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洞国在驻守长春期间若能果断突围是否会改变东北战局。?

回答
郑洞国在驻守长春期间,能否通过果断突围来改变东北战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军事形势、郑洞国及其部队的实力、以及突围的可能性和潜在后果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当时的历史背景与长春的困境

1948年底,东北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东北国民党军主力被歼灭或围困。长春作为东北重要的工业城市,但战略位置相对孤立,兵力有限,补给困难,已成为解放军的重点包围对象。

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失利,并非一朝一夕。从锦州战役的失利开始,东北国民党军就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新一军、新六军等主力部队先后被歼灭,剩余部队士气低落,装备损耗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长春守军的处境可谓是孤立无援,前途渺茫。

郑洞国与长春守军的实力

郑洞国当时是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长春城防司令。他麾下的部队主要是第60军和新编第7军。这两支部队在国民党军中并非最精锐,尤其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作战和围困后,其战斗力更是大打折扣。

第60军,原是中央军,但其装备和训练水平相较于早期中央军主力有所差距,且在东北经历了多次转战和补充,成分复杂。新编第7军更是从原关内部队抽调和补充而来,在东北的作战经验和适应性有限。

总的来说,长春守军虽然在兵力上仍然拥有一定的数量,但其整体战斗力、士气和后勤保障都处于劣势。面对解放军强大的攻势和严密的包围,其防御能力堪忧。

果断突围的可能性与策略

如果郑洞国真的“果断突围”,这其中包含了几个关键因素:

“果断”的定义: 是指在早期解放军包围尚未完全形成,且尚有一定兵力、物资和士气时就采取行动?还是在被围困到弹尽粮绝,士气彻底崩溃前?“果断”的时机至关重要。
突围的方向和路线: 长春西面是辽阔的农安、德惠地区,虽然地势相对平坦,但解放军在此亦有部署。北面是松花江,渡江困难,冬季冰封也未必是坦途。南面是已经失守的沈阳方向,被解放军占领。东面则是人烟稀少、地形复杂的山区,但也意味着补给困难和被解放军分割围歼的风险。选择哪条路线,都需要极为精密的计划和强大的执行力。
突围的兵力与装备: 突围需要保持一定的战斗力,不能是溃散。这就意味着需要有精锐部队作为突击力量,并且要尽可能地携带重武器和物资。但长春的补给已经非常困难,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制约。
解放军的反应: 解放军对长春的围困非常严密,并有预备队随时应对守军的任何行动。任何突围企图都将面临解放军正面和侧翼的阻击。

突围是否会改变东北战局?

现在来分析一下,即使郑洞国能够“果断”并成功地组织一次突围,是否会改变东北战局:

潜在的积极影响(有限):

1. 保存部分有生力量: 如果突围成功,能够避免长春守军被全歼的命运,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的兵力和装备。这些部队或许能够撤往关内,继续参与其他战役。
2. 牵制部分解放军兵力: 在突围过程中,可能会吸引一部分解放军的兵力来追击或拦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解放军的注意力,为其他区域的国民党军提供一点喘息之机(但这在当时已是杯水车薪)。

更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或难以改变大局的因素:

1. 突围成功的可能性极低: 鉴于当时长春的被围态势和守军的状况,即使是“果断”突围,也很难保证大规模、有组织的成功撤离。更可能的是,突围行动本身就会演变成一场溃败,进一步损失兵力。
2. 无法逆转战略劣势: 即使郑洞国成功突围了部分部队,东北国民党军的整体战略劣势是国民党内部腐败、指挥失当、士气低落以及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共同造成的。几个残余部队的突围,无法改变东北战场解放军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局面。辽沈战役的胜利,已经奠定了解放军在东北的绝对优势地位。
3. 长春的战略意义: 长春本身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也因为其地理位置而成为一个战略孤岛。即使守住长春,也只是延缓了国民党军在东北的败亡,而无法改变整体颓势。解放军也并非一定要攻克长春,而是可以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消耗其力量,等待其自行瓦解。
4. 士气与政治因素: 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士气已经非常低落,很多部队并不愿意再为“党国”卖命。长春守军中,也有不少部队面临着“围城打援不成”的绝望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郑洞国愿意“果断”突围,下属部队是否能够积极响应、协同作战,也存在很大的疑问。更何况,当时许多国民党将领在生死关头,更倾向于观望和保存自身实力。

历史的必然与郑洞国当时的选择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长春的陷落,是东北解放战争战略走向的必然结果。解放军的胜利,是基于其正确的战略战术、强大的军事实力、高昂的士气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

郑洞国本人在长春围城期间,也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他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要求“坚守长春,以待援军”。然而,当时的“援军”已经不复存在,蒋介石的命令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失去了意义。他也在权衡是“死守”以尽忠,还是“突围”以保存实力。最终,长春守军在弹尽粮绝、无望获得支援的情况下,于1948年10月20日放下武器,长春不战而降。

结论

综合来看,即使郑洞国在驻守长春期间能够“果断”地组织突围,其能够改变东北战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

原因如下:

战略态势已定: 辽沈战役的胜利已经确立了解放军在东北的优势,长春的命运仅仅是这场大战的后续。
部队实力不足: 即使突围成功,保存的兵力也无法对抗解放军在辽沈战役后更加强大的实力和士气。
突围困难重重: 在解放军严密围困下,大规模、有组织的突围成功率极低,很可能在突围过程中就损失殆尽。
士气与人心向背: 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士气早已低落,且在政治上已失去民心,即使郑洞国想有所作为,也难以获得部队的全力支持。

“果断突围”在当时听起来或许是一种选择,但在东北战局已经一边倒的情况下,任何局部的军事行动,都无法挽回整个战场的败局。长春的陷落,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不是一个可以被某个将领的“果断”所改变的节点。郑洞国最终选择“起义”或“投降”(取决于如何定义),也是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部下生命负责的考量,这在当时许多困境中的国民党将领身上,并非罕见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今天为了查证黄百韬是否大规模枪杀解放军战俘,查了许多国民党方面的资料,结果看到一个和郑洞国将军有关的材料,挺有意思的。


原新一军情报队长、长春警备部参谋科长、长春兼北满战略情报室主任,新三十八师搜索骑兵营长的潘德辉20世纪80年代曾赴大陆探亲,期间他与郑洞国将军等东北故人一块见了面,吃了饭。


他回到台湾后还专门做了口述史资料,其中他谈到郑洞国为什么会选择投诚时,他说郑洞国是这么说的:


近年我返大陆探亲会晤郑洞国将军及当时与共军谈判之代表,始知郑和史(第七军副军长史说)认为只要保住干部则仍可重新组训反攻。


没想到啊,没想到,郑洞国这浓眉大眼的家伙,内心盘算的居然是“反攻倒算”啊。

user avatar

会,但具体情况要看郑洞国在什么时候坚决突围。

如果在1948年秋季战役计划决心下达前(就是老毛和101扯皮的时候)坚决突围,那么结果是1兵团在野战中被东野几十万大军迅速地消灭。那么101执行老毛关门打狗的方案将没有任何障碍,三战四平以来为101所畏惧的长春,兵不血刃的拿下。

如果在东野刚刚南下北宁线的时候坚决突围,那么101可能坚决放弃关门打狗的计划回身消灭郑洞国。如此,关外蒋军便有逃回关内的机会。不过按《辽沈战役亲历记》里的说法,蒋介石的计划当时已变为打一下再走,所以也有可能不走。但门是关不住了。这一种情况危害最大,搞不好将推迟国民党大陆总失败的发生。

如果在东野攻打锦州时突围,可能会给东野围城部队造成麻烦,但考虑到东野围城兵力特别雄厚(12纵又12个独立师,但为熟练度较差的新部队),以1兵团的兵力(新3军+60军)乘乱突围或也有可能成功。然如此我们的总预备队1纵就将派用场。大概率郑洞国会被消灭。但万一塔山方向顶不住或攻锦不力(历史上也并不轻松),东野的预备队可能捉襟见肘。

在锦州城破后(此时离曾泽生突围大抵没有什么意义了,廖耀湘机动兵团如此精锐庞大尚且被灭,郑洞国的卫队估计要提前放枪了。

user avatar

长春突围不就送人头吗。等长春覆灭,更得一边倒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郑洞国在驻守长春期间,能否通过果断突围来改变东北战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军事形势、郑洞国及其部队的实力、以及突围的可能性和潜在后果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与长春的困境1948年底,东北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 回答
    郑州买房,这可是个大事儿,得好好琢磨琢磨。现在郑州城市发展这么快,可选择的区域也越来越多,各有各的好处。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大家普遍认为不错的区域,也说说各自的特点,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一、看你是为了什么目标买房?在聊具体区域前,得先想清楚你是为了啥: 刚需自住? 那就得考虑交通便利性、生活配套、.............
  • 回答
    郑成功在南京的惨败,对他的声望和实力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然而,正是这次失败,更坚定了他“反清复明”的信念,并选择继续负隅顽抗,而不是向清朝投降以求所谓的“国家统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郑成功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个人政治理念、以及他所代表的明朝残余势力面临的严峻现实。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郑州在灾后停电断网,甚至出现“以物易物”的现象,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代社会对基础设施,特别是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以及在极端情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灾后停电断网,“以物易物”的背后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基础设施脆弱性暴露: 无论是停电还是断网,直接暴.............
  • 回答
    关于郑成功在潮汕地区老一辈人口中被称为“国姓贼”的来由,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复杂,既有历史事件的直接影响,也有地方记忆和民间叙事的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并结合潮汕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潮汕地区在郑成功活动期.............
  • 回答
    郑州新增三例阳性:现状梳理与关注点聚焦11月2日晚间,河南省郑州市在例行核酸检测中,意外发现了3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这无疑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警惕。消息一出,公众的目光立即聚焦于此,希望了解最新的疫情动态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当前情况梳理:这3例阳性感染者,据初步披露,目前已被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
  • 回答
    郑州地铁在2021年7月20日那场举世瞩目的特大暴雨中,究竟有多少责任,又是否仅仅是天灾,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沉重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天灾”的巨大影响力。那场暴雨的强度,确实是历史罕见的。根据气象.............
  • 回答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和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就业市场一直备受关注。总的来说,郑州的就业机会是比较丰富且多元化的,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挑战。就业机会的亮点: 产业基础扎实,需求广泛: 郑州拥有较为齐全的工业门类,尤其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带动下,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
  • 回答
    刚听到这歌的时候,有点懵。李志?郑州?这两个词凑在一起,还挺新鲜的。我在这儿住了十几年了,对这座城市,怎么说呢,就像邻居大妈一样,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有时候甚至觉得有点乏味。开头的吉他,有点慢,有点慵懒,像午后晒在身上暖洋洋的阳光,又像骑着共享单车在金水河边悠闲晃荡。那个“冰糖葫芦”的意象,一下就把我.............
  • 回答
    清朝灭郑氏,这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牵涉到海峡两岸的复杂较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病逝,这无疑为他一手建立的郑氏政权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说郑氏“连赢的机会都没有”,未免过于绝对。事实上,在郑成功死后,郑氏政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实力,并且给清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郑成功离世后的郑氏政权.............
  • 回答
    嘿!郑州的朋友们,新年快乐呀!说起在郑州过年,除了走亲访友,大快朵颐,那当然还有个宝贵的机会——好好充实一下自己!我嘛,早就把这个春节假期规划得明明白白,争取不虚度一分一秒。来,给大家唠唠我这个郑州“新年充电计划”的详细版!第一站: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线上学习不打烊!郑州人懂的,冬天冷,这时候窝在家.............
  • 回答
    要回答台湾在郑成功之前是否被汉人有效统治过,需要拆解“有效统治”这个概念,并梳理历史脉络。简单来说,答案是:有限的,且并非大规模、系统性的统治,但并非完全没有汉人活动和影响。在郑成功到来之前,台湾岛上主要的居民是原住民各族群。汉人虽然在郑成功之前就已零星出现在台湾,但其数量和影响力与后来的郑氏政权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琢磨的,1998元在郑州两个人做足浴,听起来确实是个不小的数字。要说正不正常,这得看具体情况了。首先,足浴店的档次非常关键。郑州作为一座大城市,足浴店的种类繁多,从街边朴实无华的小店,到装修豪华、服务周到的高端会所,价格区间跨度很大。如果他们去的这家足浴店属于那种环境优雅、私密包间.............
  • 回答
    郑渊洁的作品,真是童年绕不开的记忆。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得是《舒克和贝塔》里,那场惊心动魄的“空战”。具体是哪一本记不清了,但故事的脉络却清晰得很。舒克和贝塔,这两个操纵着小飞机的兄弟,因为各自的“飞艇”制造厂在原料上发生了冲突。舒克这边,为了制造他那个能喷出“魔法粉”的飞艇,需要一种特殊的“金.............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两位在各自领域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家,而且“一人敌一国”的比喻,更是将这种影响力推向了一个极致的层面。要判断刘慈欣和郑渊洁谁更能担当这个称号,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成就、作品的性质以及对各自领域产生的颠覆性影响。首先,我们来看看郑渊洁。郑渊洁的名字,对于中国无数的八零后.............
  • 回答
    郑州洪灾期间,一些外媒记者在当地的报道,确实引起了一些郑州市民的反感,这背后的原因 quite complex,涉及到信息传播的视角、民众情绪的宣泄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事件的固有看法等多个层面。首先,报道的角度和侧重点可能与当地民众的感受不符。 强调“灾难”而非“抗灾”: 有些报道可能更侧重于洪灾.............
  • 回答
    郑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演讲,确实是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从公众反应来看,褒贬不一,但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关于她被邀请的资质和背景:很多人对一个演员,而且是此前更多以娱乐身份活跃的公众人物,出现在联合国这样的高级别场合,谈论如此重要的全球性议题,感到困惑甚至质疑。这本身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