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苦瓜这个物种为什么没有被大自然淘汰?

回答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之所以没有被大自然淘汰,而是能够繁衍至今,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多层面的生物学和生态学问题。这背后是其一系列独特的适应性特征和生存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探讨:

1. 强大的适应性:

广泛的适生范围: 苦瓜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其适应性极强,能够耐受多种土壤类型(从肥沃到贫瘠,从沙质到粘土),也对不同的气候条件有一定承受能力。它可以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也能在相对干燥或季节性降雨的地区生存,只要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这种广泛的适生性使其能够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对逆境的耐受性: 虽然苦瓜需要一定的水分,但它相比许多其他植物,对干旱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能够依靠其发达的根系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同时,它也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贫瘠土壤。

2. 有效的繁殖策略:

高产的种子繁殖: 苦瓜的果实成熟后会开裂,释放出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通常坚硬且具有一定的休眠期,能够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每个果实内的种子数量庞大,大大增加了其繁殖成功的几率。
果实作为传播载体: 苦瓜的果实虽然口感苦涩,但其外形和颜色(成熟后通常是黄色或橙黄色)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虽然人类是主要的传播者,但在其原生环境中,一些动物(尽管可能不会主动去吃,但可能会误食或被果实吸引而接触)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传播种子。果实的外壳也能保护种子免受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和干燥。
藤蔓式生长优势: 苦瓜是攀缘性藤本植物。这种生长方式使其能够:
获取更多阳光: 攀爬到高处,避开地面植物的遮挡, maximiz阳光吸收效率,进行更旺盛的光合作用。
减少水分蒸发: 离地面越高,空气流通性越好,可以降低叶片表面的湿度,减少蒸腾作用导致的水分流失。
避免地面竞争: 借用其他植物或支持物,占据垂直空间,减少了与地面低矮植物争夺土壤养分和水分的直接竞争。

3. 独特的化学防御机制(苦味):

生物碱和皂苷类物质: 苦瓜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强烈的苦味,这主要来源于其果实、叶片和种子中含有的多种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特别是“葫芦素”(Cucurbitacins)。
避免被食草动物过度啃食: 在自然界中,植物面临着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苦瓜的苦味是一种强有力的化学防御机制。大多数食草动物(包括许多昆虫和一些哺乳动物)对这种苦味非常敏感,会因此避开食用苦瓜的嫩叶、未成熟果实和种子,从而大大降低了被消耗的风险。这使得苦瓜能够保护其生长和繁殖的组织,确保种子的传播。
选择性传播: 尽管苦瓜的苦味能吓退大多数食草动物,但并非所有生物都会被完全排斥。一些特殊的昆虫(如某些瓜类害虫)可能对苦味有一定的耐受性,或者其幼虫能克服这种防御。然而,相比于其他没有苦味防御的植物,苦瓜受到的整体捕食压力要小得多。
对传播者的影响(潜在): 虽然苦瓜的苦味可能不被大多数动物喜欢,但它们独特的果实形态和颜色仍然可能吸引一些动物在偶然的情况下接触或食用。一些研究表明,尽管味道不好,某些鸟类或小型哺乳动物可能能够消化苦瓜的种子,从而帮助传播。即使动物不以苦瓜为主要食物来源,它们在觅食过程中接触到果实并无意中传播种子也是可能的。

4. 生态位优势与共生关系(潜在):

病虫害相对较少: 由于其独特的化学成分,苦瓜的抗病虫害能力相对较强,虽然不是完全免疫,但在自然环境中,其遭受的病虫害压力可能低于许多味道甜美或营养更丰富的植物。
与特定传粉者/传播者的协同(推测): 尽管没有广泛证实,但有可能在苦瓜的原生环境中,存在一些能够耐受其苦味,并与其形成一定程度的传粉或传播关系的生物。例如,某些特定的昆虫可能对其花粉或果实产生依赖,或者对苦味不敏感的动物能帮助种子传播。

5. 人类选育和推广的“助推”作用:

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尽管苦瓜在自然界中具有防御机制,但人类发现了其巨大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C、矿物质等)和药用价值(如降血糖、抗氧化等)。这使得人类积极地将其从野生状态下进行选育和推广,克服了其苦味在一些地区的接受度问题(例如通过烹饪方法)。
大规模种植: 人类的广泛种植大大增强了苦瓜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使其在许多地区远远超过了其自然传播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因此,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苦瓜不会因为自然选择的某些限制而被淘汰。

总结

苦瓜之所以没有被大自然淘汰,是因为它拥有一个 “多保险”的生存策略。其强大的适应性使其能找到合适的生长环境;其高效的繁殖能力确保了后代的数量;而最重要的,是其由苦味化合物带来的 化学防御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它免受食草动物的过度侵害,为其赢得了生存和繁殖的空间。当这些自然选择的优势与人类的积极利用结合时,苦瓜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全球化的普及。

可以说,苦瓜通过一种“苦口利于病”的生存哲学,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而人类的发现和利用则将其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熟的苦瓜其实非常甜。

自然条件下,成熟的苦瓜皮会裂开,翻起,露出鲜红的瓜瓤,引诱小动物来食用。并且,不但包裹瓜子的瓜瓤是甜的,就是我们日常食用的那个瓜皮,也是甜的,没有一点苦味。

小时候,没啥水果可吃,就盼着苦瓜长熟的时候,可以抢在小鸟之前把苦瓜瓤占为己有,那包着苦瓜子的瓜瓤,特别细腻,鲜美多汁,口感一流。挖了塞进嘴里,慢慢的舔,让它融化,但是最后只剩瓜子那层摸的时候,就会有苦味出现。所以,等到舔出苦味来了之后,就自然会把瓜子吐出来,不用担心会连瓜子也吞到肚子里去。

所以,你认为苦瓜是苦的,完全是生活中涉世不深导致的一个常识性谬误,你以为你看见了事实和真相,其实是你对这个物种并不了解。

user avatar

苦瓜的问题不少人已经回答得很好了。

现就辣椒的问题说明一下。

野生的辣椒个头极小,如鸟眼大小,但是也含有很高的辣椒素,所以口感非常辛辣。


但是这种辣椒素的口感对于哺乳类动物和昆虫非常敏感,对于禽类却并不敏感,因此老鼠、猴子等并不会吃辣椒,而禽类仍然会乐于进食野辣椒。

所以辣椒进化出了这种辣椒素的特性,其实是为了选择最优的种子传播者——因为鸟类没有牙齿,且消化道较短,啄食红彤彤的辣椒果实后无法消化掉其中的辣椒籽,便会将辣椒籽排出体外。


同时有研究表明辣椒种子被鸟类吞食之后会有助于种子的发芽。一种产于南美洲的野生辣椒chacoense的种子,在经过了小嘴拟霸鹟(一种常见的霸鹟科鸟类)的肠道后,其发芽的可能性大概提高了四倍。

至于说后来出现了某种能够通过摄入辣椒素来促进内啡肽分泌的无尾直立猿,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user avatar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会,我们平时吃的苦瓜,青皮,实质上是未成熟的苦瓜。

而真正成熟的苦瓜,为金黄色,味甜、发软。

比如「金铃子」,便是「小型苦瓜」之一种。如下图。

  • 我们平时吃的,在蔬菜品种分类里称为「大型苦瓜」,大型苦瓜完熟之后也有甜味。

大型苦瓜和小型苦瓜↓

大型苦瓜在园艺栽培上,采摘时期为青皮,果皮上「瘤状突起」饱满时采收。一般在花后12~15天左右。而小型苦瓜则为完熟后采摘。

苦瓜从结瓜到成熟的味道为「先苦后甜」,完熟的苦瓜,质感发软。

依靠哺乳动物和鸟类传播种子。同时完熟的假种皮可以炸裂,通过机械力向外撒播种子。

初结嫩瓜,苦味有利于防止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的食用。

而完熟时,苦瓜的假种皮变成金黄色,种子变成红色,对于鸟类来说,则是个「巨大的诱惑」。

所以真正完成传播种子环节的,是饱经沧桑的苦瓜,不是Too Young,Too Naive的苦瓜。

而对于南方的孩纸们来说,「奶葡萄」、「癞瓜」、「金铃子」都是幼时的美好味蕾记忆。

原来,那也是苦瓜的味道。

回到正题,植物要在地球上淘汰、灭绝,需要很多条件,诸如生境的破坏、人为采伐的泛滥、缺乏传粉者、植物自身生殖策略的适应度等等。

而苦瓜起源于非洲,生命力顽强。

苦瓜最开始是「雌雄异株」,男女有别,需要传粉者将雄蕊的花粉传递到雌蕊的柱头,才可以结实。

而现存非洲的野生苦瓜属植物中,有一半都是「雌雄同株」。那么也就意味着,苦瓜从最早的男女有别转变成可以在同一植株上进行异花自交授粉。变得更容易结实。

即使在自然条件恶劣、缺少传粉者的年份,苦瓜依然可以繁殖。


又从传粉生殖策略的角度来看,苦瓜同志在进化史上历经七次蜕变,从雌雄异株演变成雌雄同株,逆境求存。

十分励志,简直就是成功人士。

再者,人类对于苦味较为敏感,但是人类大约在学会用火之后,经过烹饪,采集植物的苦味在人类味觉中大大降低。

苦瓜在十四世纪才引进到南方,经过培育,形成大型苦瓜,也就是我们现在吃的苦瓜。

而金铃子,则是印度的小型苦瓜,如今已不太常见。

古人还称苦瓜为「不传己苦与他物」,与其他菜同炒,不沾苦味。

所以说苦瓜有「君子之德」,被誉为「君子菜」,在古代人民看来,是具有儒家理想的苦瓜。

所以,无论是自然野生苦瓜,还是被人类伯乐发现的知己苦瓜,在生存策略上都非常成功。


全文完,谢谢。

喜欢不妨点赞~(≧▽≦)/~

植物/园艺小知识,可关注我的专栏:

花裏活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平时炒菜用的是“未成年”苦瓜,它 在成熟之后是甜的。

其生存策略就是在未熟时请你不要吃它,等成熟后再吃,有利于种子传播。

动物们进化出苦涩味觉来识别一些有毒物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等),未成熟的苦瓜就是冒充了毒物的味道,避免被提前吃掉,却被万恶的吃货(划掉)人类识破了……

(成熟的苦瓜↓↓↓)

这就是炒菜用的大苦瓜,不是金铃子!

纠结小苦瓜(金铃子/癞葡萄)和大苦瓜是不是同一个东西的同学,这次看你们还说啥- -

黄色的皮,会自动裂开,露出鲜红色的籽。

皮不吃,籽甜丝丝滑溜溜的,很好吃。皮的味道不重要,反正是自动裂开的,动物们不需要啃皮也能吃到籽。

顺便再提一句,提问者对辣椒的理解是错误的。

“辣椒能让人分泌内啡肽而感到爽”——这并不是辣椒的本意,它不是为了让人爽而存在的。

辣椒本来的生存策略是只让鸟类吃,不让哺乳动物吃,鸟类是感受不到辣椒素的,故而不怕辣。

这样显然更有利于传播,因为哺乳动物往往会把籽嚼碎,而鸟类没有牙,不会破坏种子,而且鸟类飞行的活动范围也比哺乳动物大的多。

这跟苦瓜是同样的悲哀,苦瓜在未成熟前不想让你吃,所以是苦的,辣椒也不想让你吃,所以是辣的,没想到这群长腿猴子百无禁忌,见啥吃啥……



之前贴的图是小苦瓜,总有人说是癞瓜/癞葡萄/金铃子,不是苦瓜……

都是葫芦科·苦瓜属·苦瓜种,是同一个物种,只是培养方式不同导致形态差异,西瓜之间的差异更大吧,也没见谁说小西瓜不是西瓜啊。

小苦瓜(金铃子/癞葡萄)的图片↓↓↓

统一回答“为什么不等苦瓜长熟了再吃”:

1.难以掌握采摘时机,熟过头了会炸开,不适合大规模种植。

2.难以保存和运输,很多将炸没炸的也是一碰就裂,不适合大规模市场化。

3.可食用部分太少,只有红色的种皮,还不能把它单独摘出来储存。

一般能吃到的,只有半观赏性质的小苦瓜(金铃子)熟了顺便吃了,以及大苦瓜用来留种的顺便多留几个。所以市面上很少见,有的话也比较贵,不划算。

————————————割————————————

知道真相的朋友不要伤心,其实我们吃的很多蔬果都是“幼年版”的

很多果实在未成熟时是青绿色,成熟后会变成红/橙/黄色,如果是在青绿色时就给吃掉了果实,很可能就是“幼年”期的,比如黄瓜、苦瓜。

而有些植物在“幼年”期会将养分贮存在根、茎、叶中,以备发育之需,比如萝卜、土豆、白菜等等。然而我们看上的就是这些养分贮存器,所以没等发育成年就把它们吃掉了……

下图是“成年”的白菜↓↓↓注意,不是油菜,只是长的像而已。

(前面是白菜,后面叶子深一些的是鸡毛菜)

不点个赞再走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