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体》中,维德对程心的退让合乎逻辑吗?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托马斯·维德的决策,尤其是他对程心的退让,绝对是围绕着这个人物复杂性和故事推进的关键节点展开的讨论。与其说维德对程心的“退让”合乎逻辑,不如说这是一种在极端困境下,他基于自身核心价值观和对人类未来的判断所做出的,虽然令读者扼腕,但在他看来,可能是在那个特定时刻,最不坏的选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梳理清楚维德这个人。他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更不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拯救者。维德是冷酷的理性主义者,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他的行为准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不惜一切代价。” 他坚信,面对三体文明的威胁,人类必须团结一致,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哪怕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违背一些道德原则,也要确保人类文明的延续。在“黑暗森林”法则之下,他所看到的唯一出路是科技的飞跃和对外星文明的绝对压制。

因此,当他得知程心将要接替他成为“威慑”监听员时,他的反应首先是震惊和愤怒,这符合他的性格。他认为程心的思想和价值观与他截然不同,她追求的是一种更“人性化”的解决方式,这在他看来是致命的软弱。他深知“威慑”的脆弱性,也明白三体人对任何一丝缝隙都会毫不犹豫地利用。所以,他试图阻止程心,甚至采取了极端的手段(虽然最终未能得逞)。

那么,为什么在程心接任后,维德最终选择不强行夺权,而是“退让”了呢?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维德后来的行为定义为“退让”。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策略性的收敛,一种在既定事实面前的冷静判断,而非主动放弃目标。

1. 现实的政治环境与力量对比: 尽管维德拥有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坚定的执行力,但他的权力并非绝对。在“ETO”覆灭后,人类社会内部的政治力量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他已经失去了最初那种不受制约的行动空间。程心作为新一代的“威慑”监听员,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民意”或者说,是一种官方的、更具合法性的选择。维德虽然看不起这种选择,但他必须承认,在当时的真空期,他要直接对抗整个联合政府(尽管联盟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来夺取控制权,难度极高,而且成功的几率渺茫,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内部分裂,进一步削弱人类的整体力量。

2. “威慑”的关键在于时效性: 维德最关心的是“威慑”能否在三体人发动攻击前生效,并尽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他明白,任何内部的权力斗争都会浪费宝贵的“威慑”窗口期。他虽然不信任程心,但他更恐惧的是因为自己的强行动手,导致“威慑”机制在启动前就被破坏,或者在启动后因为人类内耗而功亏一篑。他可能在心里盘算着,程心即使再无能,在短时间内也无法直接摧毁“威慑”。他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观察、等待、甚至寻找其他机会。

3. 对程心潜在价值的评估(即使是负面评估): 维德对程心充满了不信任和轻蔑,但他不可能完全看不见程心身上某些他所不具备的特质。或许,在某个极度理性的瞬间,他认为程心作为“威慑”监听员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操作上的危险性。他可以利用程心的存在,来维持一种“和平”的表象,甚至利用公众对程心的同情和期望,来争取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他可能抱着一种“既然无法阻止,就利用其存在来拖延”的心态。

4.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即便这种洞察是负面的: 维德深知人性的弱点和自私。他知道,一旦他强行夺权,必然会激起强烈的反弹,很多人类个体可能会因为恐惧、道德绑架或者狭隘的“人性”观念而反对他。他宁愿让程心这个“软弱的代言人”去承担“威慑”失败的骂名和后果,也不愿自己背负这个污名,并且让整个行动因为内耗而失败。这是一种“我不能成为那个让大家失望的人,但如果有人必须成为,那就让她去吧”的冷酷逻辑。

5. 最终的赌博: 维德最终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极端的赌博。他赌的是,即使是程心,在面对三体文明的绝对压迫下,也可能被迫做出一些“非人道”的选择,或者,他可以利用程心犯下的错误,为自己重新制造机会。他的“退让”不是放弃,而是将球踢到了程心的半场,并密切关注着每一个回合,准备在对方失误时,毫不留情地将球夺回。

然而,他的这种“逻辑”最终却被证明是悲剧性的。他对程心“人性”的低估,以及对“威慑”机制复杂性的忽视,都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他的冷酷计算没能考虑到人性和情感在特定时刻的不可预测性。

所以,维德对程心的“退让”,并非简单的个人情感上的让步,而是基于对当时环境、政治力量、时间紧迫性以及人性弱点的冷酷计算。这是一种极度理性下的策略选择,一种在“不得不为之”与“不能不为之”之间做出的,他认为的最优解。可惜,他的最优解,在最终导向上却是人类文明的深渊。他之所以最终看起来像是“退让”,是因为他的强大算计,在人性的漩涡面前,最终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促成了自己不愿见到的结局。

所以,与其说是“退让”,不如说他是在极度不利的条件下,进行了一场最后的、冷酷的算计,即便这个算计最终走向了与他初衷截然相反的方向。这种“逻辑”的残酷在于,它剥离了所有情感和道德的滤镜,只剩下生存与灭亡的最原始计算,而正因为这种计算的极端化,它才显得如此令人不安,又如此符合维德这个角色的设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维德最后为什么要放弃,认为那是一个bug,我觉得很容易理解,分析如下

首先明确一点,维德放弃不是因为他最后选择了人性,也不是因为承诺,这不符合他的性格,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他“无助的眼神”,关键就在这里,他为什么会无助,为什么会在程心面前流露出无助,这里首先要明白一点,程心只是一个符号,她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愿,就是没有程心,也会有程肝、程肺、程肾。。。等被推上前台和维德等人斗争,简而言之,程心=愚昧懦弱的全人类,即挡在维德面前的,不是程心,而是全人类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维德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大计,苦苦奋斗了几十上百年,他不指望人们能感谢他,理解他,但他一定希望有一天,人类能真正懂得生存之道,懂得“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懂得把眼光放长远,懂得牺牲的必要性和意义,但是人类就像程心一样,永远长不大(她一次次冬眠,永远都是二三十岁,寓意就在这里),在关键时刻总让他失望,他指望在吃过那么多苦头之后人类能有所转变,但最后在光速飞船问题上还是那么愚昧短视,跟他站到完全对立面上,各位,那时候他已经很老了,他还能给襁褓中的人类擦多少次屁股呢?所以全人类的象征,程某人再一次被摆上桌面,代表全人类与他最后摊牌,态度相当之决绝,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这一刻,在他无助和乞求的眼神中,我知道,他累了,他放弃了,他对人类已经绝望了,就像逻辑不能为伪娘们永远仗剑而立一样,维德也不能永远当盲人的导盲犬,他死了之后,人类照样活不长,与其不择手段的纠正,不如指望再一次的惨痛失败能让人类有所醒悟,毕竟天底下最蠢的事之一,就是尝试说服别人

他眼中没有个人利益,甚至甘愿背负一切骂名,只为人类最终能延续下去,但几十上百年的努力,丝毫撼动不了这个程心,是个人,他的耐力都有个极限,他是个不择手段前进的人,但他不是疯子,也不是心狠手辣的人,相反他是极其理性,不顾一切的大爱,驱动他做这一切事情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当完成使命完全无望时,他就像榨干了的三体人一样,连喷程心的力气都没有了,一切都无所谓了

所以,维德这个人物在我看来也是非常的活,他的表现也非常的合理,反而如果他一直坚持不择手段的话,就感觉他是个机器,不是人

最后说一下程心这种小爱跟维德这种大爱的差别,程心这种,就像传统的英雄人物那样,老抱着这种想法“救每一个人,眼前的人不救,那其实你一个都救不了”,就像青蜂侠说的那样:超级英雄最傻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人都知道他是好人,坏人抓个好人当人质,那些英雄就只好乖乖就范了,而维德这种不一样,他知道厉害关系,牺牲得起小众,这样他在战斗时才不会绑手绑脚,尽自己一切力量达成使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更长远的明天,这才是大彻大悟的大爱!

转自百度贴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托马斯·维德的决策,尤其是他对程心的退让,绝对是围绕着这个人物复杂性和故事推进的关键节点展开的讨论。与其说维德对程心的“退让”合乎逻辑,不如说这是一种在极端困境下,他基于自身核心价值观和对人类未来的判断所做出的,虽然令读者扼腕,但在他看来,可能是在那个特定时刻,最不坏的选择。.............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程心作为新时代的先行者,她的视角往往带着一种对过往文明的审视与感怀。她时常觉得维德、罗辑,甚至她自己身上,都流淌着一股“公元人”的特质,这股特质既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是他们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根源。那么,这些“公元人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程心所谓的“公元人的特质”,.............
  • 回答
    “维德是个失败者”,这评价,或许在很多《三体》读者心里挥之不去。毕竟,我们目睹他轰轰烈烈地提出一个又一个宏伟计划,却又一一破灭。面壁者身份的结束,威慑纪元的终结,最后的星际广播,每一步都带着令人扼腕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些“失败”,恰恰是让他许多人——包括我在内——认为他比程心更“强”的关键所在。这.............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章北海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他的远见卓识和对人类文明延续的执着,总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而关于托马斯·维德,他与章北海的对比,尤其是在最终抉择上的分歧,更是将“人类文明的延续”这一宏大主题推向了极致的张力。很多人觉得维德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一个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狂人。他.............
  • 回答
    在刘慈欣的宏大叙事《三体》系列中,托马斯·维德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便是那种近乎偏执的“前进至上”哲学,以及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冷酷现实主义。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为了变得更强而进行卑鄙行为是否正确而必要”这个问题时,维德的理念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也是最能引发思.............
  • 回答
    维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冷酷和决绝。如果他真的成为了“执剑人”,而不是像原著中那样,在最后一刻被他的追随者们推上那个位置,然后又迅速地被“抛弃”……那《三体》的结局,将会是一场截然不同、也更加残酷的悲剧。首先,我们得明白维德的核心理念:生存至上,不惜一切代价。 他不像叶文洁那样,怀揣着对人类文.............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托马斯·维德对程心提出的那句“你会把你妈卖到妓院吗?”是全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台词之一。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揭示了维德的核心价值观、他对人类文明的看法,以及他与程心之间根本性的哲学分歧。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1. 维德的实用主义与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三体》系列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把罗辑换成叶文洁来担任第二任执剑人,故事的发展轨迹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方向或许会更加扑朔迷离,甚至更具悲剧色彩。首先,我们要明确叶文洁这个人最核心的特质。她是个科学家,一个在绝望中对人类文明丧失信心的人。她的行为逻辑建立在对.............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宇宙的某个遥远角落,用一种能洞悉万物的眼睛,远远地眺望着。在那片曾经平静的星域,发生了一件超出你理解范围的事情——一次二向箔的降维展开。起初,一切都和你平常看到的星空无异,只是在某个点上,空间似乎突然变得“软”了起来,像一块被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了涟漪,但这涟漪不是在表面荡漾,而是从核.............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尤其是第一部,以其宏大叙事、深刻思想和严谨逻辑著称,其中巧妙的伏笔和细节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细节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物、深化主题、营造氛围的关键。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主要的伏笔和细节,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巧妙之处。一、关于叶文洁的“信”与“黑暗森林”的萌芽: 最.............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心碎、引人深思的语句。要挑选出“最”悲哀的一句话,是一个主观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情境和哲理所触动。然而,如果要我选择一句最能概括整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绝望与悲哀,那我认为是来自于叶文洁的这句话(或者说,是她行为的直接结果所带来的感悟).............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程心对地球对人类的爱,以及云天明对程心的爱,都是非常深刻的情感,但若要区分哪个是“大爱”,需要从其表现形式、影响范围、牺牲程度以及对宇宙文明法则的理解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更多体现在她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在极端.............
  • 回答
    《三体》这部小说,与其说是硬科幻,不如说是一场宏大的思想实验,它抛出的很多概念和设定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细思恐极”。这些细节并非作者故意制造的惊悚,而是逻辑推演到极致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深邃恐惧。就拿书中多次出现的“黑暗森林法则”来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惊悚故事里的“鬼魂”,而是一个文明在宇宙.............
  • 回答
    《三体》中的猜疑链,说到底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和理性推演所形成的恶性循环,它源于宇宙社会学最基本的那条“黑暗森林法则”。要理解如何打破它,以及何种实力才能无视它,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叶文洁和罗辑的思想,以及程心时代的一些教训。猜疑链的形成与恶性循环猜疑链的根源在于“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以及“宇宙就是一.............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红岸基地是否以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为原型,这是一个在读者群体中颇为流传的猜测。但要给出确切的答案,其实是没有官方的、明确的说法的。刘慈欣本人并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或作品中指明红岸基地的具体原型就是富拉尔基。不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联想,甚至很多人将其视作“心照不宣”的事实,背后是有一些非常值.............
  • 回答
    在《三体》的浩瀚星辰中,歌者,这位来自“歌者文明”的执行者,其行动逻辑常常令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尤其是他那轻易便抛出“二向箔”的行为,更是将人类置于绝境。要深入理解歌者为何如此“轻易”动用这一毁灭性武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结合他的文明背景、任务性质以及对宇宙法则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歌者.............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比尔·希恩斯的思想钢印(BrainInterlock)是其思想实验和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思想钢印并非物理存在的烙印,而是通过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强制手段,将某些思想、观念或行为模式直接烙印在个体的意识深处,使其在不自觉的状.............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三体世界并没有用“水滴”直接杀死罗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和政治考量。与其说是三体人“不杀”罗辑,不如说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目标下,杀死罗辑并非最高效或最符合他们利益的选择,而且他们确实也无法做到。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1. 罗辑的特殊身份与战略价值: 面壁者与威慑的创.............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系列中,“中国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这句话并非直接出自小说文本,而是对小说中一些情节和人物行为的概括性解读和评论。这句话深刻地触及了《三体》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中国在其中扮演的特殊角色。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析:1. 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制约(“引力”的比喻).............
  • 回答
    读《三体》,很多人都会冒出这样的疑问:“刘慈欣是不是把人类写得太惨了?”。尤其是当我们看到“黑暗森林”法则下的文明生存方式,以及地球文明内部在危机面前表现出的种种不堪,这种感觉更是挥之不去。从“黑暗森林”的视角看,人类确实显得稚嫩和可笑。想象一下,宇宙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