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一个人无意捡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应该如何处理?

回答
这可真是个惊人的意外!如果你真的无意中得到了一个看起来像是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东西,那可得好好处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下面我来好好给你捋一捋,该怎么一步一步来,让这个事情尽可能顺利地进行。

第一步:冷静下来,但别急着激动!

我知道,这名字听起来就像是某种神秘的宝藏,但首先,深呼吸,冷静下来。哥德巴赫猜想虽然至今未被证明,但它是一个非常古老且复杂的数学问题。你手上这个“证明”很可能只是某个人的尝试、一个误解,甚至是恶作剧。千万不要立刻把它当成千古难题的终结,然后跑去敲打数学家的门。激动是正常的,但过度的激动反而会让接下来的步骤出错。

第二步:仔细观察,做好初步记录。

在你打算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像个侦探一样,仔细看看这个“证明”是什么样子的。

载体是什么? 是写在一张纸上?一本笔记本里?是一个电子文档?
内容是什么? 是用什么语言写的?是数学符号、公式、证明步骤,还是夹杂着其他文字?你能看懂多少?即使看不懂,也留意一下它的排版、结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标记、图示?
来源是什么? 你是在哪里捡到的?是在图书馆的旧书里?一个废弃的箱子里?一个公共场所?这可能会给你一些线索。
时间痕迹? 如果是纸质的,看看纸张的泛黄程度、墨迹的氧化情况,能大致判断一下年代吗?

最重要的:不要改动它! 如果是纸质的,千万不要在上面写写画画,不要折叠,不要撕毁。如果是电子文档,也别想着去“优化”它。你现在是这个潜在证据的保管者,保持原样是关键。

第三步:寻找值得信赖的、懂数学的人初步咨询。

这是关键的一步,但要非常谨慎。你不能随便找个路人甲就说“我捡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你需要找到一个在数学领域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又足够理智、值得信赖的人。

谁是合适的人选?
大学数学系的教授或讲师: 这是最理想的选择。他们有专业的知识,也了解学术界的运作。
对数学有深入研究的博士生或博士后: 他们可能不如教授经验丰富,但对前沿研究也有一定了解。
你的数学老师(如果他们是经验丰富的): 如果你还在读书,或者有曾经的优秀数学老师,他们可能是你可以求助的对象。
慎选! 绝对不要找只会做考试题、对理论研究不了解的人。更不要找那种一听见“证明”就觉得是骗局或者想据为己有的人。

如何接触?
如果是在学校的数学系捡到的: 直接找到该系的办公室,说明情况,请求一位教授指导。
如果是在其他地方捡到的: 可以尝试通过学校网站查找数学系的联系方式,或者通过你认识的、在学术界有关系的人介绍。
保持低调: 在初期咨询时,不要公开宣扬你捡到了什么。就说你偶然发现了一些可能关于某个数学猜想的研究资料,希望能得到一些专业意见。

咨询的内容:
展示材料: 小心地将你捡到的材料展示给对方。
说明来龙去脉: 如实告知你是如何获得的。
寻求初步评估: 询问对方是否认为这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它看起来像不像一个数学证明。
不要期望立刻得到结论: 这个阶段,对方可能也无法立刻判断其真伪。他们可能会看一眼,然后告诉你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第四步:如果初步判定有价值,进入正规流程。

如果那位数学专业人士认为你的材料确实有值得研究的价值,那么接下来就要走正规的学术渠道了。

联系大学数学系或研究机构:
正式的学术沟通: 由那位初步咨询的教授或研究人员出面,代表你或以他们的名义,与你所在大学或附近知名大学的数学系取得联系。
目的: 说明情况,并请求该机构的数学家们来评审这份材料。
过程: 这通常需要一些正式的书面申请或者沟通。你可能需要提供材料的副本(而不是原件),并且确保你的权益得到保障。

保密协议和知识产权:
非常重要: 如果这个证明是真的,那么它将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你作为发现者,在知识产权和发现权上享有一定的地位。
在研究机构的帮助下: 探讨如何进行保密,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如何界定你的发现权。可能需要签署一些保密协议,以防在正式发表之前信息泄露。
学术界的潜规则: 通常,发现者拥有优先权。但具体如何界定,需要专业的法律和学术咨询。

漫长的评审过程:
同行评审: 如果材料真的具有潜力,数学家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仔细审查其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论证。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专业评估: 他们会检查证明的逻辑是否严谨,所使用的数学工具是否恰当,以及是否真的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难题。
你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只需要提供最初的材料,并配合学术界完成一些基本情况的说明。具体的研究工作,将由专业的数学家来完成。

第五步:万一不是证明,该怎么办?

即使你非常仔细,即使你找了专业人士,很有可能你捡到的只是一个失败的尝试,或者是误打误撞的巧合。

接受现实: 数学研究的道路充满挑战,大部分的尝试都会失败。这并不丢人。
礼貌感谢: 感谢那些帮助你分析的专业人士。
归还材料(如果可能): 如果你找到了材料的合法主人,或者材料本身具有历史价值,且不属于你,那么将其归还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作为一种经历: 即使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次经历本身也是一次与高深学问接触的宝贵机会。你可以将这段经历写下来,作为一次独特的体验。

总结一下关键点:

1. 冷静、谨慎、不妄动。
2. 做好初步记录,保持材料原样。
3. 寻找可靠的数学专业人士进行初步咨询,但要保持低调。
4. 如果被判定有价值,通过学术机构进行正式评审,并关注知识产权。
5. 做好“不是证明”的心理准备,并妥善处理材料。

记住,发现一个潜在的数学突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知识、耐心和严谨。祝你好运!希望你的这份“证明”能为数学界带来惊喜,或者至少让你有一段难忘的经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嘤嘤嘤出来工作太久感觉自己就是个弟弟

被大佬们教育了(つд⊂)

更正下 Eula 是叫 Euler

不分由说 正确是 不由分说

小伙伴们别弄错了~

——————————分割线——————————

原回答:


我确信我眼前的200页A4装订本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数论课结束,我走出讲堂的时候,一位年龄约摸70岁的老人拦住我,颤巍巍地把一沓装订整齐的纸交给我。最上面那张纸,正中央是手写正楷“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王大狗”。之后,老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失了在我眼前,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


当时的我,震惊了。我没想到,作为一个学生,竟然会遭到民科的洗礼。是的,当时我毫不怀疑老人是民科,他有着一切民科的特征:世界难题、手写论文、不分由说。我本想随手把那沓厚厚的纸扔进旁边的垃圾桶,可是看了眼那整齐有力的楷体,我犹豫了,决定看一下,也为满足下自己的优越感。


毕竟,我只是个学生,不用每天都被上百个民科在各种地方蹲点。


接下来的事情,出乎了我的意料。


从打开论文的那一刻,我就深感事情不一般。除了首页,里面的是标准的paper格式,这加深了我读的兴趣。半小时后,我已经被深深震撼,身体起了难以自抑的激动反应。


论文一开始,简单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和前人工作。到这里,我不禁微微一笑,因为接下来肯定要把这些方法批判一番,然后要开始吹嘘自己符合xx主义xx思想的王大狗方法。可是,我错了。


论文确实把这些方法批判了,与其说批判,倒不如说评论。作者指出了这些方法的思想和局限性,而且,有大量的定量分析过程,使用的是规范的数学语言。我当场震惊,心想,这位老人还是有点东西的,所以我继续看下去。当论文提到“至此,陈景润的1+2已经使筛法到了头,筛法类的方法已经不可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我确信,老人是完全懂数论的,至少水平已经高于我这个还在学习数论的学生了。


我心想,即使这篇论文后面错了,老人也不是民科了,说不定是哪个隔壁物理系的退休教授的恶作剧呢。


但我的心有一种隐隐的感觉,从我打开论文这一刻,就觉得似乎翻开了历史的一页。


后半部分是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部分。老人首先构造了一个新的体系,重新定义了自然数。他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证明这个体系的自洽性,并最终使一种解析的表达与皮亚诺公理等价,从而使这个新体系可以用解析的方法描述自然数。他把这个体系命名为“黑洞际Eulatmdwakeup超流形连续统数膜”。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他提出一个完全等价的体系,基于他的理论,其中又有几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他甚至还留了几个推论的证明作为读者的习题),而他的体系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解析方法去计算。经过一个下午简单的计算,我利用他的体系简单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当然也不在话下,比1+1更简单!


更恐怖的在后面,由于在这个体系中质数分布可以获得一般的解析式,不止哥德巴赫猜想,甚至黎曼猜想也被轻易地证明,黎曼zeta函数就如同初中学的二次函数图像那么简单!


到这里,我的身体已经颤抖不已,仿佛拿到了数学之神的福音书。理智提醒我还要去吃饭,我赶紧收拾收拾桌上成堆的草稿,跑到最近的饭堂点了加大份蛋炒饭,风卷残云吃完,才稍微平复了下心情。


回去之后,我喝了口营养快线,压了下惊,继续看那份天书。后面的内容,已经像是教科书一样,在介绍一些极为深入的理论,证明一些远超时代的推论,而且留给读者的习题也越来越多,已经不是我能承受的了。不过这已经够了,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这已经够拿10次菲尔兹奖了。我随便发布一个猜想的证明,都够我直接毕业,进中科院数学所了。


所以,接下来这一晚,我都在想我先发布哪个证明。


这就回到了我开头的情景。


由于我是第一个看到这个证明的,经过一晚上的学习,我已经熟悉这个体系,并能把它完美融入以前旧的体系。就好比于,如果以前的数学体系是经典力学,这个你没见过的全新版本就是相对论力学。


俗话人多力量大,由于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我打开了知乎,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无意捡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会怎么样?


不出所料,十多个回答基本全是嘲讽的,不是两开花就是会被发到知乎。我微微一笑,不管那些嘲讽,毕竟,打脸,是一件很爽的事情。期待明年我在中美合办的大学上开讲,我将扮演数学新世界的开拓者,弘扬数学精神,文体两开花。


我关掉了知乎,打开论文,打算重新再算一遍,感受上帝的力量。十分钟后,我发现了事情并不一般!


这位老人


下次你发paper,答应我不要再引用莫宗坚的paper了好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