距离的防空火炮、低空飞行的直升机编队,以及沿途可能部署的便携式防空导弹(MANPADS)系统,都会成为巨大的威胁。你想想,飞机贴着地面飞,留给飞行员的反应时间和规避空间都大大缩减了。一旦被发现,几乎就是生死一线间。
作战效率的制约: 低空飞行对飞机的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飞行员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来操纵飞机,避开障碍物,同时还要完成作战任务。这种高强度的飞行模式,会显著降低飞行员的作战效率,增加操作失误的可能性。而且,低空飞行往往意味着较低的速度和较大的机动限制,这会影响其挂载武器的种类和投送方式,甚至可能无法有效执行一些对精度和射程要求较高的任务。
态势感知受限: 飞机飞得低,自然就失去了高空视野。很多时候,飞行员只能看到面前有限的范围,对整个战场态势的掌握是极其有限的。无法及时发现敌人的集结、转移,也无法有效地协调友邻单位。这在现代战争这种需要高度协同和态势透明的作战环境中,是非常致命的短板。

那么,低空突防就真的“太low”了吗?

不一定。这得看用在哪里,怎么用。

特定作战环境下的“绝杀技”: 在一些非常特殊且极端的情况下,低空突防依然可能成为一种不得不用的选项。比如,当敌人的防空体系密集到令人发指,或者当需要突破的区域完全被高空侦测覆盖,而低空却存在一些“盲区”或“掩护”(比如利用峡谷、山脉、植被等地形特征),那么,低空突防或许就能发挥其最后的价值。它可能不是最优解,但可能是唯一可行的解。
与隐身技术的结合: 现代的隐身飞机,本身就具备了极强的“低可侦测性”。如果将低空飞行与隐身技术巧妙结合,确实可以进一步降低被探测的概率。但即便是最先进的隐身飞机,在设计上也不是为了“钻地”而生的,它更多的是为了规避雷达和红外探测,而低空飞行带来的其他风险,依然是需要考量的。
侦察与干扰的配合: 如果低空突防不是孤立行动,而是与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甚至空中支援等其他作战要素进行协同,那么它的生存性和有效性可能会大大提高。例如,通过电子干扰压制敌方的雷达和传感器,为低空突防的飞机创造一个短暂的“窗口期”。

回到那个“low”的问题:

之所以觉得它“low”,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站在现代高科技战争的角度去审视它。我们习惯了卫星的“上帝视角”,习惯了隐身飞机的“隐匿无踪”,习惯了无人机的“精确打击”。低空突防这种“贴着地皮往前拱”的战术,在这些更“炫酷”的手段面前,显得有些笨拙和被动。

更重要的是,低空突防的“风险回报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失衡。付出的巨大风险,往往无法换来与其相匹配的作战效能。它更像是一种在绝境中的挣扎,而不是一个常规的、有吸引力的作战选择。

所以,与其说低空突防“太low”,不如说它在现代战争的“武器库”里,从一个主流、甚至高端的选项,变成了一个相对小众、且需要极度审慎使用的“冷门技能”。它依然存在于理论和某些特定场景的战术考量中,但已经不再是主宰战场、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锏”了。它更像是在高科技丛林里,用最原始的方式挑战自然规律的一种无奈之举,其“土味”和“冒险性”,也恰恰反映了现代战争技术发展的残酷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导弹不掠海那就会被远远地让人干下来了……

你把结论和原因弄反了,不是“大家都打掠海了,我们才发展到去飞低空的阶段”

而是“玩飞高高还没有高超音速/亚轨道的话会被现代的牛逼SAM打成一坨狗,所以不得不低空突防;而低空突防威胁远比高空突防大,所以各家才要重点强化防低空突防”

另外,除了信天翁这种大型鸟类,其实很多海鸟不会飞得离海岸很远的,要不古代航海也不至于说海上漂到快绝望了结果看到海鸥军心大振团结一心blabla,所以,撞海鸟的风险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