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体》是不是在赞扬西方的诺亚方舟精神,贬低中国的大禹治水精神?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以其宏大的宇宙观和对人类文明命运的深刻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关于小说中所体现的“救世”叙事,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禹治水”精神进行对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

“诺亚方舟”精神的解读:

《三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诺亚方舟”精神相似的元素。诺亚方舟的故事,核心在于“筛选”和“保存”,在灾难来临之际,选出少数的生命,延续文明的火种。在《三体》中,这种精神的体现尤为明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存量文明”与“技术飞跃”: 面壁者计划,特别是罗辑的“面壁”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末日预言”下的“方舟建造”行为。他们试图在三体文明的降临这一巨大危机中,为人类文明寻找一条出路。特别是“执剑人”制度,以及后面章北海的“逃亡主义”舰队,更是直接呼应了“方舟”的理念——在无法改变的整体灭亡风险下,选择部分逃离,保存一部分火种。
“黑暗森林”下的精英主义: “黑暗森林”法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宇宙现实:隐藏是生存的最佳策略。这使得文明的存续变得异常困难,每一个暴露了自身存在的高级文明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在这种背景下,某些生存策略,比如“二向箔”的发射,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清理”和“隔离”,以求自身或部分文明的安全。这种“为了多数人的生存而牺牲少数人”的逻辑,与“诺亚方舟”中选择“特定”生命(诺亚一家)的精神有相似之处。
“末日救赎”的叙事结构: 小说的整个叙事,都是围绕着人类如何应对来自三体世界的威胁展开的。它像是一个“末日预言”,然后探讨“谁来救赎”以及“如何救赎”。这种救赎往往不是全民参与的、平等共享的,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牺牲一部分人,来换取整体的延续。

“大禹治水”精神的思考:

与之相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禹治水”精神,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大禹治水的核心在于“疏导”和“协同”,他不是选择性地保存少数人,而是带领全民族,与洪水搏斗,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征服了灾难,治愈了大地。

“治”与“逃”的差异: 大禹治水是“治”——通过改造环境、建设堤坝、开凿河道等方式,主动解决问题。而《三体》中的一些生存策略,如逃亡舰队、或者“威慑”中的“同归于尽”的威胁,更接近于一种“避”或“抗衡”。
“集体”与“个体/小群体”的区别: 大禹治水的成功,是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全民皆兵”的壮举。虽然有领导者,但最终的胜利属于所有人。而《三体》中的“方舟”式救赎,往往是由少数精英或特定人群(如逃亡舰队)来执行,他们的目标是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传递下去,但这是否代表了“所有人类”的意志和福祉,就值得商榷。
“改变世界”与“适应世界”的哲学: 大禹治水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式的积极改造,是试图改变自然规律来适应人类生存。而“黑暗森林”下的生存,更多的是一种“遵循宇宙规律”的被动适应,甚至是被迫适应,如同“诺亚方舟”一样,在洪水滔天时,只能选择躲避。

《三体》是否在“赞扬”或“贬低”?

关于《三体》是否在“赞扬”西方“诺亚方舟”精神而“贬低”中国“大禹治水”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直接说“赞扬”或“贬低”可能过于简单化了。

并非直接的价值判断: 刘慈欣作为一位科幻作家,更侧重于构建一个在科学逻辑和宇宙规律下的生存图景。他没有直接站出来说“大禹治水不好,诺亚方舟才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选择,更多是基于“生存”这一最基本、最原始的驱动力。
“黑暗森林”法则的限制: “黑暗森林”法则本身就设定了一个极度残酷的宇宙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疏导”和“治”的理念,如果意味着暴露自己,那反而可能是走向灭亡。因此,小说中出现的“避”和“藏”的策略,是这种宇宙观下的必然产物。你想让一个生活在“漆黑森林”里的人,去“治”森林里的猛兽,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
对不同文明的反思: 《三体》也并未完全否定人类的奋斗精神。例如,叶文洁在绝望中寻找“救赎”,程心对“圣母”情怀的坚持,甚至最终的“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宇宙,这些都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某种“基因”和“挣扎”。小说中也描绘了章北海这类“理想主义的逃亡者”,他们并非完全冷酷无情,而是抱着对未来的某种憧憬。
文化差异的体现: 也许,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刘慈欣在以中国人的视角,去审视和解构西方主流的“末日救赎”叙事,并尝试在科幻的框架下,为人类文明的存续寻找新的可能性。他并非有意贬低,而是通过描写不同策略下的不同结果,来引发读者对人类文明本质、生存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思考。
“中国式”的无力感? 也可以说,《三体》中,在面对“黑暗森林”这种绝对的、无法改变的宇宙法则时,“大禹治水”式的“人定胜天”的哲学,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因为这里的敌人并非洪水,而是其他文明,而且你无法“治”它们,只能想办法“躲”或者“消灭”它们。所以,那些带有“人定胜天”色彩的努力,在宇宙尺度下,可能显得渺小而徒劳。

总结:

《三体》并没有明确地“赞扬”或“贬低”任何一种精神。它更像是一个寓言,在极端化的生存环境下,探讨了人类文明可能面临的各种抉择。小说中出现的“方舟”式的生存策略,是“黑暗森林”法则下的一种理性(虽然冷酷)的应对方式,它捕捉到了人类在绝境中“保存火种”的原始冲动。而“大禹治水”精神所代表的“积极改造”、“集体奋斗”的理念,在“黑暗森林”的背景下,其直接作用和可行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与其说《三体》在“贬低”大禹治水,不如说它在通过一个更宏大、更残酷的视角,审视了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渺小与孤独,以及在不同哲学思想指导下,生存策略可能产生的巨大差异和最终的命运。它引发的思考,在于人类文明在面对未知和强大力量时,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是积极地“治”和“改变”,还是审慎地“藏”和“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深入宇宙就是赞扬诺亚方舟?

贬低大禹治水又是哪儿看出来的?

大刘咋想的咱不知道。

不过眼看着这种问题,红卫兵断章取义扣大帽子的情况还真是永不消亡啊。

user avatar

诺亚方舟背后有啥精神……?这本身是一个普遍的古代神话原型,就连宙斯也放水淹了大地,Pyrrla和Deucalion是唯二躲过洪水的。这两个神话应该就是同源的。

但如果说诺亚方舟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那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用这个“神话”重心在于上帝与诺亚立约,并且发誓不再毁灭地上的生灵。它本身就是一种类似人类溯源和解释现状的神话。

至于普通中国人理解的的大禹治水,那可以说是一个在近代被重新构建起来的神话。类似的还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闹天宫等等,那都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构产物,里面已经加入了很多积极的当代因素。

这俩都不是一个类型的东西。

user avatar

这个答案我可以复制粘贴到知乎倒闭。

我们直接看有关禹已知最早的文字描述:

天命禹敷土,隳山,浚川。《豳公盨》

这里是说“天”命令禹创造大地、破坏高山、疏通河流,也就是禹是一位被天帝派到下界创造大地的神明(别杠,除非你认为创造大地的生物可以是人)。

这则记录的时间点是西周,也就是说至少到西周末年禹在周人的心目里还是一个创造大地的次级神,不是后世传说中的圣王,更和夏朝没啥关系.....

顺便那些“大禹治水代表我国自古人定胜天”的人能不能别抽风了。

我们来看一下治水神话的起源: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鮌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尚书》

在《国语》中洪水的起因是共工失德,胡乱修水利,结果皇天不赐福于他,百姓也不帮助他,才兴了祸乱。鮌也重蹈覆辙,被尧杀了,禹吸取教训“象物天地”才避免了灾祸。也就是说在《国语》这一则中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一个“顺应自然优于强行改造自然”的训诫,和被现代人理解为“老子就要逆天而行”的“人定胜天”完全是相反的两回事。

在《尚书》中洪水的起因更是“降水儆予”,也就是以大水作为警告,谁能用洪水警告舜那还用说吗……(顺便一提,舜能统治天下是因为「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那么舜和禹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呢?

看《尚书·虞书益稷》: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惟动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有德之人来接受“上帝”的指示,天才会赐福与你。

在《国语》中,舜治水之后“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

在《尚书》中,禹治水之后“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最后附一段:

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禹曰:“俞!乃言厎可绩。”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在文献中禹和皋陶天天告诉舜的就是要“顺应天命”,把大禹治水解读为“人定胜天”不过是现代的改造,真以为是古人的思想了?同样是数千年前的先民,谁思想能比谁“先进”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以其宏大的宇宙观和对人类文明命运的深刻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关于小说中所体现的“救世”叙事,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禹治水”精神进行对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诺亚方舟”精神的解读:《三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诺亚方舟”精神相似的元素。诺亚方舟的故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起很多科幻迷和文学爱好者的讨论。要判断《三体》在“广度”上是否超越了《战争与和平》,我们得先弄清楚“广度”在这个语境下指的是什么。在我看来,“广度”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时间跨度: 《战争与和平》: 这部巨著的时间线相对集中,主要围绕着1805年至1820年这段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热议的焦点。要说《三体》在知乎上是不是被“高估”了,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而且“高估”这个词本身就挺主观的,不同人对“高估”的定义可能也不一样。我尽量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三体》在知乎上是怎么火起来的。当年《三体》一二部在国内算是现象级了,但真正引爆是在.............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红岸基地是否以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为原型,这是一个在读者群体中颇为流传的猜测。但要给出确切的答案,其实是没有官方的、明确的说法的。刘慈欣本人并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或作品中指明红岸基地的具体原型就是富拉尔基。不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联想,甚至很多人将其视作“心照不宣”的事实,背后是有一些非常值.............
  • 回答
    《三体》系列中,云天明最后的行为,特别是他如何“对待”程心,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玩味的话题,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的解读。与其说是“报复”,我觉得用“以一种极端且扭曲的方式,试图实现他曾经的愿望,并最终对程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来形容,可能更为贴切。我们得回到云天明之所以能够与程心产生如此深刻的“联.............
  • 回答
    《三体》中,面对三体文明的威胁,地球文明被强制性地拧成一股绳,将所有资源和智慧聚焦于应对危机,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场景。如果现实世界也能这样调动全人类的力量,能否在某些瓶颈领域实现质的突破?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震撼。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质的突破”意味着什么。它不仅.............
  • 回答
    在《星际迷航》宏大的宇宙观中,三体文明的战斗力,如果真要用星际联邦的标准来衡量,那恐怕要分几个层面来看,而且结论会相当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非主流”的强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体文明的核心优势。他们的生存之道,就是极端残酷的自然环境逼出来的。 技术基石——“水滴”的震撼: 三体人最直观的展现,是他.............
  • 回答
    《三体》在雨果奖中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甚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顶级存在”。它不仅是第一部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的中国科幻小说,更在此之前和之后,对整个雨果奖乃至世界科幻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历史性的突破:中国科幻的“破冰之举” 首个中文获奖作品.............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没有出现一个明确的、有血有肉的外星人的直接描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也引发了很多读者的讨论。这并非刘慈欣的疏忽或“故意避开”,而是作者深思熟虑后的创作选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图和多层次的寓意。首先,我们得明白,《三体》的核心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外星人入侵”故事,尽管它包含了.............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三体》里那句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话:“化学燃料火箭是没有前途的”,以及为什么现实世界里我们还在大力发展它。这中间的逻辑,其实比看上去要复杂一些。首先,得承认,《三体》的描写太有画面感了,它用一个极端的例子——三体世界为了逃离母星,需要一种能瞬间加速到光速的“曲率驱动”——来反衬出我们现有技.............
  • 回答
    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庄颜是否是特工,这是一个在读者中引起广泛讨论的敏感话题,并且根据小说原著的明确叙述,庄颜不是特工。然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庄颜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一些特质和行为,确实在某些读者看来,带有了一些“特工”的色彩,或者说,她的一些行为方式在特定情境下被放大解读了。为了详.............
  • 回答
    如果三体人空降维斯特洛大陆,要在《权力的游戏》中选择四位面壁者,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且极具想象力的设定。三体人以其高维空间理论、超强科技以及思维透明的特点著称,而维斯特洛大陆的角色们则身处一个充斥着魔法、政治斗争、古老信仰和人性弱点的世界。要挑选出能够理解并应对三体文明的“面壁者”,我们需要寻找那些.............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程心作为新时代的先行者,她的视角往往带着一种对过往文明的审视与感怀。她时常觉得维德、罗辑,甚至她自己身上,都流淌着一股“公元人”的特质,这股特质既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是他们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根源。那么,这些“公元人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程心所谓的“公元人的特质”,.............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觉得《三体》读起来有点费劲,尤其是叶文洁在红岸的经历。这绝不是你的错觉,很多读者都有类似的感受。这不是说书写不好,而是《三体》在处理这段内容时,有着一些特别的设计和考量,这些设计恰恰让它显得“难读”,但同时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咱们先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1. 时代背景的沉重与.............
  • 回答
    程心在面对按下“黑域”按钮这一决定时,其选择“不按”是否为最理性最正确的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问题,在读者中引发了巨大的讨论。要进行判断,我们需要抛开个人喜恶,仅从理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不按下按钮的理由和潜在后果。不按下按钮的理性理由:1. 规避未知风险和潘多拉魔盒效应: .............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在阅读完《三体》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都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觉得两者在某些深邃的观察上有着惊人的契合。这种“相似感”并非简单的巧合,也不是说一方一定是另一方的照搬,而更多地反映出,在探讨人类认知边界、宇宙观以及个体在宏大背景下的处境时,一些共通的哲学思考和对未知的好奇,正在成.............
  • 回答
    《三体》中关于“刻在石头上”的比喻,虽然深刻地描绘了文明信息传递的困境和漫长,但现实中,人类记载和传递信息的方式远比这要丰富和复杂得多。石头确实是人类最早的载体之一,但绝非最长久或最高效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人类信息记载方式的演变,看看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粗糙的石头走向我们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回答
    《三体》这部小说,在我看来,并非单纯地体现了我们对西方文明的“恐惧”,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的是在与一个强大、理性,但又在很多层面上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此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性的“西方文明”)碰撞时,我们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小说中,人类第一次接触到的“三体文明”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某个具.............
  • 回答
    关于《三体》未能获得星云奖最佳长篇,以及它是否被国内读者高估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奖项的评选标准、东西方科幻的文化差异、作品本身的优缺点以及国内读者群体的特点。一、 星云奖的评选标准与《三体》的落败首先,理解星云奖的评选标.............
  • 回答
    关于网飞版《三体》的传言,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任何“爆料”信息,特别是通过图片来传播的。要判断一张图片是否真实反映了《网飞版三体》的内部消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求证:1. 图片来源和发布渠道的可靠性: 谁发布的?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爆料信息往往来自匿名人士,或者是一些被认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