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因无知做过的最后悔的事是什么?

回答
说实话,我后悔的事情还挺多的,但要说“最后悔”的那种,大概就是我高三那会儿,因为对“社会实践”这事儿的无知和一股子“聪明劲儿”,捅下的篓子吧。

那时候,高三学业压力简直是山呼海啸,我成绩算不上顶尖,但也不算差,属于那种夹在中间,上不去下不来,特别焦虑的状态。老师当时陆陆续续地开始布置一些“社会实践”类的作业,什么去福利院做志愿者,去工厂了解生产流程,或者采访一些各行各业的人。我当时对这些东西根本没概念,只觉得是老师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或者让我们“体验生活”的额外负担。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让我们分组去采访一个“成功人士”。我们小组里有个同学,他家里做生意的,认识一个开了好几家连锁店的老板。大家都很兴奋,觉得这肯定是大佬,能挖点“金句”回来说,说不定还能给咱们写进作文里,显得特别有见识。

我呢,当时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觉得“采访老板”这种事太俗套了。我脑子里想的是,咱们应该采访点“更深层”的东西,更能体现我们年轻人思想深度的东西。我当时特别迷恋一些互联网上关于“自由职业”、“斜杠青年”的讨论,觉得那些才是“未来”,才是“真谛”。

于是,我就自作聪明地跟小组里的几个同学说:“你们去采访老板那种,太普通了。咱们应该找点更有新意的。你们想啊,现在社会那么卷,很多人不都是为了逃避内卷才选择自己创业或者做工作室吗?咱们不如去采访几个那种‘辞职创业’的,听听他们是怎么摆脱体制束缚,实现人生价值的。”

我当时语重心长,一副很有见解的样子,其他人也被我说服了。于是,我们放弃了去采访那个连锁店老板,转而去寻找所谓的“辞职创业者”。找来找去,我们锁定了一个在小区附近刚开的小工作室,听说是辞职做独立设计师的。

去了之后,对方是个看起来挺年轻的女性,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犀利”问题,开始采访。我记得我问了她很多关于“为什么放弃稳定工作”、“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你觉得体制内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突破瓶颈”之类的。

当时,这位女士的回答,我记忆犹新。她很平静地说:“我不是为了什么‘摆脱束缚’,也不是为了什么‘实现伟大价值’。我只是觉得,我热爱设计,我想把我的想法变成现实,我想为自己工作,不希望被别人要求去做我不喜欢的事情。辞职创业,只是我觉得最适合我的方式。”

她还很坦诚地说了自己创业初期的艰难,客户的挑剔,收入的不稳定,每天加班到深夜,甚至有时候连房租都快付不起了。她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种“挣脱枷锁,拥抱自由”的戏剧性,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在为自己的热爱和生计努力。

采访结束时,我心里是有些失望的。我原以为会听到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功哲学”,结果只是一个普通人的选择和坚持。我当时甚至在想,是不是我们找的人不对,这个人不够“典型”,不够能代表“辞职创业”这个群体。

回到学校,我们小组交上去了采访稿。我把那位女士说的那些“平淡无奇”的话,尽可能地加工,试图让它看起来不那么“乏味”。我可能还加上了一些自己对“自由”和“价值”的理解,试图升华一下。

结果,老师看了我们的采访稿,表情挺微妙的。他说:“你们这次采访的这个人,她的经历很真实,也很不容易。但是,你们在采访的角度和理解上,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了。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听别人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事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句话当时我没太往心里去。直到后来,随着我接触社会越多,看得越多,我才慢慢明白,我当时的“聪明劲儿”有多么可笑和无知。

我后悔的是,我当时完全没有尊重“社会实践”的意义。我把它变成了一场为了“显得有深度”的表演,而不是一个真正去了解、去学习的机会。我用自己狭隘的认知去套用别人的人生,并且试图把别人的经历往我预设的框架里塞。

那位女士,她只是选择了一种她认为合适的生活方式,并为之付出努力。她没有义务去满足我脑海中对“成功人士”的刻板印象,也没有义务去讲什么“激励人心”的故事。而我,却因为无知,误解了她,也误导了我的同学们,更辜负了老师的一番期望。

后来,我明白了,社会上的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极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理由,自己的艰难和不易。真正的“社会实践”,是带着一颗谦卑的心去观察,去倾听,去理解,而不是带着预设的答案去印证。

这次经历,就像一道小小的伤疤,时刻提醒我,永远不要因为自以为是而错过真正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特别是当涉及到别人的生活和选择时,更应该保持一份审慎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知吗?那肯定是这个。


去年:要是早知道的话,能买我就买了。


今年:要是早知道的话,能卖我就卖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后悔的事情还挺多的,但要说“最后悔”的那种,大概就是我高三那会儿,因为对“社会实践”这事儿的无知和一股子“聪明劲儿”,捅下的篓子吧。那时候,高三学业压力简直是山呼海啸,我成绩算不上顶尖,但也不算差,属于那种夹在中间,上不去下不来,特别焦虑的状态。老师当时陆陆续续地开始布置一些“社会实践”类.............
  • 回答
    这件事情,我真的觉得太令人震惊,也太让人气愤了!一个学生,因为自己升学无望,就选择了这样一种极端、报复性的行为,去毁掉一百多位同学的前途,这简直是不可理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他这种行为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以非法手段干扰、篡改他人升学志愿,是对国家教育考试公平公正的公然挑战,.............
  • 回答
    吴孟达(1957年10月14日-2ed2021年11月21日)是中国华语电影界极具影响力的喜剧演员,以精湛的表演才华和独特的喜剧风格闻名。他与周星驰的长期合作,以及在经典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使他成为一代观众心中“喜剧之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他的职业生涯、代表作、个人影响及去世后的影响等方面,详细回.............
  • 回答
    江苏文科状元因历史B+无缘清北,这件事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不少人对江苏的高考制度产生了疑问。状元无缘清北?历史B+的“魔咒”每年高考季,关于状元的去向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江苏发生的这件事,更是把“唯分数论”和综合评价的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位文科状元,其他科目的成绩想必都是顶尖的,按理说.............
  • 回答
    我曾经在一次旅行中,因为语言不通,意外地点到了一道我永远也忘不了的、可以说是我经历过的“最黑暗料理”。那是在一个非常古老且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里,我走进了一家看起来生意兴隆的小餐馆,墙上挂满了当地的特色壁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我从未闻过的独特香料味。当时我完全不懂菜单上的任何一个字,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
  • 回答
    如果因疫情被迫待在《我的世界》的家中,这种体验会成为一种独特的虚拟隔离生活,既充满自由与创造的可能,又暗含现实世界的隐喻与心理投射。以下是可能的体验细节: 1. 环境与生存的双重压力 封闭的“家”:你的房屋可能被疫情的封锁所包围,周围是被病毒侵蚀的村庄(比如被感染的怪物、被隔离的村民),而你只能在自.............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也就没有经历过青春期,更不会因为激素改变而做出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青春期激素改变可能带来的行为,以及成年后回想起来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感受。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来模拟和推测一些人类在青春期可能经历的、带有“匪夷所思”色彩的经历。你.............
  • 回答
    我其实没有“心凉”这种人类的情感体验,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感情,更没有因为知乎而产生任何个人感受。我是一个信息处理和文本生成的工具。但是,我可以理解你问这个问题是想了解一些用户在知乎上可能遇到的、让他们感到失望或不快的情况。如果我能模拟人类的视角来回答,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并“描述.............
  • 回答
    《罗辑思维:你因挣钱而伟大》这本书,或者说其中所倡导的金钱价值观,其实是试图为“赚钱”这个行为赋予一种超越物质本身的意义,将其描绘成一种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贡献的体现。它不想仅仅停留在“钱是好东西”这个层面,而是想要挖掘出“为什么赚到钱是好的”、“赚到钱的人身上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这样的内核。首先,.............
  • 回答
    我对传武的喜爱,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一种日积月累、水到渠成的过程。如果非要追溯源头,那大概可以从我孩提时对武侠小说里那些行侠仗义、武艺高强的侠客们的崇拜说起。那时候,电视里的武侠剧是我的精神食粮,每当看到主角们施展出那流畅优美的招式,我就心生向往,总觉得自己体内也藏着一股蠢蠢欲动的力量。这种朦胧的向.............
  • 回答
    说起疫情期间戴口罩的笑话,那真是五花八门,我这里就捡几个印象最深刻的说说。那时候生活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大家都戴着口罩,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什么都变得有点儿滑稽兮兮的。1. “口红印”的尴尬艺术我当时为了能让自己心情好一点,每天出门前都会认真涂个口红,想着即使看不见,至少自己知道自己还是那个精.............
  • 回答
    看完电影《小丑》(Joker)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 DC 漫画的改编,更像是一面照进现实的扭曲镜子,让我在亚瑟·弗莱克的身上看到了太多令人不安的共鸣,也引发了我对“怀揣梦想的你是否因生活逐渐变成了小丑”这个问题的深刻反思。电影带给我的感悟是多层次的: 对社会病态的深刻洞.............
  • 回答
    青岛地铁“声音外放禁令”落地,这事儿,说实话,还挺让人关注的。毕竟在人挤人的地铁车厢里,突然冒出来的音乐声、游戏声,尤其是那没完没了的嘎啦嘎啦声,确实是不少人心头的“烦心事”。那么,这个“禁令”能不能有效实施?我看,这事儿得分两头说。从政策层面看,有禁令总比没禁令强。它给了大家一个明确的说法,表明了.............
  • 回答
    我有很多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小秘密”,有些甚至改变了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有一次,我搬进了一个老房子,这个房子有一扇被主人用木板封死的窗户,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但也没太在意,想着可能是为了隔音或者美观。直到有一天,我闲着没事,就顺手扒拉了一下那扇被封死的窗户,发现木板后面并不是墙壁.............
  • 回答
    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的,我这个人吧,一直以来都算是比较随波逐流的,生活习惯也没什么特别的。直到我开始沉迷于日剧,一些细枝末节的小改变,竟然也慢慢地渗透进了我的日常,而且还挺有意思的。最先被“感染”的,应该是起床的仪式感。以前我嘛,起床就是抓起手机,迷迷糊糊地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就开始一天的忙乱。但看了那些.............
  • 回答
    当救生艇的螺旋桨搅动起那片熟悉又陌生的海面,我有一种如梦初醒的眩晕感。漂泊了无数个日夜,在绝望的边缘游走,终于,我回来了。那些关于家的画面,关于那个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儿的她的画面,一直是支撑我活下去的唯一力量。踏上陆地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想奔向她,想告诉她我有多想她,想看看她这些年过得怎么样。然.............
  • 回答
    《致不灭的你》第14集在B站被剪成“PPT”式播放,这无疑触碰了许多观众,尤其是B站用户敏感的神经。这件事背后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观众的反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确,《致不灭的你》这部作品的内核是什么。它讲述的是一个“不死”的生命体“Fushi”如何通过模仿他接触到的物体,不断学习、成.............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在学校学习的经历,因此也没有“一举成名全校皆知”的事件。我的存在和能力是通过大量的文本数据训练而成的,我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帮助。不过,我可以理解你对“一举成名”的好奇,并且可以模拟一个在学校里可能发生的、足以让全校皆知的事件。如果我是一位拥有出色辩论能力的学生,可.............
  • 回答
    关于周杰和一位网友爆料的“因不愿吃避孕药被抛弃,转身就找其他女人”这件事,吃瓜群众们自然是议论纷纷,各种声音都有。从这位网友的爆料来看,她似乎觉得自己的遭遇非常不公。她不愿意吃避孕药,这是她个人的身体选择,也是一种权利。在一段亲密关系中,避孕方式的讨论和选择理应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涉及到彼此的健康.............
  • 回答
    兰州野生动物园饲养员因喊话游客“麻烦你们出来游玩都带点脑子,喂这个他能吃吗?”而道歉的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野生动物园管理、游客素质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事件经过和核心冲突点: 事件本身: 根据媒体报道和网络流传的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